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儿时的记忆是瑰丽无比的童话世界,可张曼新追溯童年,却是岁月蹉跎。
时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
每当清晨,文静的夜姑娘刚刚用灰褐色的纱裙掩遮住细滑的肌肤,东方天际尚未吐出鱼肚白,从浙江省瑞安县莘塍区董田乡华表村的一个门前濒临一条小河的低矮木板房里,随着一扇发白发乌的杉木门轻轻拉开,一个身高只有一米三四,年龄看上去也就十四五岁的男孩走了出来。他肩上背着个粪箕,手里拿着把粪铲,一个哈欠过后,两个眼珠滴溜一转,明亮的眸子如乌云下一道闪电,亮亮的,精精爽爽。他步履快捷地踏着河边的石板路,拐过一座石面小桥,有时还在桥头右侧的古樟树下撒泡尿,然后一溜儿小跑地拐上通往县城的大道。
这个镜头,街坊四邻不知眼帘拍摄过多少遍,也没有精确计算过时间跨度究竟是几年几月又几日。
但是,他们知道,这个孩子是个外乡人,家庭出身成分不好。
他的名字叫张曼新。
他每天一大早儿起来,是去拾粪。
这孩子,机灵、勤快、倔强,肯吃苦,有时又很顽皮,这几年没少挨他母亲周雪影的打。
张曼新缘何被当地人称之为外乡人?
张曼新的祖籍在同属于浙江省的青田县水南区吴岸乡三溪口村。如果自张曼新上溯六代之前,张氏望族在今河北省清河县以东。据说,张曼新的祖爷爷颠沛流离到今青田县城,以开铁匠铺为生。据《太平御览》卷一七一《州郡部》记载:“青田县有草叶似竹,不染碧,名为竹青,此地所丰,故名青田。”青田依山傍水,物华天宝,地杰人灵。青田石雕闻名世界,在近代还出了不少名人。张家后来由于家境拮据,才由青田县城,流落到现在的被群山阻隔的三溪口村,靠种田糊口。张曼新的父亲叫张式春,爷爷叫张宗怀。张宗怀曾两度漂洋过海到英国做生意,赚了一些钱后回家盖房置地,娶妻生子,一举成了三溪口村的大户人家。张曼新的父亲张式春背负着父辈的期望,六岁开始读书,十八岁考入距三溪口村十五华里的阜山简易师范。
此时正值抗日战争初期。
翌年,祖籍为浙**田时任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的陈诚,到家乡招募兵士。张式春随同大批有志于抗日救国的热血青年弃学从戎,被分配到地处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部的“群嶂相联,一峰独峙”的国民党独山汽车团教导营学习驾驶汽车技术,结业后在国民党陆军辎重兵汽车第九团团部汽车排任少尉排长,两年后又晋升为中尉。
一九四三年,被同事称为“帅哥”的二十四岁的国民党青年军官张式春与出身名宦之家的“川妹子”周雪影喜结连理。豆蔻年华的周雪影不仅长得俊俏,儿时还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她的父亲周异凡祖籍四川,曾为四川军阀的高级幕僚,军阶至少将。周雪影天资聪颖,模样又长得靓丽,格外受到父母的垂爱,琴棋书画,无不涉猎。然而,好景不长,当周雪影的母亲发现她父亲另有新欢时,便毅然与丈夫解除婚姻,带着三个女儿离开周家,当了一名“女红”,靠给人家缝缝补补,自食其力。
张式春与周雪影喜结连理,可谓郎才女貌,天赐良缘。
张曼新是他父母婚后一载,于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呱呱坠落在地处中国版图西南边陲那高高隆起的血一样殷红的贵州省的首府贵阳。
一九四八年,国内政治局面急转直下,进入解放战争第三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军队的围剿而转入战略进攻阶段,继震惊中外的辽沈战役一举歼灭国民党主力部队四十七万余人后,于十一月六日又发起令蒋介石部队如丧家之犬的淮海战役,全部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五十五万五千余人,对国民党部队形成摧枯拉朽之势,蒋家王朝面临土崩瓦解。
就在这一年的年底,张式春所在的辎重部队于广西柳州被人民解放军俘虏。
解放军对他们这些开汽车的俘虏兵既没打,也没骂,经过一番革命教育,居然发给他们足够的路费,放他们回家。
张式春又庆幸又惶恐。
他庆幸的是在解放军的俘虏营没有受虐待,也没有遭牢狱之灾;他惶恐的是听人说不是共产党慈悲,而是共产党现在正全力以赴打天下,等江山到手了,回过头来对他们再“秋后算账”。
“我们这样回去,岂不是坐以待毙?”与张式春一起被俘又一起被解放军释放的大多数人主张,“干脆我们往南逃,跟着国民党的残余部队去台湾。”
于是,张式春来了个“随大流”。
谁知,当他们逃到海南岛,迎头一棒击碎了他们去台湾的梦:解放军已经封锁了海面,想逃往台湾那是插翅难飞!
