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明韵> 第36章 兵部正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6章 兵部正堂(1 / 1)

午后的太阳特别毒辣,虽然已经是初秋,京师的天气还是显得闷热无比,只是早晚稍微凉快一些。朱由检吃过午饭,准备休息片刻,待避过这正午的炙热后再出门。

“殿下,兵部来人,尚书李大人请殿下去兵部一会。”

徐应元的声音让朱由检一惊,自己和李春烨没什么交情呀!虽然上次被皇兄封为武略将军、奋武营指挥同知是他向皇兄的推荐,但自己担心被言官弹劾,并没有拜访他。他找自己能有什么事?

如果是因为山东的灭倭,皇帝要给自己什么奖励,那也应该是太监来宣旨,有他李春烨什么事?

想想不对,李春烨找自己,好像不是公事,只是让自己去“一会”,很可能谈的是私事难道要确定山东总兵人选,先来征求自己的意见?好像这事兵部也没必要和自己商量呀!

“应元,来人是怎么说的?”

“殿下,来人只说李大人请殿下去兵部一会,我问了,但他也不知道是什么事。”徐应元躬身回答,来人没有明说,他也是没辙。

既然想不明白,那就不想,免得白白伤害脑细胞。朱由检和徐应元骑马,出了信王府,顶着烈热,奔兵部而去。

兵部的正堂内,只有三个人,除了李春烨,另外两人朱由检都不认识。

“李大人,哈哈,这两位是……”

“见过信王殿下。”三人一起向朱由检行礼。“这位是兵部右侍郎赵彦,这位是兵部左侍郎阎鸣泰。”李春烨向朱由检做了介绍。

“哈哈,都是兵部重臣。不知李大人找本王何事?”人虽然不多,但都是重量级的,朱由检觉得气氛有点重。徐应元只是朱由检的内侍和管家,身份太低,不能随朱由检进兵部,否则,徐应元也许可以给他提出一些建议。

“这么热的天,让信王殿下跑路,实在是不该。”李春烨再次拱手表示歉意,他没有直接回答朱由检的问题,而是绕了个弯子:“不过奋武营发回的军报太简洁,老臣实在希望了解详细的战况。”

“尚书大人是指?”朱由检还不知道李春烨对自己的战绩有了疑问。

“殿下,恕老臣直言,当年戚少保平倭,用兵如神,但准备充分,麾下士兵几乎是专门对付倭寇的好手。但战场之上士兵亦是伤亡不断。今奋武营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能以极小的伤亡而歼灭倭寇,希望殿下能给老臣解惑,老臣也会将奋武营的战例向全军推广。”李春烨本来不太相信倭寇的数量,但山东的锦衣卫传回消息,秦永年和朱由检并没有虚夸战功,令他十分兴奋,他真的希望了解奋武营获胜的原因,不管这个成功是来自秦永年还是朱由检。

“尚书大人是否怀疑奋武营的战报?”李春烨在皇帝还没有决定给奋武营什么奖励的时候就来责问自己,朱由检觉得李春烨可能怀疑战报的真实性,也就是说,他朱由检和秦永年在冒功。但人家没有直接说出来,朱由检也不便发作,他用直接发问来逼迫李春烨表态。

“殿下误会了。”李春烨站起身,再次向朱由检行礼,“如果老臣怀疑军报的真实性,一定会派人暗中查访,而不是直接询问殿下。况且,山东离京师不远,锦衣卫也会根据自己的方式核对军报。老臣只是在想,山东十几万军队不能剿灭倭寇,而奋武营只有六千士兵,却能完胜倭寇,这中间的差别到底在那里?”李春烨不待朱由检回答,重新坐到位子上,“殿下,辽东军士正陷入苦战,犹且处于不利局面,如果殿下能将奋武营的战术推广到辽东,那辽东的局面必定能大大改观。老臣主管兵部,对辽东的战事忧心如焚,故此不避嫌疑,私会殿下。望殿下不要怀疑老臣一片为国之心。”

