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英俊的张翰东说:“揭开野人之谜,仍然是当今人类学界一项艰巨的任务。关于野人存在还是不存在的问题,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争论,就连在相当级别的专家中,也形成了赞成或反对两派。科学就是科学。说没有野人,这是客观存在,是需要拿出标本作为证据的,即讲求实事求是;若说世上有野人,是根据自古以来的反复记载,并相信人们屡屡的发现,再通过不懈的努力,去揭开蒙在野人问题上的种种神秘面纱,认识它的本来面目,这也叫实事求是。如果真的找到了野人,也不管他是否进入了人类的大门,总是科学的一个重大成果,特别是人类学的进化中补上这一缺环,从中对于揭示人类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也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赵晓敏多么佩服他的发言啊!
张翰东继续说着“以天地运行规律为准则的《易经》告诉我们,‘殊途同归’。在野人是否存在的问题上,尽管两派的思想方法不尽相同,但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致的,即早日揭开野人之谜。外星人大壮告诉我们,野人是南方古猿,它们的支、系很可能就生活在神农架。所以,我们不但欢迎重启对神农架的考察,而且我还希望我们的科考队员,尤其是外国的专家,要涌跃报名参加,力争早日揭开野人之谜,就像中国人成功地抢救濒危动物大熊猫那样,来抢救古人类的活化石——野人。”
对于张翰东的发言,不管是正、反两派意见的人群,无不暴以最热烈的掌声。
待王自治一行赶到野人馆时,熙熙攘攘的人群已经逐渐散去。张翰东把整个会议情况简要地向他们介绍后,便拉着队伍向神农架西南部的大九湖景区走去。
九大湖风景区位于渝鄂交界处,是一片沼泽和山涧盆地,是亚高山的一片湿地。在神农架群山之中深藏着这样的处女平地极为少见,故被誉为“高山平原”、“神农江南”之美誉。九湖坪四面环山,最高峰海拔2800米,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中间是一抹17平方公里的平川,东西有九个大山梁,梁上森林密布,气势雄伟。
山梁间有九条小溪,犹如玉带从云雾中飘舞下来。在这高山平原上也恰好有九个鳞光闪闪的湖泊,一山之隔的小九湖面积为5000亩,一条小溪连接着九个小湖泊,因此,大九湖、小九湖由此得名。向导说大九湖西通重庆,南达巴东与长江三峡相接。
张翰东与大家商议说:“咱们是直接南下到长江三峡,再往西进重庆呢?还是……。”没等他说完,众人异口同声地说:“去小三峡!”
巫山小三峡,是大宁河下游流经巫山县境内的龙门峡、巴雾峡滴翠霞的总称。三段峡谷全长60公里。2006年12月被评为国家级AAAAA级旅游景区,并被誉为“天下绝景”和“中华奇观”。景区内有多姿多彩的峻岭奇峰,有变幻无穷的云雾缭绕,还有清幽秀洁的飞瀑清泉,神秘莫测的悬崖古洞;既有奇巧玲珑的天然盆景,又有攀树纵岩的嬉戏猴群;还有展翅纷飞的各种水鸟,畅游碧水的各种鱼类,这里是名副其实的风景动物园;更有迷存千古的巴人悬棺的珍贵历史遗迹。奇特的峡谷风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是长江三峡航线上一道璀璨的明珠。
队员们在大宁河乘上可容纳20多人的柴油发动机驱动的旅游船,逆水而上,驶进了龙门峡。只见峡口处两山对峙,峭壁如削,天开一线,状若巨门,形势异常险要。所以,人们形容它“不是夔门,胜似夔门”,人们无不赞叹:“雄哉!龙门峡。”游人可在船上欣赏两岸高耸的峰峦和奇峰怪石,四处流泉飞瀑,不时还有猴群嬉戏于青翠欲滴的山坡上;游人还可到浅滩上捡几颗‘三峡石’……。而科考队员们最喜欢的,是到峭壁上的岩洞里,浏览古代神奇的悬棺,及岸边的峭壁上瞻仰古代栈道的遗迹。
出了约3公里的龙门峡,就是著名险滩“银窝滩”了,这里山回水转,急流险滩。又经过琵琶洲,闯过抹角滩,从乌龟滩至双龙就是长10公里的巴雾峡了。这里两岸怪石嶙峋,形成一组组妙趣横生的天然雕塑。如天外遨游归来的的巨龙、正欲出洞的猛虎、一串串倒挂的钟乳石犹如数匹骏马……。尤其是离水面四、五米高的绝壁石缝中,有一具黑色的悬棺,俗称“铁棺材”,铁棺峡由此而来。铁棺并非铁铸,据考证‘铁棺’乃是战国时期巴人的悬棺,仅仅是因为其色相似而已。人们无不感慨:“奇哉!巴雾峡。”
滴翠峡即从双龙至涂家坝,长20公里,是小三峡最长、最幽深、最秀丽的一段峡谷。峡中‘无峰不峭壁,有水尽飞泉’,这里林木葱葱,翠竹绿绿,瀑布凌空,一江碧流。鸳鸯戏水,猿声连连,两岸滴翠,绕有野趣。人们故称:“无限秀美处,最是滴翠峡。”小三峡美丽奇特的峡谷风光,成了绝妙的旅游圣地,人们赞它“不是三峡,胜似三峡”。还有人讲:“五岳归来不看山,宁河归来不看峡”。人们惊呼:“幽哉!滴翠峡”。