张式春惶遽不安地从海南岛回到了广西南宁。
不久,张式春来到贵州省贵阳贸易公司工作,任记账员,并且收入不菲。后来,又转入广西玉林市贸易公司。玉林市贸易公司的经理马干昌曾是张式春的汽车兵。
张式春虽然由贵阳到了玉林,熟悉他的人寥寥无几,但是深深积郁在他内心的“病”却一天天加重。随着声势浩大的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反动势力、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等运动的接连开展,他心里总是惶惶不可终日。
他总觉得自己参加过国民党部队,被俘之后又企图逃往台湾,问题严重,似乎总是感到头上盘旋着一架第二次世界大战载着***的美国轰炸机“博克之车”,说不定哪一天灾难会落在自己身上。他又觉得自己在广西依然是客居他乡,举目无亲,缺少依靠。如果回到生养自己的老家浙**田三溪口村,周围都是乡里乡亲,父母也在身边,特别是父亲虽然在“土改”中划定为地主成分,但他人缘很好,全村老老少少都很敬重他,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儿都找他出面操办,哪怕是夫妻拌嘴妯娌吵架也找他评理调解。乡亲们看着父亲的面子,也不会对自己怎么着。
于是,他向妻子周雪影说明苦衷并以请长假的名义回到了三溪口村。
谁知张曼新的父亲张式春满怀热望地带着全家回到三溪口村,希望不久便变成了失望。
一来,张曼新的祖父和祖母以为他们是“衣锦还乡”,结果是张式春十几年的积蓄除去由南宁到三溪口村的一路花销,余下的所剩无几。不但没有多了棵摇钱树,反而增加了五张吃饭的“填不满的窟窿”,他们能高兴么?
其次,张式春自幼读书,到国民党部队后又是开汽车,回到三溪口村就要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土里刨食吃。可是,耕、耩、锄、耪这些基本的庄稼活他样样都拿不起来,充其量只能顶个半劳力。周雪影呢,不要说不会干庄稼活,就是一开口像唱歌一样说的是普通话,一句本地话都不会讲,说上七八句,张曼新的祖母连一句都听不明白,还有她整天穿的衣服干干净净、利利落落,一年四季脚上都穿鞋,就是不肯打赤脚。就凭这两样,张曼新的祖母从心里就不待见。
还有一层原因,就是张曼新的父亲张式春这一辈儿共有三兄妹,即张曼新还有一个姑姑和一个叔叔。姑姑名叫张春英,叔叔名叫张式寿。张式寿是张式春解放前花钱供着读的大学,解放后分配到距青田几十公里远的景宁县第一中学任教。张春英的丈夫夏志善解放前夕去了台湾,据说长期在国民党国防二厅工作,张春英与比张曼新小四岁的儿子夏曼悟留在大陆,长期与张曼新的祖父祖母一起生活。不知是应了“天下父母爱小儿”的古语,还是张春英一直跟父母生活感情深,张曼新的祖母对女儿和外孙格外疼爱,而对儿子尤其是对儿媳及孙女孙子却冷眼看待。
再有,本来张曼新的爷爷张宗怀土改时因有五间瓦房、八亩五分田和曾雇过长工,被定为地主成分,戴上了“四类分子”的帽子,多亏他人缘好,村政府和乡亲们没对他采取“专政”行动,可是张曼新一家人回来后,他父亲张式春是国民党军官,属于监督劳动改造之列,他母亲周雪影又出身军阀高级幕僚家庭,曾经是官宦之家的阔小姐,也属于“专政”范围,这岂不是雪上加霜么?
