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浪游的学者与玫瑰花的刺——封建文化
每一种文化都以原始的力量从它的土生土壤中勃兴起来,都在它的整个生
活期中坚实地和那土壤联系着;每一种文化都把自己的影像印在它的材料上,
即它的人类身上;每一种文化各有自己的观念,自己的情欲,自己的生活、愿望和情感,自己的死亡。
——斯宾格勒(德)
中世纪的黑暗主要指文化而言,一般人们认为在古典与近代这两座文化高峰之间存在的是中世纪的文化低谷。然而经过几代学者们的努力,大家确信黑暗的中世纪之类的称呼并不与历史事实相符。至少,不能将整个中世纪都归于黑暗之列。我们木能低估西欧中世纪文化发展的程度,更不能简单地以黑暗来标志之。
文化有物质与精神之分,封建的物质文化包括土地的耕作、技术的改进、城市的兴起、商业的发展等,这些我们在讨论农村与城市时已涉及,此章只对封建文化的精神层面作一些描述与分析。
一、中世纪文化范畴与观念
我们现在涉及的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话题,即中世纪人们头脑中的所思所想。尽管人们的身份地位会有很大的不同,尽管中世纪是一个领主与农民、市民与村民、教士与俗人、读书人与文盲、正统教徒与异端教徒对立共生的社会,但作为一个时代的人们仍然有许多共同的观念与行为。而这些观念是我们理解中世纪文化的最重要的基础。
中世纪人的时间观
什么是时间?时间意识与时间感是什么?现代人与中世纪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是时间的奴隶,对时间我们建立起宗教般的虔诚与崇拜。那么中世纪的人们呢?他们如何看待和感受时间呢?中世纪人们的时间观念显然最先受到蛮族观念的深刻影响。首先时间是为自然界的周期所决定的,它反映的是季节的交替转换。在蛮族人那里5月被称为“收集鸟蛋的时间”、6月是“阳光月”和“去夏天牧场的时间”、8月是“宰牛月”、12月是“羊月”。其次时间与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时间不会在人的世界之外流动,时间充满了人的内容,时间和生命相统一。过去和现在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过去永远被再生和复归,成为现在真实存在的一部分。于是生命就失去了它的偶然性和暂时性,而成为永恒的东西。总之,在日尔曼人看来,时间是真实的、有实在而具体内容的存在。这些时间的观念影响和渗透到中世纪欧洲人的生活和思想观念中,在普通民众的“深层意识”中存在和发挥着作用。蛮族的农事时间成了基督教举行宗教崇拜仪式的时间。这里时间同样充满真实而具体的内容。僧侣们以过的《圣经》的页数或在两次观察天气之间所唱赞美诗的多少来计算时间,或者以沙钟和漏壶所滴漏的沙与水的多少来计算时间,或者以点燃的蜡烛和油灯来计算时间。对于普通大众,教堂的钟声即是时间,也是他们生活的主要标志,有所谓“收获钟”、“晚钟”、“放牧钟”等来规范人们的生活。
基督教的时间观念对于中世纪人们的影响同样是深刻的,甚至更为突出。与日尔曼人的循环的时间观念不同,基督教的时间观念是历史的,是有始有终的。历史从上帝创造天地万物向最后的审判日发展,于是一个新的时间概念建立在这样三个因素之上:人类的开端、全盛与灭亡。时间成为直线发展和不可逆转的。历史的时间采取了戏剧的形式,戏剧的开始是亚当被赶出伊甸园,接着是基督来拯救人类,最后是末日审判。所以基督诞生之前和基督诞生之后成为时间的重要纪元。他们认为世俗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被拯救的历史,就是说世俗生活在时间上是一种暂时性,与上帝的永恒的时间形成对比。他们认为自己同时处于两种时间过程之中:一种是局部的、暂时的生活进程;另一种是世界历史中对于世界命运有决定意义的那些事件的进程,如上帝创造万物、基督的降临和受难等。他们不只是生活在世俗的时间之中,他们在精神上与神圣的历史不可分开。
