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少有人走的路> 第二篇 如何保持快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篇 如何保持快乐(2 / 2)

储存是预备对付偶然发生事件的策略,情绪便是如此的,情绪可以激发储存的力量。一个小心的人,总是谨慎敏捷,注意着自己所走的路;然而我们在升降机和地道里的时候还是需要“当心”的牌子。假如发生了真的危险,你的惧怕心便使你警惕,惧怕可以激发你的储存力。房子失火时,人可以从里面逃出来,荷着重负,还要爬墙,这在平常无事的时候,却不是他们能力所能做到的。快乐狂欢也是能激动人类储存力的。看打球的观众和助威队便是鼓动这些选手去激动他们的储存气力,尤其是当胜负不分的时候,更为兴奋。一个赛跑家,如果他平日能很好地管束自己的储存力气,常常最后一刹那间的胜利是归他的。

在平日我们不大用储存力不过任其存留而已。一个丝袜织造厂的广告上说:“小姐们,多备几双吧!免得破了着慌!”自然的奥妙,为我们准备了一种安妥的余力;这种安妥,正如我们的房屋所需要的一样,我们不会使桥梁所负的重量,刚刚是桥梁所能承受的。聪明的人在气力尚未崩溃之前便会停止,他不会用他最后储存的一点力气。在崩溃未来到之前,你对于你的工作能力应当有一种储存。放假便是一种方法,使你的精力可以多加一分积蓄。此外如骑马、玩耍、整理忘掉的工作等,也有同样的功效。

从大体上说来,我们必须应用得当,保持在相当的速度限制之内,留心我们精力的容量。但是遇着意外之事发生时,我们便可破除平日的习惯,而任情绪奔驰。假如我们平日能养成一种储存精力的习惯,我们便能应付意外的事情。在某一个时期,我们必须能推动我们的精力到极端。譬如对于某事特别的努力,要想出一种新思想,或是要加入某种竞争,交涉某事等。有些时候,你简直不能停止,或考虑,或放松一下,在这种时候,一切都有赖于你已经预备好的储存力气;因为当一件意外之事发生时,你头脑所计划的行动,便是由你储存的力量得来的。假如世上没有这样的人,我们的进步便不会快了。

我们的情绪也是如此。有些重要的关头,如战争的时候,我们必须激励人民的情感。我们平日所隐藏的发怒精力,这个时候便是最得用的时候;这种危机激动了人民正当的愤怒,使一群有用的人民起来,为他们的国家发泄平日所储藏的精力。大地震或失火时,由惧怕和抵抗危险的动机,也足以唤起人类储存的精力来斗争。一个人或国家能够知道储存精力,并能应用得当,是受别人或别国敬仰的。

如何制止你的怒气

斯达登教授(Prof.Stratton),把怒气当成一种人类天性的表现,专门加以研究,正如其他心理学家研究天才学或犯罪学一样。他对于发怒的劝诫,我们可以挑选以下几条以为规律:

第一,节省你的怒气。因为怒气是你内部的一种储存力,为意外发生之事而用的。你去求助于怒气,便是因为所发生的事情太大了,你平日的能力不够对付。所以将怒气用在琐碎事上,便是浪费了。

第二,当你疲倦、饥饿、遇了不如意、年龄将老的时候,要提防准备去抵抗那种一触即发的怒气,要想到别人也有这种同样的弱点,尤其儿童是如此。这便是家庭不睦的起因。我们应当对此特别留意。我们要防止发怒如同防止触电一样。常保持温和的态度和平静的空气,是有益处的。对于自己或别人发怒的信号,要有保持镇静的习惯。制止这种怒气,最好是在未发怒之前。先默念十下。粗野的言语,如果不假思索一下,随意冲口而出,便每易养成发怒的习惯。不过诅咒有时可用为一种安全塞。狗吠比狗咬还要厉害。

第三,对于某件事发怒到一种适当的程度时,便应当停止。如果你叫别人走开,你便应当自己先让位。如果事情已经了结,便应当迅速恢复原状。不可让自己不断地回想或刺激,事情过去了,便应当赶快忘记。

