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人员混杂的队伍缓缓行进在冬季寒风侵袭的大地上,这队人马约在七八百人左右,队伍中的人服色很杂:既有穿着紫色丝绵袄的宋朝禁军士兵,又有黑衫角带、戴不顶帽的当铺老板,少数几辆大车上坐满了身着衫裙的妇女儿童……间或还夹杂几个套着臃肿皮裘顶着铁盔的军人,一看就知道是河北前线溃逃下来的边境戍兵。
这列队伍的核心是三百多名一色白衣的汉子,这些汉子和其他人沮丧的神色不同,各个神情剽悍、手持弓矢刀枪,警惕地护卫在长长的队列周围。
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领着几十个精壮大汉骑马在队伍最前面开路,这青年马鞍旁的枪袋中插着杆黑黝黝的点钢长枪,腰间挎口朱皮吞鞘宝刀,头扎簇红一字巾,身披朱红甲,上穿青锦祆,下著抹绿靴,前后一副精铁护心镜,面上英气勃勃。
正行间,一个汉子骑马从队伍最后赶过来,在青年面前勒住马头,口中道:“回大郎,邬大哥说了,是否先歇歇脚再赶路?”那青年瞧了瞧队伍中步履艰难的平民百姓,无声地舒了口气,点了点头,他身边的几骑立刻跟着那汉子向后驰去,口中喊道:“歇脚!老少赶紧埋锅造饭,吃了便继续上路。”
随着他们的喊声,队伍停住了脚步,那青年在马上张望,看见前方不远几丛枯树掩映下有个破庙,用马鞭一指,“天儿太冷了,还是把老幼妇孺带到那儿去歇脚吧,好歹能遮遮风。”旁边人答应一声,和伙伴们去了。
待那青年走进破庙,庙中的天井中、围廊上、正殿和配殿里已生起了一堆堆火,人们都聚在火堆旁取暖,火上架着的盛满水的瓦罐已开始冒出热气。那青年看了一眼正殿,那里挂着厚厚蜘蛛网的东岳帝君神像下已挤满了妇女儿童,转身进了隔壁配殿,几个汉子正把拆下来的窗棂栏杆加到火堆中,上面一口大锅里的水滚着鱼眼纹般的水花。
“还有多少米?”
“回大郎,过江前还勉强够吃,不过也只能保得他们一天两顿粥。”
那青年沉默不语,在火堆旁蹲了下来,一个汉子连忙递过碗热水来。青年正喝着,一个面色冷峻狮鼻鹰目的长大汉子走了进来,几个汉子忙叉手唱诺道:“邬堂主!”那青年也放下水碗叫了声:“邬叔叔。”
那狮鼻鹰目的汉子乃是荆楚明教澧州堂堂主邬天美,那青年是钟相长子、武陵堂堂主钟子昂,他们两个都是直属钟相的堂主,他们在齐天来到武陵一个月前起程,受钟相之命带三百明教好手北上勤王,实际上负的是观察中原形势的任务,然而天下形势变化之剧,让他们谁也没有料到……
李纲种师道被陈东救出后,完颜宗望见宋朝援兵不断到来,李纲又把汴梁防守的无懈可击,恐怕自己孤军深入再呆下去要吃大亏,在勒索了一大批金银后率东路军撤兵北走,东京解围,徽宗回到首都。
金国东路军进攻汴梁时,金国西路军也势如破竹地进抵太原城下。山西陕西是西北军人的重要基地,这里有西北第一军事世家——“折家”。提到宋朝名将,“折家”的威名更在“杨家”之上,为大宋世代镇守西北,名将辈出,人称“折家将”。
折家为羌族折掘氏后裔,第一代“折家”家主折嗣抡原来是五代时麟州(今陕西神木)刺史,后为府州(今陕西府谷),从那时起“折家”以府州为中心经营陕北,形成从五代贯穿北宋的“折家”军事世家。接替“折家”世镇麟州的是“折家”的世交——另外一著名的军事世家,就是西北名将“杨家”。那时中央政权软弱,但“折家”“杨家”勇武过人,又互为犄角,外族因此不敢进犯,大有西北栋梁,折杨擎天的感觉。
“折家”第二代家主折从远,常年抗击契丹,后汉时曾为节度使,加检校太师,后又进封歧国公。
第三代家主折德扆是折从阮长子,和杨家当时的家主“火山王”杨信互为犄角,同抗契丹。一年秋天,契丹派耶律敌烈率兵五万侵犯府州,敌我力量悬殊,折德扆又身体欠佳,他女儿折赛花毅然向父亲提出代父把关。她一方面采取拖延战术,一方面急派人到杨信那里求援。杨信亲自率军前往府州援救,辽兵在杨、折两家夹击下大败,耶律敌烈也被杨信杀死。这次胜利,折赛花名动西北。