基督教诞生之年即公元(Ann。Dondni,意为主之年),而基督教诞生之前即为公元前(BeforeChrist,意为基督之前)。
于是我们看到,中世纪人们的时间观念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中世纪缺乏统一的时间观念,表现在人们的生活思想上是存在各种各样的时间概念类型,如农业时间、家族时间、《圣经》时间、循环时间、历史时间等。这些时间概念的出现,与影响中世纪人们生活的诸多因素有关。如日尔曼人的农业社会的时间传统造成中世纪循环时间观念的存在。蛮族的家庭时间则演变为中世纪的家族时间观念,从家谱中去追溯血统和祖先。《圣经》的时间观念则造成人们的一种线性的时间观。而教会时间是最重要的,它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而且影响到人们的历史观和时间观。神职人员通过规定社会时间的节奏来决定和影响封建社会时间变化的方向和速度,一切企图摆脱基督教会时间控制的努力都被迅速地扼杀:教会禁止人们在节日工作,对什么日子吃什么东西做出详细的规定,甚至规定什么时间允许性生活、什么时间性交是罪恶。更重要的是教会从上帝创世这一点出发,将历史时间观念提炼出来,将循环的时间观变为线性的时间观,时间是有始的,是一个关量,是流动的,这是了不起的贡献。第二,中世纪的时间观念是矛盾的,对立的范畴无处不在。如静止与充满活力的矛盾、历史与非历史的对立、神圣与世俗的对立、客观与主观的对立、有序与无序的对立、精确与模糊的对立等等。第三,到晚期中世纪人们的时间观念呈现出一些较为共同的发展趋势,如循环的时间观向线性时间观发展,异教的时间观渐渐为基督教的时间观所取代,时间正在与其具体的内容分离。于是,时间成为了一条河,一条无限伸展的河。时间是短暂的、抽象的、纯粹的,时间是事物存在的形式。时间成了统一的,而非地方性的东西。时间是公共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时间再也不被“空间化”。时间就是时间,可精确,不可逆转,不可因内涵而走形。时间的价值体现了人的价值,时间观的改变反映了社会生活观念的改变。
中世纪人的空间观
什么是空间?空间观念与空间感是什么?现在的空间被压缩了,地球变小了,成了所谓的地球村。我们少了由于空间距离拉长所带来的诸多感受,即空间的变化再也很难拨动我们那些敏感而脆弱的神经了。那么中世纪的人们对于空间有何感受呢?
中世纪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有机结合的,而非对立。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甚至是自然本身。这颇有些我们所说的天人合一的意味。中世纪流行的是小宇宙和大宇宙的观念。小宇宙是整个宇宙的缩小的复制品,是大宇宙的再现。小宇宙即人。在他们看来,组成人体的成分与组成世界的成分是完全一样的。人的肌肉是土,人的血液是水,人的气息是空气,人的体温是火。它们所反映的正是大小宇宙的合一与和谐。这些观念显然来自日尔曼人那些古老而原始的认识。在这里,宇宙力量、世界元素甚至因果概念,都被描绘成人的形象或人的身体,如到处是人形的树木、人样的野兽。于是在文学作品中,对景物的描写都是陈词滥调,毫无特色。并且在大小宇宙观念的作用下,人们的空间概念只停留在有限的、狭窄的区域,人们只能根据自己所知的很小的一部分世界去推断整个世界,因此就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比德也只是个“伟大的乡下人”,没有超过地区性的水平。
