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关羽(2 / 2)

【家庭情况】

子女

关平,长子,跟随征战,与一同被斩于临沮。

关兴,次子,少已有名,深得诸葛亮器重,弱冠后担任侍中、中监军,数年后死去。

关凤,之女,孙权曾为子求婚,遭所拒,并辱骂来使。

◇关索(此为戏曲中人物,史中无载),三子,失荆州后在鲍家庄养伤,诸葛亮南伐孟获时才归军,作先锋。

关统,关兴长子,妻为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

关彝,关兴次子,关统死后承袭其位。

后裔

《三国志》裴注中言,蜀汉灭亡后,庞德之子庞会尽杀关氏为父报仇,一脉已断。但这段记载的可信度有争议。后世解州、当阳、洛阳等地关姓氏族,常自称为后裔,然多无可查考。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温恢:“骁锐。”

吕蒙:“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诸葛亮书与:“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

郭嘉、程昱称、张飞:“万人敌”

刘晔称、张飞:“勇冠三军”

周瑜称、张飞:“熊虎之将”

傅干称、张飞:“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关云长、张翼德:“关、张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携上,雄壮虎烈。藩屏左右,翻飞电发,济于艰难,赞主洪业,侔迹韩、耿,齐声双德。交待无礼,并致奸慝,悼惟轻虑,陨身匡国。”

和张飞在当时在后世都成为勇猛善战的代名词:

晋书刘遐传:“晋刘遐每击贼,陷坚摧锋,冀方比之、张飞。”

魏书崔延伯传:“崔公,古之关张也。”

可参考赵翼著《廿二史札记》卷七关张之勇的部分,详细整理了古人以、或关张皆用作为勇将代名词的资料。

【出生争议】

在山西省运城市常平村关帝家庙内立有一块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前将军关壮穆侯祖墓碑铭》,记其生于“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四日”,而明崇帧二年(1629年)立于石磐沟祖茔的《祀田碑记》和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编修的《关帝志》,都认为生于汉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此外,民间对生辰还流传有好几种说法。比较、考证几种资料,较为可信且成公论是生于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

不过资料一直受到争议。《三国志》及其他同期史料都未有记录出生,另外如《关帝志》内容多出自《三国演义》,非严谨的史料;《祀田碑记》和《前将军关壮穆侯祖墓碑铭》未有严格考究。而王兆春等所编著《中国历代名将传》暂记为(?-219年),所以现今仍未有确切可信的资料。

编辑本段【民间艺术】

《三国演义》以前,于民间的形象,至宋代即与今日相去不远。洪迈的《容斋随笔》按理是史论,但其中已有“手杀袁绍二将颜良、文丑于万众之中”的传说。而脍炙人口的三英战吕布、千里保皇嫂、华佗为刮骨疗毒、水淹七军等故事,都已见于《三国志平话》,且《三国志平话》中的形象较《三国演义》更加完美。元代关汉卿所作戏曲《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有提到过五关,可见《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情节亦早已在民间流传。

戏剧

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角色,以野史、《三国演义》的描写而创作,其脸谱为揉红脸,表示忠勇,“红脸忠勇”之说法即由脸谱而来。勾丹凤眼,双眼俊秀。加上有“美髯公”之称,所以都会加上演时专用的大髯口,称为“五绺”或“关公髯”。手执青龙偃月刀和红马鞭,头戴专有的绿色盔头,缀黄绒球配后兜,两耳垂白飘带和黄丝穗,着绿蟒。而后人为表示对的尊敬,所以会特意在面谱上加一黑点或加一条金线,称做“破脸”,代表不敢完全模仿他。而且关公亮相姿势就有48种之多,称为“关公48图”。

而在旧时上演关公戏曲时,有许多规矩:如扮演的演员在演出前10天要斋戒独宿,熏沐净身;出场前要给关帝像烧香叩头,在后台杀鸡拜祭;演员要在盔头或者前胸挂有关帝像的黄表附,演出结束要用此纸拭脸,并拿到关帝像前焚化,以示感谢关帝的庇护等;在演《走麦城》时,更要台上台下烧檀香、点蜡烛。据说如果违犯禁律,关帝就会显灵,演员要出事故,戏园要出乱子。清廷皇宫演戏时,每临关公出场,帝、后、妃都得离座走几步,然后才能坐下看戏。一些有损于关帝形象的剧目,如《斩熊虎》、《怒斩关平》、《关公辞曹》等,宫廷及京城的著名戏园皆禁止上演。而现今也有对演的演员有不少禁忌,如当演员上了妆后,不可大笑、有邪淫,其他人看到上妆后的也不能举动失仪。