大宁河古栈道遗迹最奇特的还属龙门峡西岸。在距河面15米的崖壁上,依次排列着无数匀整、方正的石孔。石孔多呈20厘米的四方形,孔深30厘米左右,孔距130~200厘米。上下孔交错成倒‘品’字,上排两孔插木桩,铺木板,下孔插木柱斜撑木板,构成三角型支撑架,这就是供人畜行走的“栈道”。大宁河古栈道总长约400多公里,其长度超过了著名的剑阁栈道,为我国古栈道遗迹中所少有的。
在小三峡上离地面不到几十米或几百米的悬崖峭壁上,隐约可以看到一些棺木陈放于裂缝、台坎和小洞间,就是巴雾峡悬棺。这里还有龙骨坡古猿人遗址,位于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龙骨坡,发掘与1986年,发现了古人类门齿和带状齿颌骨化石,及数十件与人类化石同一层次的巨猴、剑齿虎、双角犀等化石。经考证这些化石属早更新世,距今204万年。这一重大发现填补了中国早期人类化石空白,对于人类起源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
在长江三峡和大宁河小三峡悬崖峭壁之上,有无数具悬棺,其中有单棺、群棺、有的似木船、有的似风箱……。过去,这里流传“三峡大宁河,岩上有棺材,金银千千万,舍命难得来!”那么棺木内到底有没有金银?古人是怎么把棺木放置崖上去的?无人知晓,从而成了难解的千古之谜。唯一的办法,就是实地考察。
为此,科考队员早已有所准备。王自治告诉大家,1979年四川大学历史系林向教授率团从大宁河上游的荆竹坝岩壁悬棺群中,取下了一具悬棺,据考证是中国古代巴国时期的悬棺,距今已两千多年,仍没腐烂。棺木长2.1米,是用不易腐烂的楠木制成。将楠木锯成两半,中间掏空,棺木呈半月形,未用铆钉,而是用严紧的子母套扣,浑然一体。悬棺洞穴选在日照较短的峡江绝壁上,岩穴倾斜度为二十度,洞中不积水,通风,避雨,干燥,人迹罕至,故保存至今,仍完好无损。
有人问,棺木内什么情况呢?他继续说着,棺木内有两具尸骨:一具是十三四岁的男孩;一具是十五六岁的女孩,经当时检验,女孩头部后脑骨有钝器击伤的痕迹。由此推论此棺男孩是有权势的富贵之子,女孩是陪葬的。其殉葬品是铜带钩、铜镯之类。
藤仁新野问:“悬棺中的金银财宝呢?”王自治回答:“我的其他考古同学,早就告诉我,这里根本就没有财宝。在瞿塘峡探宝者,从夔门绝壁上取下一具酷似风箱的悬棺,棺内只有巴国的铜器、土陶之类;特殊时期中,红卫兵破‘四旧’,冒险在龙门峡中的古文悬崖峭壁上掀下一具悬棺,除了尸骨外,只有一包茶叶和书籍,还有史料、麻布、药物之类。”
科考队员中一些外国专家围拢在王自治周围,指着悬崖上的悬棺追问着:“古人既没有现代的尼龙绳,更没有SRT探险技术,到底这悬棺是怎样搁置上去的?”王自治说:“我们曾在四川南部的珙县看过那里的悬棺葬,其方法大致一样。一是、据史料记载,自山下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尽孝;二是、沿岩壁修道凿穴,将死者藏于洞穴,葬后怕人盗墓或破坏,将其通道毁掉;三是、从山脚用木搭架,采用滑轮升降方式,将棺木置于洞穴中,葬后将木架撤掉即可。”
说到这里,王自治教授十分感慨地说:“可惜啊!这茫茫大巴山,因世代巴人安居于此而得名,更奇怪的是这些人在过去的某个年代,却突然消失了,只给后人留下了大批的悬棺,以致成为举世难解的千古之谜啊。”
大家由大宁河的滴翠峡,按原路返回到巫山县城。第二天,科考队员们继续乘游船上溯大溪镇,向导告诉大家,长江三峡中幽深秀丽的巫峡已经结束。再往上游航行就是雄伟险峻的瞿塘峡了,直到出了夔门,长江三峡才算结束。
瞿塘峡,从巫山县的大溪镇,全长约8公里。先是三峡古栈道,只见两岸崇山峻岭,高耸入云。临江一侧峭壁千刃,宛若刀削。著名的白甲、赤盐山对峙大江南北,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山高峡窄,仰望碧空,云天一线。忽而,游船来到了瞿塘峡西端入口处,两岸断崖壁立,高数百丈,宽不及百米,形同门户,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夔门”。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
大家顿时兴奋起来,王自治说:“难怪古人皆称‘瞿塘峡锁全川水’,由此纳长江上游之水于一门而入峡,瞿塘峡岂能不称雄?”只见峡中水深流急,江面最窄处不及50米,波涛汹涌,奔腾呼啸,令人惊心动魄。出了夔门,赵晓敏手指着长江北岸喊道:“快看!白帝城到了!”大家随着所指,的确望到了重庆奉节县白帝城的“托孤堂”、“明良殿”等景致。艾晶高兴的朗诵起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赵晓敏说:“您搞错了,当年李白是顺流而下,才有这种愉快明朗的生命情调。而我们是溯江而上。还是等到重庆返回时,再朗诵这首诗吧!”
(第十二部第十六章第五节结束待续)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