但随着基督教的传播并逐渐占据至尊地位,中世纪人的空间观念也发生结构上的急剧转变。宇宙空间、社会空间和思想空间都被赋予等级结构。地上的封建制度只是上帝所造之物,是天使们的等级秩序的同构体。宇宙的象征是大教堂,它的构造被设计得与宇宙的秩序的每一个细节都一模一样。圆的穹顶,祭坛和侧堂,大门呈拱形。世界的末日在西门,神圣的过去在东门。在人们的想象中,世界是一系列同心圆形所构成的领域。虽然在构成这些领域的数目上有不同的看法,比德认为是7种,有人认为是55种,但人们都相信在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之外有许多层东西包围和环绕着。并且世界以垂直的方式存在,天堂在人世之上,上帝在撒旦之上。所以在中世纪梯子是非常重要的上升工具和象征。
在这些种过于抽象或象征的空间观念的作用下,中世纪的人们对于大地上的空间关系既漠然又不能准确地把握。他们的地理知识极其贫乏且错误。在他们看来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而关于异国他乡的描述则与我国《山海经》相类似,奇谈怪论所在皆是。例如7世纪的伊西德主教有《语源》一书,其中充满怪诞的描述:“布勒密斯”生于利比亚,无头、口和眼都生于前胸。“西奥朴第斯”生于埃塞俄比亚,独脚,以其巨腿遮荫。有些部落没有鼻子,有些则嘴唇连生在一起,以小孔道吸啄食物。有部落人人4只眼睛,据说是为了准确射击的缘故。地球是平的圆盘,不是球形的,因为不可能有人用脑袋走路。这样一些奇怪的东西,便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人们对于空间的理解和把握表现出太多的象征意味,太强烈的感情色彩,世界被简单地分为基督世界和非基督的世界。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样注重这些象征,如土地的转让以草皮树枝作为象征。于是他们的空间不以准确为据,说一个圣徒从爱尔兰到意大利仅用了眨一次眼的时间,没有人会表示反对。说另一个圣徒从英国到罗马,再返回,只用了24小时,大家也不会提出疑问。因为,宇宙的中心是神,人及其所居住的地球上的一应事物的好坏,空间的大小、距离的长短都不会引起太多的人的注意。他们关心的是天国,比如天堂的构造,上帝的居所等更为重要的问题。正如他们能计算出亚当在伊甸园居住的时间为7小时,却不能计算从巴黎到里昂骑马所需时间一样,他们能精确地描绘出55个围绕他们的所谓的领域,却不能对周围世界有一些起码的感知。所以他们的空间观是一种象征。
中世纪人的财富观和劳动现
在蛮族社会中,人们认为财富和名誉是水火木容的两样东西。财富只有在有助于人们得到名誉和尊重时,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对待财富,他们往往表现出令人心折的慷慨大方,将大量的贵重物品赐予他人,毫不吝惜;大宴宾客吃掉了自家储存的全部食物,下一餐没有着落时,依然谈笑风生。用他们的诗歌来表述是:
牛早晚要死,
种族迟早会灭绝;
人类也不能永世长存,
惟有人们做了好事后留下名声
永垂不朽。
这样的观念对于中世纪人们的财富观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于是我们看到在封建主的全部美德中慷慨占首要地位。一个领主应该是慷慨大方、大手大脚、花钱如流水,而且对负债累累满不在乎。领主所做的一切是“吃喝,分送自己的财产”,如果他做这些事情越奢侈越惊人,则他就越能得到人们的称赞,他的社会地位和威望也就会越高。有的骑士要求其厨师用昂贵的蜡烛而不是木柴来为自己烧饭;有的骑上让人用银制的农具来为自己耕地;还有的骑士为了引人注意竟把自己的30匹马用火活活烧死。这些行为与我们熟知的中国魏晋时期的石崇王恺斗富相类似。
