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常洛此时已着意安排后事,将皇长子交由阁臣小心辅佐,又问起自己的陵墓的营建事宜。
尽管御医们都表示反对,但是朱常洛坚持要再服一颗。于是,李可灼再让皇帝服用了一颗红丸。服后,朱常洛感觉安适如前,没有什么不良反应。然而,次日(九月初一)五更,朱常洛便死去。于是,廷臣纷纷议论,指定李可灼、红丸是致皇帝暴毙的罪魁,而且还牵涉到方从哲。不过,平心而论,方从哲、李可灼对于朱常洛服药,本就是抱着一试的希望,对于朱常洛的死并不要负什么责任。后来,内阁大学士韩将进药的前后始末详细地在给熹宗的奏疏中说明,才使方从哲摆脱了困境。红丸,其实与嘉靖皇帝当初服用的红铅丸类似,是用妇人经水、秋石、人乳、辰砂调制而成,性热,正好与当初崔文升所进的大黄药性相反。本就虚弱的朱常洛,在最后的岁月连遭性能相反而且猛烈的两味药物的折腾,岂能不暴毙而
朱常洛的暴毙,使他次年改元泰昌的想法无疑变成了一个泡影。但是,在位一天的皇帝毕竟也代表着一个时代。因此,大臣们决定:万历四十八年(1620)农历八月初一日朱常洛正式即位到年底,为泰昌元年。移宫一事,前后有过两次。一次是大臣们逼郑贵妃搬出乾清宫;一次是大臣们逼李选侍搬出乾清宫。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无论是郑贵妃,还是李选侍,都是有野心的女人。明代的制度,外廷有皇极殿,内宫有乾清宫,都是属于皇帝、皇后专用的。但是,郑贵妃借口侍奉神宗住进了乾清宫。朱常洛正式即皇帝位之后,仍然可笑地居住在当初做皇太子所住的慈庆宫内。这种本末倒置的事情,在秉性懦弱的朱常洛看来,竟然可以容忍。直到崔文升进药事件发生以后,由杨涟、左光斗出面,郑贵妃才在八月二十一日被迫搬出乾清宫。但是,郑贵妃搬出去后,李选侍却随着朱常洛住进了乾清宫。
朱常洛自万历四十一年(1613)皇太子妃郭氏死后,没有再立妃子,身边只有才人、选侍、淑女侍候。其中有两名选侍,一居于东面,一居于西面,故分别称作东李、西李。东李地位较高,西李比较受宠于朱常洛。所以,朱常洛将失去生母的长子朱由校交由西李抚养,五子朱由检则由东李抚养。跟着朱常洛入住乾清宫的李选侍,即是西李。西李与郑贵妃关系极为密切,也想借助郑贵妃之力进封皇后。但是,泰昌元年(1620)八月二十一日郑贵妃的被迫移宫、九月初一朱常洛的暴毙,显然让李选侍意识到:要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就应当紧紧地抓住皇长子朱由校。
其实,朱常洛在临终前,曾经向大臣们提出要册封李选侍为皇贵妃的事。可是,皇帝的话还没有说完,李选侍掀开帷幄,叫皇长子朱由校进去。
这时,内廷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获悉李选侍的阴谋,出具揭帖,遍投朝臣,说:"选侍欲拥立东朝(皇长子朱由校),仿前朝垂帘故事。
太监王安进入暖阁,扶朱由校出宫。群臣见后,山呼万岁。然后,朱由校登上一顶小轿。大臣刘一璟、周嘉谟、张维贤、杨涟抬轿,仓卒前行。走了几步,轿夫方到。到文华殿,群臣请朱由校即日登基。朱由校不同意,只答应初六日登基。当天,朱由校在大臣的护卫下回到慈庆宫。九月初二日,尚书周嘉谟等请李选侍移宫--搬出乾清宫。左光斗的上疏中说,乾清宫是皇帝专用,如今将即位的皇长子朱由校已经16岁了,又不用哺乳,李选侍住在乾清庆陵明楼侧面
朱常洛即位一月而逝,此时他的父亲朱翊钧的棺椁尚未下葬。因此,正如他自己曾经担心的一样,他的陵墓营建得怎么样呢?营建皇陵是一项很大的工程。在仓促之间,如何安葬两位皇帝呢?一般情况下,皇帝都是自己给自己早就修好了陵墓的。但是,朱常洛没有这样的机庆陵
会了。大臣们将他安葬在当初景帝为自己修的陵墓里。景帝自己建好陵墓,却被重新夺回皇位的明英宗下令葬于北京西郊的金山。因此,天寿山的明陵中就有一个现成的陵址。
从皇长孙到皇帝的角色转换,要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完成,对于一个16岁的少年,尤其是对一个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几乎是文盲的懵懂少年来说,实在有点勉为其难。然而,泰昌元年(1620)九月初一日,少年朱由校就面临这样的角色转换。早在万历年间,朱由校的父亲朱常洛不为神宗所喜,这个皇孙自然也常在神宗的视野以外。直到神宗临死,他才被册立为皇太孙,有了出阁读书的机会。没想到他的父亲登基一个月就撒手西去,连册立他为皇太子都没来得及,更别提读书的事情了。
这一年,朱由校已经16岁,看上去已经是一个少年了,但文化水平还比不上如今**岁的小学生。他像一个木偶般被养母李选侍和一帮大臣抢来抢去,最后在5天之后变成了一个泱泱大国的君主。他名义上统治了这个国家整整7年,但是实际上只是他信任的一个太监在掌控着政治权力。他甚至不知道如何去保护他的女人们和孩子--还好,他总算有效地保护了他的妻子和弟弟。在他统治期间,宦官专权达到了极限。整整7年中,他的心智似乎一直没大明皇帝之宝(白石)大明天子之宝(白石)有成熟,对于世界的认识始终肤浅。他喜欢在宫中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比如说做木工,或者斗蟋蟀。
一个文盲高踞于皇帝的宝座上,而另外一个文盲当上了皇帝的秉笔太监,替皇帝拟写朱批。无论看起来是多么荒唐可笑,这却是明代天启元年(1621)至七年(1627)这7年间明代朝政的一个事实。也许,对于文盲的熹宗来说,没有读过书的魏忠贤比那些迂腐的大臣们,更值得信任,值得欣赏。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