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建立:
北周宣帝时期的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给杨坚为首的漢人將領夺取政权的机会。580年,周宣帝病死,继位的周静帝年仅八岁,以大丞相身份辅政的杨坚,从而控制了北周的军政大权。相州(今河南安阳)、郧州(今湖北安陆)、益州(今四川成都)等地的总管曾先后举兵反对杨坚,都被杨坚所平定。581年,杨坚在消灭北周残余势力后,以“受禅”为名,废周静帝自立为隋文帝,国号为隋,改元开皇,定都大興(今陝西西安)。
统一中国:
过程……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为统一全国作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加强了中央集权、澄清了吏治,发展了经济,大大增强了国力,同时处理好与突厥的关系。隋文帝于开皇七年(587年)废除了后梁政权。采纳了高熲的策略:干扰陈国的农业生产,破坏陈国的军事储积,使陈国损失惨重,而又疲惫不堪。
待时机成熟后,隋文帝命令次子杨广为元帅、高熲协助,统一指挥灭陈战役。开皇八年(588年)十月,隋文帝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置淮南道行台省,以晋王杨广为行台尚书令,主管灭陈之事。命杨广、山南道行台尚书令杨俊、清河公杨素为行军元帅,高颖为晋王元帅长史,右仆射王韶为司马,集中51.8万人的水陆军,统由杨广节度,从长江上游至下游,分8路攻陈。十二月,隋军发起攻灭陈朝的大规模作战。杨素率舟师出巴东郡(治今重庆奉节东)顺江东下,与荆州刺史刘仁恩军相配合,一举袭占狼尾滩(今湖北宜昌西北),继而攻克岐亭、延洲(今长江西陵峡口、湖北枝江附近江中),击破上游陈军防御。由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东撤之陈军也被杨俊军阻于汉口(今湖北汉水入长江之口)以西,为下游隋军主力进攻陈都建康(今南京),创造了有利形势。
九年正月,下游隋军主力乘陈朝欢度元会(即春节)之机,分路渡江。行军总管韩擒虎、贺若弼两军配合钳击建康,至行军总管宇文述军占据石头(今南京城西清凉山),隋军主力已完成对建康的包围。随后,贺若弼军与陈军主力激战于白土冈(今南京城东),陈军全线溃退。韩擒虎军首先进入建康城,俘陈后主。杨广入城后,令叔宝以手书招降上游陈军。吴州(治吴县,今江苏苏州)、湘州(治今长沙)等地陈将拒降,二月间均为隋军击破。岭南数郡共奉高凉(今广东阳江西)冼夫人为主,保境拒守。隋派使臣安抚岭南,杨广亦命陈叔宝致书冼夫人,劝其归隋。冼夫人以其孙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州悉为隋地。至此,结束了东晋以来270余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完成了隋文帝统一南北的大业。
主要战役:
狼尾滩之战
白土岗之战
歧亭、延州之战
開皇之治:
吏制改革……
1、中央:五省六部制
主条目:隋朝中央官员列表
隋文帝代周之后,废除了北周的六官,综合汉魏官制,在中央设:
三师:
三公:
五省:
内史
门下
尚书:吏部、礼部、工部、兵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度支(后改为户部)
秘书
内侍
二台:御史、都水
九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
两监:国子、将作
三师、三公,品位崇尊,却并不主事,五省中的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及六部,处理全国军政大事,这就是三省六部制。
三省的长官:内史省之内史令二人,门下省之纳言二人,尚书省之尚书令一人、左、右仆射各一人,均执宰相之职。内史省起草诏令,为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是行政机关,“事无不总”,重在执行,下辖六部处理日常政务。
六部长官为尚书。
2、地方:州县制
在地方吏治上,隋文帝撤销了郡一级建制,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并合并了一些州县,裁减冗员,消除了过去权力层叠、机构过多的弊端,改善了吏治,节省了开支。
地方官员的任命也作了改革: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员均由吏部任免,每年进行考核。州县佐吏三年必须更换,不得连任,不许用当地人,必须用外地人,从而防止了地方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实行科举制度: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以前选官用的九品中正制,选官不问门第。规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明经等科的考试,合格者录用为宫。隋炀帝时,又创立了进士等科。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科举”即分科举士之意。
