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孙吴演义> 第38章 陆逊引兵破刘备 曹魏三路攻孙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8章 陆逊引兵破刘备 曹魏三路攻孙吴(2 / 2)

又有军弁趋至道:“吴军放火烧山,傅将军危急万分,请御驾速行裁夺。”

刘备乃决意再走,领兵杀下,冲突了好几次,仍然不能出围,刘备自知难于马鞍山立足。

未几又是傍晚,吴兵各去晚餐,稍稍宽缓,傅彤夜黑率轻骑突围,拚命杀出山口,让过刘备,请他先行,自率残兵,截住吴军。

吴军竞来环击,傅彤与吴军力战多时,兵众尽死,他还是挺枪死斗,吴兵叫他投降,傅彤呵声道:“吴狗!大汉将军,岂肯降汝?”说着,复格死吴兵数人,身受重创,力竭捐躯,死且不朽。

刘备仓皇西奔,后面吴兵穷追,又复大至,乃令将士脱甲塞路,驿人自担烧铙铠,断住追兵。

吴兵拨去残甲,仍然追赶,吴将李异、刘阿等紧追其后,进屯白帝南面的南山。

蜀兵沿路溃散,只剩得骑士百余,尚随刘备,刘备长叹道:“我命休了!”

道言甫毕,前面有蜀兵趋至,为首大将,乃是翊军将军赵云,刘备方转忧为喜,忙令他截住吴兵,才遏住颓势,刘备自引百余骑,入白帝城。

赵云本在江州督粮,因见东南火光冲天,不知前军胜败,因领兵前来,亏得有此一举,方得杀退敌兵,保回主驾,此时蜀中将士,多半伤亡。

从事程畿,奉命往招水军,水军已被吴兵掩击,逃得精光。程畿乘得孤舫,溯江徐退,从吏催程畿道:“追兵将至,何不速驶?”

程畿慨然道:“君辱臣死,我岂可畏死偷生?”既而吴兵果到,围住程畿船,程畿拔剑自刎。

尚有蛮王沙摩阿,挈众从蜀,侍中马良所督五溪蛮众与吴军步骘大战,为步骘所败,马良、沙摩阿亦至战死。

余如蜀将杜路、刘宁等,穷途末路,只得投了东吴。

镇北将军黄权,驻军在江北,道路隔绝,不及援刘备,却被陆逊隔断围困,成了孤军,不得西还,只得投了曹魏。

至此,刘备只好收残兵还巫,蜀吴相拒于巫,自巫而东,荆州全境,刘备不复再有。

却说魏主曹丕,闻蜀兵连营七百里,知蜀必败,群臣问为何因,曹丕与语道:“刘备不晓兵机,岂有连营七百里,尚可拒敌?兵法有言:‘包原隰险阻而成军,必为敌擒。’江东捷书将至了。”过了七日,吴果呈入捷书。

孙权击败刘备,就遣使向曹丕报告。曹丕特派使者赠明光铠、騑马等物,并作抄写自作《典论》及诗与孙权,以表庆贺,且要求穷追敌人,然孙权自然不会听命他。

就在此时,魏朝中的太尉钟繇、司徒位华歆、司空王郎三公联名上奏,道孙权称臣,仍是权宜之计,不应相信,且数孙权十五条罪,让曹丕立刻移兵进讨孙权。

曹丕不从,决定专使来吴,再索要南方的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牛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鸭、长鸣鸡等大批珍稀之物,且探孙权动静。

专使来吴呈上索要清单,吴群臣过目,怒谓重复勒索太过,应以拒之。而孙权见魏专使只是索取珍物,没有他意,他不但不怒,反而有些暗喜,他对群臣道:“这些所谓珍物,只不过瓦石一般,与国民安危相比,不值可惜。”鉴于刚与蜀大战,元气大败,应宜稳定,因此,再次尽数予之。

而专使回魏,认为孙权称臣可疑,在群臣谏下,又使使至吴,敦促孙登至京任职。而使者受到孙权的厚待。

孙权再次上书与曹丕表示送子为质,但重誓婚约,即希与曹氏宗室(夏侯氏)之女联姻后方再送,并欲遣孙邵和张昭同行,以追辅世子,使魏专使擒书归魏。

吴兵既得胜蜀,欲进攻白帝城,陆逊独下令班师。适值彝陵围解,孙桓来见陆逊,陆逊慰劳一番,孙桓语逊道:“前实怨不见救,定至今日,仍知调度自有方耳,终得破蜀,但何故不乘胜进攻呢?”

