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武侠修真>人世道>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2 / 2)

我在我的中也设了伏笔,可能有人会笑你这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可是你们知道我是如何才开始设伏笔的吗?我不敢说我的故事我自己事先构思有多么完整有多么成熟,但我开始在起点发书的时候,我的存稿二十七万字,我是在故事发展下去的时候有了伏笔的设置。我的最高的时候存稿有四十多万字,我是在后续故事发展的情况下对前面进行伏笔的设定,试问一下网络作者当中有多少能够做到这点?

所以说我设伏笔不是侮辱而是尊敬。我是对我自己的尊敬也是对看我书的人尊敬。我不是为了吸引人而设置的空泛的噱头,而是在有了一定答案之后放置的路标。

在古希腊半岛上,在亚里士多德时代,人们在欢呼在雀跃,因为人类思维有一项重大的发现,这项重大的发现在决定着人类的未来。那就是逻辑推理。

那什么是逻辑推理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人是会死的,亚里士多德是人,所以亚里士多德是会死的。

可能会有很多人看到这个例子感觉很是错愕,这有什么啊?这是很简单的逻辑推理啊?

可是诸位要知道,人的思维并不是天生就具有逻辑推理的,它是在人类不断的自我探索下发现的已然被我们当成本能的一种思考方式。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现代教育,处于一个相对落后封闭环境当中的人,你去问他某人会不会死,我估计他很可能不知道。

从古至今很多科学家和思想家对逻辑推理给与了极高的赞扬,认为正是人类具有了逻辑推理才让人类真正的开始认识这个世界,认识世界的本质。

可是,就是这个帮助人类认识世界的逻辑推理,这个已然植入人类思维的方式在现今的网络文学当中却在以惊人的速度退化着。

不符合逻辑和符合逻辑已然成为网络文学当中标示自己的一个词汇。有些作者用符合逻辑来让自己的作品显得与众不同,这其中就包括我。

荒唐的毫无逻辑可言的网络文学成为当今的主流,成为追捧的对象。人们将一切伟大的智慧进行抛弃而后回归原始的蒙昧。我这么说很多人会很生气会很不高兴,那我就举例来说。思维的逻辑推理无所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文情怀社会比较复杂就不言说,逻辑推理帮助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那我就从这方面说一下。

逻辑推理告诉我们,世界的规律是从无倒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很多人看到这会说,你这就是废话,可是就是这么简单的逻辑道理在主流当中都没有了影踪。那里的一切都可以跳跃,可以逆转,没有量的积累可以在转瞬间完成质的变化。当然了前提是里面主人公需要这种跳跃和变化。一个木讷鲁钝的孩童可以在顷刻间变得聪明诡谲,一大堆宝物突然间无缘无故的砸落在他的头顶,而后说是天给的,这里说句题外话,既然上天这么好,那干嘛你要逆天啊?这从另外一方面可以说是另一种逻辑的混乱,无论好与坏,你都必须反对,都要打倒都要推翻,要不对不起我的存在。

现在网络文学无论写的多么奇异,但大前提都是放在一个与我们现实世界几乎等同的世界。但是这些世界看来看去又感觉怪异无比,所有的力学在这个世界当中当然无存,我想飞就飞,我想什么就有什么,我想改变什么便改变什么,什么万有引力,那个对我不起作用,什么这个力那个力统统滚蛋。

于是乎逻辑化为一缕青烟,规则化为腐土,一切便成为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我思故我在的版本。

我们所有的教育体系在尽一切努力让我们摆脱唯心论的束缚,但到头来我们却兴高采烈的沉迷于唯心当中志得意满,如沐春风,既然都唯心了何必还要什么逻辑?

