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超值金版-心理学常识1000问> 生活篇 第十二章 教子与育儿--爱的教育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生活篇 第十二章 教子与育儿--爱的教育2(1 / 2)

生活篇 第十二章 教子与育儿--爱的教育2

案例二:小华刚入小学时天真活泼,认真好学,家长没有过多操心。

后来,为了让他有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家长把他送到了一所重点小学,以为孩子会更加好学,成绩会更好。

可结果恰恰相反,过去小华回到家里总是自觉地先做完作业,然后才去玩,可现在常常望着作业发呆;过去回到家里总是滔滔不绝地与父母讲同学、老师和学校的各种趣事,而现在变得沉默寡言。

学习成绩逐渐下降,小华对上学的恐惧也逐渐增强,于是经常逃学、生病,让家长十分苦恼。

上述两个例子中,孩子的问题就在于“学校恐惧症”。

学校恐惧症是儿童恐惧症中的一种,主要表现是:害怕上学,害怕参加考试。

如果强迫恐惧症儿童去上学,他们会产生焦虑情绪和焦虑性身体不适,如面色苍白、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腹痛呕吐、便急尿频等;如果同意他们暂时在家休息,焦虑情绪和不适症状很快就会得到缓解。

孩子怕上学,可又深知不上学不行,于是内心产生了解不开的矛盾,很容易表现出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腹痛呕吐、便急尿频等身体不适症状。

如果此时家长把孩子当成病人,会使孩子形成习惯反应,同时会给孩子“有病”的消极心理暗示,逐渐形成虚弱自我意识,易使孩子失去自信,不利于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

如何克服儿童的“学校恐惧症”?

要克勤克服儿童的“学校恐惧症”,首先要了解引起症状的原因。

引起学校恐惧症的原因很多,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内因主要在于孩子的性格缺陷,如胆小多疑、过于谨慎敏感等。

外因有二:一、家长的溺爱,致使孩子独立性差,难以适应学校生活;二、家长、老师对孩子期望过高,超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而逐渐使其形成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因而害怕学校、不想上学。

家长在确定孩子患上学校恐惧症后,就应帮助孩子重塑自信,让孩子确信自己没病,是个十分健康的孩子。

要积极帮助孩子克服学校恐惧症,但不可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可按孩子的恐惧程度由轻到重实施以下步骤:

首先,请同学或请老师来家里辅导孩子。

其次,家长先陪孩子在教室学习,然后让孩子自己在教室学习,逐渐让他在教室和几个同伴一起学习。

再次,让孩子在教室由老师单独辅导,或在教室和几个同伴一起听老师辅导。

最后,让孩子在教室正常上课。

怎样与孩子一起学习?

读书、看报。

在读书看报时,父母还要谈谈自己的认识。

读书过程中养成划出重点、剪贴感兴趣的文章和记读书笔记等习惯,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让孩子喜欢上读书、看报。

小型家庭智力竞赛。

进行竞赛的方法多种多样:必答、选答、抢答;口述、手写、动作;记分、淘汰、小奖品。

活动还可以针对孩子在学习中的弱点进行练习,激发学习兴趣。

家庭辩论活动。

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问题是父母和孩子都感兴趣的,但看法未必一样,就此开展辩论活动,各抒己见,也是项不错的活动。

如果在家庭中形成讨论、辩论的风气,每个家庭成员的水平都会提高,还能矫正有些父母一人说了算的不民主作风。

智力型家务劳动。

所有的劳动都有明显的智力因素,如:饭,怎样做能节约时间?

菜,怎样做才好吃、好看?

大扫除,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拖地板,怎样才能擦干净?

等等。

向孩子请教。

父母应有向孩子学习的意识,有些知识父母可以直接以孩子为老师。

比如,孩子的英语学得更好了,父母可以多请教请教孩子,这样更会提高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发现自己不能回答你的问题,孩子就会很自觉地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难道不比听写、默写更能促进孩子的学习兴趣吗?

如何让劳动成为一种习惯?

