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科幻灵异>北纬三十度游记> 第四章 第四节 21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章 第四节 219(1 / 1)

第二部第四章

第四节(219)

普贤膝下圣灯照

何许远涉寻蓬莱

环球科考队原本是为了休息几天,才登上雄奇险秀的峨眉山。未曾想,一天来步行山路足有40公里。王自治教授带领乘滑竿的几个队员,虽不用安步当车,但在登上金顶最后一段路的最长最陡的险坡——经历有2380个石级的七里坡,也足够惊险刺激了。

到金顶他们同步行的队员相会后,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了金碧辉煌的金顶铜殿。首先看到的是48米高的四面十方普贤菩萨,她骑着金象和莲花宝座的佛像,在西面阳光的照耀下,放射着更加耀眼的金光。

金顶上有正殿,始建于晋汉时期。因其殿鎏金瓦、柱、门、窗皆为铜中掺金建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因其金光闪闪而取名为金殿。一到这里人们仿佛进入了瑶池,从远处就传来一派钟鼓齐鸣的乐声,大有聆听仙乐悠悠之感。信步走进寺门,五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永明华藏殿’,在斜阳的照耀下,显得光彩夺目。

原来是明代神宗皇帝,到金顶一游时,所亲赐的额匾。进入寺内,红绸黄缎琳琅满目,五彩斑斓。经询问,庙前主持介绍说,这里的香火向来兴旺。除旅游观光者外,还有大批到仙山许愿、还愿和祈祷朝圣的香客。因此,一进这里总是佛烟袅袅,香炉总是红红火火。

科考队员来到这佛国圣地,其中也不乏有信奉佛教的。如日本的藤仁新野教授、印度的穆罕默德.辛哈博士就地买了把高香,虔诚地礼佛敬香。美国的艾利克斯夫妇和艾晶、赵晓敏等人也像教徒那样,尽情地模仿着香客以作助兴。王自治捅了张翰东一把,示意咱要随乡入俗,不能在这里太掉价,找个心愿咱也上柱香。张翰东说:“为了全人类的共同事业,祝愿我们环球科学考察取得圆满成功。”从中也品尝着佛教徒的虔诚滋味,他俩也为祈祷佛主敬上了香火。

金顶是峨眉山旅游观赏车和缆车的一个终点,也是奇景胜景最为集中的地方。不但有峨眉山奇景中的四绝,即日出、云海、佛光、圣灯;而且在华藏寺的侧面为卧云庵,庵左侧为睹光台,是峨眉山观赏‘四绝’景色的最佳地点。

大家走出华藏寺,只见后面是约720米的断岩,峭绝如削,下临三千多米的深壑。但见云雾浮沉,其深不可测,令人触目惊心。取名为‘舍身崖’。

赵晓敏问:“为什么叫这个名字?”王教授说:“顾名思义,即跳崖自尽呗。”大家凑近约有一米高的绝壁防护墙,只见眼下数千米的深渊,峭壁如刀削斧凿一般。隐隐看见崖底似有人在晃动,傍边游客告诉他们,可能是深山的采药人。艾晶不服气地说:“我就不相信有人跑这么老远,再从这里跳崖自尽?”王教授说:“据说多数跳崖寻死者,大都是些善男信女。在崖上一但见到了五彩斑斓的佛光,便误认为得道成佛的时机到了,就立即向光环扑去,结果坠入深谷而亡。当然,也有个别‘识破红尘’的,或‘了断人生’的,甚至还有‘畏罪自杀’的等等。常此以往人们就把这个山崖称作‘舍身崖’。”

艾晶又说:“我就不信地方和政府,能不管这种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吗?”王教授说:“人要是想死,谁也没有办法。跳崖寻短见的也不都是铁板一块。去年云南一位游客上峨眉山要寻短见,但一跳下去的一刹那间就后悔了。结果掉在半崖上,经过呼救,总算让救护队解救下来。实际上峨眉山上被有救护队和政府的相关部门,绝不能让这种现象蔓延发展的。峨眉山金顶派出所有一位姓段的警官,据说在七年中,经他共救助了80名轻生者。可见政府和地方,对此现象的重视程度。”