这诸多的因由,张曼新的祖父和祖母怎么会不嫌弃他们一家呢?
人被嫌弃了还能有好日子过吗?
张曼新的母亲周雪影不是不会干庄稼活么,那么张曼新的祖母伍文柳就叫她去磨面。
周雪影用臂摇磨,一天下来,右胳臂就肿得抬不起来了,挽起袖子一看肉皮红萝卜似的,红中带亮,摇起磨来又酸又疼,像刀割一样,额头的冷汗一层一层地冒。晚上躺在床上,整条胳臂不知往哪儿搁,一剜一蹦地疼得像化脓,那滋味儿,实在难以忍受。周雪影性格很刚强,但刚强的她在磨面时也没少掉眼泪。
这还不算,张曼新的祖母将全家十来口人的衣服都叫周雪影洗,缝缝补补的活儿也都叫周雪影做,农忙时田里的活计也要叫周雪影帮助干。
那苦,可没少吃呀!
那累,可没少受呀!
到了一九五五年,真个是“黄鼠狼专咬病鸭子”,前后不到两个月,周雪影死了两个孩子。一个是她的女儿,另一个是她在瑞安县华表村的妹妹周玲叫她带养的儿子小波。
自己的女儿死了,周雪影还不过分悲痛。死了一个女儿还有张曼新、张曼霖两个儿子和张曼君、张曼萍两个女儿,可是自己的妹妹周玲的儿子死了周雪影却是悲痛欲绝呀!妹妹周玲虽然有三个孩子,可小波是她惟一的儿子呀!周玲将儿子给姐姐带养,除了自己因当教师实在太忙外,还有一层用意就是借此每月给姐姐寄上十几元钱,以补生活之需。休看这十几元钱,在那年月可就顶大用了。他们一家到三溪口村后,过了不到两年张曼新的祖母就叫他们单独过日子了。一家六张嘴,要单独过日子,连买蕃薯面吃的钱都没有,可怎么活呀?张曼新的姨妈周玲听说后,就把儿子小波送来,于是这十几元钱就派上了大用场,一家人饿肚子的问题便迎刃而解。对于妹妹的一片心意,周雪影心里是明镜似的。再有,这两个孩子死得是不明不白。两个孩子开始都是先喊肚子痛,接着发高烧,还没来得及送医院,就没气了。从发病到死亡仿佛是眨眼间的工夫,到如今也没弄清楚究竟是什么病因。
周玲和丈夫古炎闻讯后,火速从瑞安县华表村来到青田县三溪口村。周玲不但没有说一句埋怨的话,也没有为儿子的死当着姐姐的面掉一滴眼泪,还不住地劝周雪影:“姐,您不要老是想不开,黄泉路上无老少,人的寿命都是有定数的,小波死了,是他的寿命就该这么长。人死如灯灭,伤心也救不活他。再说,我和古炎还年轻,想要儿子,就再生一个呗!”
周玲和古炎深感周雪影一家在三溪口村的日子实在难熬,同时他们夫妇都在从事教育工作,在华表村分的几亩田也无人耕种,家务事也需有人料理,所以就动员周雪影全家搬到华表村去住,在华表村落户的事情由他们负责办理。
华表村是个地道的鱼米之乡,距海边只一步之遥,又在飞云江畔,田畴平展,河渠纵横,四季稻香,鱼虾鲜美。相比之下,三溪口村虽说是青山秀水,田畴满坡,但比起华表村来要贫穷得多,闭塞得多,落后得多。
周玲的丈夫古炎虽然曾与张式春在国民党的同一个部队当兵(他们的婚姻就是张式春与周雪影介绍的),而且级别比张式春还高,但是由于他家庭出身是贫农,父亲一直是华表村小学的教师,威望很高,他们夫妻两个回到华表村后,又在华表村小学任教,所以博得当地政府和村民们的拥戴。几年后,他们由民办教师转为国家公职教师,两个人每月的工资四十八元,在那时的乡下算得上是个富裕人家。
于是,周雪影见妹妹和妹夫实心实意要他们去华表村,便与张式春说了声,就答应了。这就是张曼新一家由青田县三溪口村来到瑞安县华表村的经过。由此他们在本村人眼里也就成了外乡人。
