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北朝风云> 第一百九十九章 冲天一怒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九十九章 冲天一怒(1 / 2)

陇上风光,苍山如海,群峰如簇。这里的山势不像河东那般,群峰陡峭奇拔,林密壑深。虽说地势高岸,却无异峰突起,山的外形大多比较圆柔,也看不到高大的林木。但放眼天地间,视野平阔辽远,唯见群山连绵无尽,起伏如浪,别有一番雄浑大气的壮美。

此时太阳已经开始西落,高原冬日的阳光明丽和煦,仿佛给整个世界都罩上一层鲜亮的光彩。澄净的阳光把向阳一面的群山照射的分外明艳,山石毕现,仿佛一种亮丽的赭黄色。而山峦背阳的一面,则像是被画笔涂抹上一层混沌深沉的蓝灰色,山峰的边缘被光影摹画得毛绒绒的,更像是墨笔勾勒的线条在纸上晕染开来一般。

在色彩明暗交错,气象万千的群峰之中,河谷如盆,平坦狭长。整个河谷此刻似乎笼罩着一层轻岚薄霭,苍茫沉郁。其中大河平缓静流,如同平躺在大地上的一条飘带一般。水面在阳光下就像一块块镜子,反射出熠熠的光亮。大河之滨,金城依山据河,傲然矗立,气势非凡。

李辰全身甲胄,驻马在高坡之上。阳光在他身后拉出一道长长的阴影,也给他全身染上一层耀目的色彩,宛如一尊金甲天神一般。朔风刚劲,在苍茫的天野间呼啸而过。他头顶的盔缨和身后的披风被吹动得翻飞起舞,李辰似乎对这一切毫无所觉,只是面色冷峻地久久远眺金城,静默无言。

从这里凭高远视,依稀可见金城东门外旌旗如云,人流如潮,应该是倾城而出,正热切地盼望出征将士们凯旋而归的金城官民百姓。

望着这番情景,李辰不禁心中发沉。他不由又将视线移到手中的军令上,只见上面寥寥数语,赫然是,

“河南有变,见令率军即返,不得有误。”

良久,方见他回首对身后静立候命的众将下令道,

“命全军即刻回转,尽速返回长安!”

语气虽然平静,但意味决然。

一令既出,贺兰兄弟与华部军诸将一时皆惊。

但华部军军纪严明,主帅既然已经下令,众将当下只是叉手轰然应诺。只见令旗翻飞,号令四起,行军中的华部军陡然止步,然后随即后队转前队,前队变后队,就地原路折返。

华部军此番远征河东,转战千里,历时数月,将士们无不归心似箭。眼看即将回到金城,与阔别已久的家园和亲人已近在咫尺,却突然得令折返归途,大家都一时心中都惊疑不定。

但长久以来的严格训练和纪律养成,已经使将士们形成了对军令无条件服从的意识。虽然大家心中不解,但全军都默默依令而行,气氛平静,更无一人喧哗鼓噪。只是转身之际,多少人频频反顾,不住回望金城。李辰身边铁甲森然的一众侍卫当中,木兰想起金城期盼自己平安回家的爷娘,更是眼圈都红了。

经过短暂的忙乱,只见如长蛇一般正在山间迤逦而行的队伍稍做停息,便又重新向相反的方向开始缓缓行进。队伍中旌旗劲舞,矛槊如林,行列依然严整如初。将士们整齐的脚步声和铁甲的铿锵声,重新又在苍茫的天野间响起。

李辰下令之后,心头却是如缒巨石。

这次西魏军出援玉壁不战而胜。在举国欢庆之中,李辰却始终保持着清醒和警惕。他心中明白,这次胜利是因为天气突变,东魏军对此准备不足,因而主动退兵。实际上东魏军主力损失轻微,战力未损,何况高欢绝世枭雄,岂是弱者?他一定会重整旗鼓,再度大兵压境,而这一次攻势甚至会更加猛烈。但西魏军可能就再也没有这样好的运气了,未来必然将爆发一场双方主力间的惊天血战。

