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
净土宗也叫"莲宗",由唐代的善导创立,名称的来由是:人死后可以到达阿弥陀西方净土(就是极乐世界)。
净土宗的修持方法简便,要求信、愿、行一致。"信"就是要相信修持的效能,有修持的信心;"愿"就是要有修持的愿望;"行"就是要参加修禅实践。"行"的方法有念佛与观想两种。念佛就是念念不忘,连续地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样可以做到收心敛性、归于单一净念,以一念代万念。观想就是面对佛像,集中意念停止妄想,专注一境。观想念佛有十六种观法,据说此修持法门的最高境界是"无相可观,无佛可念"。
佛家功在功理、功法方面比道家的更为严谨。佛家所论气功层层深入,每深入一层都有新的感受和境界。佛家功按小乘、中乘、大乘循序锻炼,其中又包括"九种第次",而要祛病延年,练到小乘境界也就足够了。佛家的三乘功夫,似乎也比道家高深些,因为道家功练到大成,仅是"清静"境界,还不能完全达到"大定"境界,仍属中乘功法,这是两家的根本区别点。佛家高僧圆寂尸焚后,很多都有"舍利子"出现。原始的舍利是指佛祖尸焚后的尸骨。舍利子是气功家死亡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有很多颜色,有的还透明。
《宝藏论》云,就「通」之来源、功力高低,有五种:
一曰妖通,如狐狸老变、木石精灵依附之类。
二曰报通,如鬼神逆知,神龙隐变,或宿世所修天眼未成,今世童年视听特异者
之类。
三曰依通,如乘符往来,药饵咒水,以及放光引神,必有所依藉等类。
(藉由"催眠"来回忆前世,应该是属于此一类。)
以上三者,假名曰通,实非通也,以不究竟,且必退转故。
四曰神通,一天眼、二天耳、三他心、四宿命、五神足。此虽名神通,然有究竟
不究竟二种:
无漏尽通者,不究竟,终必退专,并有危险,颠狂成魔,堕大地狱;究竟者
下再详言之。
五曰漏尽通,以道为体而前五神通为用也。
佛家于漏尽通先下手:世法为有漏,出世法为无漏。通于二者,概不染著,
名曰漏尽。
修六通之法,必先明心地、开发觉慧,证得净空以为体,然后缘化万有,无
心应物以为用。
故《宝藏论》又云:智有三种,一真智,二内智,三外智。博览古今,通达
俗事,外智也。
割断烦恼,心意寂静,乃小乘所修,此内智也,以上两者都非究竟,故不名
真。
真智者,圣凡不二,情见皆空,了解无物,体用如如,是名真智。此即道通。
我人所修,道通为体,五神通为用:未得体而起用,必致堕落,必招后果,
甚可畏也。
又名五通,或五神变,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天眼通是指修得与色界天人同等的眼根,有了天眼通的人,不论远近内外昼夜,都能得见;天耳通是指修得与色界天人同等的耳根,有了天耳通的人,一切声音都可以听得到;他心通是能够知道他人一切心想的神通,有了他心通的人,便不愁遭受他人的暗算;宿命通就是能够知道自己在六道之中的过去生死,并知道六道众生在六道之中的过去生死,有了宿命通的人,过去生中的事,都能回忆,了如指掌;如意通又名神境通,或神足通,有了如意通的人,凡事都能随心所欲,诸如钻天入地,移山倒海,撒豆成兵,呼风唤雨,腾云驾雾,都不成问题。
佛除了五神通外,还有漏尽通。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