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靖康雪耻录> 第十二章 柴房谈密 传国之宝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二章 柴房谈密 传国之宝(1 / 1)

徽宗曾经是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富有四海,掌握天下生杀大权。如今对于赵诚瑞的批评,却只是唯唯诺诺地说道:“壮士说的极是。老夫这些天来静心悔过,当初真不该信用那些小人,以至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我真是愧对祖宗,愧对万民。”

说道动情处,那徽宗竟然差点大声哭了出来。那钦宗此时也跟着悲道:“两宫数千位妃嫔,除了郑太后一人,因为年老色衰,幸得保存。其他上至贵妃,下至宫女都被抓去抵了债,成为金人的歌姬、小妾。男丁除了路上被折磨死的,都被卖给了西夏人做奴。我那可怜的皇后不堪受辱,自杀成仁了。连我和父皇一路都要侍奉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听说今夜金帝要举行欢胜宴,要我父子跪着侍奉斟酒。这日子真是生不如死啊。”

赵诚瑞听言,心里直憋了一把火,说道:“两位官家不要过于伤心,血债血偿,金人今日造孽,终有自食其果的一日。”

钦宗激动地抓住赵诚瑞的手,求道:“壮士尊姓大名?可否现在救我父子逃离苦海?”

赵诚瑞想了想,无奈地摇头道:“我也姓赵,叫赵诚瑞。今夜的偷袭计划失败,义军被堵在了法源寺大门外,以我一个人的力量,恐怕很难营救两位官家出去。”

听言,钦宗失落地问道:“壮士原来也是赵氏子孙,请壮士看在同宗的份上,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救我父子出去。”

赵诚瑞没回答,只是继续无奈地摇了摇头,一旁的徽宗似乎看出头绪,问道:“恳请壮士为我父子指点一条明路。”

赵诚瑞此时才思索了一下,问道:“敢问两位官家,这世上谁最有能力让两位官家南归,而谁最害怕两位官家南归?”

钦宗听言,直言道:“金帝完颜晟。”赵诚瑞笑了笑,然后摇头。

徽宗毕竟人老姜辣,说道:“金帝势灭我赵宋江山,断不会放我们父子南归。目前最有能力救我们父子的人,只有是构儿。只是,恐怕目前最害怕我父子南归的人也是构儿。”

赵诚瑞颔首道:“老皇上果然聪明。众人推举康王(赵构)登基,实数无奈之举。眼下康王初登大宝,人心未定,万一两位官家南归,康王将何去何从?”

钦宗听言,辩解道:“若九弟能助我父子逃脱金人魔掌,已是万幸。我父子又岂会再图谋皇位,做如此忘恩负义之事。”徽宗也连声附和不已。

赵诚瑞沉声道:“两位官家这么想,康王也许会这么想,但他身边的亲信大臣可不会这么想。”

钦宗听言,回想数封石沉大海的求救信,道:“难怪,难怪。。。。。。”

赵诚瑞接着道:“只有康王做稳了皇位,两位官家才有南归的希望。否则即使此刻我丢了性命救两位官家出去,恐怕康王也不会认两位官家。到时候两位官家被冒充二圣的罪名推到菜市口斩首,那可就太冤了。不怕实话告诉两位官家,外面救两位官家的义军是宗泽大人派来的,康王应该不知情。”

钦宗擦了擦脸上的冷汗,急忙说道:“我现在马上修书一封,保证拥戴九弟,以后绝不图谋九弟的皇位,否则天打雷劈,天诛地灭,不得好死。”

钦宗说完,抓起一张糙纸,奋笔疾书。稍微懂历史的人都知道,徽宗昏庸万分,但文采出众,写的一手好字。因为自己风liu倜傥,文才出众,所以他选了颇像自己的长子赵桓做继承人。

钦宗急忙中写出的隶书,字体浑圆,极富神韵,颇有大家风范。赵诚瑞接过信书,折叠整齐,贴身藏好,说道:“但愿这封信能让康王明白两位官家的心意。”

徽宗问道:“壮士是哪里人士,你似乎是南方口音?”

赵诚瑞虽然为徽宗提这个问题而感到奇怪,但还是马上回答道:“我家在杭州。”

徽宗继续问道:“那你可知杭州上任知府是何人?”