提起让孩子“做家务”,现在的家长大多数的反应都是不以为然地“哦”一声,心里想着不知道有多少比做家务重要的事情等着孩子去学,哪有时间做这种事情?

可是,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问相同的人群,“你想培养出一个具备责任感的孩子吗?”

反响就会大不相同。

其实,做家务,是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自信心与责任感的绝佳办法。

从小就干家务活儿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比不干家务的孩子更懂得如何照顾好自己。

他们从小就懂得干好一件工作是多么有价值,每完成一项工作是多么让人快意。

然而这仅仅是理想状况!做家务对孩子来说往往不过是一种新游戏,所以要很新鲜有趣才行。

很多小孩子刚开始的时候会非常兴奋地帮忙整理玩具,帮妈妈摆餐桌、扫地、倒垃圾,但一旦他们发现这些家务在重复、很无聊,他们就会躲得远远的,对你的要求充耳不闻,完全不考虑自己作为家庭成员还有什么“义务”。

其实,除了家务事不像孩子的其他游戏那样有趣之外,造成孩子们排斥做家务的原因往往来自父母本身。

我们在要求孩子帮忙做家务的时候,总免不了担心孩子会帮倒忙。

这种担心无意识地通过我们的语气和态度以及不耐心透露出来,让孩子觉得他们的帮助是不重要的、附加的。

比如,孩子动作慢一点,我们就会露出不耐烦的神情,尤其是当我们着急的时候,总是说:“算了,让我来吧,这个你做不了!”

甚至我们在帮孩子们整理他们乱七八糟的玩具时,也会在他们面前展示出:你看我比你快多了。

所有家务活儿成年人都会轻而易举地完成,这就让孩子觉得帮忙只是给他们一个表现的机会似的。

而孩子们都是敏感的,即便是很小的孩子也能够非常清楚地感觉到他们对我们的帮助是否真的被需要。

如果他们看不到自己被需要或者被肯定,自然也就丧失了对这件事的兴趣。

为什么过去年代的孩子很小就会做家务?

因为过去年代的孩子,爸爸妈妈需要他们的帮助,没有他们根本不行,这让他们感到自己很重要。

所以一个5岁的孩子会照顾2岁的小弟弟,帮妈妈扫地,帮助妈妈拧衣服,没有一句怨言。

虽然这么多的家务会让一个孩子感到疲惫,但是这也会使他建立一种自信--我在这个家里是重要的,家里没有我不行!瞧瞧今天,没有什么兄弟姐妹,大都是独生子女。

餐具也不是很多,衣服都放进洗衣机里,地面也很干净。

那么,今天学做家务又有什么意义呢?

学做家务可养成勤俭的美德。

让他们懂得每天吃的粮食、住的房屋、穿的衣服、学习用的文具等,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都是父母的血汗结晶,从而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养成勤俭的美德。

学做家务可以增强孩子对家庭、对社会的义务感和主人翁精神。

孩子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可学会战胜困难的科学方法、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坚强意志;能逐步认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对父母、对家庭负有责任。

学做家务也是锻炼身体的一种好形式。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劳动发展肌肉。”

孩子处于精力旺盛期,能量过剩,一般情况下,孩子在无事可做、有点坐立不安时,即是寻找消耗能量的时候到了。

如果这时父母能引导孩子把能量消耗在劳动中,适当安排一些家务劳动,让其筋骨得到伸展,精力得到消耗,孩子就会觉得很轻松、愉快。

父母掌握利用好这个规律,时间久了,孩子还会养成自觉做家务劳动的习惯。

如何想办法让孩子做家务?

如果谁想让自己14岁的孩子习惯于帮忙做家务,父母必须在他2岁的时候就慢慢渗透这种习惯。

在此父母需要牢牢记住以下几点:

1.让孩子把家务做成技巧娴熟的艺术。

孩子是不是以最快的速度把餐桌摆得井井有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两三岁的孩子能慢慢学会怎么样来布置餐桌,能够在自己劳动后绕着桌子走来走去,体会劳动的快乐。

2.鲜感和持久度之间找到平衡。

是让孩子总是帮忙做同样的事?

