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文武百官虽然公孙续不认识,不过也超不出三公九卿等位置,从前往后从左往右按官职大小在大殿的下方按部就班排列。
基本上就是光禄勋,卫尉,廷尉,宗正,大鸿胪,少府,九卿以及包括太子少傅、将作大匠等等两千石以上高官。
公孙续则是属于最靠右后方的那位,自己才六百石,哪怕就是公孙瓒也才一千五百石。
不过也是从他出征边塞平定叛乱到这次救驾大功,二人的功绩都罗了一筐,可是董卓那是真不会做人啊。
他要是用皇帝名义赏赐自己和父侯,那也不至于落到天下皆敌的局面,举荐了袁绍、袁术、曹操等诸侯,结果最后就是这些人反他最欢。
气人不?
公孙续想着想着,不经意间偷偷瞄了一眼上座之人,那金光闪闪的龙腾图案很是耀眼。
汉献帝刘协也不是在雪堆里的那个得得瑟瑟的小孩纸,此刻他没有一点病容的坐在龙椅。
一身鲜红色的龙袍霸气侧漏,不过公孙瓒看的出来他是硬撑着的,这倒也充分诠释了汉朝天子,只庸不昏的这句话。
本来公孙续进来的时候就挺紧张的,所以就一直跟在公孙瓒的身后,自己的父侯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
可当他看到刘协的服装后,红黄相应间的冲击感,那简直颠覆了公孙续对于皇帝服装的认知。
红色的龙袍?
当真是别致啊!
其实在中国古代唐宋之前,君王对于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还没有明确规定,唐宋之后皇帝的衣服才被认定为黄色。
据《礼记》记载,西周、东周时期“天子着青衣”,而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纷争混战,袍服更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
皇帝所穿的“龙袍”也并非都是黄色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所穿的龙袍就是黑色袍服。
因为秦始皇对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深信不疑,认为夏是木德,殷是金德,周是火德,殷取代夏是金克木,周取代殷商为火克金,而秦取代周王朝,理所当然是水克火了。
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东方为木,色青;南方为火,色赤;西方为金,色白;北方为水,色黑;中央为土,色黄
因此秦代的“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西汉时期的龙袍主要是沿袭秦朝龙袍的特点以水德居服黑色。
一直到汉文帝刘恒时才开始弃用黑色,十五年服黄色,十六年服红色。
据《史记·孝文帝本纪》记载,这是缘于刘恒认为大汉王朝应“协于火德”
晋代时转而崇尚金德,以赤色为贵,所以晋代的皇袍采用的都是大红色。
至于后世所认为的“黄袍”,其实始流行于隋唐时期,当时崇尚着“以黄为贵”,“黄袍”成为帝王的专用衣着。
据《唐六典》记载隋文帝着柘黄袍,巾带听朝,柘黄是用柘木汁染成的赤黄色,也就是杏黄色,但在当时还未禁民间穿着黄色服饰。
唐承隋制,《旧唐书·舆服志》记载此后的天子穿赤黄色袍衫,而臣民“仍许通着黄”。
真正在民间禁用黄色是在唐高祖武德年间,皇帝不愿意和一般人同着黄袍,于是下诏“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
据宋代王楙所撰的《野客丛书·禁用黄》记载:“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止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
据《新唐书》卷二十四《车服志》记载:“至唐高祖,以赭黄袍、中带为常服……禁臣民服。”
并以此规定了其他官员袍子的颜色:三品以上为紫,四品五品为朱,六品七品为绿,八品九品为青。
唐高宗李治更于总章年间颁诏强调“一切不许着黄”。
“黄袍”正式成为皇权的象征,则始于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陈桥兵变。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八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节度使赵匡胤等掌握了军权。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行至陈桥驿赵匡胤手下众将便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的身上,跪拜在地山呼万岁拥立他为皇帝。
到宋仁宗赵祯时,还规定一般人士衣着不许以黄袍为底或配制花样,自此不仅黄袍为皇帝所独有,黄色也成为了皇帝专用。
黄袍又因袍上绣有龙形图案,索性被叫成了“龙袍”。
不过红色大龙袍视觉冲击上的确让人难受,公孙续没感觉哪里霸气了,就和所谓的超人,就是头上套了一个裤……而已。
也不知道是王允定的,还是刘协这个小娃娃不懂,按照正规汉朝会礼仪,这种朝会模式应该是在洛阳南宫的崇德殿。
文武百官依次跪拜,行大礼,赞礼官按照名册点人,而这次的朝会竟然开到了这里,这也难怪公孙续会紧张了。
毕竟压根没有这种讲究啊。
不过现在他是放心了,经过自己谨慎的查探一番后,看来这内宫之中除了台上左右两侧有少许面无表情的侍卫之外,就是连太监也没有半个。
“难道何进将宦官杀绝了!”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