突然,云雾像钱塘江的海潮一样,汹涌奔腾而来,忽而就淹没了整个崖底。观看舍身崖的人们,情不自禁地往后撤步。眼看着无以名状的云雾,也在跟随着撤步的人群,从崖底下攀登上来。只一刹那,金顶小广场上四周就充满了云雾。接着,金顶广场上的人们,似乎面对面都看不清是谁了。“请原地站好,不要乱动”,可能是管理员在呼喊着,游客的心理更是紧张起来。只是一刻钟的时间,觉得背后一阵微风吹来。说时迟那时快,金顶上的云雾又乖乖地溜下了悬崖。

爱丽丝激动地说:“你们看!那不是云海吗?”大家用期待的眼光向悬崖下望去,啊!这里真是海洋的真实写照哇。天际里是一片云雾的海洋,汹涌的云雾如波涛在翻滚。远近的山头包括千佛顶、万佛顶只露出孤岛一样的巅峰。王教授说:“我去过黄山、庐山、武夷山,要说观云海,首选峨眉山最为壮观。”脚下是茫茫的白云,被缓缓起伏的云浪簇拥着那一座座罕见的‘孤岛’。现在大家好像站在山头,或仿佛坐在船上观海。

赵晓敏激动地咏唱着好一个“天尘云影共徘徊”呀,大家都在尽兴地欣赏云海。她见大家都没有反应,又问起王教授来:“这佛光是怎么一回事啊?”他回答说:“佛光,又叫着‘宝光’,也有人叫着‘祥光’。是金顶上较奇特的佛光,被誉为峨眉山奇景十佳之首。之于它的原理吗,还是请我们的年轻地球物理学家张翰东给讲讲。”观看云海的人们,都把目光盯在他身上,期待着他的回答。

张翰东毫不犹豫地说:“其实它是一种自然现象。浓雾弥漫着天空,透过那微弱的阳光,就会把人们的身影出现在纱幔似的云雾上。人们身影的外围,有环绕着几圈五彩的光环这种烨烨生辉的光环,就像传说中菩萨头上的佛光。这是光波在空气间传播时产生的绕射,也叫着衍射。当光线穿过大小等于光波波长的小孔时,所发生的偏离直径的现象。用现实一点的话来说,就是当山间出现较低的云雾时,阳光的高低角度相对稍低些,人们站在山崖上,太阳、人和云雾恰好三点成一线,人在中间,背向太阳。这时的阳光经过云雾小水滴的衍射作用,便会出现那种奇异的佛光效果。”

王教授也插话说:“现在不正是夕阳斜照,风和日丽吗?”他又鼓励大家说:“峨眉山金顶上的佛光,敢称其为十景之首,就是站在现在的高度,脚底山崖下云海翻腾,头上蔽日晴空,非常符合出现佛光的条件。所以人们常说,‘不登金顶看云海佛光,峨眉山就算白来一趟’。提起来峨眉山,就会联想起金顶的云海佛光;说到佛光首先想到的就是峨眉山。”

听了两人的解说,队员们眺望着云雾笼罩的山涧,仍在不时地露出一座座峰顶。虽然已是下午三点半,头顶仍是碧蓝如洗的晴空中,斜挂着一轮火红的太阳。遥望远处的雪山,冰清玉洁,在斜阳的照耀下,发出耀眼的金光。脚下白茫茫的云海在随意翻滚,时而露出一片片绿色的林海;时而露出一幢幢宏伟的殿堂亭阁。那迎风飞涌而来的彩云,带着反射太阳的斑斓霞光,千姿百态,变幻无穷。使观赏的人们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心诚者灵。赵晓敏和艾晶按他们的指导,正目不转睛地伫立在舍身崖前。由于太阳下山角度的变化,在她俩注目的云海上,渐渐地出现一个半圆形的巨大的彩色光环。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俱全,鲜艳夺目。更为奇怪的是,在七彩光环之中,还有她们各自的身影。无论你是举手、投足,都能淋漓尽致地呈现其中。赵晓敏在光环之中举起了像机,留下了自已难得的、最美好的回忆。