科举制度顺应了历代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的要求,缓和了他们和朝廷的矛盾,使他们忠心拥戴中央,有利于选拔人才,增强政治效率,對中央集权的巩固起了积极的作用。
改革府兵制度:
开皇十年(590年),隋文帝对原西魏、北周的兵制——府兵制做了重大改革。府兵是当时的职业军人,兵士都由军府统领,并不列入各州县户籍,其家属也随营居住,居不定所。改革后,军人除仍保留原有军籍、隶属军府外,同时与其家属一起编入各州民户,可以按均田令分得土地,平时从事生产;并按规定轮番到京城宿卫,或执行其它任务。
编制《开皇律》
北周时的律法有时鬆,有时严,不好掌握,导致刑罚混乱。隋文帝即位后,于开皇元年(581年)命高顽等人在北齐北周旧律的基础上更定法律,在开皇三年(583年)又让苏威等人加以修订。这就是《开皇律》。《开皇律》分十二卷,500条,刑罚分为: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笞刑五种二十等。废除了鞭刑、枭首、裂刑等酷刑,简化了律文,是唐代及其以后各代法典的基础。
隋朝灭亡:
主条目:隋末民变
公元604年,太子杨广弒父夺位,即隋炀帝。杨广是一个好大喜功的暴君。杨广修大运河,沿岸建40余座行宫以便游览江南。杨广搜罗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又下令各地贡献草木花果、奇禽异兽,征调大量力役,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此外他還為了宣揚國威,三次出兵高句麗,但三次都大敗而回,死伤逾百万。杨广的行为淘空了隋朝雄厚的国力,国内矛盾空前激化,各地爆发反抗隋朝的起义:[2]
长白山首义——611年(大业七年)一月,王薄在长白山(山东章丘)起义。
杨玄感反叛——613年,杨玄感于黎阳起兵,隋朝的达官子弟纷纷参加。
瓦岗军起义——616年,瓦岗军首领翟让在李密建议下,攻破要塞金堤关(河南荥阳东北),打下荥阳诸县。617年(大业十三年),瓦岗军攻破距东都洛阳仅百余里的兴洛仓。由于李密具有较高领导才能,翟让把瓦岗军的领导权让给李密。李密称魏公,建元永平,在兴洛仓附近筑洛口城,作为起义军的根据地。随后,瓦岗军破回洛仓,直逼洛阳城下。瓦岗军迅速发展为一支几十万人的起义大军。
河北起义——616年,窦建德所领导的河北起义军转战河北各地,占据了河北大部分地区。
江淮农民起义——617年,杜伏威领导的农民起义转战淮南,占领了高邮,切断了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的隋炀帝与北方的联系,致使隋炀帝再也回不了中原。
李渊起兵——617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攻克长安,拥立杨侑为傀儡皇帝,尊杨广为太上皇。
在此形勢下,隋朝政权迅速土崩瓦解。当江都(江苏扬州)城的东、西、北三面都被起义军包围,隋炀帝仍然在城内寻欢作乐。618年(武德元年),领导侍卫部队的司马德戡和贵族宇文化及发动政变,缢杀了隋炀帝。长安杨侑禅位于唐朝。隋朝至此灭亡,前后历时37年。618年洛阳守将隋王世充立隋炀帝杨广太子杨昭的另外一个儿子杨侗为帝,年号皇泰。皇泰二年[619年],王世充废杨侗自立称帝。同年五月,王世充杀杨侗,亦谥为恭帝。隋统始绝。
建筑工程:
大运河
主条目:京杭大运河
隋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位于中国北方,尤其是关中地区,在统一过程中,为了运兵南下,开始修建运河。待全国统一后,为了将南方的粮食和纺织品运送到北方,又陆续开凿了数条运河。最终形成以东都洛阳为中心,首尾相连的几条运河。
公元587年,隋为兴兵伐陈,从今淮安到扬州,开山阳渎,后又整治取直,中间不再绕道射阳湖。公元605年,开通济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黄河,东段自荥阳汜水镇东北引黄河水,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通济渠,又名汴渠,是漕运的干道。公元608年又开永济渠,引黄河支流沁水入今卫河至天津,继溯永定河通今北京。公元610年继开江南运河,由今镇江引江水经无锡、苏州、嘉兴至杭州通钱塘江。至此,建成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连接而成,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长2700余公里的大运河。