赵诚瑞在杭州逗留半年多,整日流连于风景名胜之中,蔡瑁在杭州历史上臭名昭著,想不知道都很难。

问及此,赵诚瑞气恼地答道:“蔡京的亲外甥蔡瑁。他是皇上花石纲的大功臣,也是抢夺民财,逼良为娼,无恶不作的大强盗。他一个人连娶四届杭州花魁做妾,自称“四冠王”。百姓敢怒不敢言,背后称他为“四无小蔡”。”

蔡京、蔡瑁都曾是徽宗的宠臣、爱臣,被赵诚瑞这么一骂,徽宗自然羞愧的不敢言语,而钦宗却是继续谈问道:“何为“四无小蔡”?”

赵诚瑞冷冷地说道:“这是相对蔡京这个“四无大蔡”而言的。说的是他,无心、无肝、无肺、无耻。”

钦宗知道了答案,同样羞愧地躲过一旁。那徽宗此时已经修书一封,然后从怀里掏出一个黄色纸袋,把信放好、封蜡,递给赵诚瑞,细声问道:“壮士,可知道传国玉玺的事情?”

赵诚瑞把此信又贴身藏好,才点头答道:“传国玉玺是由和氏璧打造,上刻秦朝丞相李斯篆书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是“君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历代国君都把传国玉玺奉若奇珍,国之重器。凡登大宝而无此玉玺者,就是“白板皇帝”。听说唐末大乱,五代十国的时候,石敬瑭这个卖国贼引契丹兵攻打洛阳,后梁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玉玺登玄武楼*,传国玉玺就此失踪。”

钦宗听言,急忙补充道:“传国玉玺确实是失踪了,但在我大宋哲宗时,有农夫耕田时发现传国玉玺,送至朝廷,所以传国玉玺又失而复得了。”

赵诚瑞听言,浅笑了下。传国玉玺的凄美、惊险经历,天下谁人不知。自从后梁末帝李从珂抱着传国玉玺*后,真正的传国玉玺就此在世界上消失了。北宋哲宗不甘心做“白板皇帝”,所以田间突然冒出一个传国玉玺。当时十三大学士鉴别后,确认是真品,但朝野的有识之士,都认为是仿制品。

此刻哲宗的两位继承人既然又提到这个自我安慰的闹剧,于是实话实说道:“不怕两位官家责怪,听江湖上的人说,这个哲宗时期突然从地下冒出的传国玉玺恐怕是假的。”

钦宗脸色难看,徽宗却是高深地笑了下,辩解道:“江湖传言不足为信,传国玉玺确实是如假包换的真品。”

赵诚瑞听言,兴奋地问道:“此话当真?如果两位官家能把传国玉玺献给康王,他应该会相信两位的诚意。”

钦宗丧气地说道:“传国玉玺是真是假亦如何!金人连朕的马桶都要,传国玉玺早被完颜宗望抢走了,如今到哪里去找传国玉玺给九弟。提起它,徒增悲伤而已。”

听言,赵诚瑞无话可说,只能在一旁感叹。

徽宗却再次神秘地小声说道:“呵呵,这倒未必。”

赵诚瑞似乎看出端倪,问道:“难道官家是想在下偷回传国玉玺,然后献给康王?”

钦宗听言,面露喜色,言道:“此计甚好。传国玉玺加上这两封书信,九弟应该会放心了。”

徽宗摇头答道:“传国玉玺现在恐怕已经到了金帝的手里,想要从皇宫大内里偷传国玉玺出来,好比大海捞针,恐怕希望渺茫。”

闻及此,钦宗地感叹道:“这如何是好?难道我命中注定要客死异国他乡!”

赵诚瑞想了想,坚定地说道:“即便是大海捞针,火中取栗,我也要去把传国玉玺偷回来。”

听言,钦宗激动地抓住赵诚瑞的双手,言道:“爱卿果然是忠义之人,如能成功,没齿难忘。”

历史上的赵构,因为是乱世中的白板皇帝,所以有很多贼盗趁机作乱,而赵构为了稳定统治,就把精力全部花在对抗贼盗上,而不是抗金。如果把传国玉玺给他,也许能让历史出现新的局面吧,赵诚瑞心中如此盼望,想到此处,他有些激动地说道:“你不用谢我,我这么做不是为你们,而是为了百姓。”

徽宗欣慰地点了点头,便突然言道:“恐怕即使壮士舍命偷来传国玉玺,也不无济于事。”

钦宗大惊,问道:“这又是为何?”赵诚瑞也是疑惑不已。

徽宗斩钉截铁地答道:“因为金人抢去的传国玉玺是假的。”

;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