只是李辰万万没有想到,这场风暴来得如此之快,甚至快到都没能等到自己返回家中,让自己和将士们做一个简短的休整。

长安大行台语气严厉的军令,说明了事态的紧迫。而这次战略重点又重新转回到了河南。李辰还能模糊地记得,东西魏,以及后来的北齐北周之间,在河南进行了长期的反复争夺。贯穿整个这一段动荡的历史,河南始终是如同血肉磨坊一般泥泞险阻的战场,双方都难以自拔。

直到几十年后的灭齐之战中,北周军才最终突破了河南防线。

李辰突然间有这这样一种强烈的预感,这一次,将会是一场真正的血战,自己和华部军将要接受前所未有的考验。

李辰驻马高岗,久久注视着身旁如同一道铁流一般浩荡行进的华部军队伍。这些忠诚无畏的勇士,从来没有置疑过主帅的命令,总是给于自己无限的信任。望着他们坚定整齐的军容,一股豪情在李辰的胸中翻涌,有这样一支铁锻一般的雄师在握,再大的艰险自己也将从容面对。他瞬间下定决心,决不能亏待了这些忠勇的部下,一定要尽可能地把他们一个不少地都带回来。

李辰想到这里,心里略略一松,当下抖擞精神。他举目四顾,却见贺兰兄弟尚在身后立马静立,便挥手示意他们近前。

贺兰兄弟刚才尽管对李辰突然下令回军感到非常惊讶,但是他们都是军中宿将,自然明白在军中维护主帅权威的重要性,当下毫不迟疑地依令指挥全军返程。按照以往的经验,李辰一定会在这种突然间的命令后,在向自己交底。因此他们没有随军而行,而是就在李辰近左静候。这时见李辰召他们近前,自然明白这是要向他们面授机宜。贺兰盛与贺兰仁心领神会地催动坐下战马,行到李辰身旁。

果然,只见李辰将那封刚刚收到的军令递到贺兰盛面前,淡淡道,

“大行台紧急军令,你二人看看吧。”

贺兰盛接过军令看过,神色肃然,又转手交给旁边的贺兰仁。贺兰仁匆匆看了,一时眉头紧皱,不由低声问李辰道,

“怎的又河南有变?贺六浑方才在河东败回,难道又出兵河南?”

李辰摇摇头道,

“我也不知。只是大行台军令如此急促,事恐非小。”

贺兰盛缓缓道,

“贺六浑新败,元气未复,当不至近日再用兵河南。

莫道是侯景又有所动作?”

李辰沉默片刻,方道,

“于今天下风云激荡,情势变幻莫测。我们身为武人,自当马革裹尸,为国效命。眼下且依令回军长安,到时自然明白情由。”

贺兰兄弟一齐称诺。

李辰再命人赶去金城传令,告知金城因接到紧急军令,大军不得不就地折返,敬请大家安心。此番军情不明,不知何日才能再度回转,冀留守诸君一如从前,精诚合作,共守家园云云。另外,李辰下令金城再征调一部分粮草,尽速转运军前。

华部军一路重新东行下陇,到了傍晚时分,便在旷野中宿营。将士们轻车熟路地取出物料工具,开始有条不紊地开始搭建营帐。

乙弗怀恩一边指挥自己的都整理地面,立起帷帐,一边却还在暗自琢磨今天发生的事。这时,一个手下的队主凑过来低声问道,

“都主,你说这都到家门口了,又突然下令回转,到底出啥事了?”

乙弗怀恩微微摇头,

“我也不知其中情由。然大都督军令既出,便自有他老人家的道理。我们下属只管遵令而行便是。”

那队主忙不迭点头道,

“那是那是。大都督的军令,兄弟们没得半点含糊。只是这遭出征已经数月了,眼看走到家门口却回不了家,大伙儿心里都有些不好受,不免私下嘀咕几声。”

乙弗怀恩听了,不觉皱了眉头道,

“老刘,这是兄弟们私下嘀咕,还是你自个想说的?”

