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虽因谢超然的到来而有所改变,但小势可改,大势不可逆,走着走着,不知不觉间又会重叠到一起。就如江河,再如何改道,最终还是会一路向东,汇入大海。
四月中旬,皇甫嵩、曹操奉命讨伐波才、彭脱领导的东部黄巾军。朱儁、袁术奉命讨伐张曼成领导的南方黄巾军。卢植、袁绍奉命讨伐张梁、张宝领导的北方黄巾军。刚刚册封为大将军不久的何进留守雒阳城,负责雒阳城防卫。
各州更是改州刺史为州牧,集各种军政大权于一身,为了更有效地整合地方力量,抗击黄巾贼军。不仅如此汉灵帝还旨谕各地,允许各地自组私军,这些在平时来讲都是造反的大罪,现在一概放开,只为剿灭黄巾乱党。
至于以后,还是等过了这关再说吧!
大汉皇权已是小得可怜,纯粹只是占了个大义!
仅有的六万大汉中央军,一方面要负责雒阳城防务,保护皇室安全;另一方面还要担负清剿黄巾乱军的重任,实在是有点捉襟见肘,与百万黄巾大军比起来,悬殊太大。
怎么办呢?兵就是再少,也算辦成几份啊!怎不能让这些将军没兵没将自个儿去跟动辄数十万的黄巾军大战吧!
不得已之下,大将军何进将北军五校三万精锐留了下来,三万杂牌军分成三份,一家一万。当初跟皇甫嵩一起救下洛阳皇城的一万人还交给了皇甫嵩、曹操,何进自己带出来的一万人交给了朱儁、袁术,最后一万人交给了卢植、袁绍。
虽然兵力太少,但国难当头,有这一万人也好过没有啊,不够的就只有自己招吧!于是乎,这六将带着各自的一万大军,分奔各地,开始招兵买马,聚草屯粮。
到了四月,黄巾军规模已是空前浩大,人数杂七杂八的算起来差不多达到了百万之众。其中大多是生活无着,吃没得吃,穿没得穿,要地没有,要命一条,实在是无路可走的农民。反正不造反也活不下去了,造反说不定还能博出一个前途来。
黄巾军势力日益扩大,表面上看起来是轰轰烈烈,声势涛天,大有席卷天下之势,但黄巾军内部问题也已是日渐显现。
人多了,张嘴就得要饭吃!这些活不下去的农民,加入黄巾军起事,哪有什么远大理想,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要填饱肚子,如果加入黄巾军之后还得饿死,哪还不得翻天了!
太平道既不事生产,又没有多少积蓄,靠什么养活这百万大众?
怎么办?打、砸、抢!成了农民起义的不二之道!又一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烂棋!
开始之初,黄巾军还只是抢官府,抢世家,可除了哪些军事重地外,又哪有几个官府会有大大量存粮等着你抢啊?世家更不是傻了,在黄巾军还未到之前,早就是藏的藏,躲的躲,留下的差不多是带不走,搬不动的大片宅院。
这种情况之下,只凭抢官府,抢世家,解决不了黄巾军的生存问题!于是乎,只有扩大抢掠规模,抢掠范围了,再加上农民军本就是毫无纪律,贪婪的人性逐渐激发。到了后来黄巾军是逢人就抢,过村就夺,天下无有不能抢之人,天下无有不能抢之物!
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反抗,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汉室腐化,民不聊生,黄巾起事!黄巾军抢夺天下,百姓活不下去了,自然也会起来反抗!
一个要抢,一个当然是不会拱手相让!血腥屠杀,无可避免地暴生了!到了此时,黄巾军已撕下哪所谓正义的晃子,所过之处如蝗虫过境,烧光、抢光、杀光,干净彻底!
国仇家恨,一个个被迫无奈的人走上了抵抗黄巾军之路!
现在,黄巾军已不是单纯的反汉、反官僚、反世家了!黄巾军已走到了天下万民的对立面,已是与天下万民为敌,已陷入了万民喊打的局面!
得民心者得天下,黄巾军将天下万民的心都伤透了,又怎能安坐天下呢?灭亡无可避免!各地自发的、官府组织的,各种抵抗黄巾乱军的力量,如雨后春笋,篷勃而起!
在如此抗击黄巾军的大好形势下,皇甫嵩、朱儁、卢植三将商议,命袁绍、袁术、曹操三名大有为青年各回乡里,竖反黄巾军大旗,领导各地义军。
皇甫嵩、朱儁、卢植三人则在河内之地,开始招兵买马。
当然这时候,这些将军们是没钱、没粮、没军械、没战马的。
但汉未地方政治是掌握在各地大户、士族,世家手中,他们不仅有大量的钱财,就是一些地方工业也都掌握在他们手中,而这些人又是受到黄巾军迫害最深,最迫切希望黄巾军尽早完蛋!