还是让孩子每天自由选择?

这里需要有一点点微妙的体会。

一方面变化当然会给人带来乐趣,使之了解不同方面的知识。

一个4岁的小孩儿一会儿是浴室专家,可以找到他的手巾和香皂,一会儿又成为美厨助手,认识各种蔬菜和瓜果。

3.对孩子们的所作所为太吹毛求疵。

如果孩子们把勺子塞到了糖罐里或者是把碗打碎了,都没有那么糟糕,他们必须有机会去发现和接受不完美的地方,并且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对于小孩子人们当然可以提醒:“你给花儿浇水了吗?”

或者如果孩子忘记了,大人也可以偷偷地给花浇上水。

4.学会给孩子一些夸奖!比如拍拍孩子的肩膀,或者是对他说:“真不错,这一周你已经是第三次自己刷牙,并且把小白牙刷得这么干净了!”

如果孩子帮你倒垃圾,你可以把他搂到怀里说:“这些天你帮我倒垃圾,妈妈很高兴。”

5.适合孩子做的家务。

如果你打算用收拾房间来训练孩子的责任感,那你很可能会碰壁。

原因是如今孩子都有太多的玩具,而通常都没有很合适的玩具箱。

晚上他们会很疲劳,但是又不想上床睡觉。

这种情况下你最好不要勉强孩子收拾自己的玩具。

你可以这样说:“你先在厨房里帮我忙,晚一点我再帮你一起收拾玩具。”

总之,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自信心与责任感的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孩子布置一些适合他们干的家务劳动。

合理的做家务的年龄是大约在孩子2岁多的时候,开始帮忙把碗摆上餐桌;3岁的时候试着倒垃圾;4岁时可以扫一扫地……

如何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消费?

星期日,俊俊爸妈决定带俊俊到公园玩,出发前,俊俊听见妈妈对爸爸说:“准备多些钱!”

爸爸说:“就在市里,花不了多少钱。”

俊俊急忙说:“爸,只要1000元就可以,买门票,到酒店吃饭,吃完再去逛超市,买我喜欢的超人。”

俊俊爸听了为难地说:“爸爸一个月的收入才2000元,你一天就要花掉我半个月的工资,剩下的1000元怎么支撑家里的开销啊?”

现代社会商品信息多、变化快,处于生长发展中的青少年分辨力不够,自制力弱,容易养成不良习惯,所以家长需要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消费。

首先,应该让孩子了解家庭的收入和开支。

这有助于孩子克服攀比心理和乱花钱的毛病,树立“适度消费”的观念。

要使孩子认识到自己还没有真正通过劳动为社会、为家庭创造财富,衣食住行和接受教育要靠父母负担,所以没有理由在生活消费上提出过高的要求。

父母对于孩子的不适当要求,家长要敢于说“不”。

其次,培养孩子节俭的美德。

让孩子明白“人穷未必志短,有钱未必有志”。

单纯限制不是解决孩子乱花钱问题的好办法,对于初中以上的孩子,家长可以考虑在家庭经济允许的范围内,由孩子掌握自己的日常开支,允许孩子在一定条件下自己计划花钱。

再次,不要让孩子受广告诱惑。

告诉孩子,广告的宣传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不必为广告的宣传所迷惑。

即使广告本身没有问题,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进行采购,否则会造成浪费。

最后,还要引导孩子用自己的力量来帮助别人。

有一些孩子喜欢用父母的劳动所得大方地“献爱心”、“帮助别人”,这是不值得提倡的。

应当教育孩子靠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才有意义。

让孩子知道帮助别人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在自己还没有创造财富之前,可以选择别的方式。

让孩子理解“施舍不是帮助”。

如何培养孩子的消费责任呢?

