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什么人?三国历史上疑心病最强的人,早在许昌城建好之后,他就在皇宫以及各个元老大臣们的府上安插了不少“探子”,尤其以皇宫为主,当然,那个时侯并不是曹操对于汉帝有什么不轨的企图,或是对于汉朝产生了什么“贰心”,而是听从了负责细作工作的郭嘉的建议,为了防止皇宫中再次出现“十常侍”或者是以西都救驾之功而自榜的功勋元老大臣变成“何进”、“王允”;没想到几年之后,这些个细作都变成了自己政治斗争的工具了。
看了消息之后的曹操思考了再三,觉得不久之前自己因为处置杨彪已经与这些个元老大臣们闹得很厉害了,现在袁绍这个家伙又陈兵河北,虎视眈眈,决不能因为这些消息就去“干掉”董承,这样一来,或许真的会引起许昌内乱而给袁绍这个家伙可趁之机,于是,曹操思虑完毕之后,对这来人只说了一句:“好好看住伏完和董承,一有异动马上先告知留守许昌的荀彧荀大人!再快马给我消息!”
那名信使:“诺!”了一声之后,就出去了,曹操看着那名信使的背影,又看了看波涛滚滚的黄河,不禁紧紧的握了握手中的马鞭!下定决心,一待这里的“防御工事”全部准备好了,就马上回许昌去,那些个老臣,自己只要一不在许昌就会闹出点事情来!
再说那日董承,拿到了汉帝刘协赐予的锦袍玉带回家后,马上供在了书房,之后屏退了所有下人,自己一个人待在了书房,仔细的观察起来了这件锦袍,查看了半晌都没有发现什么,心中不禁想着:“今日天子赐我锦袍玉带,还暗示我仔细看看,必非无意啊!怎么我看来看去还是看不见什么踪迹,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了呢?”
想着想着,董承又随手拿起了玉带看了看,这条玉带乃是采用玲珑白玉,碾成小龙穿花,背部用紫锦为衬,看上去也没有什么不妥,董承想着想着不禁沉沉睡去,等到他再次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天黑了,董承连忙叫人掌灯送饭来了,正当董承准备用饭的时候,忽然,他发现烛台下的那条玉带看上去似乎有些不对劲,董承连忙放下手中的筷、匙,拿起玉带在烛台下细细观察了起来,果然,董承发现了一丝怪异,刚才玉带是背面紫锦向上,正是因为烛台的光线照在了紫锦的一角上,才使得董承注意到了这一块,不为别的,就因为这里的一片紫锦的边际缝得与其他几边不一样,其他几边看上去就是缝缀的非常端整,一看就是工匠所制,但是刚刚在烛台灯光下的那一片粗看针脚没有什么特别的不一样,但是仔细看看,缝缀的稍微有些不是很平整,似乎并不是那些宫中常用的制衣工匠们的手笔,于是,董承马上取出刀具,小心翼翼的挑开了玉带背面那些缝缀不太平整的线,接着烛台的灯光往里面一看,果然,里面有一张淡黄色的绢帛,几乎与缝缀在玉带背面的紫锦一样宽,难怪拿在手中也没有感觉出这玉带的背面,紫锦的下面还藏着这样一份东西!
董承小心翼翼的取出了那块淡黄色的绢帛,展开一看,当前二字竟是“密诏”,董承连忙收起来,走到书房门外,看了看,四下确是没有人了,这才回到房间,展开“密诏”,看了起来;
密诏上写着:“朕闻人伦之大,父子为先;尊卑之殊,君臣为重。近日曹贼弄权,欺压君父;结连党伍,败坏朝纲;敕赏封罚,不由朕主。朕夙夜忧思,恐天下将危。卿乃国之大臣,朕之至戚,当念高帝创业之艰难,纠合忠义两全之烈士,驱除奸党,复安社稷,祖宗幸甚!特以书诏付卿,望卿再三慎之,勿负朕意!建安四年七月诏。”
董承看完了之后,涕泪交流,心中感慨万千!