陆逊答语道:“曹丕外托助我,内实谋我,我若穷兵入蜀,必为所算。”随后陆逊与朱然、络统均以为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

孙权接到陆逊上书,决定令刘阿等自南山撤兵,驻守巫县。加拜陆逊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江陵侯,命他收军东归,返荆州,以备曹魏。

孙权刚下令东归,果闻魏兵三路军攻吴,一路由征东大将曹休、前将军张辽、镇东将军臧霸等出洞口(安徽和县江边);二路由大将军曹仁出濡须;三路为上军大将曹真、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左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等围南郡。

军情紧急,当即飞报孙权,孙权令建威将军吕范等督五军,以水师拒曹休;左将军诸葛瑾、平北将军潘璋、将军杨粲救南郡,以抗曹真;裨将朱桓在濡须督军御曹仁,遣将防堵,临江把守。一方面急令陆逊退兵从速,救援江东各要塞,另一方面,就派郑泉去白帝城见刘备,以图结束吴蜀战争状态。

原来,曹丕接到孙权上书,展书阅后,心道:“孙登年幼,怎可结婚?这又是托辞不送。孙权虽多次以表忠心,但拖至一年之久。”

曹丕又再次遣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出使者要求兑现承诺,孙权此时就明确否认,且拒绝辛毗、桓阶入吴,欲公开与曹魏决裂。

曹丕见吴抗命,不送质子于京。至此,曹丕方才明白称臣,答应送质子皆是权宜之计,欲兴兵伐吴。刘晔复谏阻道:“吴方破蜀,上下齐心,况复襟江带湖,到处可守,不如缓攻为是。”

曹丕不肯从,仍命三路兵约有数万,同时攻吴。又闻蜀汉将黄权等将来投,他亲自接见,任他为镇南将军,随军出征。

吴方军事虽布置到位,但孙权以为与刘备大战刚止,吴内元气大伤,又见魏军来势汹汹,再加上越蛮夷多未平集,内患难止,内外交困,真不想与曹魏开战。他在遣将拒魏的同时,再次卑辞上书,求自改厉,主动求和,继续玩弄假言手法,并以此作为前时曹丕为他抄作诗文的回应。

书信很快传至曹丕手中,展开一睹,不由为孙权的情辞之深挚典丽所赞叹,前大部分是自我痛责,末尾写道:“……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余年。”

曹丕看后,已知孙权仍在玩戏弄手法,当下濡笔伸纸,文不加点,草就三百字复函。

文分三意,先是赞孙权事功:“君生于扰攘之际,本有纵横之志,降身奉国,以享兹祚。自君策名已来,贡献盈路。讨(刘)备之功,国朝仰成。”

然后责孙权所为,引起朝臣疑虑,即曰“三公上君过失,皆有本末。朕以不明,虽有曾母投杼之疑,犹冀言者不信,以为国福。故先遣使者犒劳,又遣尚书、侍中践修前言,以定任子。君遂设辞,不欲使进,议者怪之。又前都尉浩周劝君遣子,乃实朝臣交谋,以此卜君,君果有辞。”

最后再次强调,如欲释疑,必遣质曰:“今省上事,款诚深至,心用慨然,凄怆动容。即日下诏,敕诸军但深沟高垒,不得妄进。若君必效忠节,以解释疑议,孙登身朝到,夕召兵还。此言之诚,有舅大江。”

孙权阅后,掷信于案,自知与曹魏和平无望,自言道:“曹子恒(曹丕字),孤要与尔分庭抗礼也。”吴魏终只能兵戎相见。

随后孙权表现出强硬之势,吴不再奉曹魏为正朔,不用曹魏年号,改用自己的年号“黄武”,正式按朝廷式样置百官。

众臣一片呼声,张昭成为丞相。然孙权考虑再三,张昭过于刚直,常与孙权在众臣前颇有争执,从而诡称,丞相责任繁重,不忍心给老臣担子太重,故不立相,而立孙邵为丞相。孙邵非孙权宗族,字长绪,北海人,曾为北海相孔融的功曹,后跟刘繇到江东,刘繇死后,附孙权,被授庐江太守,继为车骑将军,成为孙权的近臣。

曹丕闻改年号,不由大怒,亲来宛城督战。

这所谓:刘备率兵来攻吴,不知陆逊深和浅。曹孙盟约终不成,只能兵戎再相见。

评:陆逊慎重,乘隙火攻蜀军,大破刘备。刘备轻敌,致使输给陆逊,败逃西归。孙权不听曹丕言,再攻刘备,以防曹魏南下来攻。质子一事终使吴魏盟破裂,曹丕亲率军攻吴。孙权只得率兵抵御。三国之中,各国利害相悖,一国之动,则影响其他二国。二国之抗,而第三国则是关键,然三国之中,曹魏终弱强于吴、蜀,这是事实。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