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罗斯福总统在白宫执政的时候,他曾这样承认如果他每天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决策是对的,那就是他的判断力已经达到最高的境界了。
这位20世纪最受人关注的伟人的判断力尚且如此,你我的判断力又能达到什么程度呢?
如果你能确定,你一整天的判断力都能达到百分之五十五的正确率,那你就可以到华尔街工作,那样你就可以日进斗金、买游艇、娶漂亮的女明星了。如果你连这个标准都达不到,又有什么资格对别人说三道四呢?
你可以用神态、声调,或是手势,指责一个人的错误,这有时比我们的言语还要有效。但是这样做,你以为他会感激你?不,永远不会!因为你侮辱了他的智商、判断、自信和尊严。他不但不会改变他的想法,而且还想向你反击。如果你试图用柏拉图、康德的逻辑来跟他理论,他还是不会改变自己的意志,因为这根本不是逻辑问题,而是他的感情受到了伤害。
你千万不能这样说:“我现在就证明给你看你到底错在哪里。”太伤人了,你这话等于在说:“我比你聪明,让我来教教你什么才是正确的。”
这会把你推向那个人的对立面,这样的挑衅行为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不需要等你再开口,他已做好了迎战的准备了。
即使你用了最温和的措辞,要改变别人的意志,也是极不容易的,所以干吗要勉为其难呢?如果你要纠正某人的错误,请换一种方式,一种不会得罪对方的方式。
亚历山大·波普曾经说过:
“教导别人却不露痕迹,让无知的人既受教还会尊重你,这才是大教育家的本色。”
三百多年前,伽利略曾经说过:
“你永远不能教会别人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引导别人去发现新的事物。”
就像切斯特·菲尔德爵士告诉他的儿子:
“我们要比人家聪明,可是你却不能告诉他你比他聪明。”
在雅典,苏格拉底一再对他的门徒说:
“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
人们的观念,是随时在改变的,二十年前我认为对的事,现在看来却似乎有些不对头了。甚至当我研读爱因斯坦理论时,我也抱着怀疑的态度。再过二十年,我或许不相信自己在这本书上所写下的东西。现在我对任何事情,都不像从前那样肯定了。
我可没有苏格拉底聪明,所以我也没有资格告诉人家他错了。我觉得这样做,对我大有裨益。
如果有人说了一句大错特错的话,你大可不必一下子给人家指出来,若是用下面的口气来说,是不是更好一些呢?
“好吧,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可是我有另外一种看法;当然也许是不对的,因为我也经常把事情搞错,如果我错了,我们现在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这样的句子显然是有魔力的!
普天之下,无论是天使还是魔鬼,神仙还是妖魔,都不会责怪你说这样的话:“或许是我不对,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即使科学家,也是如此。有一次,我去访问史蒂文森,他不但是科学家,也是一位探险家,他曾在北极圈一带住了十一年。其中六年的生活中,除了水和肉外,吃不到任何其他的东西。他告诉我,他正在进行一项实验!我问他:你的实验,为了求证什么呢?他所回答的话,使我终身难忘。他说:“一个科学家,永远不敢求证些什么,我只试着去寻求真理罢了。”
每个人都愿意把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包装上科学的外衣,因为这样就可以阻止别人挑他的毛病。
但是如果你承认自己随时都可能犯错,那就能免去一切麻烦,也不需跟任何人辩论了。而别人受到你的影响,也会承认自己难免会有错误。这样大家就一团和气了。
我班里有个学生叫哈罗德·莱茵克,他是蒙大拿州比林斯地区的汽车经销商,他就是利用了上述的方法和别人交谈的。他告诉我,其实汽车行业里每个人都顶着巨大的压力,所以当他接到客户投诉时,自己常常用冰冷的言语,冷漠的态度应对,这使得他和客户的交谈特别不顺畅,有些顾客甚至甩下一句“打死也不会再来光顾!”的话后就愤愤离开了。他说:
我越来越觉得自己的这种态度行不通了,所以我换了一种说话的方式,我对客户说:“我们的服务难免有疏漏,为此我们要先向您说一句对不起,如果您有什么不满,请告诉我!”