大运河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在此后的千余年时间内成为沟通中国南北方的重要纽带。但在修建过程中过重的劳役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使得民怨沸腾,成为隋朝末年大起义的诱因之一。
赵州桥:
主条目:赵州桥
建造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设计者为李春,是目前世界最古老的现存完好的大跨度单孔敞肩坦弧石拱桥。
经济:
经济制度
隋朝的经济制度基本继承了北周旧制,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以租庸调制为主体的服役制度。征收对象是均田农民。
均田制
隋制规定,自亲王至都督皆给永业田,多者百顷,少者三十顷。京官从一品至九品都给职分田,多者五顷,少者一顷。官署给公廨田,以供公用。农民、奴婢、耕牛的授田为:一夫一妇受露田一百二十亩,丁男受永业桑田或麻田二十亩。地主官僚的奴婢受田,按其地位高低限制在六十人到三百人之间,奴婢受田的数量和普通人民一样。丁牛一头受田六十亩,限四牛。
租调力役和庸绢进入赋税制度
隋的租调,继承北周旧制,其中租调,原来每床绢一匹、绵八两、粟三斛,后改为绢二丈。炀帝更免妇人、部曲、妇婢之课,租调徭役按丁征收。为了确保赋役征收,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隋还进行了“大所貌阅”和“输籍之法”,确定户等将依附民转为国家编户,增加赋役收入。
但隋在租调之外,把力役变成庸绢,是中国经济史上一个重要的变化。隋开皇三年,规定力役“减十二番,令岁役功不过三十日,不役者收庸”。这一规定是力役转为庸的开始。开皇十年又制人年五十免役收庸,对于五十岁以上的人,硬性规定改役为庸,庸乃逐渐成为赋税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庸绢与力役相联属,又渐渐与力役相分离,才叫做庸。
农业的发展
隋朝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农业人口的激增、垦田面积的扩大和国家粮仓的丰实。隋初,仅有359.9万多户,灭陈后得50万户,总计当时全国户数近410万,人口约3000万。到606年(大业二年),达到890.7万多户,4600多万口。在二十六七年间,户数增加了400多万,人口增加了1600多万。人口增加这样多,固然由于整理户籍,查出了不少隐漏数,但也不能否认人口迅速增长这一事实。人口的激增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批劳动力,使垦田面积不断扩大。同时,还修复和改造了许多水利工程。如在寿州(安徽寿县)修复的芍陂,灌溉农田达五千余顷。
政治体制:
隋文帝杨坚对原继承于北周的的政治体制做出了一些改革。在中央,废除了北周仿照《周礼》所创立的六官制度,改为实行三省六部制。在地方,废除了位于郡和县之间的州一级地方行政建制。
主条目:三省六部制
主条目:隋朝行政区划
军事、外交:
西北方向
隋初,突厥军队十分强大,时常侵扰内地,隋朝被迫修长城,重兵驻守。开皇二年(公元582年)5月突厥汗国动员四十万大军,杀入长城。开皇三年(583年4月),隋军八路大军北伐突厥汗国。不久,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两部内部各派也互相攻战。开皇十九年(599年),*突利可汗战败降隋。大业七年(611年),西突厥处罗可汗亦降隋。从此突厥与隋的政治、经济关系日益密切。
吐谷浑位于现在的甘肃,青海之间的一个国家,都伏俟城(青海湖西十五里)。隋初经常入侵。开皇十六年(596年),光化公主嫁于吐谷浑可汗。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派军大败吐谷浑。在其地设河源(今青海兴海东南)、西海(今青海湖西)、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且末西南)四郡。
东北方向
主条目:隋朝征高丽
隋文帝隋炀帝父子为征服高句丽(都平壤),先后于开皇十八年(598年)、大业八年(612年)、九年、十年先后对高句丽进行了四次大规模作战。但四次战争隋朝均未取得完全的胜利,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第一次更遭受惨败,浪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加重了人民负担,直接导致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
东南方向
隋炀帝曾于大业三年(607年),派朱宽、何蛮前往流求(一说即现在的台湾,但亦有其它说法)。第二年,再次命朱宽前往。大业六年(610年),又派陈稜、张镇州率兵万人前往攻打流求。
帝王年表:
隋朝•君主与年号编辑庙号谥号姓名年号使用时间
高祖文皇帝杨坚开皇581年-600年
仁寿601年-604年
世祖炀皇帝杨广大业604年-618年
—恭皇帝杨侑义宁617年-618年
与隋恭帝同时并立政权:
——杨浩
(本为秦王)天寿618年
—恭皇帝杨侗