【信仰】

各朝皇帝都以为忠义的化身成为教育忠君爱国信念的材料,其“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的过程请参考下表:

朝代皇帝时间封号

北宋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忠惠公

北宋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崇宁真君

北宋宋徽宗大观二年(1107年)武安王

北宋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义勇武安王

南宋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壮缪义勇武安王

南宋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元泰定帝天历八年(1335年)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明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1613年)单刀伏魔、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明明思宗崇祯三年(1630年)真元显应昭明翼汉天尊

清清世祖顺治九年(1652年)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清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三代公爵、圣曾祖、光昭公、圣祖、裕昌公、圣考、成忠公

清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年)山西关夫子

清清高宗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灵佑二字

清清仁宗嘉庆十八年(1813年)仁勇二字

清清宣宗道光八年(1828年)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手持青龙偃月刀的神像、的祠庙遍布各地,为中国神明中最多祠庙的一位。古代祭祀的战神本是“兵主”蚩尤。就官方的祭祀言,唐初开始便有武庙,但主祀的是周朝名将姜子牙,而则为从祀。至迟宋朝末年,民间供奉的庙宇已经“郡国州县、乡邑间井皆有”(郝经《陵川集》)。元代朝廷虽崇信喇嘛教,但未箝制人民信仰,因此民间对的崇信有增无减,元朝皇帝且曾遣使致祭。明清以降,供奉的庙宇不仅遍布中国内地,且延伸至蒙古、西藏、朝鲜半岛乃至海外。今日仅在老北京城里,就有一百多座专供关公或兼供关公的庙宇。

因为不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时又受到道家、佛家的膜拜,所以是横贯儒、道、佛三大中国教派的神祇。但其中以儒家的体现更多的本色。

随著地位变得显赫,更被尊称为“武王”、“武圣人”,与孔子并肩而立。也正因为如此显赫,除了军人、武师奉他为行业神崇拜外,就连描金业、烟业、香烛业、教育业、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业也推祟,所以也将他变成武财神,又是五文昌之一。

香港信仰

在香港,警察与三合会成员是对立的。三合会早期是一个道教反清的帮会,所以会拜祭道教大神。而警察崇拜关帝的习惯是源于1930年代的油麻地警署某位华探长,其后扩展至各个纪律部队,如消防、海关等。他们同样地推崇、尊敬,称他为“关二哥”、“关公”、“关帝”、“关二爷”等,因两方都相信,关公是会保卫尽忠尽义之人,所以双方都不认为存在信仰上的冲突。

香港许多商店都供奉,希望能保佑店铺。而香港也建有不少的祠庙供奉,香港荷李活道的文武庙就十分有名。

还被民间封为文武财神中的武财神,文财神是比干。

台湾信仰

关帝庙信徒。穿蓝色道服的是以收惊科仪闻名的效劳生,以年迈女性居多。在台湾,祭祀的庙宇也相当普遍,除了一般武庙、小型宫庙、神坛将其作为主祀外,也有称为恩主公庙的大型关帝庙,其中以行天宫最富盛名。

所谓的“恩主”是鸾堂信仰的名词,也就是“救世主”的意思。台湾所谓的恩主神祇共有、吕洞宾、张单、王善、岳飞。而为五恩主之首,所以台湾一般民众亦称为恩主公,也因此顺势称关帝庙为“恩主公庙”。

另外,部分斋教或道教信徒称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也就是第十八代的天公,此说又以闽南一带为最盛,而台湾也承袭此说法。

国外名声

在英国、美国等国家,只要有华人的社区,都必然有人祭祀。

据小松田直《图解世界史》,在日本也有为数众多的关帝庙,奉为学问与生意之神。

【《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事件】

[的模拟像]

