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普天之下> 第七卷 朝天子 第二十九章 运筹帷幄㈡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卷 朝天子 第二十九章 运筹帷幄㈡(2 / 2)

钱佑掀起马车地窗帘。打量着平阳府的街市。繁华的街市和人声鼎沸。令他想起了杭州城的情形。

“秦国国势近来大涨。秦国士人鼓动秦王一统天下。而今我朝欲与秦国联手灭金。这恐怕并非长久之计。”钱佑担忧地说道。

“是啊。朝中宰执们如何想?金国若存。即为我朝北方屏障。则我朝边关无事也。”李舫也道。

“这是陛下与宰执们的定策。我等只须遵照执行罢了。何必多事?”苟梦玉一向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人生坐佑铭。“难不成诸位想与金人联手以制秦?”

“哼。朝臣们心忧天下。纷纷上表称要恢复旧土。何等的志存高远?”陈时臣叹道。“他们若是有雄心。为何不言恢复燕云呢?”

“将心比心。宰执们也是不得以而为之。秦国势大。却非远在天边。近在咫尺也。倘若我朝与秦国交恶。必遭其嫉恨在心。而女真与我朝有刻骨铭心大仇。岂能摒弃前嫌共修盟好?况且我朝若是能从中分一杯羹。将边关北移。可获得兵事缓冲之地。”苟梦玉耐心地解释道。“除非尔等能让秦主放下刀枪。将金国置之不理?”

“大人们说话总是很有道理。咱们只好卖些辛苦地力气。”陈时臣张了张口。瞪着车外。好半天才道。他这话不知在批评朝中大臣。还是在说苟梦玉。苟梦玉从没认为自己是大官。他将这几位年轻人地牢骚视作是骂朝中重臣。

“依在下之成见。秦主素有大志。又极有智谋。岂能如我朝心愿?”钱佑道。“须小心探其虚实心意。方才是此番出使之目的。”

“尽人事吧!”苟梦玉觉得多说无益。遂靠在车壁上闭上双目养神。马车中又恢复了宁静。只听到外面的商贩叫卖地喧闹声。

而三位副使。各捧着一份刚买的《中条见闻》津津有味地起来。

“这诗真不错。犹如杜工部复生也。只是不知这元好问是何等人物?这人的名号看着有些耳熟。”钱佑突然道。那元好问虽在北方鼎鼎大名。但是宋国文人却知之甚少。正巧这期报纸上有元好问地一篇大作。满纸忧郁地气味。

“陈某倒是记得此人。此人当年不是在贺兰书院中教书吗?”陈时臣笑道。“元某人是金国之臣。被秦王请到了中兴府奉为上宾。然而其人却屡诏不就。”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上次出使秦国。他们几人在中兴府游历。也都听说过元好问的大名。但毕竟是“外国人”。印象并不深刻。这次再使秦国。方才想起这号身份特殊的人物。

“瞧这模样。此人已得自由之身。他一向自诩为金国人。身为金国文坛领袖为何不逃回汴梁?自家皇帝仍在。却在敌国发着故国不堪回首的牢骚。看来。此人也不过是怯懦好名之辈。”钱佑自顾自地评价道。“秦王倒很有气量。不与其计较。”

“管他作甚?”李舫道。扬了扬手中报纸。赞道。“要说这报纸才是秦国最令李某最心仪之物。上至朝纲大事。下至贩夫走卒。皆有议论。分析简明扼要。评说精彩恰当。事理越辩越明。我朝若是也有这样地报纸那就再好不过了。省得我等胸有万千怨言却无处发泄。更不致于谣言四起。”

“要不。我等此番出使回临安。上表请设报纸?”钱佑问道。

众人眼前一亮。纷纷对着正假装闭目养神的苟梦玉行注目礼。苟梦玉嘴中好半天才蹦出四个字:“乐观其成!”

苟梦玉可没他们这么有干劲。他摆明是不支持不反对。只要别给他引火上身就成。他心里想地却是见到赵诚该如何如何办。想到地是种种可能的情境。正事要紧!

“这办报朝廷是否愿出钱?”陈时臣道。“人家这报纸多半靠的是收商贾出地广告钱。什么时候士大夫的文章跟商贾的买卖并列了?”

“秦国真是令人大开眼界啊。这重商求利之风虽令我等不齿。但人家秦国安之若素。我等何必过问呢?”钱佑笑着道。“不过。这木活字可比我们临安府的印书铺里地强得多了。想当年秦王还向我朝求书。如今秦国的书籍价钱却是极廉。寒士亦可易得。如此一来。这弘扬文字教化百姓。事半功倍也。”

宋使一行人过平阳府。顺着汾水北上。然后东折平定。过太行娘子关。进入真定府的地界。

与此同时。赵诚的另一位熟人。金国大臣乌古孙仲端已经到了灯枯油尽之时。当年十一月。金帝完颜守绪亲自探视他。并向其问国家大计。

乌古孙仲端提出要尽力与宋国交好。并派使节出使秦国。恢复岁币。他这一立场在金国朝廷并不占多数。给秦国地岁币是不可能的。因为秦国武力征服金国之心已经是路人皆知。给秦国岁币不就是羊入虎口吗?至于与宋国交好则是大多数人赞成地。当年十二月。金使完颜阿虎带出使宋国。口称:

“朕自即位以来。屡告诫边关莫要南下侵宋。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朕若亡于秦国之手。则宋国必有大祸。”

然而宋国君臣当场斥责金使。下了逐客令。乌古孙仲端听到快驿传来的消息。哀叹一声。与世长辞。完颜守绪感念乌古孙仲端昔日的功劳。下令厚葬。至于出使秦国的事情。就让乌古孙仲端之子乌古孙爱实出使秦国。

泰安九年的正旦节。因为秦王赵诚驻骅在此。真定府车水马龙。比以往更加喧闹繁华。高丽、畏兀儿、于阗。以及打着各种旗号前来的辽东、蒙古部族。还有西域商人前来觐见秦王。

当然宋、金两国使者最受重视。但待遇却是天壤之别。

注:更正:前文有误。“乌古孙仲端”应该是姓“乌古孙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