(本为越王)皇泰618年-619年
起义名单:
隋朝末年,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最乱的年代,很多人揭杆起义,为的就是吃口饭。但是一共有多少人起义呢?我们来统计一下,有不知之处请看客指正。
1.首先是邹平人王薄,号称知世郎,在长白山揭杆起义。
2.平原郡人刘霸道,在平原郡起义,响应者十多万人。
3.漳南人孙安祖,在高鸡泊一带起义,他的队伍里有后来的窦建德。
4.俞(地名不知道是那里)人张金称在河曲一带起义。
5.莜(这几个字打不出来)人高士达在清河境内起义,窦建德因为孙安祖(被张金称杀)死,后来跟了他。看来先乱的是山东和东北。
6.灵武人白瑜娑起义。
7.济阳人孟海公据守周桥起来,拥有数万人。
8.齐郡孟让起义。
9.北海郭方预起义。
10.平原郡郝孝德起义。
11,河间府格谦起义。他的队伍里有高开道,后来他战死,高开道立。
12.勃海郡孙宣雅起义。这些人都有数万到十万人不等,后来跟王薄后来合兵一起,被张须陀打败。他们活动的区域在山东附近。
13.裴长才响应王薄起兵,二万人也被张须陀打败。这时候张须陀的部队里,有一个很厉害的年轻人非常勇敢,他就是年仅十四岁的罗士信,这时候秦叔宝也在张须陀的队伍里,但不是很厉害。
14.隋朝礼部尚书杨玄感(杨素的儿子)起兵造反,并且围攻东都洛阳。他的队伍里有谋士李密。此时的隋炀帝正带领一百万军队,围攻高丽。闻杨玄感兵变,急忙来师。
15.战火漫延到了江东,余杭的刘元进起兵,一月之内聚众数万人。1
6.吴郡人朱燮起兵响应。
17.晋阳人管崇起兵造反。后来朱燮和管崇还有刘元进合兵一处,被江都总管王世充所败。
18.章丘人杜伏威协同临济人辅公佑起兵造反,这一年杜伏威年仅16岁。
19.下邳人苗海潮造反,后来与杜伏威合兵一处,听杜伏威管。
20.海陵人赵破陈起兵造反,后来被杜伏威所杀。
21.离石人刘苗王起兵造反,徒众达到数万人。
22.汲郡人王德仁起兵造反,徒众数万人。
23.齐郡人左孝友起兵造反,徒众达到十万人,后来被张须陀所败。
24.涿郡人卢明月率十万徒众反,也被张须陀所灭。在打败卢明月的战斗中,秦叔宝才比较有名了。
25.上谷人王须拔反,有徒众十数万人。
26.左才相反,他的队伍里有李子通,后来左相才被杜伏威所灭,李子通跟随杜伏威,因为暗杀杜伏威未果,于是叛逃到海陵。
27.李子通在海陵聚众反叛。
28.城父的朱桀反,此人吃人肉,臭名昭著。
29.绛郡人敬盘陀反,徒众数万。
30.太原附近的甄翟儿反,此人比较奇怪,直接进攻太原,间接造成李渊后来镇守太原。
31.冯翊人孙华起义,徒众数万人。
32.韦城人翟让造反,他就是瓦岗寨的大当家。李密因为杨玄感失败,后来跟随翟让。
33.外黄王当仁反。
34.济阳王伯当反。
35.韦城周文举反。
36.雍丘李公逸反。这些人后来被李密说服,与翟让合兵一处。
37.潘阳人操师乞起兵,它的队伍里有林士弘,后来操师乞战败,林士弘代他成为头领。
38.幽州罗艺起兵,没有说反,但成为藩镇,不归隋帝支配了。他的儿子就是隋唐英雄传里的罗成。
39.徐圆明占领东平起兵。
40.鹰杨府校尉刘武周杀太守王仁恭反,但他归顺突厥。他的队伍里有著名的将领宋金刚。
41.另外在河南地区,还有很多起义将领。如济阴的房献伯。
42.上谷的王君廓。
43.长平的李士才。
44.淮阳的魏六儿。
45.淮阳的李德谦。
46.谯郡的张迁。
47.魏郡的李文相。
48.谯郡的黑社和白社。
49.济北的张青特。
50.上洛的周比洮、胡驴贼。这些人后来因为李密势大,都跟随了李密。
51.延安的梁师都也起兵反。
52.蒲城人郭子和反。
53.汾阴人薛举造反,他后来给李世民造成很大的问题,他的儿子就是骁勇的薛仁果。
54.陇西人宗罗喉反。他后来跟随了薛举。
55.岷山羌族人钟利俗也反,不过后来也跟随了薛举。薛举人数最多的时候,兵士将近三十万。
56.太原的李渊起兵,打入长安,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
57.武威人李轨起兵,后来被李渊所败。
58.关中孙华反,后来跟随了李渊。
59.巴陵校尉董景珍起兵造反,拥护萧铣为首领。
60.岭南的冯盎也不尊隋朝的号领,虽然没有明着造反。
61.江南沈法兴起兵。
62.庐江郡张善安反,后被林士弘所败。
63.宇文化及在江都杀隋帝,天下大乱。
后来经过兼并,慢慢发展出几股大势力,等到李密被王世充打败,宇文化及被窦建德所杀,李世民打败薛举和李轨,然后出关的时候,基本上只有陕北的梁师都,大同以北的刘武周,河南王世充,幽州罗艺,河北窦建德,巴陵萧铣,贵州林士弘,江南杜伏威,江都李子通,华东沈法兴,岭南冯盎。后来洛阳一战,李世民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山西一战打败刘武周,又平定了窦建德的部将刘黑阀,然后李靖说降了萧铣的部将,然后打败了萧铣,又打败了林士弘,于是杜伏威和冯盎投降。直到李世民登基,又打败了梁师都和突厥的联兵,天下归唐。
历史事件:
[编辑本段]
隋帝系表
1隋文帝杨坚(581-604)年号开皇仁寿
2隋炀帝杨广(604-618)年号大业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