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刀(2 / 2)

大横:唐代短的一种。多为帝王所赐,佩者以此为荣。《新唐书·五及善传》:“尔佩大横在朕侧,亦知此官贵呼。”

马:为骑战所用之短兵器。马身狭,略带弯曲,把也长。可两手同时握把。马一般较轻,锋利无比,威力较大。

子母:身很短,柄处有一护手,称为子;母背笔直,身宽。子细小绕柄半圈,且有一尖。

云头:身近柄持处小,刃弯曲向前至顶端,继续弯向背,头呈圆形,形似云头,故得此名。

双手单:身细长,尖锋利,与苗相似,柄直面长,可双手执柄。

片:古名。《大清会典图·六十五·武备图》载:“片,通长七尺一寸二分,刃长二尺,阔一寸三分。上锐而仰,銎厚二分,柄长四尺七寸,围四寸。木质铜朱,末铁鐏长四寸。”现在所说的“片”大多数指砍。

仪:唐代军。《唐六典》:“武库令之制有四:仪、鄣、横、陌。”始为禁卫军使用,晋时称为御,隋代定名为仪,以木或金银制成,仅供帝王仪仗队使用,故名。《制兵·》:“仪,古班剑之类。晋、宋以来谓之御;后魏曰长,皆施龙凤环。隋为之仪,装以金银,羽仪所执。”

少林鱼头:全长三尺,形似鱼头样,是历代武士和僧徒炼武防身之器。

连环:身宽大,背带环,环的数量不一,尖突出,锋利异常。护手圆盘形,紧裹身,柄稍弯,并系彩。其可砍可劈,可撩可扎,使用起来虎虎生风,铃铃有声。

护手狼牙:其背形如狼牙且背直而不曲。柄处有一月牙弯护手。其主要用法有劈、扎、撩、绞、格、拦、推、架等。

戒:僧人佩。只供中国古代僧人出行时割切三衣(袈裟)用,不得用以杀生,故称戒。

拍髀:因佩带时拍髀旁,故名。《释名·释兵》:“短曰拍髀,带时拍髀旁也。”

直背:其背笔直,刃弯向背,尖突出,刃锋利,柄略弯。其用法与一般短相似。

服:多随身佩带。《汉书·九六上·西域传·婼羌》:“山有铁,自作兵,兵有弓、矛、服、剑、甲。”

佩:多佩带于腰间。《释名·释兵》:“佩,在佩旁之也。”

柳叶:明清时期作为士兵佩。其身形似柳叶,故名。

削:属于书,指一种长刃有柄的小,为青铜或铁制成,用来修削木简或竹简上的文字。汉行于东周和秦汉时。《考工记·筑氏》:“筑氏为刂,长尺,博寸。”

鬼头:身宽,背略弯,尖突出,柄弯曲。

钩:其式样与一般同。惟其尖上而成倒钩状。《齐东野语》:“令二壮士执钩,夜伏田中。”

破风:身小,尖突出,刃锋利,背薄,柄弯曲。

麻札:砍的一种,主要用来克制骑兵。《宋史·岳飞传》:“飞戒步卒,以麻札入陈,斫马足,遂大败之。”

掇:《唐书·南蛮传》:“以千人为军,十军为部,强弩二首,枪斧铺之,劲马二百,越粮铺之。长戈二百,掇铺之。”

割:《礼记》:“割之用,鸾也之贵,贵其义也。”《正义》曰:“割今之,鸾,古之也。今便利,可以为割物之用。古迟缓,用之为难,宗庙不用今之,而用古修古也。”

猨:古代的一种。“猨”通“猿”。《隋书·礼仪志》:“行各二人,执金花师于楯,猨。”

雁翅:古代兵器。步战用。又名金背大环。其背厚,头宽大,体重。背上有五至九个小孔,孔内有空穿铜环一枚。挥动时,环击背,连连作响,声似雁鸣。《玉海》:“乾道元道十一月二日,命军器所造雁翎,以三千柄为一料。”

腰:长约三飞,身狭,柄短。明·茅元仪《武备志·军资乘·器械》:“腰造法,铁要多练,用纯钢自背起用平铲平削至刃,刃芒平磨无肩,乃利秒尤在尖。”腰多与藤片并用,故共称“腰也藤牌。”

二人夺:鞘形似手枚,中藏利,合之为杖,二人分夺时,则离鞘可作防身之用。

少林龙鳞宝:全长三尺五寸,为历代武林名士防身之。普净僧尼备此,明四海云游除反徒用此。

少林滚珠宝:全长三尺三寸峭右代名士防身之用。明代广会高僧备此,精此术也。

白杨:短的一种。左延年《秦女休行》:“休年十四五,为宋行报仇,左执白杨,右据宛鲁矛。”

大食:古代阿拉伯所造之。杜甫《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歌》曰:“吁嗟光禄英雄弭,大食宝聊可比。”