可是逻辑推理这种思维没有什么唯心唯物,身处唯心当中连逻辑也予以抛弃实在是让思维大踏步的倒退,人类花费了几千年完成的路程网络文学在几十年便将其毁于一旦。了不起。

看看现在科学的发展,灵异,这种被网络文学认为最不可知的事物现在的科学家却津津有味的探索着,试图用科学的一切解读所有的现象。科学和逻辑推理是紧密接合的,互相促进的,正因为有了逻辑推理,科学才获得进步;正因为有了科学的发展,逻辑推理才获得了内含。

我们可以异想天开,但你要明白什么是你可以破除的,什么是你应该留住的。这不仅是作者需要明白的更是读者需要明了的。

我记得前几年好像在高考题上出现过这么一段文字,大致内容是说诗词和作者不同的群体。那里说诗词是一时的灵感是突然之间爆发的才情,是在猛然之间的妙笔生花,因此诗词的作者没有局限性可以是年轻人也可以是老人,甚至是黄发垂髫的孩童。就不同了,由于本身的结构与长篇性,因此不仅仅需要创作的灵感同时需要丰富的知识,生活的积累。这其中博起了很重要的因素。

博是一个很宽泛的字,但在网络文学当中,这个博是需要作者有广泛的知识,有丰富的人文地理,有宽厚生活感悟。虽然这些的积累并非一朝一夕的,但现在信息的发展速度并不排斥年龄,因为年轻的作者只要会收集一样会从丰富的信息当中找到所想要的内容。看看现在我们社会的年轻作家群体,大家就会明白。

可是反过来看看网络文学呢?苍白与匮乏是最显著的特色。写古代的,除了作者一次一次告诉你那是什么年代外一点也找不出古代的模样。写现代的,基本都要富贵无极,可是那些身处金字塔顶尖的人过得生活却和中等财富所有者差不多,其智商情商比那些普通人来得还惨。

那些写古代神话的,连名字都搞得一塌糊涂,连哪位神仙是干嘛的都摸不到头脑就敢写,还美名其曰这就是想象。

对于那些写异世的更是乱糟糟一团。这里不是没有好的,被众多读者放在第一位的《迷失大陆》就是其中的一个不错的范本。前些年随着电影而被大家所熟知的《魔戒》就是经典的范例。

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便告诉我们不要闭门造车,可是看看现如今有几个不是在那里闭门造车的,什么也不准备全了,马上就动笔写。简单的枯燥的苍白的非理性的,毫无知识层次感的东西便跃然纸面。我听到过许多的作者说过他们根本不看他们自己写的东西,可是就连他们自己都不看的却让一大堆人追捧。

是什么决定了你的眼球?是什么阻碍了你的智力?我想无非还是那个爽字。

人说开卷有益,可是问题是你要开什么卷?你是寻找那些能够引起有如动物般本能刺激的卷?还是寻找那些凝聚着智慧让你享受文化之美的卷?博不仅是对作者的要求同样也是对读者的要求,要求你不仅能够从作品的当中领略丰富的内含,同时也要求你能够从翰如烟海的群书当中发现真正你需要开卷的书。

我记得一位文学大家说过,人性是永恒的话题,文学作品尤其是长篇必须描写人性,没有了人性的就宛如没有了灵魂的肉体,只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罢了。

看看现在各种知名的文学大奖上获奖的作品,尤其是国外的,基本都是对人性的挖掘和描写。贾平凹先生的《废都》我想之所以引起巨大的轰动并不是在于作者对性的描写而是作者对人性的深度探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之所以引起了对知识分子长久的争论便是因为他对人性的阴暗面的揭示。无论这些书的争议有多么的大,这些书最根本的还是对人性的描写来获得成功。

反过来看看现今的网络文学,人性已然分开,人成为了一个空壳载体,性成为了永恒的话题。

说道这里一定会有N多人大加反驳,举了各种书来说那里都有人性的存在。那我就要问了,什么是人性?人性是什么?

我想关于人性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人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问,从古至今,人类一直探索人性可是时至今日仍旧无法探索明白。

那有人该说了,既然没有一个答案凭什么说网络文学当中没有人性?

