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孙吴演义> 第29章 荆地借出都邑移 士燮归附南越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9章 荆地借出都邑移 士燮归附南越安(2 / 2)

孙权见曹操增兵合肥,水军又盛,认定曹操东南边陲已固,不敢冒然北攻。闻曹操领兵西凉,亲征马超、韩遂。知曹操暂不可南下,又闻交州变乱,即思略定岭南。

岭南多居住越族人,越族人为古越国人之后代,性格彪悍,骁勇善战,是百越的分支,勾践即系他们老祖,故又称之南越。至越国被楚威王所灭,南越就各自独立山头,形成大大小小的多个部落,岭南的山地丛林,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

岭南设有交州,交州有诸郡,交州中的交趾郡为大。交趾一词,源于当地人觉睡时,头朝外,两脚内相交叉,故曰交趾。或曰其俗男女同川而浴而称之交趾。

汉兴时,赵佗自立为南越王,传国五世。至汉武帝时,遂灭之,分置九郡,由交阯(趾)刺史管辖。

东汉初年,锡光为交阯剌史,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娉,始知姻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仪,方始文明。

东汉末年,士燮为交阯(趾)太守。士燮字威彦,苍悟广信(广西悟州)人,王莽之乱避于交州,六世至士燮父士赐。汉桓帝时,士赐为日南太守,家势日盛。士燮少时游学于京师,父死后,州举茂才,朝廷即授巫(重庆巫山)令,后升迁为交阯太守。

后交阯剌史改为交州剌史,士燮升迁为交阯太守不久,交州刺史朱符为蛮夷变民所杀,州郡扰乱。

士燮以交阯太守之任收拾局面,上表弟士壹领合浦(广东雷州)太守,令次弟士黈领九真太守,弟士武领南海太守。士燮性情忠厚、心胸开阔,境内多人皆投于他,蛮夷也全归顺,由此,四兄弟基本掌控交州,然士燮没得到交州刺史之封。时下,士燮兄弟面临孙权和刘表二个近邻,士燮兄弟上奉朝廷,亲孙权而拒刘表。

朝廷闻交州变故,遣南阳人张津为交州刺史,上任不久,又被部将区景所杀。荆州刺史刘表闻知张津死,即派零陵郡(湖南永州市)人赖恭接任张津空缺。恰时,交州苍梧郡郡太守史璜逝世,刘表又遣吴巨为苍梧郡太守。

朝廷闻之,特赐士燮玺书曰:“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知逆贼刘表又遣赖恭窥看南土,今以士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交阯(趾)太守如故。”

“董督七郡”就是指将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七郡军政交士燮管理,士燮特遣使奉贡诣京都,朝廷特复下诏授士燮为安远将军,封龙度亭侯。此时,士燮虽与孙吴友好,但交州不归孙吴有,仍为朝廷直属州。

吴巨与赖恭俱至交州,二人均欲接管交州,结果发生冲突。吴巨发兵攻击赖恭,赖恭被迫逃走,奔还零陵。

孙权闻知,以为略定岭南时机已到,即任命临淮(江苏泗县南)人、番阳郡(江西番阳县)郡太守步骘为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步骘得到命,率军吏挺进岭南,次年又追拜步骘使持节,征南中郎将。

吴巨见步骘军盛,阴怀异心,外附内违。这为步骘所察,步骘决定杀一儆百,即将吴巨诱出,进而诛杀。这事件威震全州,他人莫敢不服,士燮兄弟相率供命,愿归附孙权。

孙权得知,为安抚南越士民,擢升士燮当左将军。士燮心存感激,为表忠心,特派子入质。孙权使士燮子为武昌太守,且拜士燮诸兄弟皆为中郎将。士燮兄弟授封拜后,积极效命。

随后孙权又升授士燮为卫将军,封龙编侯。弟士壹为偏将军,都乡侯。从此,士燮不断向孙权贡献,每遣使诣孙权,致杂香细葛,辄以千数,明珠、大贝、流离、翡翠、瑇瑁、犀、象之珍,奇物异果,蕉、邪、龙眼之属,无岁不至,士壹时贡马凡数百匹。孙权辄为书,厚加宠赐,以答慰之。孙权基本以非武方式略定南越,交州宾服。

曹操西定回邺,闻孙权已略定岭南,也只能无奈,即遣阮瑀至江东。

此时,曹操为其开心,令造一铜雀台,随时游赏,且更迭下令,访求才士,不计名节,只尚有智谋。

孙权略定岭南后,见曹操赤壁败后,水军恢复如此之快,又见招揽才士,不免有些惊恐。

阮瑀至江东,送来书信,虽述姻構交好,但却均充满敌意,处处威胁,此仍是一份招降书,也是一部宣战书。

事在眉捷,孙权为防曹操来攻,召全臣会道:“赤壁战后,曹操北归,前又兴水军,耀武江淮,现有来书恫吓,孤思曹军将会南下,报复江东。为此,孤欲移都于秣陵,便于军事,众卿以为如何?”说着,就将曹操书信递出,以示全臣。