这些人一方面为了自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博取一份前程,纷纷慷慨解囊,出钱的、出粮的、出兵械的、出马匹的、出私军的,什么都有!
四月底,皇甫嵩、朱儁、卢植三人已在河内聚集三河之地的精兵六万,再加上各自带来的一万汉军,兵力已达九万之数,其中更是有万余轻骑。
而这个时候黄巾军气焰高涨,大汉各州郡丢城失地,众人觉得不能再等了,一阵商议过后,开始分头行动。卢植率四万汉军向北,抵御张梁、张宝兄弟领导的北方黄巾军。
皇甫嵩、朱儁两人兵合一处,率五万大军,一路向南,过黄河,向聚集在颍川的波才东方黄巾军进逼。两军在颍川附近大战几场,互有胜负,官军虽不能取胜,但也阻滞住了波才黄巾军的进攻势头,波才黄巾军被阻于颍川一线。
五月底,大病之中的汉帝见各路大军迟迟没有取得明显进展,黄巾军更有愈演愈烈,心里着急。一面紧急传谕各军展开攻势,一面派人传旨镇西将军谢超然、河东太守董卓和驻扎在五原的骑都尉、温侯吕布,命他们各率本部,兵出中原,救大汉于水火。
六月初,禁不住汉帝催促和内外形势,皇甫嵩、朱儁二人决定兵分两路。皇甫嵩引兵两万牵制住颍川黄巾军主力,朱儁率三万大军与波才部激战于长社。
大战十日,黄巾军最后利用人多势众的优势,一举击溃朱儁的三万汉军。幸亏皇甫嵩救援即时,避免了朱儁所部全军覆灭的命运,但汉军也是损失惨重,再无还击之力,只得退守长社。
六月十七日,是谢超然率镇西军出关兵围广宗的第三天。
凌晨时分,大汉左中郎将皇甫嵩,手柱镔铁长枪,静静地伫立在长社西城头,极目所见黄巾军营盘连绵数里,十几万黄巾大军将并不算大的长社县城围得水泄不通。
数月以来,年过半百的皇甫嵩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高大的身形削瘦了许多,黑黄的面容更加憔悴,飘落下颌的长须已呈花白之色,只有那一双布满血丝的大眼还依然是寒芒闪动,眼神之中更有着按奈不住的激情铁血,有着一股不折不屈的神采!
一阵东南风起,天空飘过几片云朵,吹得不远处的黄巾军战旗猎猎作响,清晰可闻。
六天了!长社被围已有六天时间了!城中粮草即将耗尽,三万官兵危在旦夕!
和皇甫嵩、朱儁一起南下的五万汉军,能逃进长社城中的就只有三万余人。二万汉军永远地倒在了长社城外,荒郊野地成了他们最后的埋骨之所。
皇甫嵩心头有股悲意,何处何从?他也很迷茫,四百年大汉难道就真的没救了!皇甫嵩很不甘,他不甘失败,更不甘就这样沉沦!
皇甫嵩长叹一声,面对着十几万黄巾大军,他就是再不甘又能如何!他想得很多很多,更多的却是悔恨,他有过几次出人头地的机会,可惜都一一错过了。
鲜卑人入侵北地郡,一次大好的功成名就的机会。可情皇甫大人不仅是丢城失地,而且还临阵脱逃了。虽然在当时这是最佳的选择,可在世人眼里他还是做了逃兵,不可原谅,对他来说更是永远洗刷不掉的耻辱!
他败了,可同时造就了现在的镇西将军。谢超然以一郡之力,先灭数万羌胡大军于高平城,后拒鲜卑十万铁骑于三水县城,无一不是惊天动地的伟业!
乱世英雄,莫过于此!封侯拜将,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人意如何斗得过天意,皇甫嵩纵有千种懊恼,万种不平,又能如何?
可眼前情形是,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如何还有胜算?
顺着血色朝阳,皇甫嵩抬头望向西方,望向成为了黄巾军大本营的洛阳城,望向了关中之地。想起了谢超然,镇西将军谢超然,这个神秘高深,慧星般崛起的将军,不知道他现在出兵了没有?
皇甫嵩心中最是清楚,谢超然手中掌握着多么强大的力量,更有多么可怕!镇西军不出,光凭他们手中的这几万残兵,要想剿灭黄巾乱党,看起来更象是个天大的笑话!
皇甫嵩眉头深锁,抬头望天,东风吹起,天空正有一朵乌云飘来!
就在左中朗将皇甫嵩神游天际之时,右中朗将朱儁也迈着沉重的步伐登上了城头。
“大人,城中就要断粮,军心浮动,要是黄巾军此时攻城,恐长社不保啊!”右中朗将朱儁看着城外满眼的黄巾军大营,不无担心地说道。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