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科幻灵异>北纬三十度游记> 第十二部 第十六章 第二节 277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二部 第十六章 第二节 277(1 / 1)

第十二部第十六章

第二节(277)

岳阳楼纵览洞庭云帆舟楫

桃花源耕耘湘北地杰人灵

伊顿分队自从洪湖一带同张翰东分队分手后,当即离开湖北抵达湖南省北部的岳阳市。市政府安排他们吃了午饭,径直把车开到岳阳楼浏览。

岳阳市,位于湖南省北部,古称巴陵,又名岳州,是一座有着25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岳阳,是湘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旅游胜地。地处北纬29.22度,东经113.06度。是湖南唯一的临江城市,被称为湖南省第二城,位于中国中心长江、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均在岳阳交汇,地处一湖(洞庭湖)、两原(江汉平原、洞庭平原)、三省(湘、鄂、赣)、四水(湘江、资江、沅江、澧水)、五线(京广铁路、武广高速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长江)等多元交汇点上。承东联西,贯穿南北,是长江中游仅次于武汉的又一个“金十字架”。

这里的气候宜人,温暖期长,寒冷期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科考队员们来到洞庭湖畔,耸立在岳阳市西门城头上的,就是驰名中外的江南三大名楼之冠——岳阳楼,与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却并独占鳌头。

岳阳楼是以东汉末年“鲁肃阅兵楼”为基础,一代代沿袭发展而来。唐代以前,主要作用于军事上。自唐代始,岳阳楼便逐步成为历代游客尤其是风流韵士游览观光,吟诗作赋的胜地。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吟咏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登临胜境,凭栏抒怀,并记之于文,咏至于诗,形之于画,使岳阳楼成为艺术创作中反复描摹、久写不衰的主题。登上岳阳楼,可以浏览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2001年是首批核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在洞庭湖中,与岳阳楼隔水相望,有一处四面环水的小山,名叫君山,原名湘山,又名洞庭山,洞庭君山等,即神仙洞府之意。君山四周环水,风景旖旎,这里有着众多的流传于此的神话典故。传说舜帝的二妃娥皇、女英曾到这里,死后极为湘水女神。屈原称之为“湘君”现已修复有二妃墓、湘妃祠、柳毅井、传书亭、郎吟亭、飞来钟等古迹。

伊顿率二分队乘船向君山开去,君山系洞庭湖中小岛,位于岳阳市区西南方,水程12公里,面积0.98平方公里,是一个山体呈椭圆形,两旁高而中间底的小岛,山上有大、小峰72个。这里云雾缭绕,土地肥沃,宜于竹类和茶树生长,如罗汉竹、斑竹等,相传斑竹上的点点斑痕,乃舜帝二妃攀竹痛哭时遗留下来的,岛上所产特色绿茶——君山银针茶,可谓驰名海内外,唐时就定为专为帝王饮用的贡茶。

君山从古至今名贯中外,览岳阳楼之华丽,沐洞庭湖之辉光,吞吐巫山云雨,聚集衡岳霓裳,隐隐云间洞府,巍巍水上天堂,八百里湖波浩渺,几千年古迹昭彰。君山还有着许多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历代迁人骚客在此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

如屈原的《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篇;李白有“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联名句,早在一千年前就名闻华夏了。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岳阳楼,更是岳阳古城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历代名人寻访登临的胜地。

对君山响山之谜,人们早有耳闻。清人龚显行《响山赋》云:“疑玉女金石叮咚,千岩韵逸,万壑声洪。疑帝子瑶瑟玲珑,聚惊啸虎,瑶谷哀鸿。”张元忭诗云:“山自坐中见,声从行处闻。却疑仙乐奏,欲问洞庭君。”

其实,响山之响,仅限于其山麓200余米地段之密林中。此处下临悬崖峭壁及浩瀚的洞庭湖水,人行于此,可闻叮咚之声,宛如行走于下临空间的楼板之上。传说君山下有通道,与对岸的岳阳楼相通。更有甚者,竟以自古“吴楚乾坤一眼通”之说,猜想为君山下的地道可与江苏太湖的苞山相通。君山东麓中部山坳里有一口井,石井栏上刻有“柳毅井”。来到这里,使人们向起唐代文人李朝威写的著名传奇故事《柳毅传》。

在大自然奇观面前,科考队员们争论起来。秦乃正认为地下有可能内藏金屋,以供仙女奏乐用的;辛哈反驳说:“这些不过是浪漫诗人的无尽遐想罢了。”伊顿说:“根据声学原理,可能还是天工造物吧?”英国地质学家布特和法国地理学家莱.让,从密林脚下抠出一些散碎的石子为佐证,布特说:“还是伊顿分队长的猜想有道理。是否在远古洪荒的年代,由于地壳运动,使君山的内部结构形成若干奇特的空洞?遇有人们踩踏等外界环境,就会发出美妙的声音,形成北纬三十度附近又一大奇特的景观。”