大理:少数民族兵器。有谓:“蛮以大理所出理佳……今世所谓吹毛透风乃大理之类。”大理有铎销,柄部饰金,极名贵。

云贵:少数民族兵器。短的一种。梁·陶弘景《古今剑录》:“云南,即大理所作,铁青黑沉沉不錎,南大最贵之,以象皮为鞘,朱之上,亦书犀毗花纹,一鞘两室,各函一,靶以皮条缠束,贵人以金银丝。”

壮族尖:少数民族兵器。短的一种。身长一尺二寸,刃向外曲凸,身最宽处为一寸二分。背一面有锋,锋与刃尖之间有三个凹形齿口,刃较为锋利,铁护手呈“S”形。柄以木制,长四寸半。铜制柄首呈棱形状。

阿昌:少数民族兵器。平时可弯曲而系于腰间。取用时则自然挺直。质地精良,尤以鞘与把制作考究,有木制、皮制、铜制、银制之不同,饰以精美的传统民族图案。

苗:又称“长”,我国传统兵器(注:“苗”并非“苗族尖”,更不是太一类)。长五尺,刃长三尺八寸、柄一尺二寸,因其身修长形似苗而得名,兼有枪两种兵器的特点。在戚继光抗倭的时候曾被广泛应用。

苗族尖:少数民族兵器。短的一种。长一尺二,向外曲凸。背随刃而曲,两侧有两条血槽及两条纹波形指甲印花纹,刃异常犀利,柄长三寸至四寸,用两片木料,牛角或兽骨夹制而成,以销钉固定。苗家演练时常以笋笙伴奏。

环:元代蒙古骑战用,其刃身略弯,柄小而稍扁,较犀利。

峒:少数民族兵器。梁·陶弘景《古今剑录》:“峒,西州峒及诸外蛮,无不带者,一鞘二,与云南同,但以黑漆杂皮为鞘。”

铦:古代婆罗门国用的短。《唐书·礼乐志》:“睿宋时,婆罗门国献人倒行以足舞,仰植铦,府身就锋。”

傣族:少数民族兵器。在生产工具短砍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长。这种极为锋利,既是劳动工具,也是练功和自卫的武器。

景颇尖:少数民族兵器。景颇历来精细别致,种类亦多,长短不一。形有直、曲两种,均有血槽。刃尖呈斜形,斜度各异。柄有木制、骨制、角制几种。鞘为木质,工艺精美,有龙及其他花纹凹雕,鞘上系有三道铜或银箍。也有细竹篾编制的箍,鞘上系有皮带作背挎之用。

僳僳族弯尖:少数民族兵器。短的一种。这种大小不等,也刃近似直形,刃尖向背曲凹,锋锐利。柄稍向背曲凸,以木制或角制而成。

黎:少数民族兵器,短的一种。梁·陶弘景《古今剑录》:“黎,海南黎山所制,长不过一二尺,靶长乃三四寸。织细藤缠束之。靶端插白角片尺许,如鸱鹗尾,以为饰。”

藏:少数民族兵器。又称“西番”。短的一种。是我国藏族人民随身携带且须臾不离的防身器械。藏身短,尖锐利。鞘及把上多装饰精美。技法上常利用宽大藏袍作掩护,或突击闯刺,转腕变锋,或逼身擒举,使人防不胜防。常用招式有“牦牛闯阵”“雄鹰啄蹄”“骗马盖顶”“喇嘛祭”“举羊势”等,演练时,风嗖嗖,喊嚎惨人。

彝族短体插:少数民族兵器。短的一种。多为彝族男性所用,平时将将于腰带中。为曲刃短,有柄及铅花银制鞘。刃背向外曲凸,刃锋居于内面,而刃尖稍向外再度曲凸,柄与刃均同一曲度。形精美优质,极为犀利尖锐。

斩马:宋代有名的步战用。从唐代陌演变而来。《玉梅》:“熙宁五年,作坊造斩马,长三尺余,镡长尺余,首为大环,上出以示蔡挺、挺奏,便于操击,战阵之利器也。五月庚辰,朔命置局造数万口分赐边臣。”

蜀:汉代军的一种。首有环。《汉书·文翁传注》:“凡蜀,有环者也”。

鱼:《水经·温水注》晋范文“日南西卷县夷师范椎奴也。文为奴时,山涧牧羊,于涧水中得两鲤鱼,隐藏挟归,规欲私食,郎知检求。文大惭惧,起托曰“将砺石”。还,非为鱼也。郎至鱼所,见有两石,信之而去。文始异之。石有铁,文入山中,就石冶铁,锻成两,举向鄣,祝曰:“鲤鱼变化,冶石成,斫石鄣破者,是有神灵。文当得此,为国君王,斫不入者,是无神灵。”进斫石鄣如龙渊干将之斩芦蒿,由是人情渐附。”

[中国古代兵器谱——十大名]

1、鸣鸿:

