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都市言情>化成院> 四二、同宋君的酒话和《化成院陆游嘲僧》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四二、同宋君的酒话和《化成院陆游嘲僧》(1 / 2)



隔天,宋老师照例下午很晚才到玉盆地房地产公司,告诉我陶董过目已通过了我的报纸软文。我俩忙着手头的工作,一直忙到下班,不知不觉办公室只剩下我们两人了,大家相约一起在外面吃晚饭。

我们找了一家小餐馆,各干一杯啤酒下肚,彼此攀谈起来。

“宋老师,听他们说陶董是你的同学和朋友?”

“是同学,以前也是朋友,但现在两人经济差距太大,毕竟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人了,和以前比要生疏一些。不过,我和他的确是从小到大的就在一起玩耍。”

“这道也好理解,我也有这样的朋友。事业上的差距会导致两个人的圈子不一样。大家忙的事情也就不一样了。我觉得陶董脾气很大。他以前也这样大的脾气吗?”

“他这人从小就有点个性,但读书时可没这么大的脾气,但他现是集团的董事长,这是私营企业,权力没有制约,自然任他我行我素。”

“呵呵,这就好比一个国家的政权一样,没有制约,就总是只能一言堂,没人敢表达不同的东西。”

“是这个道理,兴涛,你知道为什么我看过之后就知道你那篇《大隐于山,龙行天下》文章,陶董会通过吗?”

“这个我可不知呢,早就听闻他是一个容不得眼睛里有一粒沙子的人。听说,要上报纸的文章,他经常打回来重新写,或是叫人改好多次。”

“因为我了解他的性格,我只看你文章的开头所引用的‘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这段话,便知道陶董定会喜欢这篇文章了。”

“这句我引用的是《三国演义》中的一段话。”

“没记错的话,小曾,这是三国中曹操的一段话。很有气势,所以就这几句引言,便能打动他了。”

“那我可得感谢罗贯中了。”

“你看陶董,公司开发的房产一个叫‘一品山河’,一个叫‘龙行天下’。集团最高端的白酒也叫‘一品山河’,而给此酒打广告的是演开国领袖的演员。他从小就喜欢这位开国领袖。他也和这位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特型演员私交不错。在他骨子里,自己在他的集团里也算开国领袖,说白了,在‘玉盆地’集团,他就是一位皇帝。那位开国领袖的词风豪放,正和曹孟德相似。而你的文章在婉约中偶尔也透出些豪放的风格,再加入你个人阅历的情感,很适合他的口味。”

“呵呵,原来还有这些道理。难怪我觉得他的举止眉宇之间透着些领袖的风采。”我玩笑道。

“看他的意思,应当会让你负责今后的龙行天下项目。”

“这个我也不太清楚,一开始我应聘的销售部经理,结果来了后说是公司准备新成立一个二手房代理公司,让我负责牵头成立,但又迟迟未动,市况也的确不太好。现在我成了万精油,营销部、办公室、项目上我都在做工作,但又不知道具体做什么。这样唯一的好处就是没有人管我。比较自由。不管做什么吧,我现在自己的人生遇到一些困难,也需要这份工作,所以就听候安排吧。”

说完我笑着和宋君干了一杯啤酒。随着慢慢的酒酣耳热。我和他的对话越来越热络,话题也更加深入,生疏感也慢慢的没了,我开始以“宋哥”相称,而不再称他为“宋老师”,他对我的称呼也在“小曾”和“兴涛”之间交错。天南海北地侃了不少事儿后,我突然冷不丁地冒了一句:

“宋哥,你去过化成院吗?”

他楞了一下,我发现我问错话了,也许是看了大明寺的历史,对他那个化成院的名字更有兴趣,所以不注意这样问了,于是马上改口:

“就是大明寺,你去过吗?”

“我当然去过了,去过好多次,《大明寺文史资料》那本册子地整理,我也参与了,不知你看过没呢?”

“已经拜读过了。”

“你可是第一个用化成院来问大明寺的人,我也喜欢这个名字,来吧,就为这一点,我们再干一杯。”

我俩豪情地碰了杯,一饮而尽。

“那相必你也知道大明寺,也就是化成院,和陆游的关系了。”

“知道,历史文学方面我从小就比较有兴趣,所以刚才一时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居然用化成院这三个字问你了。”

“这一点你和我比较相像,我也喜欢文学和历史,且因陆游在我们唐安前后呆过两次共一年多时间,写下了不少的诗词,在中国所有从古到今的诗人中,我对他情有独钟。”

“化成院是首游记诗,照理应当好懂,但这首诗太长,有些意思我大约能理解,有些却不能理解了,我上网查过,但这并不是陆游的名句。网上也没有什么像样的解释。想必你应当清楚一些,能给我讲讲吗?”

