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够因此而确定一个明确又醒目的挣钱目标,开始摸索更好的方向,将意味着你的生活会发生全新的变化,你离幸福、富有的日子也就不再遥远了。
5.移情别恋的女人
一个女人的能力是获得幸福的资本,这并不在于幸福是否取决于物质基础,而是没有生活保障的爱情和婚姻总会有一些酸辛或缺憾。
当女人抵不住外界诱惑的时候,往往是不幸的开始。
有这样一句话: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从中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物质力量可怕的强大和人性可悲的脆弱。
苦难不会长久,真情却可永存。
虽然说我们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就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只要我们努力,我们终究会摆脱贫困,创造出美好幸福的家园。
但是有时物质的诱惑是难以抗拒的,下面这个例子就很具有典型性。
1996年9月中旬,在深圳市某镇一座大厦前,几天来,一个衣衫破旧面色枯黄的青年男子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自己妻子的名字,呼唤她下楼,呼唤她回家,呼唤她回到自己的身边。
然而此刻,他的妻子却只顾躲在“包”她的那个大款老板肥厚的臂弯里,躺在他那豪华的房间里不肯出来。
偶尔,她也会从三楼住处像喂狗似地扔下几片面包之类的食物给楼下那声嘶力竭、饥寒交迫、羞愧难当的丈夫……
谁也不会想到他们本是一对生死相恋的苦命夫妻。
1995年10月,在广东东莞打工的李荣发带着在那儿结识的女友肖莉回到四川老家。
面对家乡贫穷落后的现状,李荣发歉疚地说:“我们家太穷了,你能习惯吗?”
肖莉深情地说:“再穷再苦我也认了。”
婚后的那段日子里,肖莉既感到新婚的甜蜜,又感到没钱的苦涩;山民们的厚道使她感动,大山里的穷困却又令她感到无望。
1996年初春,肖莉要南下打工,李荣发当即表示同意。
小两口来到深圳,暂住在鹤州一砖厂的老乡处,李荣发要求妻子一道进海龙公司做工,她不同意,执意要到东莞市茶山镇打工。
一天黄昏,李荣发去买盒饭回来不见妻子,便把给妻子的那盒饭放到怀里到处寻找,在黄昏的寒风里焦灼地呼唤着妻子的名字。
然而,回答他的却是一片寂静。
这个多情的可怜男人口干舌燥、精疲力竭地蹲在砖厂破旧的屋檐下,捧着已经冰凉的盒饭,黯然神伤。
第二天凌晨一点多钟,一阵轰隆作响的摩托马达声把他从昏睡中惊醒。
这时一辆摩托车在砖厂门口戛然而止,从车上跳下两个男人和肖莉。
李荣发按捺住心头的怒火仍笑脸迎上去:“这么晚才回来,你到哪儿去了呀?
让我找得好苦。”
妻子一改往日的温柔和缠绵,跟随陌生人一声不吭径直去取行李,拿起行李又上了摩托车。
正在摩托车起动之际,李荣发感觉情况不妙,扑上去把妻子拉下了车,怒不可遏地给了妻子一记耳光。
他怒吼:“深更半夜,也不怕人家把你害了,万一你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向你父母交代?”
她说:“你是你,我是我,我不用你管。
你留得住我的人,留不住我的心。”
当天晚上,肖莉留了下来,这是她与丈夫共宿的最后一个晚上,可是,夫妻俩吵了一宿没睡。
第二天,肖莉一起床就打点行李,这一次,丈夫没有拦她,当妻子跨出门口那一刻,他发现妻子布满血丝的眼眶里满是泪水。
肖莉离开李荣发,依傍别的男人并没有过上她所期望的舒心生活。
那天凌晨骑摩托车送她的两个男人,一个是她的湖南老乡,与她过往甚密;另一个自称是宝安某表带厂老板,说是可以让她进他的表带厂工作,每月管吃管住800元工资。
最后肖莉才意识到使她毅然决然地撇下丈夫的所谓工作只是一场骗局,她只上了一天班,倒贴进50元押金,第二天就没有再去。
不过,肖莉想依傍一个有经济实力的男人的梦想最终还是实现了。
当李荣发几经周折找到她时,她已身在深圳市公明镇某大厦里了。
当时,见面的情景令他十分尴尬,她在三楼的窗口探出头来和他说话,就是不肯出来。
李荣发想闯进去,又被几名保安拦住。
他请来一位女老乡进了大厦,直奔三楼,找到肖莉,向她转告了李荣发的话:“不要再在老板那里住了,去找份工作做,人要活得堂堂正正!”