如果说日尔曼人的观念是视财富为名誉之累的话,基督教的观念则视财富为生命之罪。基督教反对人们积攒财富,因为“你不能既侍奉上帝,又侍奉财神”,“你们看那空中的飞鸟,它们既不种,又不收,也不把粮食堆进仓里;但是圣父养育着它们……”在这样的教诲下,人们真正视钱财如粪土。但人们不可能都生活在贫困状态,中世纪同样有贫与富的社会问题。只是对贫富的认识和体会有着当时的特色。在当时富人钱袋快乐,穷人灵魂快乐。“造就富人是为了解救穷人,造就穷人是为了拯救富人。”穷人没有想过要摆脱贫困,他们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所以‘精贫被视为自己追求的理想”。清贫尤其是精神上的清贫和谦卑,被人们看作真正的理想。中世纪社会的偶像是僧侣圣徒,是禁欲主义者。清贫是美德,所有那些对现实社会感到不满的人们都把积累财富和夸耀财富的行为当作可以攻击的目标。作为财富拥有者的商人,尤其是放高利贷的商人,所唤醒的是中世纪人内心深处的各种情感,如仇恨、妒忌、轻蔑、畏惧,惟独没有尊严。
古代希腊罗马人蔑视劳动,而基督教则认为“若有人不肯工作,就不可以吃饭”。虽然劳动被视为一种因原罪而自讨的惩罚,但游手好闲更是一种罪行。人类有罪故要劳动,劳动的价值不在于追求财富,而在于教育。劳动能够克制人的yu望,有利于自我约束与精力集中,即能促进人们的精神进步。因此,一般基督教徒的时间被分为两部分:祈祷时间和工作时间。“这样免得让潜伏在人类灵魂中的诱惑力抓住懒汉。”但工作本身不是目的。水车是在法国的寺院中发明制造的,为的是使僧侣们能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祈祷。农民和手工业者当然不可能像教士那样看待劳动,劳动是他们的生存的手段。但不能只强调农民劳动的悲苦性。12、13世纪的神学家认为劳动不仅仅是一种惩罚的形式,而且更是一种能使人们获得祝福的活动。劳动能愉悦上帝,劳动的尊严和神圣性得到恢复,劳动成为人们拯救自己的一种方式。劳动是满足人们道德需要的源泉,它为农民进天堂打开了一条通道,使农民对劳动有了一种优越感。不仅如此,人们对体力劳动也升起一股新的敬意,教师、诗人的地位和职业得到人们的认识和尊重。劳动者与其产品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工匠不愿意与自己的作品分离所反映的正是这种对劳动的珍视、热爱和自豪。有美国历史学家称中世纪西欧的文明为“游动的文明”,不无道理。
中世纪人的宗教观
在中世纪,宗教深入到人们的骨髓。虽然日尔曼人的异教观念仍然不断在深层意识上影响和作用中世纪的人们,但基督教的思想和观念已经占据统治地位。人们的时空观、财富观、劳动观以及其他一切行为,无不受到基督教的深刻而持久的作用。至于他们对宗教本身的认识则更不能脱离基督教的正统。(1)原罪的观念。亚当与夏娃因为偷吃了jin果而被上帝逐出伊甸园。他们在人间繁衍后代,于是开始有了人类。他们因自己的罪孽而只能靠在土地中刨食为生,他们的后代也因此而带有同样的罪孽,这就是原罪。一个人不论你高低贵贱如何,都是生而有罪的。故人们需要接受上帝的拯救,并进行自我拯救。为了拯救世人,上帝曾派他的独子耶酥来到世间。要解脱这种罪恶,必须接受上帝的帮助和指引,即成为一个基督教徒。洗礼就是对原罪的排斥。为了洗清人们身上的原罪,人们采取了各种极端狂热的赎罪行为。苦行是个人赎罪的最常见的方式,一个人对自己的这身臭皮囊深恶痛绝,乃不断以各种方式惩罚它,或者光着身子在荆棘丛中打滚;或者以鞭子不断抽打使其鲜血淋漓;或者在炎炎夏日里把自己作为一株向日葵栽在庭院之中,一个夏天不挪窝;或者发狠将自己如雕塑一般安放在几十米高的柱子上,30年不下来,得到一个“柱上苦行者”的美名。(2)三位一体与圣母崇拜。耶酥基督来到人世间要洗清尘世的罪恶拯救世人。他是处女玛利亚所生,是上帝之子。为拯救世人,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但三天之后他又复活,我们可以看到在基督与上帝的关系上存在许多疑问。如基督既然是上帝之子,那么他的地位在上帝之上还是之下,基督到底是人还是神等。由这些疑问引发出许多派别,如阿里乌斯派、一性派、聂斯托里派(即唐代传入中国的景教)等。后来以大公教会,即天主教为正统。它强调的是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三者处于同一本质——神,是神的三种表现形式或三种位格。公元325年的尼西亚信经对此有清晰的描述:
我们信独一的上帝,全能的父,创造有形或无形万物的主。我们信独一的主耶酥基督,上帝的儿子,为父所生,是独生的,即由父的本质所生的。从神出来的神,从光出来的光,从莫伸出来的真神,受生而非被造,与父同质,天上、地上的万物都是藉着他而受造的。他为拯救我们世人而降临,成了肉身的人,受难,第三日复活,升天。将来必再降临,审判活人死人。(我们)也信圣灵。
阿里乌斯教派否认基督教等同于上帝,认为圣子是圣父所创造,故不能与圣父永远并存,也不可能与圣父同质。一性派则只承认耶稣基督具有神性,而否认其兼有人性与神性的说法。聂斯托里派否认玛利亚是基督之母,承认在基督身上分别存在人性和神性。
此后这些信条就是基督教的正统,凡违反此正统者即为异端。由于耶酥是玛利亚所生,后来逐渐发展出对圣母的崇拜。(3)天国的观念、末日的观念。对于他们所生活的世界本身人们殊少关注,他们更多地向往追求的是天国,是彼岸世界。尘世是罪恶的渊我,天国是真善美的所在。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进入天国的,只有经受了上帝的审判与挑选的那些虔诚笃信者,那些行善好施者,那些乐于奉献者才能进入天国。而不信者及有其他恶行之人则被打入地狱。这就是末日的审判,上帝以他的天平来衡量世人。天堂地狱的观念如此深入人心,在几乎任何一个教堂或小村庄都会听到人们发自内心的对天国的追求和对地狱的恐惧。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的十字军东征时,在一个叫阿克尔(Acre)的地方,人们看见一老妇右手持一盛满燃烧着的煤炭的碗,左手端一装满水的长瓶,急匆匆穿街而过。人们问她要去作甚,老妇答曰,火用以烧毁天堂,水用以扑灭地狱之火。人们又问,为何?答日:不愿人们行善只是希望进天堂,或害怕下地狱;人们只是因为爱上帝就应该行一切他所能行的善。(4)其他有化体观念、复活观念等。耶酥将自己的肉化作圣餐的面饼,将自己的血化作了酒,供基督教徒们享用,这就是化体的观念。人们在吃喝着基督的肉和血所化的饼和酒的时候,难道不反省自己的行为,体会和感激基督所做的牺牲吗?这正是化体的意义所在。耶酥在十字架上受难,并于第三天复活,且升天。于是复活的观念存在于人们中间。人们相信基督的复活相信他会再次降临人世,以拯救世人。
与此同时,各种复杂的观念存在于人们的内心深处,这就决定了正统的单一必然为色彩丰富的社会生活实际所补充。于是我们看到巫术的盛行,迷信的得意,异端的兴起。
早期中世纪是一个混乱和迷信的时代,从僧侣到普通信徒都呈现出迷信和狂乱的一些精神特征。充斥在诸如都尔的格里高利和比德等人著作中的是奇迹和狂热。一个眼盲之人因为受到某位圣徒圣手的抚mo,就能复明。一位身患麻风病之人受共主教的神性作用而痊愈。奇迹可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在《吉拉尔传奇》中是天使使罗兰和奥里夫的决斗终止,在《罗兰之歌》中是上帝阻止了太阳的下落。13世纪早期一名《处女的奇迹》的书中,描述了少女玛丽如何将一被吊死的窃贼抱在手中三天而使其复活,她还使一被淹死的僧侣复活。