那诸位就看看,我们现实世界的人,每一个人虽然可以从面容加以区分,但真正让我们个体区别于他人的却是我们的每个人独特的性格,而支配我们性格的却是我们内心深处那若有若无的人性。

人性即可以说是一个个体,但在更多的时候人性却充当了一个群体的个性集合。就如善与恶,我们将人性的一部分共性归纳为善,一部分归纳为恶一样。因此让我们有了群体概念的划分,道德层次的分配。因此我们可以将庞大的人群进行有效的分割。网络文学当中便将这种简单的大体群落的集合型进行载入,用那些所谓自我的道德观将人进行划分,不是善就是恶。这样虽然感觉很清晰,读者也一眼就能明了,但这种大条的分割无异于童话世界。

但是从古至今,对人性的探讨不是大体的群落,而是在小范围内的挖掘与思索,力求找到人性最根本的东西。

看看网络文学给我展示了什么?千篇一律的面孔,千篇一律的人性,除了主人公可能带那么点人性外,其他的都是一副行尸走肉。而那主人公所谓的个性的简单苍白,除了在暴力血腥和性上来引起快感外在没有过多的人性可言。我看动物世界当中的狮子的个性就和这些所谓的主人公一个德行,用暴力让自己处于顶端,而后就是为了无尽的zhan有的血腥杀戮和让母狮传宗接代的本能。

但话说回来,网络文学当中还是有一定人性的描写的,但这部分人性是什么?

我记得前几年有过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争论,记得当时好像是清华大学还为此搞了辩论,其最后结论是人性本恶。这个结论当时也引起了社会上很多人的讨论,人性怎么会本恶呢?

现如今网络文学将这个人性本恶的理念加以证实,人性就是恶的,无论是摆在那所谓善的一方还是恶的一面的人类其本性都是恶的,他们都在算计着让人性本恶的一面如何发扬光大。我们那些可怜的主人公在这样恶的环境当中自然会变,变得更加邪恶,只不过我们的主人公被表达成以恶制恶的表率。主人公要用恶来让自己强大,最后达到顶峰,而后用自己的强大来从新规范人性的恶,让人性看起来变得美好。这部分还是好的,另外一些干脆抛弃了所谓的善,我就是恶,我是流氓我怕谁。

行,即使写恶也行,毕竟那也是人性,你能挖掘的深也可以。可是看来看去剥去了血腥、杀戮、自大、自私之外这恶的人性便什么都没有了。这恶的人性也未免太简单了点吧?

那自然会有人问,那恶除了这些还有什么?血腥、杀戮、自大、自私就已然是恶的深度了。

那在现实当中你看到这样的恶了吗?那些所谓的恶的人性就这么点内含?那些贪官应该是恶吧?那他们的人性呢?他们就是这么简单?现在世界经济危机,你们有多少人知道危机是怎么产生的吗?听新闻可能提到过是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家们那贪婪的本性造成的,可是你们想没有想过他们的人性是什么样的?

网络文学当中有很多是描写如何成为金融大亨金融寡头的,这个题目在现在应该是热门,因为很多人正想通过这样的书来了解一下这些金融家是如何贪婪造成世界经济危机的。可是你看看这些书,那些可笑的金融理念,那些虚妄的金融规则,很多完全就是闭门造车自己在那里想的。如果按照天下无贼里面黎叔的话来讲,就是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就更不用妄谈他们如何探究那些金融家的人性了。

有的人读过《货币战争》就感觉自己懂得了金融;有人读了《我是如何搞垮巴林银行的》就自以为懂得了金融家的贪婪。

金融大鳄索罗斯自己都说过,他自己都搞不懂那些金融游戏规则。有人说他是谦虚,但我不这么看,我认为他这是实话,因为金融这东西有很多是非线性非理性的。试问一下当今有谁敢说他搞懂了金融?就连股神巴菲特也不敢去玩对冲基金,因为那东西是不可琢磨与不可预见性的。

而人性在很多方面与金融差不多,是混乱一片的,需要你用丰厚的知识擦亮你的双眼仔细去找寻的,将人性简单的归纳永远是苍白的,这样的人性读起来永远是空洞的。人性的多样性的,我认为人性本善。

