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兵戎> 隋朝往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隋朝往事(2 / 2)

3隋恭帝杨侑(617-618)年号义宁(杨广孙,长子杨昭之子,战时留守长安,为李渊拥立)

4隋泰帝杨侗(618-619)年号皇泰(杨广孙,长子杨昭之子,战时留守洛阳,为王世充拥立)

[编辑本段]

隋朝年表

581年

二月,隋王杨坚篡夺北周帝国帝位,隋帝国建立,是为隋文帝。封长子杨勇为太子,皇子杨广为晋王、杨俊为秦王、杨秀为蜀王、杨谅为汉王。

582年

五月,突厥汗国动员五位可汗、四十万大军,杀入长城。

六月,隋帝杨坚命大臣高颎等在旧长安城旁兴建新都,命名为大兴。

十二月,突厥汗国大军大掠河西走廊诸郡

583年

三月,隋帝国正式迁都大兴城(今西安市)。

四月,隋帝国八路大军北伐突厥汗国,在白道川击败突厥沙钵略可汗。

隋帝杨坚撤销「郡」建制,保留「州」建制。从此地方三级政府变为二级政府。

584年

正月,隋帝国属国后南梁帝国皇帝萧岿朝见隋帝杨坚。

六月,隋帝杨坚兴建广通渠运河。

突厥沙钵略可汗与隋帝国和解。

585年

突厥汗国开始分裂为东、西两突厥汗国。

隋帝杨坚建立「义仓」。

隋帝杨坚修筑长城(隋长城,自宁夏灵武至山西朔县。)