肖莉一闻此言,正触到痛处,她把自己的行李从三楼阳台一股脑儿扔下来,歇斯底里地大哭起来:“我不想活了,不想活了……”爬上阳台就往下跳,被包她的陈老板拦腰抱住。
中午,肖莉才从大厦里出来,李荣发赶紧在大排档里买了一盒排骨饭让她吃,她不吃,只是不停地打着呵欠,眼里布满血丝。
李关切地问妻子是不是没有睡好觉,她只是摇头。
他又催她吃饭,她抬起疲惫的眼睛深情地看了他一眼说:“你自己吃吧”。
李荣发用舌头润了润嘴唇说:“我已经吃过了。”
其实,李荣发几天来一直在寻找妻子,带的钱几乎耗尽了,他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
第二天黄昏,肖莉突然来到李荣发寄宿的地方,李荣发又惊又喜,忙对妻子说:“你先在门口待一会儿,我进去托人和主管说说,让你今晚在厂里住一晚。”
谁知李荣发求爷爷告奶奶好不容易说通时,妻子却又不见了踪影。
第二天黄昏,肖莉又出现了,她要李荣发赶紧把行李和夹在里面的身份证还给她。
李荣发当然不肯,任他千言万语,苦口婆心地劝,她再也不发一言。
一度美好的情感就这样随着岁月的变迁,被消磨殆尽。
虽然曾经有过山盟海誓的诺言,曾经有过相亲相爱的依恋,但是,面对诱惑时,一个女人如果不能守住贫困的一方天地,那么就注定无法和你相守一生,此时离开她也就是一个男人唯一的选择。
[千万富婆私房话]
吴小莉:宠我像小孩
吴小莉:“我小的时候,心中的白马王子不是这样的,是很高很帅的那款。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道自己要的更多的已不是外表,而是来自内心。
我对另一半的要求是:我们感情好,互相欣赏,很爱家,然后他和我家人相处很好。
其实,爱情很简单,只要女人有自己的实力。”
见过吴小莉的人,很容易就被她脸上洋溢的幸福所吸引。
这种在嘴角、眼边、笑容里随处可寻的幸福,很明白地告诉你:她一定有一个很美满的婚姻。
“和他在一起很舒服,很和谐。”
吴小莉很坦率。
1993年,吴小莉应邀到香港加盟卫视,离开父母和姐妹,一个人在香港打拼。
孤单、寂寞、无助、单身的小莉让所有爱她的人都担心:小莉什么时候才能成家呢?
2001年,吴小莉终于和她的“Mr.Right”喜结良缘。
吴小莉的婚姻其实很浪漫。
他,苦追了小莉整整5年,其间“艰辛”自不必细说。
最后,他凭了他亲自写的一首歌《我深爱着》打动了吴小莉的心。
其中有一句“我会宠你像小孩,只因你无邪的笑眸”,吴小莉总是不忘挂在嘴边。
“他真的宠我像小孩。
以前我很忙,现在更忙。
只是,那时候很漂泊,现在有根了。”
显然,吴小莉对有家的感觉很满足。
因为忙,吴小莉在家的时间总是很短。
比如2001年10月份,“十几号的时候,我在上海参加APEC的采访;然后回香港;接着去北京待了三天,参加‘中国志愿者形象大使’的活动;然后回香港,做了三档节目;接着去四川,主持国际电视节;现在又来了上海。
’算算也是恐怖,短短半个月,竟做了6次‘空中飞人’。
如此一来,确实没有时间陪在先生身边。”
“但他会想办法陪我。
因为他是经商的,可以尽力安排出差和我到一个城市去。
就像这次,他就陪我来了上海。
我很开心啊!我们有一个共识:到哪里,就把哪里作为我们的家。
现在,上海就是我的家了。”
选到这么一个先生,小莉甚是满意。
可她却透露说:“我小的时候,心中的白马王子不是这样的,是很高很帅的那款。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道自己要的更多的已经不是外表,而是来自内心。
我对另一半的要求是:我们感情很好,互相欣赏,很爱家,然后他和我的家人相处很好。”
“相信你自己,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选到什么样的他。
没有十全十美,只是看你要什么。
有时候很怕失去的,却是最容易失去的。”
吴小莉说:“其实,爱情就是这么简单。”
走下屏幕的吴小莉,谈起生活和梦想,竟像是邻家的大姐姐,一脸的憧憬和率性。
“最大的梦想是能早点退休。”
然后她又急急地补充,“当然是和另一半一起退休”。
吴小莉说真盼望有那么一天可以“在一个地方住半年,然后在另一个地方住半年,每天交朋友,看书,过日子,写文章,旅游……停下脚步来欣赏身边的风景。”
梦想里还有一部分是在“广播里,通过空气和听众朋友一起交流这种生活的感受,很随性的。”
她还说:“做广播不会是职业,只是玩票喽。”
“人会老,可是声音不会老。”
吴小莉说,“这和电视不同,看不到主持人的长相,只有声音的交流。
但是它不受时空的限制,空气中充满了想象的空间。”
“只是不知道我的声音是不是过关啊,听众们是否会喜欢?”