我在动笔写我的《人世道》之前,也翻阅了一些写作指导的文章。在起点上就有一个说有三种方式来写,第一个是用主人公来推动故事发展,这个是最好写也是初学者最愿意采用的方法;第二种则是主人公和外力一起来推动故事的发展;第三种是用故事来推动情节的发展。我想我是个新手于是准备用第一种,可是不久我看了一本关于和艺术方面的杂志,上面说用主人公来推动故事发展是非常难的一种写作方式,因为他需要作者良好的把握程度,如果作者没有一个良好的功底最好不要用这种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很容易失控,也就是说将的主人公放置在作者的层面上成为无敌的存在。

看到这里我也有些恍然,怪不得现在网络文学中自大的角色层出不穷,也许与采用这种方式有关。

那里面言说用故事来推动情节的发展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方法,因为作者可以用故事情节来压制主人公的随心所欲。那里面举了一些传统武侠的例子,例如很多武侠由于采用主人公推动情节发展的方法,结果让一切的条件都向着主人公方向发展,最后主人公越来越难以控制,挣脱了本身束缚。而如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则是用环境故事来推动情节发展,因此主人公无论如何强大始终逃脱不出本身限定的圈子,因此一切便显得合理而有序。

想想这还真的很对。看看现在的仙侠等,作者一开始进行设定等级层次,主人公从最底层开始奋斗,可是写着写着这个主人公就渐渐失控了,主人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跳跃了这些本应花费更多故事情节的层次,而作者为了压制主人公便想办法制造比主人公更强大的角色来压制,但为了追求爽,主人公是不能失败的,于是主人公又强了,很快主人公便超越了作者所有的限定,成为金字塔尖上的尖了。这个时候怎么办?结束吧?不甘心,所以很多人开始采用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很多人所谓的拖,写写这个说说那个,把前面的故事捡起来在编些新花样,例如某某人以前跟着主人公学了些本事或者主人公留下些宝物,于是回去看看他们现在怎么样了,结果发现哦,出了些麻烦,那好解决这些微不足道的麻烦吧。如此等等。最后实在感觉拖的没有意义了就结束吧。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再继续制造更加强大的角色,虽然最开始设定的时候没有预设,但反正笔在作者手中,读者就是为了爽。如果看过日本漫画的朋友应该从日本漫画中发现这个通病。例如《七龙珠》,作者最开始设定那超级赛亚人就是最强的了,可是作者控制不住最后就不停的制造更强的角色出现,最后超超超级赛亚人都出来了。

现在的网络文学大部分都在一遍一遍重复着这条路,虽然不能说我做得多好,但我个人感觉我还是成功的将我当中的主人公压制住了,让我可以将更多故事呈现出来而不是费尽心机的给主人公制造强大的对手。虽然这让一部分人感觉很是不爽,但跟下来的朋友应该知道我故事本身的精彩性。故事本身不再完全从属于人物的需要,就如我们现实的世界,它不因你的意志而改变,但你的意识却可以推动事物向哪个方向转变。

我想这很可能就是我看得人少的主要原因。因为那种原始的刺激比较少,同时对于看惯了自大,主人公就是世界,世界都在主人公掌控的人来说,看了我的书会感到一种失落。个体力量变得相对渺小,个人的控制能力被极力的压缩,主人公在被动的挣扎,那种所谓的强权欲得不到有效的满足,因此归结为不爽了。说到这里我就奇怪了,那金庸、梁羽生、古龙等的武侠你们又是如何看完的?我估计现在看梁羽生的不多了吧?因为梁羽生的书当中主人公很少能够成为最强者,金庸的《连城诀》、《飞狐外传》估计看得人也少吧,因为都不是很爽啊。

在我看得那关于作家写作的文章当中还提到了一些新人常犯的错误。其中就有‘李代桃僵’。什么是‘李代桃僵’呢?

