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其他类型>玫妃重生记> 太平军(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太平军(1)(1 / 1)

咸丰十一年(1861)五月,太平军李仁寿部占领永康,各乡民团拼命顽守,太平军时进时退。

八月太平军数万人在天安萧大富率领下,占领县城,派出魏天福打馆芝英。

太平军告示安民,全县各地

“每家门首挂一门牌”,各乡每路设立兵卡,全县除方岩山及绝尘山均在太平军占领之下。

同治元年(1862)四月十一日,地方民团分几路攻打县城,隐蔽在东库一带的太平军乘民团立脚未稳之时,从敌背后和侧翼出击,打得民团措手不及,杀死杀伤民团无数,生擒者达万余人。

翌日,萧大富率百数十名太平军战士,向李溪迎击民团,在牛筋岭山曲遭民团伏击,全部遇难。

十四日民团合围县城,守城太平军英勇拼杀,坚守阵地,民团连攻三天不能前进半步。

十七日,金华、武义数万太平军从桐琴增援永康,打得民团土崩互解。

此后,县城由悯天义驻守,分踞于芝英的有朱、陆、龚三首领。此期间,忠王李秀成、首王范汝增等过往永康太平军将士

“不知其几十万数,合邑乡村,此往彼来,无处不到。”十月十五日,太平军退至南宅,接着退至东阳湖头陆一带打馆。

同治二年(1863)正月十三日,驻永太平军撤离永康,永康多为清闽军总兵林文察进占。

太平军”一称的产生,源于太平天囯从金田团营到定都后半载,其间长达3年时间里,一直以

“太平”为号。初时没有国号,洪秀全称

“太平王”,后虽改称

“天王”,建国号

“太平天囯”,但旗帜上写的始终有

“太平”而无

“天国”,见于记载者如

“太平广西桂平黄旗”

“太平水营”

“太平左军主将”等等。太平天囯关于军队建制的红头文件-《太平军目》初刻版中对旗帜的规定也是书

“太平”而不书

“天囯”。(此系

“太平”政权之

“军目”而非

“太平军”之目,如太平天囯早期刊刻的官方文书俱称

“太平条规”

“太平诏书”等)拥护他们的老百姓看到他们总是打着

“太平”旗号,就把他们叫做

“太平军”了。1854年,太平军攻克庐州,打出了

“太平天囯春官正丞相功勋加一等胡”的旗号,这是现有最早的

“太平天囯”字样出现于旗号上的记载,从那以后,把太平天囯的军队叫

“太平军”的就很少了,对其有好感者多称

“天军”

“圣兵”

“西兵”

“长毛”,敌对者则称

“贼”称

“匪”,只有在他们早年曾经活动过,且又颇得拥护的地区,才仍旧有

“太平军”的称呼流传。这个称呼显然是自发自愿的,因为太平天囯统治者不会要求别人叫他们

“太平军”,而投机讨好者也只会叫

“天军”

“圣兵”,故而这个称呼可以说包含了民众不带强制性地对

“太平”政权的认可。清末民初,革命党人以太平天囯事迹为反清号召,

“太平军”这一称呼又被孙中山等两广籍的革命党人推而广之,及至张学良于1928年末宣布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于1929年完成了

“统一”,南京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即于次年就禁止诬蔑太平天囯案,函请内政部,教育部参考酌办,不久正式出台规定

“嗣后如有记述太平史实者,禁止沿用粤贼诸称,而代以太平军或相应之名称”,从那时起,

“太平军”才俨然成为了太平天国军队的正式名称,以致真伪莫辨长达半个多世纪,并为史学研究者们延用至今。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