第四,最适当的愤怒,是一种完全客观的愤怒,是你因为觉得对不起别人,于是感觉愤怒。但是所谓别人也可包括你自己,你也是和其余的人一起计算在内的。不过这不是普通易受试探的愤怒,这种愤怒是应当保留为有价值的事而发的,它可为公或为私而用,可以使生命增加热忱,奋勉增加热力,因其以理智的动机,为一种有价值的目的,个人的目的也可包括在内。但是你的愤怒必须公平正直并且是好意的。

第五,切记你的发怒是可以引起别人的发怒的,发怒是一件冒险的事,发怒可以离间关系。它的悲惨的结果,便是破坏友谊和同情,而友谊和同情可以防止愤怒。发怒与成见是同类的东西,便是不公平的判断公正和同情的习惯,可以增加平和与理智的态度,是一种控制怒气的力量。

这几条谨诫发怒的规律都是关于个人发怒的,因为这对于大多数的人是一个很重大很实际的问题。重大的冲突和有组织的冲突也是同一心理的。你对于公众或商业关系的态度与感觉如何,可以从你应付私人事件的态度与感觉上看出来。发怒是个人的害物,是公众的危险。在相当的范围之内,发怒也还是有它的好处。要保持这种范围,是要我们态度和善,合乎理智,随时警醒,这才可有平静无事的代价。斯达登教授建议,假如我们能用一个簿子,记载发怒的日记,把每一次发怒的原因事实都写下来,后来看了一定会觉得自惭或是好笑,因为都是为些小事;这样以后你发怒的次数一定要少些,而且有价值些。不过这一种克制怒气的规律,总是有很大的用处的。

发怒是一种耗费精力的情绪,与畏惧恰恰相反,因为畏惧来得很慢,在未发泄之前潜伏得很久,而愤怒来得突然,如迅雷闪电,而平静得也很快。不过暂时的情绪,因为反复思维,又可变为情操(Sentiments),又存于心中,由此而发生怨恨。怀恨便是发怒冲突后所留的余痕。怨恨可由传统而继承下去,好像封建思想一样。成见是一种变形的愤怒。如果这种感觉一旦爆发,可以引起群众的暴动。人类应当习于容忍不同的意见,不去唤起愤怒的危机。各人如能在私事上有克制怒气的能力,则不会一时神经发作,去参加群众的暴动。暴动的行为,是由于一般人平时不约束自己。

“盛在瓶里的光辉”

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可算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了。用时髦的话来说:“他把美国的心理学放到地图上了。”二十五年前,他写过这样一段话:“我记得我读过一本,当作者将女主角人格的美好和兴趣描写完后,然后总括起来说,她的可爱的地方,便是在无论何人看见她之后,总会感觉得她好像是‘盛在瓶里的光辉’。盛在瓶里的光辉,实际上也是我们美国人的一种理想,甚至一个年少女郎的性格也是如此!”

他又引证了一个苏格兰的著名精神病专家的一段评论:“你们美国人太喜欢把意思表现在脸上了。你们好像一大队军队,一切后备军也都同时行动。英国人的面貌比较迟钝,但是他们似乎有一种较好的生活计划。他们似乎储存了许多精力,以备不时之需。这种淡然的态度,这种能力积蓄未用的表现,我以为是我们英国人民最稳妥的屏障。另外,我对于你们美国人的感想,觉得你们给予我一种不安全的感觉,你们应当设法将你们的色彩调得清淡一点。你们实在是表现得太露骨了,你们对于日常中普通的小事,耗费得太过了。”

美国人的这种易于兴奋,有两种不同的批评,在今日比从前更胜。对于这一点,有两方面的看法,而詹姆斯对于这两方的批评都是公允的:“凡美国人在欧洲住得很久的,习于当地通行表现的精神,在我们美国人视为呆滞的精神的,当他们回国的时候,也会有一种相仿的感觉。他们觉得他们同胞的眼睛里射出强烈的光辉,显出一种强烈的热情和渴望,便是一种极端的活泼与和颜悦色。当然我们很难断定,这种情感是男的表现得多些,还是女的多些。但是多数的人对于这种热烈,总是崇仰,而毫不悲观。我们总是说:‘这是何等的智慧!这与我们在英伦三岛所见的呆滞的面颊、鳖鱼似的眼睛、迟钝无生气的举止,是何等的不同!’确实,这种紧张、迅速、灵活的外表便是我们国人共认的一种理想;但是从医学上看,这种易于兴奋刺激的弱点,在我们美国人心中却不易感觉得到。”