587年

四月,隋帝国在广陵修筑山阳运河(邗沟)。

八月,隋帝杨坚征召后南梁帝萧琮至长安朝见。萧琮叔父萧岩率众投奔陈帝国。杨坚下令废除后南梁帝国,南梁帝国结束(502-587)。

588年

十月,隋帝杨坚动员九十名大将,大军五十一万八千人,晋王杨广为元帅,准备总攻陈帝国。

589年

正月,隋帝国对陈帝国展开总攻击,隋大将贺若弼、韩擒虎攻陷建康,俘虏陈后主陈叔宝。

二月,隋帝国大军扫荡江南故陈帝国残余势力。江南、岭南诸州郡归降隋帝国,陈帝国灭亡。北朝并吞南朝,南北朝时期结束,隋帝杨坚统一中国。

590年

江南人民因不习惯隋王朝统治,纷纷起兵反抗隋政府

十一月,隋帝杨坚派杨素为元帅,讨平江南民变。岭南民变,隋大将裴矩平定之。

592年

隋文帝杨坚任杨素、高颎为宰相。

593年

隋帝杨坚兴建仁寿宫。

595年

仁寿宫落成。

597年

二月,隋大将史万岁平定南宁州(云南地区),云南地区并入隋王朝版图,但不久又脱离隋王朝。

598年

高句丽王国攻击辽西,隋杨谅等三十万大军准备讨伐高句丽王国。

六月,隋军讨伐高句丽失利,撤军。高句丽与隋王朝和解。南宁州(云南地区)蛮夷首领爨翫反叛隋王朝。

599年

二月,隋王朝三路大军北伐突厥,杨素、高颎等大败突厥军。

十月,隋帝杨坚策封突厥启民可汗,其部众移居河套。

十二月,隋王朝再攻击突厥汗国,突厥汗国大乱。

600年

四月,突厥攻击中国边塞,隋晋王杨广、汉王杨谅、大将杨素、史万岁等率军迎击,击败突厥军。

六月,秦王杨俊病逝。

十月,隋帝杨坚废太子杨勇,杀大将史万岁。

十一月,立晋王杨广为太子。

601年

突厥步迦可汗率军入侵中国,击败隋军。

602年

隋大将杨素北攻突厥,击败突厥军。八月,隋独孤皇后逝

世。十二月,杨广、杨素诬陷蜀王杨秀,隋帝杨坚废杨秀。

603年

突厥汗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汗国。

604年

正月,隋帝杨坚至仁寿宫避暑。

四月,杨坚生病。

七月,杨广谋杀杨坚,继位是为隋炀帝。杀前太子杨勇。

八月,汉王杨谅起兵反抗杨广,杨谅兵败被擒,囚禁而死。

十一月,隋帝杨广兴建东京洛阳新城。

605年

二月,杨素为宰相。三月,兴建通济渠运河,自大兴至扬州,建行宫四十余座。

四月,中国隋王朝大将刘方讨伐林邑王国(占婆,越南南部),攻陷其首都。

八月,隋帝杨广出巡,第一次下江都(扬州)。

606年

七月,杨素逝世。隋政府兴建「洛口仓」。

607年

*启民可汗来中国朝见。四月,州级政府改称郡级政府,但仍为二级地方政府制。隋帝杨广大改官名。四月,杨广第一次北巡至涿郡(北京)。隋帝杨广派裴矩经略西域。

608年

正月,隋政府兴建永济渠运河。

四月,日本圣德太子遣使朝见,国书云:「日出处天子致日落处天子」(《隋书》记为“日出处太子致日落处天子”),隋炀帝杨广大不高兴。

杨广第二次北巡,至五原郡巡视长城。

七月,再度修筑长城。隋大将宇文述攻击吐谷浑汗国,隋军攻击伊吾王国(新疆哈密),并入版图,设立伊吾郡。

609年

三月,隋帝杨广西巡,重击吐谷浑汗国,并吞之。青海地区并入隋王朝版图。六月,设立鄯善、西海、且末、河源四郡。隋王朝疆域到达极盛。

610年

隋帝杨广派张镇周、陈棱等率军征讨流求(台湾),俘虏一万余人。杨广下诏兴建江南运河。(镇江至杭州)