吴小莉自己先笑起来,笑容里有些许的腼腆。
梦想总是很美,可是吴小莉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实现。
“现在肯定不行啊。
而且最好那时候我的孩子已经独立了。
读大学应该就有18岁了。
天哪,还有18年呢?
……”还没有孩子的吴小莉已经开始盘算退休以后的生活了。
对于现在的生活,吴小莉禁不住感叹:“新闻实在太快,积累得又慢,没有时间去补充文化的积淀。
常常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
吴小莉10多年前曾经有去美国读书的理想,繁忙的工作将这个理想一再耽搁至今。
“读书,还是很想啊!想读商科,读高科技的专业,像网际网络啦,宽频啦。
只是,时间不允许。”
但是,吴小莉还是很快乐,作为一个女人,她既有着很多的金钱,也有着生活中的幸福,这样的一个女人,她的故事难倒还不足以让广大女性朋友为之寻找女性幸福的答案吗?
有一次,就是董建华当选香港特首后第一次对媒体开放提问时,小莉也是到了最后也没轮到提问,急中生智使出绝招,拼命提高嗓门喊“特首,特首”,很快在300多名记者中,抢到一个提问的机会。
吴小莉有两个梦,一个是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首先是一名记者,面对不断变化、日益更新的世界,在空中或在地上飞来飞去,把新东西传达给读者、观众。
其次就是做名主持人。
“我从未满足过,理想就是做一个新闻记者,一直往前不停地走,一停下来就是退步。
就像是看风光,不知道下一处是什么景点,风光如何,不知道下一步做什么,但我要一直走去。
有得必有失,我现在更瘦了,这是飞来飞去的结果。”
这就是小莉的第一梦想,她已经或正在实现,这也是小莉的工作哲学与人生态度,正是这种永远“一直往前走”的精神,激励着小莉从成功走向成功。
小莉的第二个梦想是“走遍全世界,环游地球”。
可惜这个梦还未最终圆满。
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就没有去过。
但她相信一定会实现第二梦想的。
因为她喜欢未知,未知的东西和世界对她有不可抗拒的魅力和吸引力。
正是这两个梦想成为小莉工作的永久动力,表面上清纯、高雅、漂亮、笑容满面的小莉在舞台后面却是拥有一股阳刚之气:坚韧、耐苦、追求、敬业和理想。
凤凰台行政总裁刘长乐的话最为中肯:“小莉的成功,更多的是来自她自己的勤奋。
她那‘永久的笑脸’后面都是辛勤的汗水。”
在制作《九七回归60小时播不停》节目的过程中,她连续三天带妆作业,诱发严重的皮肤过敏症;采访朱镕基总理的欧洲之行,她集采、编、播音、发稿于一身,累得几乎脱水休克;有时《小莉看世界》节目因忙碌无法即时完稿,急得她痛哭失声,哭罢再挥泪上阵。
“工作压力最大的时候,我会悲叹我实在顶不住了,”可事过之后,她照样笑容可掬地出现在观众面前。
因为她一直在努力实现其“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我”的理想。
小莉是个典型的“工作狂”,她始终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工作高”。
往往一工作起来就六亲不认,母亲常抱怨小莉不回来,即使在台湾工作,有时也“三过家门而不入”,只能在飞机场上一个电话向母亲道别。
有一段时间,她向公司请假,准备写自己的传记《足音》,在家深居简出,暂时放弃工作。
本来认为日子很惬意的,但后来她终于因为与外界隔离而发愁,最后因没有去工作而闷得发慌。
这终于敲碎了她一直嚷嚷不休工作辛苦要早些退休,回来享清福,或者嫁人后在家里相夫教子做少奶奶的美梦。
因为她找到不得不工作的理由——烦闷。
很快她取消假期回公司上班,又开始生龙活虎起来。
重新和同事们谈笑风生,她恢复了生命和活力,又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因为她热爱工作,工作已经是她生命中的一部分。
