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月18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一份退学申请报告》为题,刊出南京大学工农兵大学生钟志民同志的退学报告。***亲自操刀写了编者按。编者按中写道:建议大家读一读《战国策》上《触聋说赵太后》这篇文章,看看触袭规谏赵太后不要溺爱自已的小儿子长安君的故事吧!大赞其“向地主资产阶级意思形态展开了新的进攻”。4天后,《人民日报》再以头版头条刊出相关报道。
一时间,退兵退学的风潮席卷而来。纵观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大致情形是这样的:
1972年,在**中停顿了五年之久的大学招生工作在全国恢复。根据之前试点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经验,高考制度被废除,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大学生,学制2—3年。
陆军第26军76师20岁的步兵班长钟志民,请求其父、分管干部工作的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钟学林,帮他上大学。
一开始,钟学林不想搞特殊化,没有同意,但经不住儿子的多次央求,还是跟军区政治部干部科打了电话,于是钟志民便额外得到一个推荐指标,使原本需要基层推荐、师里审批的程序统统省略,破例被南京大学录取了。
开学前,父亲问他想学什么专业。他说:“想学哲学”。文化程度不高的他,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时间是什么?空间是什么?社会制度为什么是这样的?我希望搞明白”。
1972年4月,钟志明来到南京大学报到,成为政治系哲学专业的一名学生。他发现,班上30个同学,有七八成是部队来的,其中三分之一是干部子女。
他的班主任,是时任南京大学政治系党总支书记胡福明。每天晚饭后,胡福明都会从家中步行到学生宿舍查看情况,很快就熟悉了班上的学生。不久,他注意到有独特思考能力、好问、勤恳的钟志民。他知道钟志民不是普通百姓子弟,但弄不清楚他父母是干什么的,他也不想多问,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因强调“文科要以社会为工厂”,政治系的社会实践很多。1973年5、6月份,他们去南京风凰山铁矿搞“开门办学”,期间,传达了《领袖给李庆霖同志的信》。
福建莆田的农村小学教师李庆霖给领袖写信说:“当今社会走后门成风,任人为亲。自已的儿子插队后连最骑码的温饱都无法解决;反之,一些干部子弟下乡没几天,就被招工、招生、招干回去了。”领袖回信说:“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传达时,全埸群情激奋,一时竟让“开后门”上大学的钟志民颇感抬不起头来。
钟志民前20年的人生,都过着普通人不可企及的特权生活。
不但是上大学,就是钟志民当兵,也是走后门的结果。
1968年10月,他从江西省南昌二中毕业,上山下乡去了江西省瑞金县沙洲坝公社。没多久,全国征兵,他找了县人武部一名政委,对方为他从另一个公社调来了一个名额,结果上山下乡不到三个月,他就应征入伍了。
胡福明清晰地记得,七十年代初期,当时物资商品十分匮乏,从吃的到用的,从菜场到百货商场,人们都想办法走后门。一切的社会关系,都被充分地动用起来。胡福明和其他老师都在不同埸合,当着钟志民的面,谈起过对“走后门”的厌恶,其实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的学生钟志民也是“走后门”来的。言者无心,但听者有意。刚到大学时,钟志民曾想给部队写信,说“绝不辜负党的信任”,但想到自已不是组织推荐来的,也一直没有勇气写;现在又听到这么多的议论,血气方刚的他,第一次冒出了退学的念头。
“我觉得我还年轻,退学有什么了不起的?既然人家都看不起这件事情,我就要站出来说,老子就是干了这件事,但我承认了,我改”。
对于退学后去哪里,钟志民却有些茫然。他当兵走了后门,上大学走了后门,要退就退到农村去。但扎根农村后,生活怎么办?而且,还有“个人问题”没有解决。
此时恰逢大一结束,钟志民特意买了一条烟和几斤糖果,想到农村插队的地方看一看,他走到村口,却没有胆量进村。放假回家时,钟志民把自已想退学的想法告诉了父母,一时竟震动了全家上下。
母亲告诉他,你这个认识是对的,但你若是退学,别的领导家的孩子怎么办?钟志民的父亲工作忙,但也跟他谈过一次话,认为“其精神可佳,但不一定要退”。钟志民却反驳道,领导的子女不去农村,说明马列主义就是说给别人听的。父亲无言以对,最后表示,“家里出个农民也好”。
大学二年级开学回校,同学们发现,钟志民变得沉默寡言,好像总是在思考着什么。
那是1973年9月29日,一个极其普通的星期六。钟志民终于想明白了,他记得那天是穿了件褪了色的旧军装,怀揣着写了3张稿纸的退学申请报告,郑重其事地将退学报告交给了时任南京大学革委会主任、党委书记王勇。
这是头一天晚上,他在宿舍昏暗的灯光下花了数小时写出来的。他感觉,自已心里的想法,“如同破壳的小鸡”,跃然纸上。
很快,王勇找他谈话,表示了三点意见,第一,他的问题发生在1972年5月中央19号文件即《关于杜绝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中“走后门”的通知》下达之前,不在退学范围内,可以不退;第二,同学、老师对他反映比较好,没有必要退学;第三,已学了一年半再退回去,对国家也是个损失。
既然这是组织上的决定,钟志民觉得心里轻松了些,但他又感到,“事情好像远没有结束”。
这年11月,政治系30名学生和部份教师和江苏省委工作组一起,去江苏盐城的阜平县帮助县委常委整风。期间,胡福明和钟志民一起,去了最穷困的五滩公社做社会调查。
当地收成低,征购之后口粮不够,农民每顿都用胡萝卜叶子裹一把米糠,做成黏糊糊的一团吃下去,“这和旧社会有什么区别?解放这么多年了,老百姓还没有得到温饱”。胡福明当时看到,硬汉形象的钟志民难过得流下了眼泪。
在公社的小旅馆里,他们坐在床上,促膝谈心。钟志民告诉胡福明,农民的日子这么苦,他却“走后门”上了大学,心里感到非常内疚。此时他坚定了要退学的决心,不仅要退,而且一定要退到底,下乡当农民。
收到他的退学申请后,南大校党委认为,这是工农兵教育的成功典范,有思想、有境界,因此将他作为正面典型上报给江苏省,省里又上报到国务院。周总理看了简报后批示:一方面认为是典型,反走后门很好,另一方面却又说他本人不应该退学,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而**和***却从中看到,这是一个打击老干部的抓手,立即指示大力宣传钟志民。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