在精神卫生上,以及各国理想之差异上,这便是一个很重要的焦点,我们说英国人是我们的堂兄弟,然而在心理组织上说,我们的血统关系,虽说不是隔得很远,但似乎还比堂兄弟要疏远一层。如果从心理学根本上说,稳重是一种健全的理想,是毫无疑义的。至于沸腾爆发的精力,不断地搅扰,纯粹消耗在情感的动作,行动好像一根有高电流的铁丝,确实是将精力无益地消耗了。因为这是一种退化到儿童时代的兴奋行为。无益的消耗,不仅是因为太急促,也是因为过于急进,驱逐,纷扰之故,稳重不是呆钝,而是一种含蓄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呆钝沉重、难于移动的,而是一种约束的储蓄力量。

从我们最近的心理习惯上,便可以看出这一点。譬如现代的汽车,便是永久准备着到处乱动的。这正足以表示美国人总是向前动的特性。美国有句俗语说:“我们不晓得我们要到什么地方去,但是我们总是往前走。”这种瞎走的满足,蒙蔽了一个最要紧的关节,便是在未走之先,我们应当选择正当的途径。那些喜欢自认为激进者,奋斗者,雷厉风行者,便表示这种乱冲,他们把盲目的努力和有方向的努力混合,弄不清了。妇女学习吸烟的习惯,作为消遣精力的方法,也可以表现她们这一点来。男人好像印第安人一样,喜欢安闲自在地吸烟管;而妇女却急促急忙地吐烟。

无论何事,太过度便不好。一般人总是易于走极端。约束太过和约束太少是一样的坏。精神的安适原是有一定规律的。伟大的工作是需要稳重和涵养的精力,把好的精力消耗于激奋和扰攘便是浪费。不过活泼灵敏是可以使生活有生气的。由研究各国的心理习惯,可以大家都得益处,正如通商订约一样。

怎样破除你的抑郁

抑郁是一种病征,是神经系发生了某种毛病。平日我们在生活力上至少储蓄了一些希望、满足和快乐,这种病征便好像借债人支用过度的账目一样。但是这种病态,或许是临时支用过度的现象,不久又可以储蓄一部分新鲜的精力;或许便是一种久年的病症,长时如此。无论其起因如何,这种病症总是因为在精神的情绪上,发生过一种深切的根本变更,才有如此的结果。

这种抑郁,因其可以酿成严重长期的精神错乱,以致那些受抑郁之害的,每每无故过于惊恐。如果惧怕变到更坏的地步——就是癫狂状态。一个人吃醉了酒,手足垂萎像一个患瘫病的人,或是癫蹶不定像一个患癫痫病的人,但是他经过舒适的休养后,便又可以复原了。

这种抑郁,即算是非常厉害的,还是与真正忧郁症的背景和病源不同。这种抑郁是来来去去的(来时比去时要明显些),失望的黑暗,渐渐变为希望的光明,好像黑夜渐渐变为曙光一样。抑郁的病源是疲倦,你的心情的气压表——本来在阴暗沉闷惨凄的天气便很低,如果又正值你很疲倦或是很饥饿的时候,便完全低落下去了。假使你后来由睡眠和食物的营养,精神因而恢复,心情的气压表便又可以升上去,正如所谓:“命运不能伤害我,我已经吃过食物了。”晚餐后的心情是愉快欢乐的。在未吃筵席之先,是无人募捐的。

神经衰弱症——我们要认清这个名词是包括无数普通常态的人,有时还是一般人中最优秀的分子——在各人所感受的病症各有不同,有些人是睡眠受影响,有些是消化受影响,有些是精力受影响,有些是脾气上受影响。精神衰弱病最普通的几种现象,便是睡眠不适、消化不良、容易疲倦、兴致很低等。

在一切病的象征中,抑郁的象征是最难捉摸的,假如你属于抑郁的人,那么你便知道是怎样的味道了。当然这种病征在生理方面也是有的,例如由排泄作用而排除体内的毒物,有一句俗语说:人生是否有意思,是由肝脏而定。

