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伏尔铿船厂的设计就是由李凤苞和徐建寅共同内定的“萨克森”级的改进型,也就是后来的定远号了。其特点是船头方向具有无可比拟的4门主炮的优势,排水量7200吨,造价也相对便宜,为650万马克,折合白银120万两。而且伏尔铿船厂还表示如果一次订造两艘以上该型军舰,每艘还可再给予30万马克的优惠。
如果以后世的眼光来看待这几个设计方案,英国的方案虽然造价高出不少,但也算物有所值。“海军上将”级采用前后各一座双联装主炮塔,两舷分列数门中口径副炮的火炮布局,双桅双烟囱。这就很有点前无畏“君权级”的味道了,只不过干舷要低得多——这也是当时技术条件下的必要妥协。
伏尔铿厂在李凤苞和徐建寅指导下完成的设计也很不错,非常适合当时普遍认同的船头对敌的战术思想。最重要的是伏尔铿船厂给出的造价十分低廉而且装甲厚实,因此堪称物超所值。至于法国的设计虽然中规中矩,但性价比就要差一些。
在仔细比对了三家的竞标设计草案后,李凤苞和徐建寅相对而笑。
1880年9月4日,李凤苞不计成本将一份近百字的电文发回中国。电文中,他公允地比较了三舰的优缺点,称英国的设计方案前向火力不足,而造价糜费;法国的方案火力配置均匀,然而装甲防护略显不足;唯独德国的方案船头火力最强大,装甲最厚实,而造价也最省,是为当仁不让的最佳方案。最末一句,李凤苞特意强调了若在伏尔铿船厂一次订造两艘以上该型铁甲舰,则每艘还能得到30万马克的优惠。
……
保定,直隶总督衙门。
每年夏天,李鸿章总是会到保定坐镇一段时间,当电报发到上海的时候,李鸿章正在保定。国外公使的电报到达上海后都是五百里加急送出的,所以两天之后,中堂便先于北京收到了李凤苞的电报。
当下人把点报稿交到他手上的时候,只见中堂大人目光炯炯,迅速看完了电文,然后满面笑容地大喝一声:“好!李丹崖果然不负所托。速速备车,即刻进京。”
北京,紫禁城东暖阁。
采购铁甲舰也算一桩军国大事,而且事情紧急,因此在召对李鸿章同时,两宫皇太后迅速将在值的几位军机一起找来商议。
虽说大家一起商议,可衮衮诸公中真正懂点海军知识的也就李鸿章一人而已。
好在李凤苞的电文说得明白清楚,大家即便不懂海军,稍微一分析也能得出结论。那就是德国的船性能最好,价格最优。
其实,即便两位皇太后看了李凤苞的电报也能弄明白,这不就和在街上买白菜一个道理吗?谁不愿意买又好又便宜的。
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在德国伏尔铿船厂订造,不过在一次订造一艘还是造两艘的问题上,却起了争议。军机大臣李鸿藻认为,购舰一事花项巨大,宜先造一艘,若果真得力,则续造不迟。李鸿章则坚决主张一次建造两艘,在他来节省十几万两银子倒在其次,关键是朝廷办事经常有头无尾,没准哪天风向不对,这海军就不建了也说不定,若能趁此机会多订一艘是一艘。当然,他嘴里还是强调筹款不易,能省则省云云。
慈禧在听了两人的看法后,和慈安稍微一合计,便准了李鸿章所请,当即下达口谕:着李凤苞即刻在德伏尔铿厂督造铁甲二只,不得延误。
……
远在斯德丁的威廉此刻正在伏尔铿老厂主的家中聊天。
“殿下,我还是不明白,您让我们在标书中把每艘的单价提高30万马克,而一次订购两艘则按620万马克的原价计算。用这样的办法难道真的能让中国人一次订造两艘吗?万一阿姆斯特朗公司或者地中海船厂提出比我们更有竞争力的价格怎么办?”老厂主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和威廉说着话。
威廉则抿了一口茶,眯着眼,望着前方,胸有成竹地说:“伏尔铿先生,您就放心吧。我原来的中文老师在中国生活过三年,我现在老师又是中国的公使,你说是我了解中国人,还是你了解中国人?再说,英国和法国的人工比我们贵,钢材比我们贵,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现成的母型可以选择。不像我们可以直接照搬萨克森级的船体,甚至大部分零配件都可以通用。除非他们的政府肯贴钱,否则没有哪个商人会干亏本的买卖。”
此刻,虽然威廉看不到北京紫禁城朝堂上的情况,但他太了解中国人了,中国的女人大抵目光短浅,爱贪图小便宜,即便贵为皇太后可终归还是女人,亦不能免俗。
所以,威廉随便用了个他前世时商家们惯用的“先涨价、再打折”的小伎俩,便戳到了慈禧和慈安的痒处,优惠60万马克,10多万两银子,就不信这两个老娘们不上钩。
9月10日,朝廷的谕旨以电报的形式放到德国公使馆,李凤苞看后大喜过望,当场派人购买火车票,准备前往斯德丁和伏尔铿厂签订正式合同。
同时,英国的阿姆斯特朗公司和法国地中海船厂作为竞标的失败者,各自在拿到5000英镑的设计费用后黯然离场。
………………
这章写得有点散,可能还是背景资料太多,又不能全数交代的缘故。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