艾晶却激动地喊了起来:“快来看佛光啊!”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周围的队员及游客们,一下子围了过来,就像战士听到命令那样,一排人站在她俩的身旁。旁边的英国地质学家布特教授,法国的地理学家莱让教授,和张翰东等人,其实早已看到了佛光,只是不愿意显露罢了。不一会大家都看到了佛光,还看到了自已的身影。稍顷,随着云雾浓淡的变化,光环的色泽也在发生着时明时暗的变化。约一刻钟的时间,光环和人影都渐渐隐去,同时也结束了人们飘飘欲仙的特殊感受。虽然人们难离难舍的不愿离去,但留在人们心中的佛光倩影,却久久挥之不去,永生难忘。

“下一步去哪儿?”坦率的李大刚教授突然发问,使大家不知可否,把目光投向王自治教授这位业余导游身上。秦乃正强作回答:“我看天黑前抓紧登顶,到千佛顶、万佛顶看一眼了事。”大家面面相觑。

王教授说:“我觉得今天大家起了大早,收获却不小。看了蛾眉灵猴,登上金顶,又看了云海、佛光。我看找个地方休息一下,顺便安排今晚的食宿好不好?”赵晓敏不同意地说:“你刚才介绍金顶有四绝,我们才看了一半呵?”王自治说:“别急,我早为大家想好了。大家中午没太吃饱,听说这卧云庵,是峨眉山接待旅游最为完善的地方,那里有饭堂,还有住宿的客房。我们吃饱喝足了,再订好今晚住宿的房间,然后,再去万佛顶,今晚还看我们是否有幸看到圣灯。这样就可一心无挂地明早静观日出了。”大家一听他安排的头头是道,无懈可击,便欣然同意了。

卧云庵,海拔3065米。位于金顶的绝顶之处,即舍身崖畔。白云上涌,寺如卧云,故取名卧云庵。是中国海拔最高的汉传佛教寺庙。卧云寺始建于我国唐代,以五律见长的唐代诗人贾岛,有《送卧云寺僧》一诗为证:“下观白云时,山房盖树皮。金枝落松子,侧顶鹤听棋。”写出了初期卧云庵以木皮作瓦的特色。

到了宋代有范大成的诗《峰顶卧云庵》为据。明代嘉靖时性天和尚重建,因这里风高雪重,便以锡瓦盖屋顶。又因其座落在云海波涛的银色世界之上,故又称为‘银顶’,为金顶的名胜之一。

明代也多有诗人赞美此处之胜景,其中最为切景的数舒其志的《宿卧云庵》:“岩下云飞岩上宿,旁岩处处云相续。先生清梦不知疲,门外白云封板屋。”

清朝康熙初年可闻和尚再建,此庵建成时,他赐诗为其褒奖:“何处问津粮,行行到上方。天香飘广殿,山气宿空廊。”后又遭火灾,清代重建改为铁瓦作盖。

1958年大炼钢铁时,庵上将所盖铁瓦全部拆下来,运重庆冶化。看人间之苍桑,观寺庙之劫难,就是仙山佛国的卧云庵也在所难逃。

王自治导游带领大家浏览卧云庵后,就直接带大家到卧云庵饭堂。一桌包括峨眉雪魔芋在内的素食斋饭,迅速填饱了队员们的饥腹。饭后又来到了卧云庵客房,只见墙上僧人以书法形式写着“借宿于卧云庵下,入梦于白云之上”,入情入理,恰如其分。单凭这个题词,卧云庵的名字,就足够让人沉醉了。虽说这里是山乡寺庙客房,但星级宾馆的基本条件,一应俱全。大家立即订好了房间,为了明天早晨能准时观日出,还同服务台定好了起床时间。王教授让大家抓紧时间洗个澡,或休息一下,定为18点出发去万佛顶。

金顶的傍晚,依然是瑰丽多姿的。赌光台仍是云雾翻滚,西边的晚霞还在衬托着山头一样高的斜阳。金顶上首先看到的还是48米高的四面十方普贤菩萨,骑着金象坐在莲花宝座上。从哪个角度看普贤菩萨都是她那慈祥的面孔。普贤菩萨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为歌颂普贤菩萨的功德,特建造了普贤菩萨金像,以经常做为普贤菩萨道场之用。据说缠绕在金像周围那冷杉枝干上的松萝,当地人们美其名曰‘普贤线’,认为是普贤菩萨特意在悬崖陡壁上挂起这些长线,好引渡信徒登绝顶。金顶的铜殿,在夕阳下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辉。再往西南看去,峨眉山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绝壁凌空,平畴突起,巍峨屹立于“大光明山”之巅。王自治下令,直奔万佛顶!

