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朕真不是穿越者> 九一之卷:错料一帆超十程 第119章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九一之卷:错料一帆超十程 第119章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四)(2 / 2)

搜寻还以为是什么呢,这几天类似的表演可多了去了,甚至宫中已经有传闻,说太后为此大发雷霆认为是小皇帝搞的鬼。而小皇帝最近这几天则又从皇宫里搬了出来,回到了玉津园之中,似乎准备在那里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

这些症状似乎都在表明帝后之间的关系破裂,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汴京城里几乎所有人都在议论,说太后何时才会发动兵变废除他这个可怜的儿皇帝,正如同武则天废掉儿子李显一样。

然而很快就有别的声音传了出来,说枢密院当中的几位悍将都不会坐,视皇帝赵祯沦落为唐中宗的下场,曹家更是暗地里纠集了大量家丁,准备随时出动4人武装,保证皇帝的安全。

与此同时,在玉津园当中下面的那些禁军和班直士兵,更是每天每夜都整个带带巡逻的脚步声和人员密度,都已经达到历史之最寻常人甚至不能出现在玉津园的五里之内。

因为这项规定预定园附近的那些酒楼,才刚开张没有多久,就陷入了门前冷落的尴尬境地。要知道现在这个年节光景,来自边境城及周边地区最为热闹的时候。城中的这些酒楼,每天几乎都可以用日进斗金来形容错过这样的大好时候,显然对于后台老板也就是小皇帝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然而宁可蒙受着这样的损失,也要保证自身安全的决心,似乎也因此而让每一个汴京市民体会到了。

有这样的派头做出来,就连搜寻这样的外乡学子,也已经恨不得为皇帝陛下抛头颅洒热血了,那些前来进京赶考的书生,甚至已经有人在暗地里组织角色,准备为帝陛下的江山社稷,随时献出自己的大号狗头。

这其中叫的最欢的,那是几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衙内式的人物。

文彦博是其中之一,他苏洵勉强算是其中之二,毕竟他也是官宦子弟,另外还有一个武力值爆表的家伙,当朝刑部郎中刘烨的长子刘几,据说也跟他们当中的某些人走得很近,甚至连前朝著名宰相王旦之子王素,也跟这件事有了脱不开的关系。

而撇开这些衙内舍人之后,一些来自民间的力量也在彰显着他们的铁胆忠心,庐州的那个包拯,虽然平时看上去非常低调,但苏洵可是很清楚,这个家伙暗地里早就成为了某些结社组织的中坚力量。

他将这些情况跟龙昌期简单一介绍之后,后者凭借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立刻就意识到帝后之间的权力争夺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可怜他这个常年在外游历的家伙,竟然对此一无所知。

不过既然了解了这么多的情况,他的内心也迅速的平静下来,不再因为初期见到这么多让人惊骇的事情,而感到惶惑不安了,相反他也有些参与到保卫皇帝陛下的斗争当中去。

虽然他已经过了热血奔放的那个年纪,虽然他的学问与传统的正道格格不入,虽然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似乎因为他的学问一样,缺少忠君爱国这方面的热血和激情。

但是事情竟然已经撞到了自己面前,而他这趟来京城里,又是想着在皇帝那边碰碰运气的。那么参与进这件事里,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于是他立刻难掩激动的问道:“皇帝现在的处境究竟如何了?这些秘密成立的决策组织,有没有下一步的计划安排?”

苏洵没有想到,龙昌期这个老夫子竟然对这种事情也如此感兴趣。不过现在他已经从最初的黄或不安当中清醒过来,那么显然是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还如此积极的想要参与进保护皇帝的事务当中去,那么,说明他这个人在某些程度上还是十分可靠的。

因此搜寻,立刻就拉着隆昌基去拜会那几位相熟的应考书生。

这些书生们租住的地方虽然比较短暂,但每当白天到来的时候,他们都时常会聚集在一起讨论师门,美其名曰交流提高。而他们聚会的消息也是汴京城里最容易被传播的消息之一,甚至有人专门盯着这每隔三年才会出现一次的大好商机。

因此想要了解一下那些个预备役的贵同年,们此时在哪里饮酒做事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甚至就连刚刚结束了追捕张齐贤任务的狄青,也意外地听说了那帮人的去处。

“张八家正店啊。那可不是个便宜的地方。”狄青一边感叹着,一边拿起自己的佩刀,带着一众手下,晃晃悠悠的穿着便服消失在了人群之中。

他以前是没有这么多手下的,不过因为在追捕张齐贤的过程当中有功,所以他得到了晋升。

至于张齐贤的案子为什么就这么结了,说起来也很简单,那个家伙终于下定了决心找到了皇帝所在的玉津园,亮明了自己的身份,然后束手待擒了。

现在大理寺的几位官员正在按照皇帝的旨意前往玉津园的半路上,他们的任务就是调查一下张齐贤所背负的那个案子。

不过这些人都不是主审官,从皇帝的意思来看,他们恐怕只是在法律上提供一些专业的咨询业务,负责审理此事的依旧还是开封服务知府薛奎。

薛奎可以算是刘太后的亲信,但他很大程度上也只能算是当权者的亲信,因此倘若皇帝有重新拿回权柄的意思,他也可以改弦易辙,这种人在朝廷当中是很多见的,因为这种做法不会违背忠君爱国的普世价值观要求。至少明面上不会,因此不会遭到别人的攻击。