这种抑郁,的确有点好像莫名其妙的,丧心是一种恐怖的不幸,除了使人更觉难受以外,别无安慰,心有抑郁的人仍是时刻奋斗的;他那些比较有能力的本能,时时想抵抗障碍,他希望他能脱离失望的旋涡,鼓舞起他已经衰落的勇气,他带着一颗沉重的心和充满了眼泪的眼睛,努力奋斗,想从泥泞中爬上坚土。然后忽然云开雾散,他便稍有安息,此后再有较长的安息,这样,他的生活便渐渐带有欢乐了。

因此,我们对于自己的抑郁,不可过于担心。有一个患抑郁病的人对我说:“我并非真正有什么忧郁,不过总觉得是如此罢了。”后来他脱离了这种习惯思想之后,便觉得好些。有些人提议我们应当每早对镜时,便露着笑容,然后一天之中,凡是感觉不快的时候便练习这种笑容。另有些人在早餐时玩爵士音乐。所以你也应当养成一种特殊嗜爱的办法去驱除抑郁。

静寂的乐园

精神健康的理想园地,是不要太过于孤独,长久离群索居,也不要太过于热闹,弄得乌烟瘴气。折中的办法,不仅是要有节制,而是要能够均衡的满足人类两种相反的需要——私静的需要和友伴的需要。

私静是属于文化进步的生活。原始时代的生活,是以部落而非以家庭为单位的,除了各人所穿的衣饰外,私人财产是没有的。印第安土人便是大家聚居在一个村庄里,无论什么东西都是归大众公用。弗莱彻女土(Miss.Fletcher)是一位终身研究印第安土人的专家,她觉得和土著人在一处生活,最不方便的地方便是太没有私静的时候了。因为在全村里寻不出一块私静的地方。只有一个英国人家里才是她的堡垒,在这里她才可以与人群隔绝。

普通看来,“肃静”二字在办公室的门上比任何要常见些。在心理上这也是很对的。工作的时候我们必须私静;娱乐的时候我们便要寻找伴侣。工作是需要专心的,所以工作的时候,我们必须暂时与家庭邻居及一切人群隔绝。

实在讲起来,钥锁的唯一用途便是在乎其能维持私静。除了清洁之外,市场上最宝贵难买的东西,实在是“私静”。我们住的地方,往往总是吵闹喧嚣的。在现代工业这种嘈杂的环境中,打字机的嗒嗒声以及其他种种喧哗声,可以通过半截的隔板达到各办公室,一般人真不知如何可以工作的,要解决这个问题,虽以美国之财富,也难于办到。空间比时间更宝贵。只有大公司的总经理才有享受私静的福气。

有些人对于私静甚至有一种偏见,以为私静是一种非平民化的自傲心理,或是躲避群众做不道德的事,如从前那种贵族的客厅一般。做有害羞的事也和工作时一样,也是需要私静的,论到这一点,也就和其他一切的行为一样,要看动机如何。

一个人之所以需要私静,不仅是为专心做事,并且也是为求个人的修养。凡人必须私静,庶几有自省的时候。原始的人寻求旷野的地方,以为受幽灵感动之所。处于现代文化进步之世,我们的问题是要如何去收回已经失去恬静的乐园。一个人健全的生活,必须有充分私静的时间,而后可以修身养性。

私静便是准备着与人群交接的。在许多事上你是常常需要别人的,儿童更是特别依赖别人,不过也还是需要私静的时候,以求独立的发展。社交的年龄,由自然的安排,迁延着直到儿童需要发展的时期。我们从别人学来的很多,也和别人共同学习。一般人的天性都是好群的,人类都是喜欢聚集在一处,大家混在一起。虽然如此,我们同时也需要私静的时候。

太孤单的最大危险,便是那些神经质的人会变为更害羞更不愿和人在一处。一个为悲哀、疾病、烦恼所困的人,想再恢复他原来的常态生活,最好的方法便是要和常态的人常混在一处。太与世隔绝的人便是失了常态,他过于躲藏在自己的影子里,他需要一群光辉去照耀。

悲伤的时候,以及集中精力奋斗的时候,我们需要孤独,然而此时我们需要伴侣,也还是同样的重要。过于孤独的人假如随着自己的意志做去,便会成为一个孤僻的人。不常有孤独生活不能离群索居的人,对于自己便太无内心的涵养,这个问题在训练儿童的时期常常发生。

城居的习惯每每养成了一般人一种根深蒂固的好群性。平常我们总以为那些平时做工的人在短促的暑期中,变换一下那种扰搅的环境,逃避到深林中或高山上去,但是实际上他们却反跑到拥挤的海滨大道上去,混杂在外来旅行的人群中。电话和汽车都是现代交通上的一种便利,使人群聚集,打破乡村那种孤寂的隔阂。所以我们也希望有天才的人,发明一种方法来保障幽静。因为从大多数人的方面看,一切世俗的扰搅以及临近的人与我们相处的时候实在是太多了。

“驯良些,让别人去卖弄聪明吧!”

