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其他类型>梦还楚留香> 学而远行之----明朝十六帝(三十八)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学而远行之----明朝十六帝(三十八)(1 / 1)

巡抚中被戮者,总共11人,分别为:蓟镇王应豸(zhì)、山西耿如杞、宣府李养冲、登莱孙元化、大同张翼明、顺天陈祖苞、保定张其平、山东颜继祖、四川邵捷春、永平马成名、顺天潘永图,另外还有河南巡抚李仙凤被逮自杀。这些大臣,都是应对辽东战事和平息农民起义的将领,他们动辄遭罪被杀,也就很容易说明崇祯朝军事上的大溃败了。

对于一般的言官,思宗也总是非常严峻。崇祯元年十一月,户科给事中韩一良上疏言官场贪污之风甚盛。当然,这样的奏疏只是就事论事,并不明指谁人贪污,谁人受贿。但是,思宗一面表彰韩一良的忠心和敢言,一方面却非要韩一良指名道姓以回奏。

这时,韩一良再不肯说。于是,韩一良被革职为民。仅仅数月之间,从表彰到革职,还算敢言的韩一良却得到这样的对待。在晚明社会中,官场中的弊端自然不少。相互间送书帕(书仪)是极正常的事。思宗希望一举之间将这种风气杜绝,却又着意在惩罚官员,这样官员们最终只是互相袒护,不敢再说真话了。崇祯二年关于工部招商中收取回扣一事的处理,也充分体现了思宗急于求治的急躁心理。这一年的闰四月,工部尚书张凤翔上疏指出工部招商收取回扣之弊政。内阁大学士韩■、李标、钱龙锡都说:"此从来陋规,望皇上宽处,后边人敢说。"但是,最终思宗将巡视工部库房的工科给事中王都、陕西道御史高赉明革职严办,等于是让一两个臣工为多年来的积弊传说思宗自缢处承担责任。这也反映思宗随意处理臣工的做事风格,而这样的行为,最终导致了大小臣工们对于朝政中的一切事情,最好是噤口不言。

皇帝督责越严,臣下越不敢担当;皇帝焦劳越勤,臣下就越偷安怠慢。晚明著名的学者刘宗周就在批评思宗的奏疏中这样说:"求治之心操之过急,不免酿为功利;功利之不已,转为刑名;刑名之不已,流为猜忌;猜忌之不已,积为壅蔽。"崇祯朝的政局,正是这样发展下去的,而思宗最终也只落得众叛亲离。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思宗煤山上吊时,身边仅有司礼监太监王承恩陪伴。

思宗自杀以后,他的子女散归民间,下落不明,从而引起人们的各种猜测。

思宗的子女不幸生在了末代帝王之家,这就注定了他们悲剧的命运。皇太子先后出现过两个;朱三太子先后出现过多次。不过,他们的下场无一例外都很悲惨,都最终被处死。相比较而言,思宗的女儿后来的下落倒还比较清楚。这是因为,思宗在决意自缢之前,为了不让自己的女儿受辱,曾先后对自己的两个女儿下毒手。即使侥幸生还,也决无法遁逸。

武侠小说常伪托的长平公主,实际上死于顺治三年(1646)。思宗总共有六女,其中四女早逝。崇祯十七年(1644),思宗还有两个女儿,即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崇祯帝自杀前,入寿宁宫,长平公主牵衣而哭。

思宗共有7个儿子。其中,周皇后生子三人,即太子慈■、怀隐王慈■(皇二子)、定王慈炯(皇三子);田贵妃生子四人,即永王慈■(皇四子)、悼灵王慈焕(皇五子)、悼怀王(皇六子)、皇七子。崇祯十七年(1644),太子16岁,皇三子定王慈炯14岁,皇四子慈■应当也有十余岁。除了这三个儿子外,其他的儿子都已早逝。与对待女儿的方式不同,思宗在死前命皇太子、皇三子、皇四子分别藏匿于公卿贵戚家中。太子来不及去成国公府,便隐匿于民间,定王和永王一齐去了周皇后的父亲周奎家。三月十九日,李自成进城,命令搜寻太子与定王、永王。

二十日清晨,嘉定侯周奎将定王、永王交出。太子据说亦被李自成的军队搜获。太子与闯王李自成之间还有一段对话。

先说北京出现的皇太子。崇祯十七年(1644)十一月的北京城,已经牢固地掌握在清朝的手中。然而,一个貌似太子的男子在一位太监的陪同下出现在嘉定侯周奎府中,自称皇太子。当时在周奎府中的长平公主见后,两人抱头痛哭。

店小二心知我是避难的人,给我穿上旧衣服,让我在灶前烧火,又害怕我暴露,五天之后将我送到崇文门外的尼姑庵中,在那里假装贫困无依的孤儿住了半个月。常侍(太监)来尼姑庵,发现了我,又把我带回家,藏在密室里。听说公主还在,所以就来相见了。"说完,与公主哭别而去。几天之后,太子又来了,公主告诫他说:"慎毋再至矣。"也许公主明白,三月份周奎既然能把皇三子定王和皇四子永王交给李自成,这次也许会再出卖太子给清朝。果然,十一月十九日太子再来,周奎留宿太子。二十二日,他要求太子自称姓刘,是一个假太子。太子说:"悔不从公主之言,今已晚矣。"当晚,周奎令家人将太子逐出门外。

凡争言太子为真的臣工都被处罚,钱凤览处以绞刑。这件事情详细地记载于《甲申传信录》,与《明史》中李自成封太子为宋王的情节有所出入。而且,清人所编的《明史》中也未提及这一次在北京出现的太子,而只提及南明小朝廷中出现的皇太子事件。《明史》是不是故意回避这一次事件呢?孟森就认为北京出现的太子是真的,而南明小朝廷出现的太子是假的,但百姓痛恨弘光政权朱由崧,所以宁愿相信是真太子。那么,南京出现的皇太子事件是怎么样的呢?

顺治二年(1645)三月一日,太监李继周奉弘光皇帝朱由崧之御札,将盛传正流落于苏州、杭州的皇太子接到南京。据说,太子本不愿去南京,在行前曾问过李继周。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