这样做马上就能安抚顾客的情绪,当我们谈到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时,顾客也会变得通情达理多了。渐渐地,许多顾客夸奖我服务态度好,还有两个顾客,又介绍了其他的客人来买我们的车。在这个残酷的市场里,我们需要赢得更多客户的心。我相信谦逊有礼地对待每一个顾客,尊重他们的诉求,是在残酷的竞争中制胜的关键。
积极认错的态度会让你远离纷争,而你的开阔的胸襟也会感染到对方,让对方变得坦诚,甚至也会对你说:我其实也有错。
如果你对一个人的错误直言不讳,那又会怎么样呢?我来举这样的一个例子:苏先生是纽约一位青年律师,他最近正在美国最高法院辩护一起标的额十分巨大的案件,这起案件牵扯了一个重大的法律问题。
在辩护中,法官向苏先生问道:“海事法的诉讼时效是六年,对不对?”
苏先生沉默了一会儿,注视了法官片刻,然后马上说:“法官阁下,海事法没有时效的限制。”
苏先生在我的讲座中,这样叙述当时的情形:
“当我说出这话后,整个法庭顿时沉寂了下来,而这间屋子里的气温,似乎就在霎那间降到了冰点。很明显我是对的,法官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而我纠正了这个错误。我相信我的专业性,而且我也知道这次辩护比往日都要成功。但是我并没能说服那位法官,最后官司败诉了,我犯了大错,我指出了一名极富有威望的法官的错误,让他颜面扫地。”
这个世界上讲道理的人不多,大多数人都是心怀成见的,我们受到嫉妒、猜疑、恐惧和傲慢这些元素的左右,让我们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很多人不愿意改变他的信仰、意志,又或者发型,甚至包括他们崇拜的明星。所以,假如你忍不住要指出他们的错误时,请你每天早餐前,把詹姆斯·哈维·鲁宾逊教授所写的《成长中的心智》这篇文章读一读。
他是这样写的:
我们有时会发现自己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自己的想法。可是,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所犯的错误,我们就会心生怨恨,并在心中设下一道防线。我们的观念都是在不经意间形成的,可是当有人想要改变我们的观念时,我们为了坚守这份观念而变得固执起来。显而易见,并非是我们对这份观念执着偏爱,而是我们的自尊受到了伤害。别看“我的”两字简单易懂,在人与人之间,却是个最重要的词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这两个字,你就成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智者。无论是“我的饭”“我的狗”“我的屋子”“我的父亲”“我的上帝”“我的国家”这小小的字眼里蕴含了巨大的能量。诸如“你的手表不准”“你的车太破了”等这样的批评,还是“你对火星根本不了解”“你把爱匹克皮图的名字拼错了”“你不懂水杨酸的药理”“你记错萨尔贡一世的改革时间”等这样的话,都会让人倍感厌恶。我们总是乐意相信我们早已认为是对的事情,一旦这些事被某人质疑,我们便会心生怨恨,找到一切理由来表明自己的立场,维护自己对这件事的权威,结果我们的理智就这样丧失了。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他的著作《个人形成论》里这样说道:
当我尝试理解他人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也能从中受益。这句话在某些人看来有些奇怪。有人会问,干吗要去理解他人呢?我觉得有必要!我们对大多数人所说的话,第一反应不是去理解他说这话时的立场和角度,而是在挑这句话里的毛病,然后作出批评或评价。每当有人发表了自己的感想,明确了态度,又或是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时,我们就会蹦出一大堆的质疑之词,“这有道理吗?”“傻瓜才会这么做!”“太反常了吧!”“真是不切实际!”“这怎么可能?”“这不太好吧?”等。但是我们真的设身处地的考虑过说这话的人他的切身感受吗?
有一次,我请了一个室内装潢师,给我挑了一套窗帘。等到他把账单送来,我吓了一跳,价格高得离谱。
几天后,有位朋友来我家,看到那套窗帘,提到价钱,他以一个行家的口气幸灾乐祸地说:“什么?那太不像话了,你肯定是受骗了!”
真有这回事?是的,她说的都是真话,可是我就是不愿意听到这类的实话。所以,我竭力地替自己辩护:“一分钱一分货!价钱越昂贵,说明东西越好。”
第二天,另一个朋友到我家,她对那套窗帘赞不绝口,说这窗帘真高档,还问我这窗帘在哪儿买的。我听到这话后,跟昨天的反应完全不一样。我说:“说实在的,这窗帘我买贵了,买之前也没问价!我现在都有点后悔了。”
通常,我们是知道自己的错误的!当他人给了我们台阶下,我们是很乐意承认自己的错误的,甚至会为自己的坦承而感到自豪。如果有人硬把不合胃口的食物,往我们的喉咙塞下去,我们便会生生地再把这个“疙瘩”吐出来。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