不过薛奎的态度其实比起常人来,尤其是做出同样姿态的常人来,还要更亲近太后一些。但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背后时常出现李娘娘及其手下的身影,甚至他心中也很清楚,倘若在某些事情上不肯配合皇帝,那么遭到的清算一定不是一星半点儿。

因此他在得到皇帝的诏命之后,立刻就动身前往了玉津园。撇开皇帝和李娘娘带给他的威压,不论张齐贤的这件案子对他来说也是颇有吸引力的,甚至张齐贤的投案自首对于他来说也非常突然。

因为在过去的这几天里,关于张齐贤的踪迹,无论是怀王堂皇城司还是他们开封府,都已经逐渐的找不到端倪了。

很多人都认为这个家伙恐怕早就已经躲到了外地,因此继续由开封府负责这件案子,仿佛都有些不太合适了,他薛奎更是已经准备好了案卷,准备将此事上报给大理寺或者审刑院,然后就让天下十三路的提点刑狱使去负责这件事情的继续追查。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这件案子竟然峰回路转,而且还是以主要嫌犯投案自首为结局。这让张继贤实在是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官府已经找不到任何踪迹的情况下,张齐贤还会如此主动的跳出来呢。

难道说因为皇帝拿掉了他在军中的所有耳目,让他无法得知官府现在的尴尬处境吗?

哼哼,或许真的有人会这样想,但他学会可不会。对于一名在逃的犯罪分子来说,官府的处境是否尴尬,只需要看看他自己在哪里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通过其他的途径去了解什么,更何况撇开那些军中的喽啰不说张齐贤这么多年在汴京城里行走生意,他的人脉又怎么可能只集中在军队之中呢,所以想要打听一些情况的话,恐怕还是很容易的。

而事实上张齐贤对于他们这群酒囊饭袋的了解程度,要比薛奎的判断还要高出一些。

他不但通过自己的消息渠道,得知了开封府以及皇城司等衙门的被动处境,更是通过自己连续多天都不需要更换藏身地点这一条,推测出了一个更加让人惊愕的结论:就算是怀王堂恐怕此时也已经束手无策了。

虽然说怀王堂并没有在他这里用出所有手段,因此说束手无策未免也有些夸张,但是派出去的狄青的人,确实也是连续多天都没有搜索到任何结果。

于是未来的这位北宋著名军事家,就这样在他年轻的时候背上了一个酒囊饭袋的标签。

不过这个标签并没有被广为人知,恰恰相反,因为张齐贤的束手待毙,这个评价被永远的丢尽了大宋朝的诏狱之中。

不过人虽然被关押在诏狱里了,但审讯的地点却依旧定在玉津园,因此相关的劳族和禁军士兵每天都需要压痛这个朝廷的轻点重犯,往来穿梭于城里城外的两个极其遥远的地方。

不过这是他们以后要劳累的事情了,今天他们还不需要在这上面花费太多的心思。因为今天是张齐贤前来自首的第一天,许多城里的居民都还不知道这个让人欢天喜地的消息呢。

甚至皇帝陛下有意识的对这件事情进行了隐瞒,显然是不希望太后及其党羽们太早的知道消息,以免他们做出什么过激的行为来掩饰自己曾经的卑鄙伎俩。

甚至就连薛奎也没有敢在这件事情上耍弄手段,至少没敢派人去私底下通知太后那边,而是老老实实的来到了玉津园之中,因为他知道他的身后一定有李娘娘的人在盯梢。

这个时候如果做出什么不顾忠心的举动来,无论是寻找怎样的借口进行掩饰和搪塞,恐怕换来的都是死于非命的结局。

只可惜到今天为止,他周围相处的那些人,也仍然没有几个人看到他的难堪处境,因此也没有人主动伸出手来为他缓解这个可悲的局面,甚至他很清楚,即便是太后亲自出手,也不可能在李娘娘那里讨到好处。

那个在巩县守陵的女人实在是太过厉害了。

据说她掌握的那些手段就连先帝也非常艳羡。

只可惜外人根本就不知道,当年的怀王堂究竟找到了哪些宝贝?

对此只有一知半解的薛奎,自从确认自己身后有李娘娘的影子之后,几乎每一天都是在忐忑不安当中度过的。

即便是到了玉津园这样的皇家园林,即便是来到了当今天子面前。他们的荣光也无法在薛奎的心中驱散那一团浓重的阴暗。

甚至,他明确的意识到,直到张齐贤被人带到自己面前,他才终于有了借口,将自己的注意力从恐惧当中转移出来,然后摆出一副习惯性的威严姿态,坐在张齐贤的面前,大声呵斥道。

“呔,堂下何人,所犯何事?还不速速招来!”

这句话一出口所有的旁观者,包括已经躲到屏风之后的皇帝,和缩在皇帝身边的张小娘子,都竖起了自己的耳朵听,听起这场逐步决定许多人命运的神问来。

只有大理寺的几名官员,面部表情上对这种直截了当的询问表达了一下不满,不过这种神情的变化只是一闪而逝。然后他们就关注起了审问的过程。

至于张齐贤,他倒是一副从容不迫的样子,冷冷静静的开始交代起来自己的所犯过失:“罪民张齐贤,所犯之事,乃是受人指使,潜入他人雾霾之中,盗窃、纵火,并意图行凶,未遂。”

此言一出口,在场的所有人,无不是倒抽一口凉气。倒不是因为罪名有多么严重,而是因为罪名之前的那四个字,受人指使。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