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买宋> 第五百零五章 不容忽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百零五章 不容忽视(2 / 2)

因此作品在主题思想上虽然存在着作者所无法解决的矛盾,作品依然表现了进步的思想倾向,受到当时许多读者与观众的欢迎。

作者在《传概》一出中说:“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在自序中又说:“然而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这说明作品思想的复杂性正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联系着的。

作者丰富和发展了这个传说故事的爱情主题,展开了更广阔的场景,塑造了更生动的形象。

作品上卷从唐明皇杨贵妃《定情》发端,描写了他们奢靡的生活和爱情的发展。从声色之好到情重恩深,爱情日益趋向真挚。《密誓》是一个转折点,马嵬之变《埋玉》,经过了生死之别,爱情又上升到—个新的高度。

下卷着重描写他们的刻骨相思,寄以更多的同情和赞美,像是《冥追》、《闻铃》,《情悔》、《哭像》和《雨梦》等出集中地描写他们死抱痴情,生守前盟的精诚。

最后感动天地鬼神,让他们同登仙篆,升入忉利天宫,得到一个永久团圆的结局。

可见在作者笔下,杨贵妃是一个值得同情的悲剧人物,作者突出了她对爱情的忠贞,有意地避过她和寿王,安禄山的关系,描写了她在宫廷中争恩擅宠的生活,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宠妃的形象。

只不过唐明皇作为寄情声色的皇帝,作者是有批评之意的,但作者又认为他是帝王家少有的钟情者,值得歌颂,因此把他在政治上的失败归罪于杨国忠等人。

特别是下卷,作者在幻想的世界中,美化了他们在天上人间的彼此怀恋。

杨贵妃在复归仙籍之后,仍向织女倾诉说:“位纵在神仙列,梦不离唐宫阙。千回万转情难灭。”

明皇则终日悲叹“我独在人间委实的不愿生”,“惟只愿速离尘埃,早赴泉台,和伊地中将连理栽”。

这正是作者所讴歌的那种“那论生和死”的真情。它显然不是封建帝王的实际生活,只是表现了作者对爱情的理想。

而杨氏姐妹的争风,以及象《絮阁》那样宫廷争宠的场面,都表现了统治阶级腐烂的生活,象《春睡》、《酢妃》、《窥浴》等艳情的描写,更表现了玩弄妇女的作风。

洪升却把这些当作风流韵事而加以美化,在今天我们看来,这些当然都是封建阶级的观点。

但作者对爱情的歌颂,在当时还是有进步意义的。

因为自明代以来,有些戏曲创作中就有意地歌颂超越生死的爱情借以和宣扬封建礼教的思想相对立。

作品在上卷里写李杨爱情的渐趋专一,下卷写他们的生死不渝,前人有的把它看成热闹的《牡丹亭》,主要是就这些地方来说的。

并且需要说明,《长生殿》还围绕着李、杨爱情的悲剧,通过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背景,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在上卷作者联系他们爱情发展的过程,描写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正在酝酿中的国破家亡的巨变。

下卷又结合他们的生死离别,抒发了人们兴亡的感慨,同时歌颂了少数坚持民族气节的人物,狠狠鞭挞了在敌人面前摇尾乞怜的民族败类,表现了作家的爱国思想。

作者对封建统治集团作了无情的揭露,他愤怒地抨击了弄权误国的杨国忠。

杨国忠“外凭右相之尊,内恃贵妃之宠”,明目张胆地“卖官鬻爵”,“纳贿弄权”。

他可以接受贿赂,为安禄山掩盖罪状,使一个死罪的军犯作了高官;而当安禄山得势后,他为了专权,又排挤他出朝,并有意激变,以证明自己“忠言最早”。

像是《禊游》,《疑谶》等出中,描述了杨氏家族的奢侈生活。

作者从“逞侈心”,“穷人欲”为祸败之源出发,进而揭示了统抬者所加于人民的灾难。

而《进果》中,进荔枝的驿马踏坏了庄稼,踏死了人,这些都是对统治者的正面控诉,与《楔游》中所描绘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于作者生活在民族矛盾比较尖锐的清初,他对作为侵入中原的番将安禄山以及舰颜事敌的朝臣表现强烈的憎恨。

作品中的安禄山是一个十分阴检、贪婪.狡猾,残暴的人物。

同时作者还借雷海青之口把那些卖国求弟酌投降分子骂得体无完肤:“平日价张着口把忠孝谈,到临危翻着脸把富贵贪。早一齐儿摇尾受新衔,把一个君亲仇敌当作恩人感。咱只问你蒙面可羞惭?”

作者在塑造叛将奸相的同时,成功地刻划了一系列的爱国者的光辉形象。

比如郭子仪是作者心目中一个安邦济世的理想人物,他在未入仕时,日夜忧心的就是“杨国忠窃弄威叔,安禄山滥膺宠眷。把一个朝纲看看弄得不成模样了”。

他同情人民的疾苦,在《疑谶》中,他看到了杨氏家族的穷奢极侈,就深沉地慨叹道:“可知他朱甍碧瓦,总是血膏涂!”

他在掌握兵权后,就积极准备防御安禄山作乱。

战乱一起,他又以“扫清群寇,收复两京、再造唐家社稷、重睹汉宫威仪”为己任,终于建立了赫赫功勋。雷海青是一个普通的乐工,但在敌人面前表现得坚贞不屈,正气凛然,与降贼的众伪官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作者对安史乱后转徙流离的人们流露了深切的同情。同时通过郭从谨献饭,李龟年弹词,表现了他自己的兴亡之感。

《弹词》中C转调货郎儿)一曲正是作者的自白:唱不尽兴亡变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大古里凄凉满眼对江山。我只待拨繁弦传幽怨,翻别调写愁烦,慢慢的把天宝当年遗事弹。

由此可见作品中表现的深沉的爱国思想,在当时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

……

……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