611年

隋帝杨广欲使高句丽王朝见,不成。二月,下令讨伐高句丽王国(第一次征高丽),征调军队民夫,人民苦不堪言。山东地区开始发生民变,窦建德起兵。杨广第三次北巡至涿郡。

612年

正月,隋王朝大军110万集结涿郡(北京),开始对高句丽王国发动总攻。

六月,隋帝杨广包围辽东城,无法攻下。七月,陆军宇文述于渡河时被高句丽军击溃,海军来护儿攻击平壤,也被击溃。隋军损失惨重。

613年

正月,隋帝杨广再次召集全国军队于涿郡,再度攻击高句丽(第二次征高丽)攻击辽东城,失败。

六月,杨玄感黎阳兵变,攻击东都洛阳。隋王朝东征军撤退。政府军反击,杨玄感兵败自杀。

本年之后,全国各地民变纷纷而起。

614年

二月,隋帝杨广三度召集军队,第三次征讨高句丽王国。高句丽王高元遣使归降。

615年

八月,杨广四度北巡,突厥大军包围杨广于雁门郡,隋帝杨广哭到眼肿。九月,突厥解除包围,杨广南返。

616年

七月,隋帝杨广三次下江都,命越王杨侗留守东都洛阳。自此杨广一去不返。遍地民变,全国大乱。

617年

正月,变民首领窦建德割据河北,自称长乐王。

二月,梁师都割据朔方郡,结援*汗国。梁师都攻陷陕北诸郡,称梁帝。变民首领刘武周割据山西北部。李密起兵攻陷洛口仓,称魏公,割据河南诸郡。猛攻隋东都洛阳。

四月,薛举占领陇西地区,称西秦霸王,不久又称秦帝。

五月,隋政府军击破李密军。六月,李密再度击破隋政府军。

七月,唐公李渊于晋阳起兵南下。十月,占据西都大兴城。凉王李轨占领河西走廊。

九月,王世充与李密洛口对峙。

十月,萧铣占领江陵地区,称梁王。

十一月,李渊拥立隋代王杨侗继位称帝(三任),是为西都恭帝。

十二月,秦帝薛举子薛仁杲攻击隋西京政府(李渊),被李世民击败。隋西京政府将领李孝恭率军进入四川,招降四川诸郡,四川完全纳入隋西京政府(李渊)版图。

618年

三月,江都政变。隋禁卫军将领宇文化及等杀隋帝杨广。宇文化及立秦王杨浩继任皇帝(四任),率军北返。梁王萧铣于江陵称帝,拥有两湖地区。

五月,隋王朝西京政府皇帝杨侗让位于李渊。李渊称帝,建立唐王朝,是为唐高祖。

五月,隋东都政府拥立越王杨侗继位为皇帝。(五任)

六月,秦帝薛举攻唐泾州,秦王李世民迎战。

八月,秦帝薛举死,子薛仁杲继位。

九月,王世充击败李密军。李密投奔唐政府。王世充掌握东都政府。宇文化及至魏县毒死皇帝杨浩,称许帝。

十一月,凉王李轨称帝。唐秦王李世民击灭秦帝薛仁杲。李密部将徐世绩投效唐政府。长乐王窦建德改称夏王,拥有河北地区。十二月,窦建德军攻幽州。李密叛唐政府,为唐军所杀。

619年

隋王朝东都政府太尉王世充掌握大权。唐王朝政府开始制订「租、庸、调」法。夏王窦建德擒杀许帝宇文化及。

三月,隋东都政府王世充任相国,封郑王。

四月,定杨天子刘武周攻击唐政府晋阳留守齐王李元吉。郑王王世充夺取隋王朝东都政府(杨侗)政权,称郑帝。隋王朝正式结束。隋王朝残余军队及郡县皆归降唐王朝政府。

隋朝大姓:

这个现在看起来并不太大的古村落,在历史上曾跟徽州诸多望族颇有关联,篁墩就像是一个绳结一样,将很多新安氏族系在这里。这当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篁墩当年的繁荣处于南北朝以及隋朝时期,这个时期,恰巧中原居民大批向南迁徙。徽州在历史上有过三次比较大的移民浪潮,最大的一次,就是南北朝时期。徽州望族程、朱、江、胡、吴等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北方迁入的。迁徙主要是为了躲避战乱,但南方的富庶,肥沃的土地以及宜人的气候,也是吸引他们迁居的重要原因。当年迁徙徽州的各个望族,在沿着新安江深入到屯溪盆地之后,会先到篁墩歇一下脚,盘整一下,然后再到其他地方安居下来。篁墩就像路途之中的凉亭一样,招摇在徽州的风雨之中。

徽州历来就有“徽州八大姓”和“新安十五姓”的说法,所谓八大姓,是指程、汪、吴、黄、胡、王、李、方诸大姓,倘若再加上洪、余、鲍、戴、曹、江和孙诸姓,则称为新安十五姓了。新安各姓中,程氏位列于《新安大族志》之首,“新安程氏,自篁墩始”。根据程氏宗谱的记载,两晋末年永嘉之乱时,程元潭起兵镇守新安,遂为当地太守,也由此,程元潭被后人尊为新安程氏的始祖。程元潭病逝徽州之后,其子孙即以徽州为家。到了200年后的南朝梁武帝末年,侯景起兵叛乱,程元潭的后人程灵洗又从徽州起兵,后来被梁元帝萧绎任命为新安太守,并封“忠壮公”。在此之后,程氏家族一直居住在篁墩,一直到唐末黄巢农民起义时,篁墩为唐朝部将所占领,程氏族人纷纷四散逃命。动乱结束之后,一支程姓才摸摸索索重新回到篁墩,并在这里建立了程氏宗祠。

