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在华夏人才济济,我一个小小的团长,在华夏六百万大军中又算什么?像我这样统兵半万者有一千三百人,而统兵万人的师长却只有四百三十人,军长不过百三十人,要升到军长,哈哈,那是十取一,那里人才济济,哪有我的出头之日。不如用我的才华去国外发展,至少不用在残酷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你且等等,华夏有六百万兵马?你是不是脑袋让马踢了”。多铎有些鄙夷的说道。
“哈哈,六百万不过是常备军。华夏全民皆兵,每一名男子都曾接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退役后即是预备役,适龄预备役尚有万万之众,其中像我这样淘汰的预备役军官、超龄退役的职业军人就高达六百万。只要神皇一道诏书,即可在十天内集结组织严谨机构完整训练有素的数千万大军。皆是步枪火炮装甲车可不是咱们这些骑兵可比的,骑兵不过是神皇提出来的军事对等原则的产物。应付中原、欧罗巴等国的冷兵器作战才会使用骑兵、冷兵器军种,其中还夹杂步枪火炮。不说别的就是团属火炮就足以摧毁十万军马,比你们这些个实弹炮可是要强上万倍,一门六十毫米口径的单兵火炮就足以炸死五十步内的所有人,这还不算弹片的八十步杀伤距离,一个陆军团有四百门这样的火炮,再加上车架上的一百五十毫米联装火箭炮、一百毫米肩扛式火箭炮、一百五十毫米车载榴弹炮......”,吴三桂在马上滔滔不绝的讲起了华夏军兵种的火力配备,战力水平和军事技能。听得这些满清将领云里雾里的,一些术语他们又不懂,也不好问。只能默默地听着。偶尔插上两句,问下威力情况。快到皇宫时才讲完。
“我大清可否能配备如此军器?”,皇太极忽然问道。
吴三桂脑袋摇的和拨浪鼓差不多,“陛下,此事不要想,也根本不可能......”。吴三桂转头回答一半,盯着皇太极腰中的佩剑,停了下来。
许久,吴三桂小声的说道:“陛下这佩剑何时得来?”。
“哦,这是朕托人精心打制而成的一把上好宝剑,听说铁器都来自渤海郡”。
“可否借为臣一观?”,吴三桂施礼回道。
“哦?有什么问题吗?”。
“陛下,有些小问题,臣下看一下即知”。
“大胆,好你一个汉将,胆敢冒犯龙颜,来人将吴三桂拉下去”,代善很是不客气下令道。
“哪来那么多规矩”,说完皇太极将佩剑摘下来,交给身边的太监。“让吴将军看看”。
吴三桂接过剑,仔细看了一遍剑鞘和剑柄,又抽出剑仔细端详了一遍剑体。还剑入鞘,反复看了几遍剑柄。下马,抽出身上的短刀,撬下了一个红色的宝石类装饰物,用刀子刮去红色的颜料。露出了一个类似麦克风似的东西,交给太监。又用力转动了一下尾柄,尾柄发生了转动,随着尾柄脱落,带出了一个小型线路板。拆下线路板,用刀子取掉一颗纽扣大小的电池,才将尾柄拧紧还原,交还给太监。
拿着拇指大小的线路板和电池,行至皇太极身前说道:“陛下,这是华夏密事司安置的窃听器和定位器。通过此物即可知道陛下所谈、所在,陛下只要带着佩剑,陛下和周边人所言及位置都会传道万里之外的长安。也就是说刚才臣下和陛下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已经传道长安,并被记录在案”。说完擦了一把额头的冷汗。
而远在长安密事司总部的宋禹,看着屏幕听着吴三桂汇报,微微一笑,对身边的吴秦风说道:“还是你们队长厉害,这都能想到”。
“哈哈,换做谁都能想到这一点。不过是舒队长,听陛下说过要严防此人,才想到这一点。再说满人都喜欢带刀,带剑自然会引起这个聪明人的怀疑”。
“还好这吴三桂只知道些皮毛,没接触过密事司”,吴秦风说道。
“罢了,让执行署的人给吴三桂点教训,按照陛下的意思不要弄死了他”。
“诺!我这就去找司直取诏令”,吴秦风领命出了监视大厅。
盛京宫门外。
“陛下应该严查一下起居周边,尤其是身上器物,都要严查,按照侦查逻辑,不应该只有这一个监视器”。
这回不只是皇太极傻掉了,连代善、多铎、多尔衮都傻了。若是吴三桂说的是真的,那他们也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完全生活在被监视的状态。他们背后的那些小伎俩极有可能会通过某种渠道传道皇太极的耳中,这就太危险了。这些人将目光都投向了皇太极和吴三桂。
皇太极拿着电路板发了一会儿呆,才转身让吴三桂原封不动的安上。“陛下的意思是不想让他们发觉?”,吴三桂好奇的问道。
“嗯,如果没有了这个,他们还会通过其他途径在安装一个”。
“可是晚了,按照华夏侦查守则,一旦侦查渠道被识破,就不会再用原来的方案。而且会根据危险程度干掉目标。自从桂拆除掉电池开始,他们即已经知道侦查手段被发现。就会放弃这条手段,而且这东西一定有自毁装置。若是再接上电池,怕是会启动自毁装......”,吴三桂话音未落,手中的线路板已经开始发热,一股耀眼的亮光闪过,手中的线路板在砰的一声中化为了灰烬。吴三桂的手也被炸得鲜血淋漓。
“密事司的科技还是超越了军用科技”,吴三桂叹了一口气说道。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