“奥。”朱由检轻答了一声,李春烨的话,无论从原因还是结果,都说得合情合理。朱由检想到他对自己有推荐之恩,心中的怨气早已消散。“李大人,奋武营以六千士卒,对付倭寇的两千,这点微末的胜利不足以向全军推广,而且,奋武营的获胜只是个案,要向全军推广,恐怕条件不足。”

“殿下是指?”自从发觉奋武营的军报没有水分,李春烨就更加看好朱由检,虽然秦永年也是一位耿直的军人,但奋武营面貌的改观,是从朱由检来到奋武营之后才发生的,真正的功臣还是朱由检。

“咳咳……”朱由检似乎被茶水呛着了,好长时间都说不出话来。

李春烨看了朱由检一眼,没有再问下去,在场的人都是文官,大明军队的顶级人物,当然也明白军队的改革不是儿戏,朱由检所说的条件不足,他们都心知肚明。

李春烨忽然心有所悟,朱由检毕竟是王爷,按理是不能参政的,更不能接触军队。虽然这些都是他的亲信,但谁也不能保证今天的谈话不会泄露出去,所谓法不传六耳。见有点冷场,李春烨转移了话题:“殿下,老臣有一些事情不明,希望殿下能为我等解惑。”

“尚书大人言重了。只要本王知道,自当言无不尽。”对于奋武营本次战斗,朱由检觉得没什么好保留的,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将功劳栽到秦永年的头上,好让他早日入主山东。

“殿下怎么想到用弓弩围歼倭寇?难道仅仅是为了减少奋武营的损失?殿下焉知倭寇不冒死近战?”李春烨提出了自己得疑点。

“这些倭寇只是盗匪,以劫掠为生,他们并不是正规的军队。虽然单兵作战勇猛,但并没有严格的纪律。况且奋武营安排两路骑兵接应,如果倭寇死战不退,这些骑兵同样以弓弩,从侧面出击。倭寇排成长队,必然是弓弩的靶子。”朱由检侃侃而谈,似乎又回到了当日的谋划之中。

“平原设伏,闻所未闻,殿下何以自信能围而歼之?”李春烨虽然是文官,但他在兵部任职多年,对军队的战术也多有研究,但他也从来没听说过,在没有任何遮挡的平原,可以埋伏军队。

“倭国不产战马,所以倭寇不习马术,对骑兵的威胁了解不够。奋武营则无论骑兵还是步兵,都有战马,行军速度至少是倭寇的五倍,所以奋武营能够依靠速度的优势快速布起包围圈。即使倭寇能冲出包围圈,也没什么关系,奋武营以骑兵的速度,能很快重新包围他们。”朱由检没有明说,这套战术其实不新鲜,建奴依靠骑兵的优势,就是常常用这种方法击溃大明的步兵。

“老臣还有一问,这是我们共同的疑问,这也是他们要求参加会见的理由。”李春烨看了看朱由检,目光变得柔和起来,“此次战术,究竟是殿下的手笔,还是秦永年的主意?”

朱由检也看了眼李春烨,发现他只是想要真相。作为兵部尚书之一,此次奋武营的作战太过奇特,当然要找到原因,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朱由检避重就轻,简要介绍了战前的部署,当然,所有的主意都是奋武营高层的集体智慧,秦永年当然是首功。朱由检都这么说了,他们即使有疑问,也不会再责疑了,有些事,心知肚明比说出来好得多。

李春烨眯起了眼睛,似乎在消化朱由检的“肺腑”之言。从他对秦永年的了解,心中的疑虑逐渐烟消云散了。“眼下奋武营还驻守在山东,殿下和秦将军有何打算?”

朱由检将自己的想法向在场的三人做了简要的汇报。秦永年能不能留守山东,在座的人都有决定权,他们都是主管京师军的高层,至少有建议权,所以朱由检也没打算瞒着他们,也许他们能助自己一臂之力。当然,让秦永年偷偷组建海军的事不能说,谁都知道海军是烧钱的军种,现在大明的军费都花在辽东,地方卫所军都没有军费,哪有钱来组建海军?