程氏家族,族长程合,他是徽州刺史。程合的大儿子程远是新安城的折冲都尉。

篁墩的地位重要,还在于这个弹丸小村跟纵横历史上千年的“程朱理学”有着紧密的关系。村里现有一座题为“程朱阙里”牌坊,巍峨壮观。之所以题为“程朱阙里”,那是因为篁墩曾经是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的老家。关于这一点,曾有着详详细细的考察过程,在这里不妨原原本本地追溯一下。

富有的隋朝:

隋文帝杨坚坐定江山后,定都长安。开皇二年(582),他下令在旧都城之外修筑新都城。因为杨坚早期被封为大兴公,所以新都命名为大兴城。大兴城的兴建,不是在旧的基础上扩建,而是在短时间内按周密规划兴建的崭新城市。全城由宫城、皇城和郭城三个部分组成。宫城(皇帝一家居住地)位于南北中轴线的北部,东西长*****米,南北宽1492米。中部是大兴宫,由几十座殿台楼阁组成,是皇帝起居、听政的地方;东部为东宫,太子居住和工作的地方;西部为掖庭宫,安置宫女学习的地方。皇城(军政机构所在地)在宫城南面,东西长与宫城相同,*****米,南北宽*****米。城中南北七条街,东西五条街。郭城(生活区和商市)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米。全城南北大街11条,东西大街14条。全城总面积达84.1平方公里。规模之大堪称世界第一城!(明清北京城60.2平方公里唐朝洛阳45.2平方公里;明南京城43平方公里)。

大兴城的街道的宽度也是罕见的,通向城门的街道都在百米以上。最宽的是介于宫城和皇城之间的横街220米;位于中轴线上的主干道朱雀大街宽150米;不通城门的街道也在42—68米。现在中国最宽的北京长安街,路面宽度也只有80米。这些纵横交错的街道形成一个发达的交通网络,每条大街的两侧都开有排水沟,街道两旁植有榆树和槐树,风光旖ni,景色宜人。

令人意想不不到的是,这么一座工程浩大,设计科学,功能完善的城池,从兴建到迁入使用,前后只用了九个月的时间。其建设速度之快,令人惊叹!就是在科技水平如此发达的今天,也只能望其项背!在规划设计中,地形、水源、交通、军事防御、环境美化、市场供需的配套以及作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功能等因素考虑得十分周密,因此,大兴城的兴建,标志着当时中国经济和科学水平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隋文帝杨坚执政期间,采取均田制等措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隋朝府库中积聚了数量庞大的粟帛。在隋朝政府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粮仓,其中著名的有兴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唐朝贞观11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隋朝已灭亡了20年,隋文帝已经死了33年,时间过去55年,隋朝遗留下来的粮食布帛还未用完。1969年在洛阳发现了一座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内探出259个粮窖。其中还有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由此可见的隋朝的富裕与强盛。

隋文帝初登基时全国人口400万户,隋炀帝登基时已达890万户,以一户六口计,全国人口不下5000万,这个数字大约直到唐玄宗时才达到。直到唐太宗死后,唐高宗继位,计户口380万户。唐玄宗时,全国760万户,4100万人。隋开皇九年已垦田地1944万顷,大业中期已垦田地5585万顷。唐天宝十四年已垦田地1430万顷。隋炀帝登基就有890万户,而唐太宗直到驾崩才有380万户。可见,隋朝才是经济最富裕的朝代,唐朝不过是中国历史上军事最强大,民族关系最密切,对外交往最频繁的朝代而已。从以济上看,唐朝比隋朝差远了。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明以物质文明的光辉著称于世。奇巧的工艺,精美的器物,伟大的建筑,特别是其流溢丰厚的财富,不仅引起人们的向往,也曾经被统治者用来向周边少数族炫耀国威,公元670年,隋炀帝曾令宇文恺在榆林作大帐,帐下能坐几千人。突厥、奚等部落酋长到帐下观看散乐、品尝大宴之后又惊又喜,争着贡献牛羊马匹以示敬意。第二年,隋炀帝又在洛阳置百戏场,供西域人观看。戏场周围五千步,奏乐人多至一万八千,声闻数十里,灯火照耀如同白昼。为了夸耀富饶,在同西域人做交易的丰都市盛饰市容,街道上的树木都用帛缠绕。到了宋代的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统治者分别以输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和每年贡纳银、绢各二十五万为代价,用文明财富向辽、金换取一时之安。