作家写一部作品,无论你用什么样的视角去写,无论你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你必须要明白一个道理,那便是你是的局外人,你是掌控整个的人,你对于你的来说应该是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来看待一切。

可能很多人看到这个会很迷糊,我当初看的时候也很迷糊。但是渐渐的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作家对于他的作品就好似一个神,上帝,作家创造了这个世界,他应该高高在上,让世界当中的人物来描绘这个世界推动世界的发展,而不是上帝亲自出现替里面的人物解决一切。

说道这里我估计大家还是迷糊。我举例来说,比如主人公是个木讷良善的幼童,由于他拜入师门,但师门当中勾心斗角他也渐渐变了,变得心机狠辣诡计多端。这个变化过程正常来说是需要作者用故事进行描写阐述的,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明白人物变化过程。可是作者有时候为了省事或者为了各种原因将这一切略了过去,直接用作者的口吻进行旁白讲述。由于主人公身边都是心机险诈之人,主人公也变了,变得阴狠了变得有心机了。寥寥的几句话便完成了一个人物的个性转变。对故事当中的一个个人物不用语言、行为等进行描述他的性格,而是直接告诉读者这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接下来会干什么,而主人公面对他又会怎么样,因此他们之间又怎么样。作者没有用本身来推动发展,直接用作者的口吻将这一系列的过程讲述。

这种错误一般被称为新人错误,因为只有新入行的作者才会犯的。可是看看网络文学,十本里面有五六本都存在这低等的错误。

很多人会想了,犯这样低级错误的书想来都没有人看,可是错了,很多这样的书被趋之若鹜,高高赞扬,美名其曰合理,其实无非是不想看这种他们认为无用的性格变化,追求一个爽字。

说道这里我还想用金庸先生的作品做说明,郭靖、杨过、张无忌三个人都是金庸先生从小开始写的,他们的幼年人生历程让三个人有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性格。郭靖从小和母亲在蒙古生活,因此其性格即有天生的憨厚,也带有蒙古人的淳朴,由于是生活在底层所以又带有汉人所特有的坚毅,正是这份坚毅才让他成就了一番武学大业。同时,当时的成吉思汗等人的雄心大志也给他一种胸怀天下的性情,让他最后成为侠之大者。杨过,从小父母双亡,可以说是喝着苦水长大的,因此性格当中存在藐视和叛逆,这便成为日后他的张扬和对一切道德束缚的碰撞。张无忌,相对来说他可以说是在蜜罐子里面长大的,虽然也遭受了许多的苦,但相对来说总是有人关怀和照顾,因此虽然也是父母双亡,但他的性格却多了宽厚和善,由于身有阴寒,常常徘徊在生死之间,因此有着一份坚毅和执著,同时对得失也看得很开,所以人也有些懦弱。三个人的三种不同的经历造就了三种不同的个性,这便是同样的内容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试问一下那些所谓爽的网络文学带来这样的感受吗?

那不仅要有人问了,为何这些网络文学具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可是为何还如此火爆呢?

我想这是需求和导向。人们需求什么?人们需求很多,低等的、中等的、高等的。最低等的是最原始的感觉,中等的是需要提炼之后的本质,高等的则是在中等之上需要升华的。

可是为什么现在网络文学集中在低等层次上呢?那就是导向了。

曾经有一个问题被提出来,千分之一和一百万分之一千有什么不同?

数学家回答说是一样的,结果都是千分之一。但如果将这个问题放入人的社会却得到了另外一个答案,那就是一百万分之一千大于千分之一。这是为什么?

一千个人向左看一个人向右看会怎么样?没有变化,还是一千个人向左看,一个人向右看。

一百万个人向左看,一千个人向右看呢?人的好奇心和趋向性等就会起作用了,会有一千零一个,一千零二个……越来越多的人向右看去,尤其是当你的左右都与你看得方向相反的时候,你会直接告诉你自己,你看错了方向了。

这也是数学家们一直所苦恼的问题,那就是人类的社会无法用精确的数学进行记录和描述。

这就是导向性。

我们总认为我们是独立的拥有自己的个性,有着独立的思维和判断,但我们却忽略了我们是群体动物,是社会动物,有着整体的意志,你认为你很独立其实你早就被趋同。当你看到一部作品,你认为不好,有一个人说好,你不会觉得什么,可是当三四个人说好,你就开始怀疑自己,当一群人说好的时候,你就会放弃自己的想法归于统一的意志说好,并且还想极力的证明好在那里,以此来证明群体的意志是正确的。

我们看似自由的,但其实我们是被锁在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精神枷锁当中。

还是那古语说得好,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