到千佛顶海拔为3064米,为峨眉山的第三高峰。金顶的海拔为3077米,为峨眉山的第二高峰。峨眉山的第一高峰万佛顶,还要登上3099米。所以,人们把金顶称为“天堂的阶梯”不无道理。这里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海拔最高,自然生态保护最完好的名山之一。1996年峨眉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万佛顶景区植被丰茂,古树参天,野藤缠绕,鸟兽众多,原始景观保存完好。登到极顶眺望,天高云淡,群峰起伏。贡嘎雪山如银锷直刺蓝天;瓦屋山横卧云端。回头再看刚刚走过的金顶,,峭拔雄陡,绝壁千仞。站在这里观日出,赏晚霞,感受天地之旋转,我自岿然不动;看云海,睹佛光,体味人间仙境,梦幻无穷。历代大诗人如李白、苏东坡、郭沫若等等,无不留下脍炙人口的伟大篇章。

清光绪年间修建的万佛庵,因天灾人祸早已不复存在。现在万佛顶上恢复重建的万佛阁,雄伟庄严,金碧辉煌。还真有“普贤住处,万佛围绕”之意。既有庙堂之宏伟,又有景观之秀美。万佛阁高21米,立体共四层。悬于“祝愿古钟”,庄重威严。宛如普贤菩萨亲率众弟子传道行愿,俯视凡尘。人们敲响许愿的钟声悠悠,不绝于耳,使人融入佛海,浮想联翩。

经万佛阁主持介绍,万佛阁撞钟是很有讲究的。晨暮各一次,每次都是紧敲18下、慢敲18下,不紧不慢再敲18下。如此反复两次共108下。其会意是以应每年12个月、24个节气、72物侯(5天为一侯)共合为108下。意思是一年轮回,天长地久,祈福国泰民安,人间幸福。主持还告诉队员们:“峨眉山座落在北纬三十度线上,被称为世界上最神秘的地方。尤其这金顶、千佛顶、万佛顶一直被人们称其为天堂的阶梯。所以,我们希望全世界的人们到了这里,都要敲几下祝愿古钟,即可许下自已的意愿,又可以消除108种烦恼。禅语说‘闻古钟,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撞个3、6、9下均可以,祈福安康,心想事成。”正是:

登峨眉绝顶,敲祝愿古钟。祈万佛祝福,保天下太平。

在万佛阁主持的推荐下,十几名队员轮番撞钟。有的心愿是‘祝愿环球科考顺利’或‘尽快找到外星人’,了却人类的心愿;也有的祈求‘佛祖保佑今晚能一睹神灯’。突然,撞钟的游客纷纷向楼下跑去,原来有人在喊叫着“快来看佛灯啊”。

王教授看看手表,已是晚上七点半钟,他告诉大家“我们也该出去观看圣灯了”走在最后正在撞钟的藤仁新野,不慌不忙地说:“不急,洪椿坪的方丈早就说过,要晚上八点以后才能看圣灯。”于是,他敲完了最后的第九下,才走出万佛阁。大家先走出万佛阁却聚集在门前,不是在等藤仁教授,而是绝顶上咋一出来漆黑一片。渐渐地山下露出了整体笼括,太阳是早已下山了,现在正是月隐星稀的夜晚。王教授高兴地告诉大家说:“这时正是观看圣灯的最好时机”。山道也清晰了,大家向金顶走去。