那队主尴尬地笑道,

“咳咳,我就这么一说,其实大伙儿真都这么想…”

乙弗怀恩伸手拍拍他的肩头道,

“老刘,我没别的意思。我知道你老婆刚生了娃,你心里挂念。但咱们是军人,一入行伍就得唯军令从是。你放心,大都督一定会给大家一个交代的…”

正说话间,突然一声凄厉的号角陡然响起,划破深沉的暮色。这是全军集结的讯号。乙弗怀恩一楞,但随即大声招呼自己的手下,

“快,快,大都督聚兵!金城营戊都,全体都有,列队!”

号角声长鸣不息,营地中顿时气氛肃然,华部军各级军官下令集合的命令声此起彼伏。很快,将士们便集结起来,在军官们的带领下一队队地奔出营地,于营前列队。

只见营前铁骑横陈,阵列前当中大纛下李辰全副甲胄,立马阵前。贺兰兄弟在他身后并辔而立。

华部军以都为基本单位面向大纛列队,每都到位后,都主便大声向营指挥报告。整营到齐后,营指挥再向军都督报告。只听一连串急促而简短的号令声,华部军已迅速集结完毕。

第一军都督破六韩进明、第二军都督步六狐相先后向行军总管贺兰盛报告完毕。贺兰盛向李辰行礼道,

“启禀大都督,我军出征将士已全员到齐,请大都督训示!”

李辰回了一礼,道一声辛苦。然后李辰催马而出,行到阵列面前止步。

此时太阳已经落到了山后,余晖斑斓,将西方的天色染得如血般诡秘绚丽。只见苍茫的暮色中,华部军阵列如斧劈刀割一般整齐。一面面旌旗在风中猎猎飞扬,一杆杆长槊笔直如林。将士们神色肃穆,一双双眸子在有些昏暗的天色中闪耀着坚毅的光彩。

李辰望着这些忠诚坚忍的部下,不由一时心潮起伏。李辰紧挽缰绳,挺直身躯,大声道,

“我知道大家一定心中疑惑,为什么原本已凯旋而回,却在家门口突然下令回转。我也能体会大家此刻的心情。因为我和大家一样,家中有娇妻幼子在金城依门而望!”

李辰说完略一停顿,目光扫过前排将士们的面容,只见他们的神情多少有些微妙的变化。李辰接着道,

“这是因为我们接到朝廷最新的命令,河南的战局起了变化,我们要立即返回长安,听从朝廷出征的诏令。”

李辰再一停顿,

“此番出征河东,辗转千里,饮冰卧雪,极备辛劳,但是我们保持了高昂的士气。在我们上下一心的坚定意志面前,不可一世的东虏望风而逃,河东转危为安!在即将回到家园的时候,面对突如其来的返回的命令,你们忠实地执行了军令,重新踏上征途,仍然保持着优良的军纪和旺盛的战斗意志。你们是真正的勇士,无愧于我们华部军的荣耀的名号。作为你们的统帅,我为你们深感自豪!”

肃立的将士们听到此处,人人面上显露出一种与有荣焉的光彩。眼中愈发光亮了起来。

只听李辰继续道,

“我们华部军珍视荣誉,但更明白为何而战。我们非是天性乐战好杀,只是我们明白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守卫。华部肇始,我们便立志众生平等,无有贵贱。居有所屋,耕有其田。老有所养,有教无类。我们的家园财产需要我们守卫,我们的父母妻儿需要守卫,这样一个来之不易的安定生活更需要守卫!”

李辰提高声量道,

“身为武人,是一种崇高的荣耀,但也更肩负着艰巨的责任。我们今日有家难回,心中不忍,却是为了我们的亲人们心里不再难过。我们今日吃苦受罪,是为了我们的后代不再受罪。我们今日流血,是为了我们的家园永远不再流血。我们今日战斗,是为了终有一天,可以天下太平,永无兵隳!”