伊顿让大家来到了君山茶馆稍事休息,并让服务员端上了当地产的君山银针茶,伊顿说:“大家都跟布特教授沾光了,此茶作为对他解开响山之谜的奖励吧。”服务员端来一杯杯,放在大家面前。只见用开水冲泡时,芽尖朝天,直挺竖立,悬浮杯中,如万笔书天,缓缓沉杯底,三起三落,堪称茶中奇观。色泽金黄,芽壮匀齐,银茸密附,甘纯清爽。服务员介绍着:这种茶具有悠久的历史,盛产于唐代,始贡于五代,由此历代专门做贡茶。建国后,君山建立茶园,发展到430多亩,年产量增加了400多倍。1956年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君山银针茶被誉为“金香玉”,并荣获金质奖。

大家休息后,又开始乘船遨游洞庭湖了。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面积3968平方公里,原为古云梦大泽的一部分,北与长江相连,是长江重要的调蓄湖泊。洞庭湖名字的意思,即是神仙洞府,可见其风光如此之绚丽迷人。在范仲淹《岳阳楼记》的笔下形容的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把八百里洞庭被写得“波澜壮阔,雄浑博大的气势,”描写得惟妙惟肖。如今的洞庭湖同样是水势浩淼,风光绮丽,山峦突兀,浩瀚迂回。其最大的特点是湖外有湖,湖中有湖,鱼帆点点,水天一色。

洞庭湖上空,风和日丽。队员们随波逐流驶向远处的河汊,渐渐地靠近一块露出湖面的巨岩。突然,从礁石附近传来了“救命啊!救命啊!”的凄厉呼唤声。大家扫视湖面,周围却无丝毫异样的迹象,除了科考队员外,四周别无他人。向导说:“还有一次也是晴朗的中午,同样是这种奇怪的现象,今天再一次发生了。”大家在船上分头围绕着几块露出水面的大石头转着,终于被科学家们看出了破绽。

伊顿说:“据我看声音是几块露出水面的大石头发出来的。我通过仪器测试了磁性,不难看出这是磁矿石,经长年累月的风雨波涛冲刷后,表明特别光滑,具有录音装制的性能。在一定条件下,它将当时沉船落水的声音收录下来,一俟外界的阳光,温度和地电等条件适合,便把录音的能量释放出来了。

莱.让说:“这种解释,显然不符合我们对现代录音机的理解。磁铁矿的石头能有另一种录音机的可能吗?”

伊顿说:“过去我在国外也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一座年代久远的古墓,这座大型古墓的内壁上,饰有很多精致的宝石。在墓的外面又修筑了一件玻璃房子。一天夜里,雷暴雨倾盆而至。两位守墓人到玻璃房子检查是否漏雨。突然,一阵惊雷,闪电划破长空,在光照下,看见古墓里有几个穿着古代服装的人,在来回走动着,见到两位守墓人后,一人还向他们走来。这个景象持续了约一分钟,图像才逐渐消失。科学家们来到现场研究了宝石的性质,分析了出事现场当时的气候。最后一致推测:在下葬的当天夜里,也是雷雨交加,人们冒雨工作。这一现象被墓壁宝石存储了。在同样的气候条件下的夜里,宝石的录像便再现了。洞庭湖的几块大磁铁矿石录音,恐怕也不出这个推测。其中的原理还有待于我们拿出根据。”

为了节省时间,伊顿把二分队分为二半,他与秦乃正等人去了常德市南的桃源县;委托于渙生一干人驾车直接开往常德市北的石门县。然后,再到张家界会合。

石门县位于湖南省最北端,北纬三十度线从其腹地穿过。最高峰壶瓶山海拔2098.9米,为湖南省最高峰,这里被称为“湖南屋脊”。壶瓶山自然保护区面积665.8平方公里,是大湘西旅游圈与大三峡旅游圈的交汇点,是湖南十大山岳景观之一。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是华中地区“弥足珍贵的生物物种基因库”,是欧亚大陆同纬度带中最完整的物种宝库,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确定的全球200个重点生态区之一。

石门县壶瓶山有七条呈放射状的深涧,从大山深处的溶洞密林中喷涌而出,飞落千米,以千百水叠、激流、清潭、瀑布汇入清澈数丈的澧水支流滞水。壶瓶山未受到第四纪冰川的侵袭,原始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94%,这里保存有大量珍稀动植物。

其中现已查明植物总量6500种,如珙桐、石门鵝而枥等;陆栖脊椎动物172种,如华南虎、短嘴金丝鸟等珍稀濒危动物53种。壶瓶山盛夏不署,负氧离子含量最高达每立方厘米10万个。壶瓶山是民俗风情浓郁的土家聚居地,诗人李白曾在此留下诗句“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的佳句。