众臣过目,长史张纮首先道:“书虽强横,不足威惧。秣陵,古楚武王所置,时名为金陵。地势冈阜连石头,访问故老,云昔秦始皇东巡会稽经此县,望气者云金陵有王者都邑之气。故掘断连冈,改名秣陵。今处所具存,地有其气,天之所命,宜为都邑。”

张昭道:“秣陵原山丘陵之外,多为河湖沼泽。然而现随江入海口东移和秦河入江口的变化,水面渐缩小,沼泽渐演为肥沃之平地,可用以耕种。其高爽的台地虽宜为居住,但不能避免水灾。移都邑于秣陵,一旦遭遇洪灾,都邑不保。”

吕蒙道:“都邑在京口,远离西部,不利西进,移至秣陵更利西进北顾。秣陵山丘较多,可将都邑建于山上,而免于洪灾。”

张昭又道:“京口位东,曹强兵不易攻伐,而秣陵位于西北,近曹强水军,一日攻来,如何守城?”

鲁肃道:“吾察秣陵台地周边,它西边有天堑长江和江岸良港,可利与吴后方相联。北有二山为天然屏障,山外便是大湖。秦淮水入湖涌注大江,使大湖与长江相通,湖又可为水军的泊船,且操练和军需。东边则有秦淮水的支流青溪,从青溪南下,可以连接秦淮水两岸民区。如曹操军北来,地势宜守难攻,进可杀敌,退可守城。”

吕蒙又道:“拒曹还可在濡须水口立坞,以保护秣陵。”

此时,有人却道:“上岸击贼,洗足上船,坞有何用?”

吕蒙驳道:“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入,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故为水上堡垒。”众人又作一番议论。

孙权见全臣之议已倾出,就道:“众卿所议,皆有一定之理,总之移治秣陵有利有弊,然要看利大弊,还是弊大于利。今正处争战之期,主为战争考虑。秣陵是为军事要地,昔兄长曾将军府置于秣陵,是因秣陵有扼江控淮和天生城壁军事之要也。孤居江东,仍以水军为重,水军往来于长江,需适宜的港口作休整,石头山下的天然良港,在成金陵邑之后,一直为民所用。刘备东来,游于秣陵,周观地形,曾与孤言,也以为秣陵宜为都邑,这所谓为‘智者意同。’为避免洪水,可将城建于石头山。为确保新都邑,可作濡须坞。”孙权言出,众议仍止。

张昭见孙权移都邑心意已决,也不便多言,就道:“既主公有意移都邑,昭也不用再道,然而秣陵之名不吉,可改其名为建业,即建功立业之意也。”

鲁肃接下道:“应是建帝王之大业。”

孙权听后挥了挥手,众臣静之,便道:“自今起就将秣陵改名为建业,建业即为孤之都邑。”众人听后,皆喜笑之。

既是商定徙治秣陵,翌年,孙权令修整石头山上的金陵邑旧址,故又称之为石头城,用来贮存军粮器械。鉴于战争之期,显然更多地着眼于军事,在经济开发上是听其自然,城邑建设也很少动作。孙权仍以孙策曾用之将军府,略加修筑,临时充作宫室。

不久,都邑由京口迁至建业,为增加建业邑之粮食供给,废江乘、湖熟二县,改设典农都尉。

为确保都邑建业安全,同年九月,在无为濡须水口筑濡须坞,作为水军军港,以拒曹军。因濡须坞形似偃月,又名偃月坞或偃月城。为使战备军需,孙权还令周泰开始将兵屯岑,经营水利屯田,引岑水灌溉农田,扩大农耕。

移都邑事刚定成,吴境内又发叛民。吴郡余抗民郎稚合众起反,复数千人,孙权令镇越名将贺齐出讨之,即破郎稚。

贺齐得胜,孙权闻后,召贺齐到他驻地。贺齐当即还郡,孙权多赞贺齐。临别前,孙权出城饯行,特作乐舞象。赐贺齐軿车骏马,罢坐住驾,使贺齐就车。贺齐辞不敢,孙权使左右扶齐贺上车,令导吏卒兵骑,如在郡仪。孙权送出百余步乃回,并且注目望之,众人乐道:“人当努力,非积行累勤,此誉不可得。”

这正是:周瑜病亡鲁肃代,治所西移秣陵邑。

步骘南下交州定,齐贺平叛乐象舞。

评:刘备借荆州,为后取蜀提供了方便,而为孙权取蜀却造成了障碍,此时孙权只能北向,与曹操抗争。都邑西移秣陵,实为军事考虑。略定岭南,使孙吴成为东南真真主人,后为在海上与各国贸易联络打下了基础。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