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武侠修真>封神之袁洪逆天> 第七十一章 春秋始 儒门出孔圣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十一章 春秋始 儒门出孔圣(2 / 2)

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

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

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丘闻言,忙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老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

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

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大讲无为而治之道,要孔放弃其思想。

稍停片刻,老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言道:“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

孔丘新奇,问道:“水有何德?”

抚摸三尺白须,指着黄河言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点头赞同道:“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

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

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

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

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孔丘皱眉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之心脾,弟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

说完,告别老,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问道:“先生拜访老,可得见乎?”

孔道:“见之”

弟问:“老何样?”

孔思索片刻,言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孔幼时喜好周礼,酷爱模仿祭祀礼仪、摆列祭器,年轻时做过管理仓库和牛羊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

由于孔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后又升任大司寇;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

孔执政时,立即将扰乱政事的奸佞大臣少正卯杀掉,以严肃法纪,因而名动一时。

孔执政仅三个月,就使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

同时,孔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

孔一向主张“张宫室,抑私门”,所以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

结果触怒三桓之中的季氏,不得不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在诸侯间宣扬自己的儒家学说,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同时,孔提出儒家修身之法,养胸中浩然正气,长存人间。

六十八岁时,在弟冉秋努力下被迎回鲁国,被敬称为“国老”,国君与三桓时常请教于他。

当时天下公学把持教育,只有贵族可以学礼仪,明典籍。孔率先开始教授私学,提出“有教无类、众生平等”的学术思想。前后收的弟多达三千人,其中闻达于诸侯者有七十二人,人界将此七十二人合称七十二贤人。

孔又于邹国收得入室大弟孟柯、于赵国收得入室二弟荀匡,孟柯荀况二人皆有那天人之资,在拜孔为师后,继承发展了孔得儒家思想,却又推陈出新。其中孟柯发展了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与仁政学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正式将儒家带到庙堂之高。而荀匡继承了孔“后天教化”真传。提出了“人性本恶”论,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大力发展,直接带动了诸百家的蓬勃发展,墨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法家等也加入了这个精彩的舞台。

晚年,孔垂垂老矣,于是专注于修改注释经典,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改《春秋》。

在改《春秋》时,鲁哀公十四年,西狩于大野。

叔孙氏家臣钥商获麟。

折其左足,载以归。叔孙氏以为不祥,弃之郭外,使人告孔曰:“有麋而角者何也?”

孔往观之曰:“麟也,胡为乎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

叔孙氏闻之,然后取之。

弟贡问曰:“夫何泣也”

孔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见害,吾是以伤之。”

因为思及自己出生时有麒麟现世,如今无端麒麟被杀,孔认为大不详,于是停止修改《春秋》。

并写下挽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此乃“获麟绝笔”之典故是也。

不久,其长孔鲤早逝,哀而成疾,与世长辞。

临死前悲呼“太山怀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周天星辰抖动,万物悲鸣,诸弟尊孔为孔圣人。孔立儒门、创私学,开创了中国历史的平民教育的新时代,促进了人族的发展,有功于天地,在此功德圆满之际,天道降下海量功德,孔宣的本我意识苏醒,终于突破至准圣境界,斩出善尸孔。

头顶《论语》、《春秋》、《礼》、《乐》、《诗》、《书》吸收了功德之气,一股浓郁“仁爱”之气萦绕,成就功德圣器。孔随身数十年的春秋笔与君剑成为儒家传承至宝,承载孔一身的浩然正气,分别传给了孔的两位入室弟孟轲和荀匡。

孔拜别本尊孔宣,前往火云洞,拜见三皇,成就人族圣贤之位。在儒家至圣孔之后,还出了亚圣孟,荀等,至此儒门进入发展的**时期。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