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房的气氛骤变。
由于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柴绍与李孝恭五人,也不清楚皇上的意旨,全都只能静观其变。
大唐天子李世民沉声道:“薛副将,凌公子与张良先生是朕的客卿,身份非同小可;所以,不管两位客卿要去何处,你都要寸步不离地贴身保护;如果他们有任何损伤的话,朕唯你是问!”
薛仁贵闻言欣喜不已,却不敢喜形于色,乃恭谨答道:“末将遵命!”
结果出乎预期,使得张良与凌天两人喜出望外,心中均对大唐天子的泱泱大度生出敬意;而房玄龄五人则是闻言略感失望,想像不到皇上会如此慷慨大方,竟然愿意让两位佳宾离开长安城。
大唐天子李世民续道:“张先生愿否顺道走一趟上庸,替朕慰劳身在前线保家卫国,却无法返乡团聚的将士呢?”
张良欣然应允道:“草民愿意!”
唐太宗李世民注意到魏征神色凝重,似乎有话要说,却故意视而不见,不予理会,只淡淡地道:“孝恭,烦你带仁贵去兵部走一趟,安排好慰劳事宜;就这样子,你们两个先下去吧!”李孝恭与薛仁贵两人行礼如丁后,离开御书房。
接著,大唐天子李世民突然想起,召唤凌天与张良两人入宫之事,于是微笑问道:“凌公子,可曾听过吴削、吴苣两昆仲?”
凌天初闻摇头,旋即脑海里灵光一闪,点头答道:“皇上,草民想到了;吴削、吴苣昆仲是南宋时期有名的抗金名将,是与无敌统帅岳武穆一样,少数击败过金国统帅金兀术的猛将。”
凌天与张良两人均察觉到大唐天子及房玄龄等人闻言后,无不神情凝重,前者不禁问道:“皇上,怎会问起吴削、吴苣昆仲呢?”
大唐天子李世民神情肃穆地道:“吴氏昆仲果然不俗,难怪我军非其敌。”
张良与凌天两人闻言大讶,想不到连关中也不安宁。
柴绍约略说明一下,更让两人觉得不可思议。
原来吴削、吴苣两昆仲败给金兀术后,将军队聚集在大散关附近的和尚原,准备再度迎战;结果时空异变后,竟然阴错阳差地击溃唐军,而不是原先预估的金兀术部队,也使得统一天下后的唐军首尝败绩。
两人清楚他们君臣之间有事要谈,于是起身告辞。
大唐天子李世民为了尽地主之谊,特别请房玄龄与杜如晦两位仆射陪同两位佳宾游览皇宫,让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御书房仅剩唐太宗李世民、魏征与柴绍君臣三人时,前者语重心长地道:“玄成,是否不舍两人离去?”
魏征欣然答道:“张良先生的能力大家耳熟能详,若能留在陛下身旁运筹帷幄的话,则要再次统一天下将不是件难事;而凌公子更是神奇,他有可能是目前唯一知道全局之人,有他在的话,更是如虎添翼,胜利可期。所以,陛下要让他们两人离去,微臣期期以为不可。”
柴绍认同魏征的看法,附和道:“陛下,微臣也有相同看法,绝对不能让两人离开长安城;否则,若为他国所用,就后悔莫及!”
大唐天子李世民静默片晌后,断然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朕相信自己的眼光及判断,当凌公子与张良先生周游列国后,定当会心甘情愿地回来,两位贤卿可以拭目以待!”
由于皇上心意已决,两人不再进言。
湖面看似平静,却是暗潮汹涌。
“既生瑜,何生亮”一个是姿质风liu、丁容秀丽,眉宇之间流露出无比自信、玉树临风的周瑜;另一个则是胸怀韬略、腹饮机谋,通天文、识地理、知奇门、晓阴阳、看阵图、明兵势的诸葛亮。
诸葛亮与周瑜两位风云人物,自从赤壁战后还是首次肩并肩地站在一起,远眺鄱阳湖对岸的南宋水师船队。
诸葛亮手摇羽扇,微笑问道:“都督,在下不才,有一事不明白?”
周瑜神情自若地回应道:“下请问,基于贵我双方的情谊,只要在下知道的,定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感受到周瑜的诚意后,诸葛亮坦然问道:“都督可知南宋的岳家军,到底有多少军马?有多少艘水师船队?”
周瑜胸有成竹地答道:“虽然伯言、子明及德谋三人均不敌岳家军,却能够保存实力后撤,且能暗中调查对手的状况;据手中情报研判,岳家军的总人数与我们差不多,应该只有十万之数,而水师船队不足百艘,实力远不如我们。”
看到周瑜自负的神情,诸葛亮内心觉得好笑却不便明讲,只是淡淡地道:“既然对方水师不如我们,那么岳家军再强再猛也无法跨江横湖而来,则都督已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在下来此好像是多余的。”
周瑜听出诸葛亮的弦外之音,略为不悦地道:“际此兵戎相见的紧张时刻,下还有心情说笑,甚至挖苦在下。”
接著话锋一转,肃容道:“单以水师船队对抗而论,即使对方的数量比我方多一倍的话,本都督也不为所惧,问题在于岳家军最擅长陆战;听幼平与义公两人的描述,在建业一役,我方两位将军的数万人马,竟然不敌岳家军的五千战士,使得建业支撑不了多久,即落入敌手;由此可见,岳家军的厉害及恐怖。”
周泰与韩当两位东吴猛将兵败建业之事,诸葛亮早有耳闻,却不知道其中详情为何;今听到岳家军尽以区区数千之众,就可以轻易击败东吴数万大军,的确是让他大吃一惊,也暗自称幸自己另派遣赵云与黄忠两员大将各率一万大军,绕道豫章南侧及东侧布防,应该可以发挥奇兵之效,适时阻止岳家军南下。
看著诸葛亮神清气闲的神态,周瑜心中有气,微哂道:“下似乎不清楚岳家军的厉害,所以仍未感受到迫在眉睫的危机!”
