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大战,其实场面远不如陈策率万余大军攻皖城。
此次剿匪真正的战斗仅一天时间,高顺没有让严正失望。
他令城外一万大军分成两路,从长江两岸南北包围陈策老巢,而他自己仅以八百陷阵营为主攻,甚至可以说真正投入战斗的只有三百陷阵营骑兵。
高顺以五百步卒拖住陈策三千喽啰,然后他身先士卒率三百骑兵从侧翼击破陈策的三千喽啰,一举擒获了陈策。
这仗打得没有悬念,关键之处在于以有备对无备。
高顺探得陈策位置,先发制人,包围了陈策老巢,陈策甚至来不及整肃起喽啰,只能率身边三千人迎战。
仓促之下,加上高顺的陷阵营强悍,根本不给陈策还手的机会,战斗就结束了。
所以,陈策虽降,但不服。
降是因为被捉,加上老巢被包围,如果不降,那就是灭顶之灾。
陈策自然不愿意十数年的根基毁于一旦,选择降,是迫不得已。
但严正不给他心服的机会,对于严正来说,只要捉住陈策,招揽他就有九成把握。
象陈策这种人,没有效忠对象,没有信仰,他不可能遭受死亡威胁而拒绝归降严正。
只要付出能让他动心的利益,他就能听从。
严正没有时间去收服人心,也不想那么麻烦,他所需要的就是以利诱之,以势压之,以手段降服之。
在严正心里,根深蒂固地认为,只有利益趋使的合作,才是牢不可破的,对这个时代的人讲信仰,无疑是对牛弹琴。
严正给陈策三个效忠的理由,一是任他为雇佣军统领,可以继续带兵,二是所有补给由严正供给,三是陈策辖下数万山越人的生计由严正负担。
然后,严正给了陈策两个选择,一是生,二是死。
生,一起生;死,一起死,一起生死的自然不会是严正,而是陈策辖下的数万山越人。
所以,陈策不得不降。
陈策不明白,严正为什么会打起他的主意,皖城东郊一晤,陈策对严正的印象不错,可现在陈策有些怕了,他发现这个还未及冠的年轻人,远比他想像的还要危险。
因为,这少年人打自己主意的真正目的,竟是那几个连他想都不敢去想的诸侯。
虎口夺食,这种刀口舔血的事情,无疑是刺激的。
虽然陈策不服,也很无奈,但不可否认,对于将要做的事,陈策还是有些向往的。
当然,最主要的是,他已经受制于人。
严正很“卑鄙”,他拿数万山越人的性命,控制自己,让自己不得不低头听命。
不但如此,严正还将毛甘任命为雇佣军副统领,将原属于陈策的二千山越兵划归毛甘,由此组成两个雇佣兵团,陈策、毛甘各指挥一支,每支队伍三千人。
驻地依旧是陈策的老巢,因为此处四通八达,要不是高顺有备,先发制人,真要凭实力打起来,陈策或许陆战不如高顺,但他擅长的水战,无疑胜于高顺,恐怕高顺损失会相当惨重。
雇佣军正式组建完成,严正将其命名为“山越兵”,由皖城提供情报,陈策、毛甘出兵实施,获得收益三七分成,严正得七,雇佣军的补给由严正负担,人员战损从山越族人中增补。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