“去教一个坏小孩变好比去教一个蠢小孩变聪明容易些。”这是英国一个很著名的生物学家和生理学家所说的。“好而愚蠢”是一个很普通的双名词,而使人联想到它们相对的双名词:“聪明而顽劣。”

有一点是很明显的:行为便是这两种双名词的试验。看你所做的如何是最重要的,如何做便是对,如何做便是聪明,在你的行为上都可以观察出来。这种动作是仁慈,是好,但是很愚蠢;哪种动作是聪明,但是太残酷,太卑劣。

是否天真的意义便是脑筋简单或是心地纯洁呢?是否世俗的智慧便是不要让你的良心去阻碍你的利益之途呢?是否作伪便是说你懂得德行和智慧的把戏,没有错误的观念,自己有把握会得胜呢?这类同样的问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式来问,而始终这类问题总是含混不清的谜语一样,得不到一个正确的回答。

因此训练是要引人到两条路上:使你变好,使你变聪明;使你能够心地宽大,能够心智和道德健全。我最近问过一个很著名的美国著作家(他对书籍中许多人物的生活和思想都是很清楚的):什么是现代人类最大的错处?他的回答便是:“人类过于注重智慧而忽略了正当的情感,把脑子放在性情之上。”

这一切的意见可总合为一个共同的结论,这结论我也觉得十分对。注重一个人的正常情感的态度,健全的嗜好,良好的道德,比注重他的学识、常识、智慧伶俐、聪明等要重要得多。而我个人对于无论哪一类的蠢人所感到的不舒适和不方便,是非常敏锐的。照教训我们应当忍受那些蠢人,特别是那些有政治野心的,但是我总忍受不住。

在道德和智慧的辩论中,道德每次是必赢的。无论在无知识的环境中所过的生活,比较有知识者的生活,是如何的平凡无味,我们还是要承认这一点,如果将善良和智慧比较起来,好像美一样,可以说是奢侈品了。世界上若是去掉美丽和艺术,一定是很惨淡无味的;然而德行还是应当占先,虽则它照普通说起来是平淡而朴实的。

心理学家在两种结论上得到许多可安慰之点:第一,我们改造一个人的道德比改造他的智慧容易些;第二,大概而论,除少数例外,道德和智慧是并存的。这不是一种可选择之物,像茶里面只可放柠檬或乳一样;这两者是我们都可以全备的。你可以在学识上或道德上做一个自大或谨慎的人。

智慧是你整个心智或心理生活最难变易的。你不能够用思想把你的智慧增加一点,即使你可以增加许多学位的头衔。除了特别的例外,一个人在学校里经过各年的智力测验,大概总没有什么变改的。六岁时的测验和十六岁的测验当然大不相同,不过这是表示心灵的增长。这种测验所忽略的地方比所注意的地方要多些,尤其是学生兴趣的变换。主要的增进路线,是他感情自制和意志行事的能力增强。这方面就近乎道德生活的根基,并且因为这种行为的基本特性是可教导的,因此使一个儿童变好比使他变智慧来得容易。愚蠢比作恶难于医治些。然而这一切我们不要灰心。而应当努力使人能尽量做个好人。

另外有一点可慰的,便是主使行为的两种因素——良知和德行——是趋向于合作的。沃兹博士(Dr.Woods)研究皇家的遗传学——挑选许多皇族家庭为试验对象——因为我们对于皇族的祖先和宗族知道得清楚些——结果得出许多可信的证据,凡是智慧高的人道德也高,反之智慧低则道德也低。然而有时智慧和道德是完全分开的;在罪恶、欺骗、阴谋之中,仍如在高尚有价值的生活中一样,可以找到极高的智慧。

除非我们能将道德标准和智慧标准提得一样高,则大学教育恐怕会成为一种专门训练道德低落的学校,而不是一种养成高深学识心理健全的机关了。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