一番话说得全军将士人人胸中豪气澎湃,好像一股热血都涌到了面上。如林挺立的战士都下意识地将已经挺的笔直的腰杆更挺上几分。

李辰扫视了一遍将士们,放缓语气道,

“华部永远不会亏待忠义死力之士。此番出征的将士,除例行叙功优抚外,每人可超转一勋,进一大阶。家中另免赋三岁。”

华部军将士闻听,先是一楞,接着大喜过望,不由齐声高呼,

“谢大都督格外恩赏!”

人群之中,乙弗怀恩已经兴奋地脸泛红光。他在前面的战斗中因为替大军开路,并捕获东魏军侦骑,打探出高欢撤兵的重要情报而获功两转,已可以晋升一阶军阶。现在再加上李辰承诺的一阶,这次他随军出征,结结实实连升了两级。

望着将士们兴奋雀跃的神情,李辰却是内中百感交集。此番出征数月,虽未经大战,但跋涉千里,将士们都已经很疲劳。而且兰州已在咫尺,似乎按常理应该让出征将士们回家休整,而抽调留守之军,轮换出征。

但是考虑到很可能即将到来一场真正的血战,而这次出征的都是精锐之师,留守部队战斗力可能有所不及。另外,如果部队轮换,李辰前面为防备万一,煞费苦心构建的人事布局,也会因此而打破。

因此李辰思之再三,还是毅然决定出征部队立即折返,重新投入未来的战斗。为了克服困难,保持士气,李辰除了讲明道理,精神鼓励之外,更不吝重赏。

将士们欢声雷动,贺兰兄弟却是吃惊地相互对望了一眼,目中已隐含忧色。他们和李辰出生入死并肩战斗多年,还从未见到过李辰在战前开出如此高的赏格来鼓励士气,当下立时已明白李辰心中对此战的前景其实非常不看好。鉴于李辰屡验不爽的预见能力,贺兰兄弟一时心头都有些忐忑。

等将士们稍稍平静下来,李辰下令全军依序列带回解散,继续搭建营帐。

当夜,华部军便在野外宿营。第二天,又继续行军下陇。当他们再次翻越陇坂,重新踏上关中平原的时候,却发现之前原本已解散回乡的各郡乡兵、各归化部落藩兵们也都重新接到了征召的命令,正在纷纷向位于沙苑的西魏军大营集结。关中大地一时间烟尘四起,万骑云集,一如数月之前诸军齐聚的盛况。

此时位于千里之外河南的东魏重镇虎牢却是另外一幅景象。

在中原大地,大河之南的崇山峻岭中,有一条狭长的东西甬道,连接起西部的伊洛河谷和东部的黄淮平原。千古雄关虎牢,就雄伟地伫立在这条甬道的东部入口处。

虎牢也称成皋,因相传周穆王曾在此圈养猛虎而得名。虎牢南连嵩岳,北据大河,山岭交错,地势险要,自古为洛阳东部的门户。历朝历代,虎牢都是天下知名的关隘,无不重兵驻守。

此时天色将晚,空中彤云密布,阴暗凄迷。在虎牢城中北豫州刺史的衙署大堂内,如繁星般闪亮的点点烛火,却是将堂内照得透亮。堂中钟鼓悠扬,轻歌曼舞,觥筹交错,却是正在举行一场飨宴。

大堂内一名华服的贵官居中而坐。只见此人白面长须,气度深沉,眼中精光逼射,令人不敢轻视。此人正是新任东魏东豫州刺史高慎,字仲密。

高慎出身渤海豪族,排行第二,家中老大高乾(字乾邕),老三高昂(字敖曹),老四高季式(字子通)。渤海高氏是名满天下的勋贵之家。高乾成名极早,高欢甚至称其为叔。高敖曹则是号为为马槊天下第一的勇将。高乾、高敖曹先后死于国事,族中便以高慎为首,说来高蝉儿需称高慎为二伯。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