董承是一个忠于汉室的“铁杆份子”,但是他却没有伏完那么老奸巨猾,所以,看了这份密诏之后,董承马上开始思量起来该怎么行动了。
董承还不知道,其实,他早就在上次关于迁都邺城的事件中,就进入了曹操的“黑名单”了,当初,杨彪领头鼓动各个老臣们一起煽动汉帝迁都北上投靠袁绍的时候,董承是坚决站在杨彪身旁的,做为了几名带头、串联的大臣之一,而不像伏完那样隐身于众多的故旧大臣之间;但是董承不知道,曹操之所以只动了杨彪而没有去动他董承跟其他几位老大臣,那也是有原因的,毕竟他也是一位国舅,他曹操还没有到跟汉帝翻脸的地步,而除了皇亲国戚之外就属杨彪官最大,名声最大,家世最大(也是跟袁绍一样‘四世三公’),动杨彪也是有杀鸡儆猴的意思在,可惜的是,董承还是很“天真”的认为,曹操不敢随便动他皇亲国戚的,殊不知,曹操最痛恨的就往日“何进”、“梁冀”、“窦宪”等外戚与宦官祸乱朝政,所以,迁都许昌之后,曹操对于“后族”(皇后一族)在政治上尽力的打压,最多也只给一些空头的官衔,绝没有实权;而对于董承这样妃子的亲族,曹操也是稍稍宽松一些的,但是却也并不是放任自游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伏完要尽力隐藏自己的缘故,来到了许昌之后,他非常清楚的知道曹操对于权柄的yu望以及底线,只要不去触及曹操的底线,他伏完一生的富贵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伏完也不想就这么放弃他对于权柄的yu望,所以,他就暗地向汉帝刘协进言,抬出了董承去做这个出头鸟了。
虽然董承没有伏完那么老奸巨猾,但是董承也不是什么泛泛之辈,在经历了上一次杨彪事件之后,董承很清楚的知道了,他们这些个老臣与曹操势力之间的差距,所以,面对曹操这样一个对手,董承是不敢有半点轻视,思考了一个晚上之后,董承终于就定了行动的步骤了。
第一步,就是自己暂时什么都不要动,因为董承也清楚,曹操在皇宫之内安插了不知道有多少的眼线,自己进入皇宫拜见天子,以及天子带着自己去太庙、功臣阁等地,还有赐锦袍玉带的的事情一定会传到曹操的耳朵里面去的,以曹操多疑的性格,肯定会对自己有所怀疑的,会派人密切注视着自己的,若是自己现在有所动作的话,恐怕也会一五一十的落入曹操的眼中,那么天子交代给自己的任务可就难办了;同时,利用这段时间尽量多观察一下朝中的大臣们,仔细分析一下他们中间谁最有可能会成为真正的“盟友”!
所以,董承在看过了汉帝交给自己的密诏之后,首先是找了一个隐秘的地方藏好了密诏,并且将暗藏密诏的玉带的紫锦重新缝好,以备万一,之后他就当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照常的上下朝,也不随便跟朝中大臣们说话、吃饭、聚会等等,显得一些如常;果然,曹操在细作们回报了董承进宫之后的表现一如往常以后,也就对董承放松了警惕;这一下不仅是曹操放松了对董承的警惕,连老狐狸伏完都对董承有些刮目相看了,当日他一听说汉帝在自己进宫献计的第二天就把董承叫去了,并按照自己的计谋给董承赏赐了锦袍玉带之后,气的在自己的房间内只摔东西,暗怪这个天子年纪实在是太轻了(才十八岁,当然年轻!),考虑事情根本就不周全,连续两天见了两个外戚,这不是给曹操提醒吗?!此外,伏完也深恨自己当日没有跟天子讲清楚这一点,以董承的性格见到密诏之后肯定会马上行动的,那么董承的行动就等于是暴露在曹操眼皮底下在谋划对付曹操的事情,这怎么可能成功呢?!可是,之后的几天,见到董承根本就没有什么行动,一如既往的样子,伏完开始还以为是董承没有找到密诏呢!但是渐渐的,伏完发现董承每次上朝都在暗中观察朝中各个大臣,心中就明白了,董承这是在寻找“合作伙伴”呢!他肯定是找到密诏了!伏完心中也不禁暗暗佩服起了董承:这小子也算是吃一堑长一智了,经过上次杨彪事件之后,做事也沉稳起来了,这样很好!这件事情有成功的希望了!不过,此事成功之后,对这小子还得小心提放才是,最好是找个机会把他也给做了,这样一来,我们伏家才能向以前的那些个后族那样,权倾天下了。
瞧瞧,共同的敌人还没有干掉呢,就已经开始琢磨上自己人了,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成大事嘛!