壶瓶山旅游以森林茂密,溪涧纵横,瀑布遍挂,溶洞成群,奇泉喷涌,动物众多,神秘离奇,而蜚声四海。向导说:“于分队长,您是研究生物的专家,但你们听说过地球上还有九个头的鸟吗?”于渙生回答:“倒是听说过,但我们从未见过,您说的什么意思?”向导说:“在壶瓶山境内就多次发现过九头鸟。”向导的一言出口,大家顿时欢声雷动,定要去看九头鸟。分队长于渙生更是求之不得。向导便带领大家前往石门县南坪河乡鹰子尖村走去。

由于这一带山高路险,而且多有原始森林,溪涧纵横,所以不宜开车,大家只得按步当车。向导说:“在原始森林中穿行,是这里的捷径。”在行进中,年轻的向导好胜心强,为了追捕一只野猪,便将分队引入原始森林的更深处。直到走到一个溪涧旁边,溪水挡住了前路,才停了下来。向导说:“你们没看见溪水上边有一棵‘大树’横在溪水中吗?”他边说边带领大家踏着‘大树’走过了溪水。

最后一个走过溪水的向导,正在乐不可支之际,‘大树’突然动了起来,并慢慢地向山上移动,山边的小树及灌木丛被压得倒向两侧。此时的于渙生如梦方醒,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大树’竟是一条大蟒蛇,大家只见大蟒周身比大水桶还粗,鳞片呈棕黑色,每片鳞比手掌还要大,而且鳞片粗糙,似老松树皮。大蟒爬过的地方,如压路机压过一样的光滑。向导告诉他们,湖南早就有这样千年的寿星大蟒,也叫蟒蛇王。

几经周折方来到了鹰子尖村,村民中找到了民兵张承运,他介绍说:“有一次我在后山打柴。忽见树上栖息着一只怪鸟,其体形大小如同斑鸠,它的头上却长着九个脑袋,一个大脑袋,额头上方还长着连成一串的八个小脑袋,呈半月形。每个小脑袋上嘴、鼻、眼、耳俱全,并覆盖着一圈像女人头上留的‘刘海’一样的凤毛。

当时他抓起一把沙石向怪鸟投去,只见该鸟除两翼奋飞外,八个小头亦有小翅分开腾飞。张承运回家后,将其所见之事告诉父亲,父亲神秘地说:‘这一带山中历来就有这种鸟,家里祖宗几代都看过。只因传说这种鸟是灾难的传播者,所以谁见了也不说出去,以免灾祸降临’。”

于渙生在当地群众中先后调查了20多位村民,普遍认为九头鸟并非神话。据查,在湖南历史上早有如实的记载,壶瓶山的鹰子尖、水桶寨、云麓等处也都见过这种九头鸟。于渙生与村长约定,一定为我们活捉一只九头鸟,以作为教学的标本。

再说伊顿小分队抵达了常德市,该市是湘西北的交通枢纽、和经济文化中心。常德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历来被称为“洞庭明珠”,据这里考溯9000年前即有远始文明。常德地灵人杰,英才辈出,自古迄今,曾有屈原、宋玉、陶渊明、司马相如、李白、范仲淹等先贤偶居;到了近代仍有贺龙、任弼时、王震等先辈元勋创功建业,以及冯玉祥、余程万等爱国将领在此地驻师抗日,还有林伯渠、丁玲、翦伯赞等人杰贤才。

桃花源,景色优美,林壑幽静,为古今游览的胜地。东晋诗人陶渊明以此为原型,写下了千古绝作的《桃花源记》,从此“世外桃源”享誉中外。为此,分队来到了距常德市34公里的桃源县,在县城西15公里处,见到了水溪附近的桃花源。

此处,群山环抱,东西宽3.5公里,南北长4.5公里。只见前面是滔滔不绝的沅江,后面是绵延起伏的武陵群峰,境内古树参天,修竹婷婷,寿藤缠绕,花草芬芳,有石阶曲径、亭台、牌坊装点,宛若仙境。桃花源分桃花山、桃仙岭、秦人村四个景点,其中桃花山和秦人村为桃花源的中心,共有七十余处景点供游客游览。

人们来到桃花山牌坊,据介绍,这个牌坊1943年倾塌后,于1973年按原貌修复,牌坊上以石刻介绍了桃花山的概况。‘桃花源’三个遒劲的大字映如人们的眼帘,牌坊两边的大柱上有“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一副对联,概括了桃花源的主要景致。

过了牌坊上桃花山,迎面一条水流不断的小溪,显然是桃花溪。溪的右侧,长着一片茂密的桃林,穷林桥就隐藏在桃林的深处。桃花溪一带的景致,有如《桃花源记》中的描述:“忽逢桃树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尤其是桃花盛开的时节来到这里,浓淡相间,艳如胭脂,令人陶醉。