虽然,小莉偏爱工作,但这绝不意味着她没有快乐和交友。
她的最大快乐就是工作,每次在舞台上或舞台下,小莉都笑容满面,那不是虚假的奉迎的笑,那是发自小莉内心的快乐。
“我有一位朋友十分聪明,而更让我欣赏的是她对人生的坚强和积极乐观。”
这是小莉的肺腑之言。
也是她的人生哲学。
她喜欢一句名言“昨日已成历史,明日还未可知。”
这种乐观积极的人生哲学使得小莉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和挑战,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
小莉不但积极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和人生,同时也积极地对待自己的同事、朋友和领导。
在中外记者会上点名事件后,由于小莉身价倍增,开始流传“小莉现在让凤凰卫视在香港和大陆大为出名,有没有向公司要求升官加薪”的谣言。
她诚实地说:“没有。”
一来她把成功归功于凤凰卫视全体同仁的努力;二来,因为这是她一贯的工作哲学。
她说,她只会问:“一份工作,是否做得开心?
有没有成就感?
有没有发挥空间?”
所以,其他的什么,她真的是很少考虑。
她工作时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男儿豪情。
所以她的老领导、台湾中华电视公司企划总经理黄先生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小莉豪爽的个性,乐于助人的态度,在争名夺利的电视圈子真是少见,也加强了我要培植她的信心。”
“她功成名就之后,仍不改清纯本性,对人处事仍谦和有礼,毫无骄傲之色,真是难得。”
小莉自己也说,我之所以每天拼命地跑新闻,一来因为自己的新闻病,二来是自己受重视,新闻部经理,采访组长,企划组长,他们对我工作的肯定,更使我不能让他们失望。
虽然,小莉的成功归功于其追求理想的乐观人生哲学和积极的为人处世的态度等内在因素,但也不可忽视,小莉的成功也不乏因为其有“漂亮”的脸蛋等外表形象。
凤凰卫视素以擅长“造星”著称,而造星的首要工作,除了主持人本身应具有的内涵、素质、定位、形象外,荧屏宣传、定位包装也很重要。
小莉加盟香港凤凰台,上班的第一天,编导看到她的第一句话不是说节目内容而是说:“小莉,我下午约好发型师先带您剪头发。”
于是小莉由半长发变成新潮的适合做时事节目的主持人形象的“羽毛剪”。
第二步是约好造型师,逛街买衣服,“我希望你从头到尾的造型都不同!”
编导Candy对小莉说。
果然,用“羽毛剪”的新发型和新包装而有一番新气象的吴小莉,一出现在她做华视记者时的老地盘——交通部时,引来一阵惊艳的欢呼声。
以后,小莉的节目更受欢迎,小莉的形象不能不说是一个影响因素之一。
人们想到小莉马上就想到她那靓丽的形象。
小莉自己也是很爱惜自己的脸蛋的,电视造就了小莉,小莉对电视感恩之余也痛恨异常,因为正是这个“电视”夺去了她的青春年华,由于必须频繁地化浓妆,“电视”也是破坏她美丽的容颜的凶手,是加速她老化的罪魁,说起这些,小莉咬牙切齿,相比起来,她对自己脸蛋的热爱可能更甚于对电视的热情。
小莉强调自己并非工作狂,她有她的工作原则,如果工作破坏她的两件事,她就一定告诉自己停下来去休息:一是健康,二是美丽。
美丽永远让道给工作。
当然,美丽也是为了工作。
在小莉心中,观众和听众是第一位的,只要观众和听众需要,有时就不得不加班加点,不得不浓妆上台,不得不无法顾及自己的容貌,因为心中永远有着一个愿望。
“希望有一天,我能够在自己开播的节目结束时,温馨地对她的观众说上一句:晚安,中国人,无论你在哪里。”
此时此刻的吴小莉,已经把全世界的中国人假想成为她未来的观众了。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