将中国的富裕向外人炫耀,目的是为了稳定边疆,本也无可厚非。只是隋炀帝走得太远了些。隋朝本来是一个很有实力的大帝国,经济实力尤其雄厚,所以隋炀帝才能有条件向西域商人炫耀。但隋炀帝仅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使这个庞大的实力雄厚的帝国分崩离析。

大隋与高句丽的战争:

589年,隋灭南陈统一中国,结束了中国长达300年的分裂局面。高句丽曾多次小规模袭击隋北部边疆。对此隋文帝很不满。596年,在隋的特使在突厥遇到高句丽在突厥的特使后,隋文帝传书高句丽要求高句丽终止与突厥的军事联盟,停止对隋边疆的骚扰并对隋表示臣服。高句丽平阳王虽然表面上接受了隋文帝的最后通牒,但第二年,597年,平阳王联合先发制人攻击隋在河北的军事驻地。

第一次战争(598年)

598年,隋文帝派他小儿子杨谅协高和大将周罗率30万海陆大军攻打高句丽。

杨谅的军队去时正赶高句丽的雨季。大雨使杨谅的军队前行和物资供应变得艰难。高句丽的频频袭击使杨谅的军队损失惨重。感到无法攻克高句丽,杨谅决定与周罗的海军会合。

周罗的海军同时也是困难从从。虽然隋的海军尽可能地靠着海岸前行,但海上的大浪使许多船只颠覆。隋的海军一抛锚休息,高句丽的先遣部队就会出现进行袭击。周罗和姜以式的5万高句丽海军在渤海交锋。由于周罗先前已损兵折将,元气大伤,大败于高句丽。

史称这次战役中,隋军损失90%。而与隋相比,高句丽军队伤亡很少。杨谅别无办法,只好撤退。婴阳王高元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只好适时罢兵。

第二次战争(612年)

先期准备

604年,隋炀帝弑父登基后,大修京杭大运河,将中国北部的政治中心与经济发达的南方连接起来。这使得跨地区大规模运送军队成为可能。不过京杭大运河的兴建使得百万计的劳工伤逝性命,劳民伤财对隋的统治也留下祸根。

611年,大运河建成后,隋炀帝开始募集军队。募集的军队被集中在现在的北京。据《隋书》记载,此次募集耗时数年,规模前所未有。一共动员了大约113万的作战部队。负责后勤和运输的人员还要远高于这个数字。整个军队的总数说法不一,估计在300万到500万之间。612年,隋的大军开始出发。由于人数巨大,全部部队用了40天才出发完毕。行进的部队排成的队绵延400公里。

满洲之战

598年的战争,高句丽得到一些缓冲地域。由于这些地域不适于和隋这么大规模的军队进行面对面的交锋,高句丽平阳王于是将军队撤到辽河一带。天时地利,那年,辽河水比往常提前好久就开始解冻了。当隋炀帝到达的时候,辽河水已全部融化。隋炀帝毫不气馁下令在辽河上修建了3座桥梁。不过隋炀帝所修的桥还没修到对岸,高句丽就对隋发动了进攻,并有效地击退了隋炀帝的第一次进攻。不过隋炀帝最终将桥修好,隋朝军队过桥包围了高句丽的城堡。

开战前,隋炀帝下令隋将不得擅自作出任何有关作战决定,必须先向他报告后再听从命令。这使得隋朝军队在战场上很被动。隋将在做每个决定的时候都要先派人向隋炀帝请示,这就延误了军情。高句丽的军队也因此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重整和反击。就这样5个月过去了,隋炀帝没拿下一个高句丽城堡。于是,隋炀帝感到需要改变策略。