穿过桃树林,涉过穷林桥,就是桃花源著名的菊圃和碑廊,碑廊尽头是明代建筑的方竹亭,亭内碑碣壁列,多为古人题写。方竹亭继续前行,有一小桥名曰遇仙桥,桥下潺潺流过的桃花溪水,宛如琵琶之音,在仙境中轻轻滑落。向导说:“这里就是瞿童遇仙的地方。”跨过遇仙桥石级盘绕而上,即来到了造型别致的水源亭。

亭边有桃花源,这里水清如镜。潭的上方为‘秦人古洞’,相传秦时人们为了躲避战乱的藏身之处。狭窄的洞道只有数十寸宽阔,科考队员们只能匍匐而过。一过洞,眼前豁然开朗。举目所及,但见:“土地平阔,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这大概就是陶渊明笔下,眼见的理想世界了。

沿着月牙形的山湾,一条长600米的竹廊令人称绝,在碧波微澜的千丘池中,耸立着一座小亭,亭内石碑上刻着清朝乾隆皇帝咏叹桃花源的诗句,因此,人们就把此亭呼为‘御碑亭’。再向上可直达桃花山的最高峰,登峰极目远眺,沅江水票绕如带,桃源县城历历在目。下山后经过婷婷如盖的摩顶松,即到淵明祠遗址。绕过淵明祠,沿右侧山径而下,即到桃花观,这是桃花源主体建筑,雄踞桃花源主峰。关门的上方刻有‘桃花观’,横额两边门坊石柱上有一幅对联“秦时明月,洞口桃花”的对联,观内藏有历史文人骚客的诗、书法、石刻。

桃花观下的集贤祠,供奉有陶渊明、王维、苏轼、王安石等先贤的圣像。出了集贤祠往右拐,循林中小径,既有一个六角亭立于森林深处,这是寻契亭,亭下方有向陆桥,它与遇仙桥隔山对峙。据传,当年武陵渔人即从这里进出桃花源的。

千余年来,这里一直是人们寻幽探胜之佳处。据《桃源县志》称,此处原名“乌头村”,自陶渊明文章发表后,才更名至今。队员们浏览到此,最犹豫不决的是:诺大的中国,桃花源竟有无数个,陶渊明这一刻画的理想世界桃花源——世外桃源,落笔于何处呢?

吴昊说:“对此,我曾研究了一段时间。我想,就像在西藏找香格里拉一样,这些都是人们为了追求理想,渴望生活的具体表现。关于世外桃源的准确地点问题,除了眼下湖南常德市桃源县外,各地自认的就有十多处。例如……。”他举出了如下事例:

据《酉阳州志》载,‘核其形。与淵明所谓桃花源者,毫厘不爽。’又说:‘秦有儒生数人,为避焚书之祸,辗转入酉,驻扎藏书洞’云云。这个地方就是四川省酉阳县的大酉村。

再如安徽黟县,陶潜家居安徽柴桑,公元405年为彭泽令。此二地均距黟县仅一、二百里。黟南有武陵岭、武陵村,陶令曾称黟南人为武陵人。黟县有小盆地,历代文人称之为“旧秦村”、“桃花源”。李白诗云:“黟县小桃园,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本,人尚古衣冠。”外人进入,沿章水溪流到渔停,绝壁下有一洞,叫桃园洞。穿过此洞可见盆地,豁然开朗。桃源洞一带今尚有陶潜后人。

另外,还有几种说法,认为桃花源是指:浙江天台城西之桃源洞、福建永安城北之桃源洞、湖北九宫山留祖村之桃源洞等等。也有人认为,桃花源是指庐山之康王谷;山东邹县北至峰山。还有人认为,桃花源在天津市蓟县与河北省平谷县交界之盘山中;在山东省掖县山中。甚至还有的认为,桃花源是指北宋时临安县嘉会门外之冷水峪。

如此众多的桃花源,究竟何处是陶令所指呢?

伊顿实在不知所措之际,便要通了王自治教授的电话。王自治回答说:“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指的桃花源,是通过艺术构思后,笔下描绘的桃花源。甭说十多处地方的人们认为是桃花源,就是全世界的人们,也都在寻找‘世外桃源’的理想境界。要问我到底在哪儿呢?我认为哪个都是,又都不是。抑或是洞在此,而溪在彼,桃花却又在另一处?我想,这正是陶渊明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所创作的桃花源,让人们永不止步地追求理想境界,这才是陶令的真正目的,也是陶令崇高理想的真正兑现。”

(第十二部十六章第二节结束待续)

ref=:www.>起点www.欢迎广大书友光临,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