在这场大胜中,杨信的一个公子勇不可当立下殊功,为了两家亲上加亲,“折家”就将折赛花嫁给了“杨家”的这个少年英雄。
这个公子,便是后来的“金刀令公”杨业;而折赛花,就是著名的“佘太君”。
后来“折家”和“杨家”都投降后周,只有杨业背弃了自己的兄长——当时“杨家”家主杨重勋和自己家族,始终忠于北汉,直到北汉灭亡才归顺北周的后身宋朝,担任“杨家”家主。
因为契丹占据燕云十六州,河北虚弱,宋朝把能征惯战的“杨家将”调往河北前线,脱离了西北军系统。从此“折家”和“杨家”一西一东,成为大宋护卫边境的两面坚盾。
“杨家”在杨业和杨延昭镇守“三关”时,风头一度盖过了“折家”,从杨文广以后,杨家要几代才能出一个名将。而以“嗣、从,德,御,惟,继,克,可,彦”辈分排行的“折家”,从折从阮之后,东抗辽、西御夏,连出八代名将。
折家第二代除了家主折德扆,还有个和他一样勇猛善战的弟弟折德愿。
折家第三代出了一对兄弟:折御勋、折御卿。他们是折太君的哥哥,杨六郎的舅舅。有一年,契丹大将韩德威(演义中“韩昌”的原型)纠集契丹各族军兵自振武犯边,老二折御卿出战,以少胜多把契丹打得大败,韩德威仅以身免。从此,就象杨延昭被契丹人称为“杨六郎”一样,折御卿被称为“折王”。第二年,折御卿病重,韩德威乘机来报仇,折御卿抱病出战。韩德威听说“折王”来了,不敢前进。后来折御卿病危,他的母亲——也就是杨业的岳母,秘密派人召他回家,折御卿说:“世受国恩,边寇未灭,御卿罪也。今临敌弃士卒自便,不可,死于军中乃其分也。为白太夫人,无念我,忠孝岂两全!”言讫泣下,翌日卒,年三十八。
第四代折惟信、折惟昌、折惟忠——这三个堂兄弟俱为名将:惟信勇猛,很早就战死战阵;惟忠多智,治军镇定;惟昌则勇谋兼备,在惟信战死一战中,他也被射中坠马,但依然带伤上马突围,此后屡立功勋,宋真宗召见赏赐的时候他说:“我叔御卿当年立功,圣上赐三十面大旗给他,上阵十分威风,陛下能不能也同样赐给我呢?”时人夸其豪迈。折惟昌之死和折御卿很相似,辽军截击宋军粮饷,惟昌带重病出兵为援,冒风沙而行,在军中去世,临去世前一天犹与部下宴饮,谈笑自若,年三十七。
第五代折继世、折继祖、折继闵等,都是抵抗西夏的名将。继祖勇猛,“为先锋,深入敌帐,降部落户八百。”,但更喜读书,曾上书皇帝请求赐好书。继世曾“以骑步万军于怀宁砦,入晋祠谷。。。夏人来攻,再战皆捷”
第六代以折克行最有名,他的上司是“种家”名将种谔,折克行守边三十年,爱护士兵,出奇制胜,战功最多,人呼“折家兵”,西夏不得不专门设置支部队来防备他。
如今,金兵进攻太原,轮到第七代“折家将”上阵了。
“折家”第七代中最有名当属折可适,他是折克行儿子,少年习武,非常勇敢,武卫上将军郭逵感叹道:“真将种也!”后随种谔出塞,遇敌将,独自取其首级,奔马而回,名声大振。米脂之役杀敌甚多,因给养不济,士兵因饥饿而逃,他只身骑马追赶,晓之以理,逃兵感激涕零,各自归队。
其后西夏十万大军入侵,折可适当时只有八千人,但他预先了解了西夏军守卫烽火台军官的名字,装作西夏军高官视察,喊出守烽火台军官后斩杀,由于不能通过烽火传递联系军情,西夏军只好撤退。折可适追击,在尾丁涂大破敌军,御驾亲征的西夏国母狼狈地从山间小道逃跑,西夏军相互践踏,跳崖死者不计其数。嵬名阿里、昧勒都逋是西夏名将,宋朝枢密院密令折可适想办法对付他们,正好二人因为畜牧问题在边境会晤,折可适派兵偷袭,俘获其族属三千余人,一举攻下军事要害天都山,帝国皇帝特在文德殿为他庆功,是西北名将。可惜十多年前就去世了,现在出马的是折可求和曾镇压江南明教并参加过伐辽的折可存。
先是折可存在领兵救援雁门的途中兵败,被俘于崞县。然后折可求、刘光世等部四万人救援太原,在太原城外的汾河北岸被金军击败,损失一万余人后溃散。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