桃园三结义,千里走单骑,刮骨疗伤,败走麦城,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大意失荆州,水淹七军,斩颜良文丑,大战黄忠,单刀赴会

编辑本段【道教中的关公】

亦称“关圣帝君”,简称“关帝”,本为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如今道教主要将他作为财神来供奉。关于其来历,前面已有介绍,其职能除了“治病除灾,驱耶辟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还有“司命禄,庇护商贾,招财进宝”,又因其忠义,故被奉之为财神。因为商人认为有三,一是说关公生前十分善于理财,长于会计业务,曾设笔记法,发明日清簿,这种计算方法设有原、收、出、存四项,非常详明清楚,后世商人公认为会计专才,所以奉为商业神,二因商人谈生意作买卖,最重义气和信用,关公信义俱全,故尊奉之,三因传说关公逝后真神常回助战,取得胜利,商人就是希望有朝一日生意受挫,能像关公一样,来日东山再起,争取最后成功。这种信仰在清代,被各行各业所接受,对其顶礼膜拜尤盛。近代江湖上的哥老会、青红帮特别敬祀关帝,且江湖上结义弟兄,亦必于关帝前顶礼膜拜,焚表立誓,以守信义。

当代,关公在台湾还有一个封号——玄灵高上帝。此是清以来,百姓受颠沛流离之苦和内忧外患之辱,更祈求于忠勇信义的关公保护。江南一些城市的百姓在惨遭清兵和外国侵略军的屠杀时,曾抬出关公的神像聚集民众以抗外辱。民众在遇天灾、人祸、疾病、争执时,则向关帝求雨、求药,求他驱灾阵魔、求他正直决断,皇室求关公保国安民,地方求关公除暴安良。近世自于内忧外患,一些民众在逃往台湾时,将关公这一信仰也带到了台湾,并流传了下来。当代商贾兴盛,关帝又被尊为武财神,保护工商业的兴隆。台湾道教组织于1993年5月在台北泰山乡加封关公为第十八代上帝,号为“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玄灵高上帝”之号标志着关公信仰在台湾道教中的升级。关公的忠义勇武仁信等品质集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民众的社会愿望和理想人格,因此,他千百年来得到了世人的拥戴,被历代加封,宋代封为“显灵王”,宋徽宗时封为“义勇武安王”。明神宗时将其神位晋级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清代顺治皇帝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佑赞宣德关圣大帝”。

编辑本段【傩文化中的关公】

关公,原系一员武将,因与刘备、张飞结拜,匡扶汉室江山,战功卓绝,官封汉寿宁候、官高爵显。后历代帝王敬他“义薄云天”,累累加封,称帝、称圣,显赫无比。在四川,虽说从未入川,但关公信仰,十分普遍。不但为官宦视为楷模,连民间社团、行帮乃至封建会道门亦奉若神灵。

关公作为忠义的化身,早为百姓家喻户晓。不过,作为佛道二教的护法神,傩坛坛神,尚鲜为人知。

关公如何成为佛道之教的护法神和民间坛神的呢?

由于关公一身正气,神勇无敌。在民间驱傩习俗中,奉为坛神或戏神。酉阳阳戏、梓潼阳戏、提阳戏都敬关公为主神。开戏,必设关公圣像、先祈关公后开正戏。在梓潼县还有“关公扫荡”的习俗。每年春节或关公生日,均要从庙里抬出关公像,在田野、村寨中游走(扫荡),以借关公之威,驱邪纳吉,保一方平安。届时,当地群众,在村头庄尾,设坛迎送,气氛热烈隆重,可谓一大宗教民俗景观。

【关帝庙】

关帝庙就是为了供奉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而兴建的。关帝庙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与后人尊称的“文圣人”孔夫子齐名,被人们称之为武圣关公。一座关帝圣殿,就是那方水土的民俗民风的展示;一尊关公圣像,就是千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一块青石古碑,就是一个感天动地的忠义教案。

【后人悼念诗歌】

《》

品三国见关云长,读罢掩卷泪沾裳。

五关六将寻兄义,大水七军克敌强。

汉相议迁离许地,吴将偷渡向襄阳;

搏虎一世轻犬死,函中首级犹自狂!

;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