峨眉山的圣灯,又名佛灯。同佛光一样大有名气,但它比佛光更是难得一见。试想佛祖是不会阻碍求新索异的探索者的,只要掌握其规律:如雨后初晴,天空无月,山下没有云层,山顶没有大风大雨等,总会有奇缘幸会的。王自治正是熟谙这些规律,来到了金顶舍身崖前的一片草坪上,同等待看圣灯的游客们挤坐在草坪上。

只见浓雾中,从不同方向飘来无数盏所谓的佛灯光。随风游游荡荡,四处跳跳闪闪,有时就像点燃的蜡烛,有时胜似初开的莲花,有时恰如流动的萤火。但有时迎面飘然而至,任你信手抓去,却空空如也,顿时化为乌有。从而,更加勾勒起人们无限的遐思。

秦乃正见身旁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地质学布特教授,就请教地说:“布特先生,请问这圣灯是怎么一回事啊?”他回答:“这里圣灯的现象较为奇特。到目前为止,峨眉山的圣灯还算是世界之最呢。之于这种现象的成因,我一时还说不准。分析起来有几个因素:从地质学来讲可能是山谷中的磷火;从生物学来讲可能是萤火虫发出的光;从植物学来讲可能是树木上有一种密环菌,当空气中的湿度达到百分之百时,便会发光;佛教界是怎么认为的,我就不懂了。所以,峨眉山圣灯至今还是一个难解之谜。要听准确答案,还得请张翰东先生给讲讲”大家都赞同他的意见。

张翰东谦虚地说:“我对佛教界的事根本就没有研究。若按物理学来解释,我过去来考察了几趟。所谓的圣灯是因为峨眉山盛产磷灰石矿,它会释放出磷化氢气体,在适宜的温度下,这种气体遇到空气便会自燃,并发出淡绿色的火光。其实白天也有亮光,只是人们看不到罢了。到了夜间这种火显得格外明亮,而且气体在燃烧之中,一闪一闪,忽明忽暗,时东时西,若隐若现,飘忽不定。自古以来,每当人们遇到此时此景时,就能附会出‘万盏明灯照普贤’的神话来。”人们都认为他的解释和情入理。在普贤菩萨的金像脚下,看到四周的圣灯点点,才体会到佛国仙山的盛况。

人们在金顶小广场上畅谈着、畅想着,久久也不愿离去。浓雾越来越重,头上还飘下来迷蒙的细雨。队员们为了明早观日出,迎着小雨回到了卧云庵客房。大家都觉得这一天太累了,洗漱完毕就进入了梦乡,真正体验到“借宿于卧云庵,入梦于白云之上”的感受。

天还刚刚蒙蒙亮,卧云庵客房当班的小和尚,就准时四点半把科考队员一一唤醒。迎着金顶那寒气袭人的晨雾,整齐地排列在舍身崖上,在三千多米的高处远眺东方。稍顷,只见天边,好像一下子镶上金边的灰色云层在缓缓浮动,金边映射周围厚厚的云层在闪闪发光。慢慢地灰色云层像裂开了一条缝隙,缝隙中透出橙黄色的光芒。云缝越来越大,颜色也逐渐与周围的云层变为金黄。接着,红日露出一点弧形的金边,弧形也越来越大,好像云层也为它拓开了一条道路。当橙色的红日冉冉升起,露出大半个脑袋时,速度突然加快,像一个打足了气的皮球,猛地一霎那,它跳出地平线。顿时光芒四射,稳稳当当地镶嵌在地平线上。人们的脸上也顿时被涂上一层醉酒后的红润,金顶也像披上了一件金色的彩衣。人们尽情地欢呼跳跃,甚至达到了忘乎所以的程度。

是啊,游人们观日出是经常的事。在飞机上、在海洋中、在沙漠、在草原都有。但在三千多米的金顶上,登高远望,其日出的景象更加浩瀚壮观。一轮红日嵌在天边,伴随着旭日东升,朝霞满天,万道金光撒向大地。峨眉山宛如从头到脚逐渐披上了金色的大氅,呈现出它那秀美的身躯。

峨眉山金顶观日出,不仅使人开阔了视野,荡涤了胸怀,振奋了精神,还能使地球上的人类更加亲密了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

(第二部第四章第四节结束待续)

;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