诸葛亮故意装作不知,双眼注视著神情不悦地周瑜问道:“都督何出此言?”
周瑜沉声答道:‘显然下是故意装傻,而不是不懂吧!没错,柴桑面湖临江有天险可守,且我方水师优于敌军,因此还感觉不出迫切的危机;然而,豫章的情况就很难说了;若是岳家军挥军南下,直取豫章南方各郡,恐怕我们难以派出相对兵力防守,势将逐一沦陷,则豫章铁定守不住。’诸葛亮明白周瑜话只说一半,洒然接续道:“都督,是不是只要豫章守不住,则柴桑势必岌岌可危呢?”
周瑜点头却反唇相讥道:“不待在下说出来,下已知道岳家军直接挥军南下的威胁性,可见得先前下是故意装傻。”
一阵强风吹过,湖面激起波涛。
诸葛亮神情专注地看著湖面变化,并未加以辩解,只是随口问道:“都督的情报正确与否,将会决定胜负谁属。”
周瑜神情不悦地道:“孔明,你觉得本都督的情报有误!”
对于周瑜的不忿,诸葛亮淡然回应道:“南宋终究是个统一的朝代,而非分裂的国家,其举国上下的兵力没有百万之众,也应该不少于五、六十万之数吧!所以,都督以为对方只有十万兵马,在下相当质疑。”
周瑜想想也对,自己似乎有所忽略南宋整体国力,乃心平气和地道:“或许南宋总兵力有五、六十万之众,甚至于更多,问题是对方不只是与我们开战而已,好像宋将韩世忠正全力攻打合肥,使得张辽不得不火速派员回洛阳求援;所以,岳家军的总兵力十万之数应该可信,除非……”
诸葛亮明知其意,却故意问道:“都督,除非什么?”
周瑜似乎想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不禁仰天长叹。
柴桑西方十里外的小港埠西陵渡,是蜀汉援吴军队的驻扎地。
与周瑜交换军情後,诸葛亮回营立即召集重要将领研议敌情。
帅帐内,除了主帅诸葛亮外,与会者有车骑将军张飞、前将军严颜、陈到、李岩、庞统、简雍与邓芝七人。
负责敌情侦查的邓芝首先报告最新情势,神色凝重地道:「据前方探子回报,对岸的部队有不寻常的动作,好像调动相当频繁,且旗帜已从岳换成张,末将实在弄不清楚他们的意图,只能暗中密切注意。」
听罢邓芝的报告後,诸葛亮赞赏道:「邓将军,做得很好!」
接著问道:「各位,看法如何?」
简雍率先回应道:「下官认为这是眼法。敌军应是故意要让我们,以为骁勇善战的岳家军已经离开,松懈我们的战斗意志,再趁虚而入。」
庞统也持相同看法,附和道:「看来凌公子说得没错!敌军统帅岳飞确是名不虚传,仅是换个旗帜而已,就可以让我们伤透脑筋;等到查证清楚时,或许神出鬼没的岳家军已兵临城下了!」
对於两位参谋的危言耸听,张飞相当不以为然,高声嚷道:「两位大人怎能长敌人志气,灭咱自己威风呢!呸!俺就不信邪,管他是岳家军还是张家军,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个凑一双,俺一定杀得他们屁滚尿流。」
看著张飞翘胡瞪眼的模样,诸葛亮笑道:「张将军的神勇人尽皆知,纵使敌军统帅岳飞是吕布再世,也不足为惧!」
接著话锋一转,沉声道:「姑且不论敌军是用眼法迷惑我方,还是岳家军真的离开了,亦或是有其他不可预知的状况,我们就是不能自乱阵地,让敌军有可乘之机。之前个人与公瑾讨论过敌军的战力,已知道勇猛善战的岳家军人数约在十万上下,尚不包含未知的其他部队;唯个人认为以南宋的实力应不在曹魏之下,所以总兵力绝对在十万以上。」
李岩质疑道:「南宋同时两面作战,可动用兵力应该有限吧!」
庞统若有所悟地道:「看来邓将军的情报无误。虽然旗帜换了,却不表示岳家军已经离开或躲起来,而是南宋另一支主力部队也来了。」
严颜神情凝重地道:「果真如此,敌军总兵力当在二十万以上。」
由於敌军可能比预期的还多,使得营帐内的讨论更为热烈。
经过一柱香的讨论後,诸葛亮总结道:「大战随时会爆发,因此各位绝对不可掉以轻心,尤忌喝酒闹事;邓将军,速派身手矫健、机灵敏捷的探子深入敌营察看,密切注意敌军的动静,想办法弄清楚他们的虚实。」
接著肃容道:「这场战争,势必改变三国鼎足而立的态势,是成为群雄并起,亦或是一方独霸的局面殊难预料;所以,为了国家及每个人的未来著想,本人希望各位能够坚守自己的岗位,打赢这场史无前例的硬仗。」
与会者轰然应诺,陆续离去。
众人全都离开後,诸葛亮在帐内来回走著,心中想著赵云与黄忠两位虎将率领的奇兵,应该到指定地点鄱阳及馀汗附近了,希望可以及时阻止岳家军南下。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