上古时期轩辕黄帝的金剑出炉之时,原料尚有剩余,由于高温未散,还是流质的铸造原料自发流向炉底,冷却后自成形。黄帝认为其自发的意太强,足以反噬持者。黄帝恐此流落人间,欲以轩辕剑毁之,不料在手中化为一只云鹊,变成一股赤色消失在云际之中。

该长为三尺,其余资料无记载。后由汉武帝得到,转赠东方朔。

评定:光从材质的资历上来看,鸣鸿足以与轩辕剑相提并论,如果也能在逐鹿之战中取得一些战绩的话,其地位不亚于天下第一剑的轩辕黄金剑。然而黄帝恐其“喧宾夺主”,封杀了这把名的前途。

2、苗之祖:

苗,短的一种。长一尺二,向外曲凸。背随刃而曲,两侧有两条血槽及两条纹波形指甲印花纹,刃异常犀利,柄长三寸至四寸,用两片木料,牛角或兽骨夹制而成,以销钉固定。

上古三苗九藜部落联盟首领蚩尤的配,被后世命名为“苗之祖”,逐鹿之战中,败给了轩辕剑。

评定:为什么鸣鸿、苗祖着两把之祖都或直接或间接地败给了轩辕剑呢?难道注定是天意,轩辕剑下不容第二……

3.4.5、龙牙、虎翼、犬神

上古三大邪器,造者不明,相传锻造原料中使用了许多恶毒之物,并有多种诅咒缠缚。夏朝末期为君主桀所有,之后暴政开始。三被供奉于夏朝太庙,据史料记载,商汤攻入夏朝太庙之时,黑云蔗天,鬼哭神嚎,龙牙、虎翼、犬神三大邪化为三股妖风袭来,顿时商朝大军死伤无数。汤王弃戈下马,手持轩辕黄金剑单人闯入太庙主殿,挥剑疾斩,三大邪被击成碎片封印于地下。

时代迁移,北宋朝著名铁匠韩蕲在一处深山之中发现了商朝太庙的遗址,并开启封印得到了龙牙、虎翼、犬神三邪的碎片,其时“碎铁中隐隐有黑气,触之即发”。后由韩蕲与宫廷铸剑师合力铸造,耗时一年零八天,铸成降龙、伏虎、斩犬三把铡,由大宋天子御批存放于开封府,时任开封府尹包拯成为第一个“开封三铡”的持人。

评定:又是轩辕剑……唉,没什么话好说了。值得一提的倒是,数千年前的三大邪器在被轩辕剑击碎之后,长年封印,日后居然成了代表天下正气的“青天三铡”,真可谓物极必反。

6、大夏龙雀

古代名,为春秋五霸中之晋文公所有,后世相传,在后来的第三次晋楚战争时,败给了名剑湛卢。

评定:为什么一定要败给剑呢?或许可以这么理解:剑代表王道,是霸道的象征,而中国一直都是以“仁”之王道为主流的,所以这种武器就被时代所压制了。

7、青龙偃月

东汉末年名将关羽所用战,为重骑兵大类型。身经百战,所向披靡,具体的就不多说了,实在是名副其实的“众所周知”。

评定:青龙偃月跟关羽一样,都已经变成了中国人心中“神”之化身,可以说是今天我所评点的中算是比较成功的一把了,不论其材质、资历、战绩、神韵,都是无可挑剔,实可当为“中华祖”。

8、新亭侯

汉末名将张飞初拜为新亭侯时,命铁匠取炼赤珠山铁,打造成一,随身佩带。后关羽战死,张飞为报兄仇出征东吴,出兵前酒后鞭打士卒,部将不堪忍受,趁夜晚潜入张飞营帐,用新亭候斩下张飞首级,连夜叛逃东吴。

评定:纯属克死主人的“邪器”,与日本的名刃“妖村正”有得一比。

9、寒月

战国末年赵国徐夫人的名刃,形若新月,寒气四射。后燕国皇室花重金购买,交由宫廷匠师反复淬炼之后,终于成为一把见血封喉的毒,其强度也得到大幅提升,足以斩断当时的秦王佩剑——干将莫邪。

燕国刺客荆柯携寒月刃刺杀秦王,失败被杀,后寒月刃不知下落。

评定:典型的“菜鸟扛神兵”,一个垃圾刺客,带那么好的装备干什么,纯属浪费资源。

10、庖丁菜

古代名厨庖丁所用菜,是用最普通的铁刃和最常见的木柄制成,然而由于庖丁技术高超,即便用之解牛也是“游刃有余”,所以经久不坏,数十年不磨依然刃口如新。

评定:几乎所有的都是杀人的利器,而唯独这把宣扬的却是道家经典的养生之道,随波沉浮,消极无为,一切顺其自然,则再普通的事物都能“游刃有余”,不在利,而在用之人。庖丁菜是最朴实无华的,却是最完美的。

;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