董卓大喜曰:“吾有奉先,高枕无忧矣!”
董卓见有保障,就一不做二不休,即便令郎中令李儒鸩死已废为弘农王刘辩,以免后患。
董卓恨袁绍兄弟誓盟来攻,就派人往杀袁绍、袁术之叔太傅袁隗和兄弟太仆袁基,并将所有两家眷属,无论男女老小,一体骈戮,共死五十余人,把一大堆尸骸,载至春城门外,同埋一穴。
董卓畏惧关东兵讨,不能抵御,便使出迁都一计,当即令西迁都于长安。
袁绍得悉袁隗和袁基二家族灭时,很是悲愤,檄令各军猛进。
不料王匡军败还,各路夺气,袁绍也不胜彷徨。
奋武将军曹操宣言道:“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如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一战而天下定,不可顿失时机!”
各军帅皆虎头蛇尾,莫敢先进,袁绍亦逡巡不发。
曹操见袁绍无依,欲独自引兵向西。
陈留孝廉卫兹,本来与曹操同志,亦与曹操同行。
商诸太守张邈,得兵数千,愿助曹操。
曹操毅然独进,自率部曲为先锋,使卫兹为后,经成皋,达荥阳,一路顺风,所向披靡。
董卓闻曹操攻来,沿途连破数垒,劲气直达,不由的惶急起来,暗想关东人马,不下数十万,若随曹操继进,人多势盛,如何抵敌?不若用缓兵计,使人修和,乃遣大鸿胪韩融,少府阴循,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瑰,东出宣慰,劝令罢兵。
袁绍等当然不从,拘戮胡母班、吴循、王瑰,袁术亦执杀阴循,惟韩融素有名德,释令西归。
董卓闻报大怒,飞饬中郎将徐荣,扼住汴水,不准放过关东一卒,又拨锐兵助徐荣。
徐荣奉董卓命,在汴水旁严行防守,可巧曹操驰至,即开营搦战,两军对阵,徐荣兵比曹操兵约多数倍。
曹操兵突遇劲敌,一见便惊,各有退志,还是曹操慷慨誓师,引兵突出,与徐荣大战一场,自午前杀至日昃,兀自支撑得住。
徐荣见部兵战曹操不下,抽出锐骑,专攻曹操阵中坚,又使余众开张两翼,包围曹操军。
曹操军已经战乏,又因兵力悬殊,禁不住徐荣军围裹,只好各顾生命,分头乱跑。
惟有几个曹氏亲将,如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还算保住曹操,舍命冲突。
曹操料不能支,拍马返奔,偏后面追军,喊杀不绝。天时又至昏暮,路黑难行,正在危急万分的时候,猛听得弓弦声响,连忙闪避,已是不及,项下已中了一箭,接连又是一声,马随声倒,把曹操倾翻地上。
当有敌兵数人,竟来杀曹操。
亏得曹洪驰至,抡刀赶散,复一跃下马,将曹操扶起,拔镞裹疮。战马受伤不能行,掖令坐上己马,自愿步行。
曹操顾曹洪道:“我弟岂可无马?倘或追兵到来,如何厮杀?”
曹洪应声道:“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从兄弟尚且如此,同胞当如何?
曹操正在叹息,后面喊声复至,乃加鞭急走。
行约里许,前面忽火炬通明,又有一军趋至,曹操与曹洪俱不胜惊忙,及仔细审视,乃是后军卫兹,方才放心。
卫兹到了曹操前,见曹操狼狈得很,也不暇多说,拥曹操回马,连夜趋还酸枣。
酸枣屯兵,共有数路,差不多有十数万人,张邈、刘岱、桥瑁、袁遗诸太守,均按兵不动,镇日里置酒高会,快活消遣。
曹操目睹情形,向众愤语道:“诸公在此屯留,莫非待贼坐毙不成?如肯听我计,最好请袁本初引河内众士,移至孟津酸枣间,诸公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大谷,制贼死命。再使袁公路率南阳兵甲,攻入武关,耀威三辅,然后可深沟高垒,勿与彼战,但用疑兵左出右入,使彼自相惊乱,必亡无疑。今兵以义动,专在此徘徊观望,惹人耻笑,窃为诸公不取哩!”
张邈等微哂道:“孟德新败,锐气方挫,只好休养数日,再作良图。”全然不关痛痒。
曹操闻言益愤,掉头径出,自与曹洪、复侯惇等,东赴扬州,进见刺史陈温及丹阳太守周昕,勉以忠义,共讨董卓。二人亦庸碌无奇,只因碍着情面,拨给兵士四千人。
曹操乃还至龙亢,夜宿帐中,忽帐外哗声四起,急忙起视,但见烟尘缭乱,火势炎炎,一时不暇细问,想必是营兵谋变,当下拔剑在手,冲将出去,砍倒了十数人。可巧曹洪、夏侯惇等亦执械进护,才得将乱兵驱散,扑灭余火。
彻底调查,只有五百人不动,由曹操用言奖勉,乘夜起行。沿途复招得壮士千余人,仍至河内。
闻得刘岱、桥瑁,互相仇杀,桥瑁竟被刘岱刺死,改任王肱为东郡太守,曹操不禁嗟叹道:“逆恶未除,先自推刃,如何得成事呢?”
好容易过了残年,关东诸将,发生一种议论,要推立幽州牧刘虞为帝。
刘虞为汉室支裔,自莅任幽州后,招携怀远,课农劝耕,开上谷胡市,通渔阳盐铁,民安物阜,颇称小康。
青徐士庶,避难归刘虞,约有百万余口,经刘虞收视抚恤,各得重生,董卓尝拜刘虞为大司马,且进加太傅,只因道路梗塞,使命难通,所以刘虞仍守原任,安镇一方。
关东牧守,因闻洛都西迁,天子幼冲,未卜存亡,乃拟奉刘虞为主。
袁绍却也乐从,转询曹操,曹操慨然道:“我等举兵西向,远近莫不响应,无非因师出有名,乃得致此。今幼主微弱,受制贼臣,非有昌邑亡国的罪孽,乃一旦改易,是吾等亦将为董贼了!诸君如欲北面,我却仍然西向,不改初心。”
说得袁绍哑口无言,再使人致书袁术,袁术答书不从。
其实袁术已见世乱,阴图自立,与曹操不同,曹操尚有志效忠,所以不从。袁绍得知袁术不从,更为袁绍、袁术二兄弟增加隔阂。
袁绍等欲推戴刘虞,并末因曹操、袁术二人梗议,善罢甘休,遣故乐浪太守张岐,赍书至幽州劝进。
刘虞厉声叱责道:“今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受国厚恩,恨未能扫清国耻,诸君各据州郡,正宜戮力王室,同诛首恶,奈何反造作逆谋,来相垢污呢?”说着,便掷还来书,拒绝张岐。
张岐扫兴还报,袁绍、韩馥再遣使诣幽州,请刘虞领尚书事,承制封拜。刘虞复不听,并将使人斩首。至此,众议才息。但袁绍等始终不西进,渐至兵疲粮尽,陆续解散。
这正是:浩浩荡荡举义旗,畏畏缩缩各怀异。孙坚曹操虽有志,兵少将寡力何来?
评:袁绍众举为盟首,如集各路军西进,大事可成,而中途王匡小败,不但不思进取,而又想另立,实为非义之举。孫堅、曹操有心討伐董卓,而受兵力所限,力不從心。以致孫堅殺劉叡以增兵眾,而曹操突战受败,险些损命。欲知后事如何,且望下看。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