就这样董承一直没有变化着什么,就连天子也觉得有些奇怪了,但是碍于伏皇后传来的娘家的声音“最近一段时间不要去接触董承!”也就没有再去单独见过董承或者催促过他了!
就这样一直等到了曹操回来了许昌之后十天,董承见曹操对自己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怀疑态度或者是加强了监视的力度之后,他开始了第二部行动计划了。
董承的第二步计划就是“拉帮结伙”了,他首先找来了自己最要好的朋友,也是一起从洛阳被董卓拉到长安,又从长安一路上要饭随着天子来到许昌的侍郎——王子服,这两人算是患难之交了,再加上上次迁都事件王子服也算是几名出头的人物之一(只不过是因为名声没有杨彪响而逃过了一劫),是个值得信任的人,于是,董承借了个由头请王子服前来府中饮宴,在两人的筵席中间,董承频频向王子服劝酒,把王子服灌得七七八八了之后,他就屏退了所有下人,自己装着酒醉一开始先试探性的辱骂了曹操几句,没想到引出来的是王子服一连串的辱骂,董承也由此证实了王子服是个真正可靠的伙伴,于是当晚就安排了下人将王子服搬进了客房休息去了。
第二日一早,待王子服酒醒之后,董承独自一人坐在他的床边,笑呵呵的说道:“王兄!昨晚你酒醉之后,把司空大人辱骂的不轻啊!我府上下人全都听得清清楚楚,今日我当出首禀告司空大人!”
王子服一听并没有求饶,而是冷冷的看着董承说道:“算我瞎了眼,以你为友,曹贼独揽朝纲,专断弄权,我身为大汉臣子,难道不能骂吗?你还算是皇亲国戚呢?不思为天子分忧,只知卖友求荣,呸!”
董承一听连忙笑着说道:“吾乃相戏尔!吾祖宗世食汉禄,岂无忠心?刚才之言乃是相试王兄尔!王兄速速更衣,随我来!”
王子服一听董承之言,马上穿上衣服跟着董承来到了他的书房,此时董承早就屏退了所有下人,见房外屋中确实没有别人了,这才从隐秘之所取出天子密诏交给了王子服,王子服看完之后,也是涕泪直流,哽咽的说道:“天子圣明!吾当竭尽全力除此国贼!”
董承在一边说道:“王兄有此心,乃国之大幸!因此,昨日董某特请王兄过府,正是为了商议此事!想必王兄也已经看到天子密诏是何时所出,也应该能够明白董某为何现在才请王兄前来商议大事吧?!”
王子服闻言当下点头说道:“董国舅如此行事甚是稳妥!王某深感佩服!但是,王某想此事甚密,我等当同立义状,各舍三族,以报君恩。若见密诏而不肯立状者,我等共诛之!”
董承闻言大喜,马上从书房内取出白绢一幅,先写了一份类似于“入会书”之类的文字,之后在第一个签署了自己的名字。王子服看完书状之后,也是跟在董承之后署上了自己的名字。
写完之后,王子服先说道:“将军吴子兰,与我至厚,可与同谋。”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