李春烨看了阎鸣泰等人一眼,“信王殿下不仅指挥打仗的一把好手,对大明的军事布局也有独到的见解,是大明不可多得的军中良才,我等必奏明皇上,助殿下早日实现良谋。”他和阎鸣泰等人一样,从内心直接将奋武营的功劳算在朱由检的头上。

“殿下,下官有一疑问。不知殿下对辽东的战事怎么看?”兵部右侍郎赵彦,听朱由检的一番高论,已是心潮澎湃,虽然他的理念不同于朱由检,但他也不能否认朱由检的战术非常实在,也许并不华丽,却非常实用,辽东是他的心病,大明死活不肯放弃辽东所剩下的弹丸之地,在军事上又总是不利,每次追究失败的责任,他们这些兵部的高官都胆颤心惊,生怕自己躺着也中枪。

“以现在的战争手段,大明难以收复辽东。”朱由检最担心的就是辽东,后世的历史上,大明就是亡于建奴,汉民族的脊梁被压断了近三百年。“大明虽然组建了十万关宁铁骑,但建奴从小生活在马背上,人马早就融为一体,骑射功夫非临时组建的关宁铁骑可比。如果大明的军队跨过长城,粮道容易被来去如风的建奴骑兵所断,没有补给,大明军队将不战而溃;若不跨出长城,不仅关外之地收不回来,山海关的重兵会消耗大量钱粮,长期下去,沉重的军饷大明怕承担不起。”

“连关宁铁骑都不能取胜,大明何将以战胜建奴?”兵部右侍郎刘杰叹了口气,他对辽东早就没有了幻想,但大明朝廷却不能放弃关外,一旦放弃关外,建奴必会直逼长城,非但重兵不能解散,对京师的压力更大,以建奴贪婪的性格,绝不会满足与大明分长城而治。

“北方游牧民族善于骑射,作为农耕民族的汉人,单兵无法对抗,就像无法在单兵上对抗倭寇一样。但汉人也有自己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汉人技术先进,可以通过修路来保障供给;二是拥有火器。如果大明的火器得到改善,射程能超过弓弩、射速也得到提升,这些火器将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恶梦。”朱由检绝不是右倾投降主义者,既然汉唐能打败北方游牧民族,大明没有理由做不到。虽然在后世的历史上,满清入关,统治了汉人将近三百年,但那是汉人内部出了问题。在满清入关之前,大明已经亡于大顺政权,大明政权已经倒塌,大顺政权还没有在全国建立有效的统治,在新旧政权更替时,被满清抓住了机会。如果没有大顺,满清能否入关,还真不好说。现在自己是穿越者,洞悉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动向,一定能阻止满清入关,尽管现在还不知道怎样解除建奴的威胁,但自从歼灭倭寇以后,朱由检的自信心更强了。

李春烨等人仔细思量朱由检的话,觉得朱由检歼灭倭寇之后,信心可能过度膨胀了。但大明和建奴在辽东和建奴打了十几年,不但耗费了大量的钱粮,还损失了数十万军队,百姓的伤亡更是不计其数。辽东的指挥官换了一个又一个,始终无法打开局面,不是兵败被俘被杀,就是被朝廷查办。也许朱由检真的可以改变辽东的局面,虽然未来的发展谁也看不清,但从朱由检全歼倭寇来看,他在军事上独到的理念,也许真的可以对付建奴。建奴现在是大明的国患,就连一贯不理朝政的朱由校,也是十分关注,给兵部很大的压力,现在他们没有任何办法,不管朱由检的方法能够成功,但总有一惜希望。“殿下,辽东前线,蓟辽经略高第,主张放弃宁远,退守前屯、山海关一线,而宁前道袁崇焕、宁远总兵满桂、参将祖大寿等人,却坚决反对放弃宁远。双方的官司都打到兵部了,殿下怎么看?”

袁崇焕?朱由检心中一惊,这可是大明崇祯年间赫赫有名的人物,好像创立过宁远大捷,传说**哈赤就是死于宁远的红夷大炮。朱由检稍稍思考了片刻:“也许袁崇焕能阻挡建奴一时,但宁远孤悬在关外,总有被建奴攻克的时候。要想守住宁远,归根到底,还要进攻,只有彻底打败建奴,才能收复、守住关外之地。”

;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