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夷三日后犯边,有探子潜入关,已擒。”
登宿关是西夷和大岳唯一相接的大关,也是一座易守难攻的险关,多年来在九蛮与突厥不安分的时候,以登宿关为中心延伸出去的与西夷相接的地方是难得安宁的边疆。
遇上好的时候,还会开放互市,两国之人在此交好,且还有不少通婚的人在。
但现在,这样的安宁也要最先被打破了。
君留山甩袖起身,将那张纸拿给了折思和折宁去看,大步向外走去。
“备马,本王要入宫,折宁,让人去查,再去向微之问清楚,给诸边军传本王手令,全体备战。”
“折思,收拾好东西,明日就离京,让人给侧王妃传信,先去找她,之后北上去封地。”
“是!”
折思和折宁都看清了纸上所写,两人肃然应声,折思跟上了君留山的脚步,折宁在送走君留山后立马安排了人手去查探边关之事,自己带着两个人纵马出京,直奔鹿还山而去。
摄政王今日出门去京郊见了从大漠回来的军队,又将两个少年将军带回府的事,京中的官员都是知道的。
这几日摄政王又不上朝,特地出门去接人完全显示出了他对那两个少年的重视,也让更多人关注起了这支从大漠前来的队伍。
只是君留山吩咐了周浩坤照顾,他们也不敢随意窥探军中事。
少年的身份更好查一些,稍微回想一下当初摄政王拟定的发去大漠的旨意,就能对上人。
一个是林家子,侧王妃的胞弟,一个是孟家子,再追查一下,当年的孟侯之子,勋贵之家。
孟家虽说失了爵位,但也是从漩涡之中全身而退的,当年的两代孟侯对局势把控准确,而现在才过了多久,孟家的人又重新得了当权者的青眼。
“
“只是王爷这般急匆匆地入宫去,你们说是为了什么?难不成大漠那边有变?”
在衙门当值的一群人从繁重的公务中出来歇一口气,一边揉着手腕一边讨论着事。
主要是这一次君留山又有许久将朝政甩手不管了,今天见了从大漠来的人后就进了宫和皇帝在殿中关上了门议事,怎么看都是和大漠有关的。
“别的不说,这一次是不是真的要打仗了?”
朝中军队的调动他们也是看在眼中的,那两封国书,他们谁都在说本就是在向九蛮和西夷示威,一言不合打起来的可能性太高了。
那时候九蛮和西夷犯到了大岳国威之上,谁在那个时候说些不合时宜的话劝阻皇帝和摄政王,简直就是在给史官在史书上骂他们的机会,而且他们自己也不容大岳国威被如此侵犯。
因此在国书问题上,谁也没有出声反对,但真要打仗了,这些人还是忍不住地皱眉。
“这要是打起来,西夷动了手,九蛮不一定能忍得住不动手,突厥本身就与我国边疆冲突不断,也一定会抓紧时机,到时候边关全部都要乱起来。”
“去岁今岁天灾不断,国中还有这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哪里经得起这么劳民伤财地大动干戈。”
君留山门下官员喝着茶没有参与进他们忧心忡忡的讨论之中,他悠悠掀起眼皮来看了那些人一眼,并不奇怪他们会有这样的态度。
寒门出身的文人士子与以前的世家不同,世家之人君子六艺学文习武才是常事,文臣武将都多是出自世家,不少风雅名士还是沙场上的一方大将。
像岑见、孟末、向亭这些人这样的,才是以前朝中最常见的存在,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向亭不通武艺,不代表他不通军事。
后来寒门士子代替了世家子,勋贵又在不停被打压,摄政王手握兵权促成了文武对立的状态,寒门难修军事,文人自此轻武事,文官更是想要同武官争权。
长此以往,国家必出祸患。
是以当初君留山挑选门人的时候,对他们的各项考察都颇为严格,武将是跟着君留山从战场上闯过来的不说,文臣都基本上是能文武双全的人才,不能上阵杀敌,当个军师也绰绰有余。
最为主要的是,都要有远见以及该有的胸襟,这样才能在君留山需要的时候,为大岳撑起天来。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