从严格的神学意义上来说,奇迹不是信仰而近乎迷信。奇迹更多地受蛮族习俗和观念的影响,由于它的效应,故许多宗教人士往往利用它来加强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奇迹是大众的信仰最为有效的手段和方式。由此而引出的圣徒崇拜、圣物崇拜等崇拜活动,实际上具有相当鲜明的异教的特征,如供奉圣徒的遗物和遗像,一块圣徒的遗骨、一块布片都可以作为崇拜的对象。至于基督受难时的十字架及所穿过的衣服,则更是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了。几乎所有的城市乡村的教堂都有基督受难的十字架上的一块木片,以至后来人们讥讽说,要是把这些木片加起来,怕是该十字架要高耸入云了。而耶酥骑过的那头驴至少有5根肋骨在各地展览。施洗者约翰被希律王所砍下的头颅竟能多达12颗,没有一颗是假的。有一位大主教甚至声称他有“一磅风,这磅风是为何烈山山洞里的那个以利亚吹的,还有圣灵身上的两根羽毛和一枚蛋”。真是稀奇古怪。这些所反映的是基督教与异教的奇怪的结合。
施洗着约翰是一位传道者,他曾给耶稣施洗礼,后为犹太统治者希律王所杀。
但是,基督教又严厉反对异端。异端就是不同于正统思想的观念与行为。对许多问题的理解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一个农民可能会在村子里对所谓的三位一体发一点牢骚,只要他小心点,教会也不会采取什么行动。只是那些不满足于自己思想、还要将其传播给大众的人物,会对教会的权威构成威胁。他们也就是教会反对的异端。西欧宗教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所谓的“异端邪说”。它们反对的也许只是宗教教会的堕落腐败,也许只是诸如基督的肉和血化成饼和酒,但一旦被视为异端,就会遭到无情的镇压。当时有所谓宗教裁判所这样的机构专门审理此类案件。如法国阿尔比教派被宣布为异端后,遭到十字军长达几十年(1209-1244)的征讨。14世纪英国罗拉德教派及其领袖威克利夫被视为异端,威克利夫死后的骸骨被从墓穴中掘出,焚尸扬灰。
中世纪人们的时空观、财富观、劳动观以及宗教观所反映的就是他们的世界观,是他们对自己劳动生活的那个世界的理解感受与构想。他们的世界观是整体的,也是道德的。因为是整体的,所以个体与世界是和谐的统一的;因为是道德的,所以世界不是中性的,世界有善有恶。上帝是最高的善与完美的化身,世界因此也是象征的,需要象征来表述。首先是语词。称呼其名据说能治愈疾病。主教或审讯者对被怀疑为异端的人们往往要求他们以言语解释不得隐瞒。当时有人认为语言是精神的可信的手。其次是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如石头、花草等。肉红玉髓象征基督在十字架上为人类所流的血。透明的绿玉当阳光穿过时表示基督徒被基督点化和启蒙。一串葡萄是基督的血所化,它就是酿酒的象征。处女(也指圣母玛利亚)的象征是橄榄树、百合花、紫罗兰和玫瑰。而苹果则是罪恶的象征,曼德拉草是催请的春药和恶魔的象征。鸵鸟因其产卵于沙地而忘了孵之,故是那些忘记自己对上帝的任务的罪人的象征。山羊是淫荡的象征。蝎子因其以尾叮物,故是谬误的化身,尤其是犹太人的化身。狗是不洁的象征,也是忠诚的象征,是封建道德的最高化身。狮子和独角兽是强壮和纯洁的象征,也是暴力和残忍的象征。教堂建筑反映了两个原则,一是圆形、一是十字形,它们都是表现完美。再次就是数字。建筑的美感来自比例与和谐。音乐被认为是关于数字的最典型的科学。数是万物的尺度,且与现实密切相关。沙特尔的迪厄瑞说:“创造数即创造万物”。12世纪的一篇论文讨论的是数的不等性的重要性。维克多的雨果说,7>6表示劳动之后的休息,8>7表示尘世生活的永恒,9<10表示缺少完美,11>10则为过于完美。有人认为,30、60、100分别代表人生的三种状态:婚姻、寡居、永远保持童贞。表示30的大拇指和食指相互温柔地爱抚,故象征婚姻。表示60大拇指必须向食指弯曲,故表明寡妇屈从于过去的回忆和今日的面纱。表示100所有的手指呈贞洁的王冠状。在象征的世界中,人们创造了属于他们的那些文化。
二、封建文化的形成
早期中世纪封建文化的形成得益于三种因素:古典的、日尔曼的和基督教的。其中基督教是封建文化的主要内核,古典的因素似乎较少,其作用也有限。
古典文化的衰落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