培养孩子的储蓄观念,教会孩子简单的储蓄方法。

例如,孩子很想吃炸鸡,如果买份炸鸡需要20元的话,家长可以告诉他:“今天只能给你10元,明天再给你10元,你凑足20元时再去买吧。”

这样做可以激发孩子的储蓄观念,使孩子学会“把今天的钱存起来,等到明天再用”的简单储蓄方法。

当然,教孩子分别用储钱罐和银行存折,把平时的零花钱及逢年过节得到的“红包”积存下来,也是让孩子独立储蓄的办法,但要注意根据孩子年龄、个性的不同,对钱的管理加强监控。

培养孩子节约和计划用钱的习惯。

日常中,家长可以跟孩子讲讲自己和其他行业的工作,让孩子明白赚钱要付出辛勤劳动的道理,自觉养成节约用钱的习惯。

除了供给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外,有些消费可以让孩子用自己的储蓄去开支。

例如,孩子要买玩具或出去游玩,家长可以指导他使用自己的积蓄。

这样,不仅可让孩子认识到储蓄的意义,使他体会到用自己的存款来达到目的的快乐,同时还可培养孩子节约和计划用钱的能力。

消费学习既是知识方法的学习,也是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通过消费学习可以让青少年学会合理安排个人开支,了解和学会计划家庭开支,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在孩子自主消费的过程中,家长可以给孩子提出建议:量入为出,避免攀比;学会计划,适当存款;比较价格,科学购物;明智选择,自我保护。

节假日对孩子的成长有哪些正负方面的影响?

据调查了解,青少年在节假日的犯罪率明显高于平时在校学习时间。

有的老师惊异地发现,一个原来学习认真、遵守纪律的学生,过了一个暑假后,变得经常迟到、旷课,学习成绩也下降。

而有的学生在节假日期间积极参加健康有意义的活动,变得更富有爱心和责任感。

同样是学生,同在节假日里,不同活动安排产生了两种不同结果。

这不能不促使咱们家长进行理性思考:节假日为什么会对孩子有这么大的影响呢?

这是因为:(1)在节假日里,孩子离开学校,离开了教师,父母也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和管理。

加上孩子学习任务轻,压力小,自由支配时空大大增多,交往时空、对象复杂;(2)节假日包括寒暑假和国庆节等重大节日,连续时间较长,约占全学年时间的1/4。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孩子离开学校,处于自由状态或家长的监护状态。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正处于他律向自律过渡的阶段,自我制约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弱,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可塑性特别大。

从正效应来看:可以缓解紧张的学习生活,调节生活节奏,丰富生活情趣;促进学生兴趣爱好的提高,发展学生个性;可以利用节假日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成绩;可以扩大孩子的生活时空,让孩子走向大自然和社会,增长见识;可以走亲访友,自主交往,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等。

从负效应来看:若节假日活动安排不当,则有可能让孩子浪费节假日时间,养成不良习气。

如大手大脚,任性刁蛮,生活无规律,乱交朋友,或个性孤僻,甚至染上看黄色书刊、吸毒等毛病,走上犯罪道路。

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给社会带来不少不健康的东西。

若不注意对孩子节假日活动的管理,则孩子容易误入歧途。

如何合理利用节假日?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十分喜欢节假日,他们总是盼星星盼月亮,盼望着节假日的到来。

节假日是孩子重要的生命历程,节假日活动是对孩子学校生活的必要补充,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每一位家长都应努力帮助孩子合理地安排节假日活动。

如何使孩子愉快地度过这些节日,为自己和他人增添欢乐,是父母不可忽视的教育内容。

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利用节日,进行有关的知识教育。

例如,在教师节进行尊敬老师、尊重知识、尊敬长辈的教育;五一节进行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成果的教育;六一儿童节进行未来教育。

让孩子对这些不同节日有具体的认识。

过节时,父母需要为孩子做好榜样。

例如,教师节,父母应通过谈话、通信或去拜访自己的老师,以体现尊师的道德风范;母亲节,父母应关心问候自己的母亲,给母亲排忧解难,让老人称心如意。

这种教育效果好,与口头教育互为补充。

让孩子参与节日中有意义的活动。

如六一儿童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学校社会都要组织各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

要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增长知识,让孩子高兴、愉快地度过节日。

让孩子和自己一起准备节日食品。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