平壤之战

隋炀帝的新战略是在与高句丽在满洲周旋的同时,派海陆军攻打高句丽的首都平壤。30多万陆军和20万海军构成的先遣队就这样出发了。

隋的海军先于陆军到达了大同江。发现隋的陆军没有到达,平阳王派出了一小批军队与入侵的隋朝军队交战。简短的交锋后,高句丽的军队假装被击败并向城里撤退。隋朝军队将领以为立功的大好时机已到来,带领10万军队开始攻平壤。

当隋朝军队来到平壤的外围城堡时,发现大门敞开,墙上也无人把守。进入城堡后,发现地上放着钱财和武器。为了谨慎起见,隋朝军队将领下令,禁止掠夺。当隋朝军队来到一个寺庙后,遭到了高句丽的伏击。不过高句丽的军队并没有取胜,然后就撤逃了。这次隋朝军队将领真的以为高句丽不行了,于是开始掠夺外围城堡。

正当隋朝军队掠夺之时,一支由几千人组成的高句丽先遣部队对隋朝军队进行了伏击。毫无防备的隋朝军队一时慌了手脚,不知所措,并开始向海边撤退。10万隋朝军队仅有几千人成功推出。第一次单独行动失败后,隋朝军队的将领决定等隋朝部队的陆军到达后再围攻平壤。

然而,隋炀帝派出的陆军在路上也出了问题。在隋国内行军,隋朝军队后勤很有保障。但一旦进入高句丽的国土,隋朝军队的后勤供应就会遭到高句丽的伏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隋炀帝下令每个士兵都要自己携带食物。这样就大大加重了士兵的负担。许多士兵为了减负,仍下的所带的食物。等隋朝军队到达鸭绿江后,物资已严重缺乏。

在鸭绿江和平壤之间有一条青川江,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下令在清川江的上游修筑堤坝蓄水。当隋朝军队到达清川江时,江水很浅。于是隋朝军队便涉水过江。正当隋朝军队过江之时,乙支文德下令开闸放水。数千隋朝军队被淹死。乙支文德随后率领高句丽军队向入侵的隋朝军队发动了猛烈的进攻。隋炀帝派出的30多万陆军仅有2700人返回。

第三次战争(613年)

613年,隋炀帝再次对高句丽发动进攻。这次又无功而返。在隋炀帝不在之时,杨素的儿子杨玄感谋反。担心两面受敌,隋炀帝被迫撤退回国镇压杨玄感的起义。

第四次战争(614年)

在平息了杨玄感的起义后,隋炀帝614年再次攻高句丽。虽然隋炀帝冲破了高句丽的第一道防线,但由于高句丽的持续伏击和对隋朝军队供给线的切断,隋炀帝始终不能拿下辽河。高句丽平阳王见势,主动请和以期待结束旷日持久的使双方精疲力尽的战争。平阳王将在杨玄感起义造反后逃到高句丽的斛斯政交还给隋炀帝。感到无法战胜高句丽,并担心国内日益增长的内乱。隋炀帝接受了平阳王的建议并撤军。

后续

隋炀帝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使隋朝数百万人丧生,引起隋国内人民对隋炀帝的强烈不满。隋炀帝最后一次攻高句丽后,隋朝全国范围内爆发起义。隋炀帝被迫迁都到扬州。但起义已失去了控制。

隋朝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不仅使隋朝国力锐减,而且使隋炀帝丧失民心。隋朝的农民,军队,地主和幕僚们都纷纷起义造反。最终,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大将发动兵变,杀死了隋炀帝。618年,隋朝灭亡。

不过隋朝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也严重消弱了高句丽的国力。668年,在唐和新罗的联合攻击下,高句丽最终灭亡。

;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