“好吧,我这儿正好收集了一个故事,作者具体是谁不太清楚了,故事可能有些是后人附会的内容,但听了这故事,大约你会明白他写作的动因和诗中的意味了。”

宋君说着去翻寻自己的大挎包,他从里面取出相机,和一些厚厚的资料,最后总算找出几页纸来。

“我就照着这资料给你讲一个故事吧。作者把他的名字叫作《化成院陆游嘲僧》,是根据陆游《化成院》诗演化而来的。”

“好的,你且慢慢道来。”我故意文绉绉地笑着说。

宋君哥和我俩又干了一杯啤酒,便娓娓道来一个有趣的故事:

话说当年陆游在蜀州担当通判一职,闲暇时和古代的文人地方官一样,总是四处览古探幽,填词赋诗。一日务观先生带着师爷、小厮主仆三人从青城后山游来,走到永康县(今街子古镇)地界,只见大山兀立面前。三人努力攀登,不一会便到了山岭,仰望山恋重叠、云雾蒸腾,不禁心花怒放。下得山来,山腰悬挂竹索桥,三人相继而过。别看陆务观年过半百,走在虚空架设,不住翻摇的桥上,桥下溪水奔腾怒吼,仍毫无惧色,步伐矫健。时近中秋,满山遍野的树、竹已开始涂上金黄色彩,地里的南瓜像金元宝散落在林边、坡上,一派丰盈富庶景象。

忽然,一群黄鹿纵跳着往山上狂奔,似乎受了什么惊吓。鹿群后不远,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挽弓紧追,一不小心被岩石绊了一跤,状极痛苦。陆游连忙叫小厮前去扶起老人,陆游替他按摩,正要搭话,那老者挣扎着站起来,似乎眼前的一切没有发生一样,没来得及道声谢,又急忙追赶鹿群去了。

山里的天说变就变,傍晚时分,山头挂上了乌云。师爷怕赶不到山上就要下雨,建议在山上找个人家住一宿。山谷溪边,岩上的林荫处露出木皮屋顶,小厮前去叫门。双扇木门微启,露出一颗鬓白的脑袋。小厮说明来意,那人请三人进了屋。

这人家被篱笆寨围着前后两厢。木板房,墙壁上半部分用竹片编扎而成。主人有40多岁,秀才打扮,衣着破旧却整齐,高挑身材,面容清瘦似呈病态,拱手施礼让三人进堂屋就坐。

堂屋里十分整洁,壁上挂着杜工部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赠花卿》手迹。主人重新与三人见礼并从瓦壶里斟茶奉上。陆游打量彬彬有礼的主人和墙上的手迹,心想这家人景况窘迫,为何主人这般有教养?问道:"敢问主人贵姓?""姓杜。"陆游下意识接着问:"少陵公是秀才什么人?""正是家祖。""啊,原来是世兄,失敬了,失敬了。"

诗人杨万里说陆游:"重寻子美行程旧。"

这陆游常以杜甫为师。所以他对主人称以世兄。陆游此次是微服出游,主人不知他的身份,当得知是本州通判时,急忙下跪,陆游躬身扶起。杜秀才捧出家谱,谱中记述杜甫出川留一子守院花草堂,后避兵乱,迁此山岭。二人边看边谈,甚为洽意。天渐渐黑下来了,山谷中吹着凉风,使人感到无比舒适。陆游笑对师爷说:"倘若俸余积累,定在此结一茅屋。"

当主人进屋吩咐准备夜饭时,忽然从大门闪进一副苍老而健壮的身板,肩上扛着一头黄鹿,往堂屋看了一眼,从篱寨边绕进后房去了。那不是山上逐鹿的老者么?小厮朝师爷努努嘴:"今晚要好好品尝一回鹿肉了。"陆游轻轻在小厮头上敲了一下:"嘴馋"。师爷说:"理当如此嘛。”

点灯时分,晚饭摆上桌,一盘蕨鸡苔、一份炒木耳、一盘苦竹荪,一盘蛋皮,一碗炖芯仁,一碟汲炒豆,一壶滤了渣的米酒。哪有什么鹿肉!虽全是山野菜,但陆游从没吃过这些,一尝味美无比!那酒又甜又醇,浓香扑鼻沁人脾肺。他简直忘了自己的身份,连呼比老家镜湖的水鸭、鱼虾好吃百倍。可是,这时有人很气愤了。小厮草草吃了两碗玉麦饭,师爷勉强夹了几叶菜,二人辟啪一声把筷子拍在桌上离席了。杜秀才却还和陆游一杯接一杯地喝,直到夜深,屋外风雨声越来越猛,方才安息。进得卧室,小厮辟头就嚷:

"老爷,这家人也太不把你当回事了,竟然这样款待你!"

"这样好啊!"

"好,好什么?有野味却不给你吃,亏我们还在山上帮过他!"

"可桌上摆的都是山珍呀!"

"什么山珍?毛毛菜!"

"你呀……"陆游笑了笑。

这时师爷插嘴:

"不过,也太不近人情了!"

"也许人家有什么苦衷吧。"

陆游吩咐他们不要再说了。一夜无话。第二天早餐仍然没有鹿肉。

三人出门上路,主人一直送到山脚,临别抱拳行礼:

"陆大人一路保重。招待不周,还请原谅。"

这时小厮突然跳到杜秀才面前:

"招待不周请原谅?你就是存心侮辱我们老爷,家里放着好东西,让老爷吃野菜!"

陆游一见,连忙喝住小厮:

"不得无理!"杜秀才顿时摸不着头脑,呆立一侧道:

"这、这话从何说起……"

师爷这才把昨天如何帮助逐鹿人,逐鹿人扛鹿回家一事告知杜秀才。杜秀才卟咚一声跪在陆游面前:

"大人,因我家租着寺庙的田地,庙上今年的田租每三亩增加一头鹿,不论死活都要,不交则收回佃田,小人我有病,只好由家父去猎鹿。不是不愿尽心,只是……"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