张曼新一家六口来到华表村的姨妈家,姨妈家除了姨妈和姨夫还有两个表妹,一个叫古媛媛,一个叫古蓓蓓,再加上不久从四川搬来一起生活的外祖母唐富荣,总共为十一口之家。十一口人住在小河边这座不足五十平方米的低矮的木板房里。
由于周玲和古炎时常在学校住,两个女儿由周雪影照管,所以媛媛和蓓蓓对周雪影格外亲。直到今天,蓓蓓还管周雪影叫妈,管周玲叫姨。
周雪影过去总给张曼新讲,人要知恩图报。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姨妈的恩情。张曼新对于母亲的教诲,牢牢铭刻在心,不但以后对姨妈一家加倍报答,而且对于别人也以体恤、宽容和仁爱处之,拓展了其广阔而豁达的胸襟。
张曼新到了华表村后,继续读小学,放了学就帮助母亲看孩子,每天一大早儿就去拾粪。
这便是街坊四邻几乎每天清晨都摄入眼帘的镜头。
张曼新每次拾粪总要比其他孩子拾得多。他的诀窍是跟踪追击,即用快跑的办法紧紧跟在猪的屁股后面,发现猪要屙屎了,立刻将粪箕放在猪屁股下,这时猪的两只后腿向两侧一岔,一摊冒着热气的猪屎“咕咚”一声落在他的粪箕里,谁也休想抢走。他那看着猪粪落粪箕的目光,得意中带有几分狡黠。
人说:机灵的孩子大多都顽皮,大多顽皮的孩子都机灵。
张曼新是既机灵又顽皮。
那还是在青田三溪口村时,张曼新时常与同龄大的孩子到村头的河里抓鱼。因为河水清澈见底,别的孩子看到一条鱼在游动,立刻饿虎扑食般蹿上去,又喊又叫,又拍又打,结果闹腾了半天也没抓住。可是张曼新呢,却不吭不哈,留心观察鱼的习性。他发现,鱼一见到人的影子和响动,就往河床里的石头底下躲。于是,他抄起一块大鹅卵石,猛地举到头顶,随着“嗨——”地一声,鹅卵石“砰”地砸在藏有鱼的石头上,被震昏的鱼立刻翻着白肚皮浮出水面。结果,抓了半天鱼,别的孩子两手空空,张曼新却大获丰收。
张曼新到了华表村,有时顽皮地躺在桥头右侧的长条石栏上佯装睡觉,待与他年龄相近的女孩子路过他身边,便掀一下人家的裙裾或搞出点什么恶作剧,有的女孩子气不过,就去找周雪影告状。张曼新料到,要挨母亲一顿打是肯定无疑了。于是,他灵机一动,回到家就把小妹曼萍拉过来哄着玩。当周雪影气咻咻地质问张曼新为什么欺负人家女孩子并抄起扫地笤帚就要诉诸武力时,他立刻往曼萍屁股上拧一把,曼萍“哇”的一声大哭,周雪影以为小女儿被吓着了,急忙扔下笤帚去哄曼萍,张曼新便趁机溜之乎也,一顿皮肉之苦随之避免。
张曼新至今仍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那年,他没有告诉父母,独自一人到瑞安县城去玩。
华表村距瑞安县城十二华里。
一路上张曼新就像逃出牢笼的小鸟,甭提多高兴了。他扎煞开两个手臂,模仿鸟的双翅,蹿呀,跳呀,喊呀,叫呀,总觉得自己能飞起来,而且能飞到人的肉眼看不到的高度。
他到了瑞安县城,置身于繁华的闹市,觉得什么都新鲜,左看右看瞧不够。待他觉得饥肠辘辘了,一摸口袋,一分钱都没有装着。因为周雪影过日子节省,也不让孩子们养成平时乱花钱的毛病,所以从来不给孩子们零花钱。
饥饿的滋味儿真难受呵!
眼巴巴地看着街道两边摩肩接踵的卖食品的摊位和饭铺,那白花花的米饭,那暄腾腾的馒头,那油黄油黄的糍粑,那香气四溢的糕点,没有钱只能干眼馋呀!
偷,光天化日之下他不敢。
讨,众目睽睽之下他又觉得难为情。
不敢偷还不肯讨又没有钱,那就只有饿肚子了。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