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北朝风云> 第一百九十九章 冲天一怒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九十九章 冲天一怒(2 / 2)

只见高慎今日似乎兴致颇高,不住频频举杯,众宾客也一一回应,气氛很是热闹。只是高慎座下左手第一的一名身穿戎服笼冠的武官神情却是有些不大自在,言止拘谨,与堂中的氛围不太相容。

酒至半酣,却突见高慎一手把玩着酒杯,一边斜眼望着那武官语带冷意道,

“奚都督,本官今日大宴同僚,你却推三阻四,数请方至,却是何意?”

那武官却是虎牢镇城都督奚寿兴。原来高慎这次由御史中尉外放北豫州刺史,却是没有照例加都督豫州诸军事的官号。这种刺史就只能负责境内的民政事务,被称为“单车刺史”。东魏朝廷另派奚寿兴为镇城都督,负责兵事。

奚寿兴虽与高慎分掌军民,但刺史的官位要高于镇城都督,何况渤海高氏乃是东魏顶级的勋贵豪门,自然不能轻易得罪。当下他只得赔笑道,

“下官公务繁忙,一时分身乏术,还请使君恕罪。”

高慎冷笑一声道,

“奚都督,你莫不道我自中枢外放这个单车刺史,必是得罪了大将军(高澄),已然失势,故示而远之吧?”

奚寿兴顿时面色红白,不由讪讪道,

“下官怎敢,使君误会了。”

“怎敢?…”

高慎突然勃然色变,

“我渤海高氏一门忠烈,朝野所重。你一介武夫耳,不过犬马一般,安敢轻视于我!”

高慎不待奚寿兴回话,猛然将手中的酒杯往面前的地下一掷,大喝一声,

“与我拿下了!”

青铜的酒杯摔在青石铺就的地面上发出清脆铿然的声响。随着响声和高慎的怒喝,大群武士突然从两厢一涌而入。武士们披甲持锐,直向奚寿兴扑来。奚寿兴毕竟武将出身,猝不及防之下,却已本能地从座上直起身来,同时右手已经向腰间伸去,想要拔刀自卫。说时迟,那时快,不想对面突然一物飞来,却是正中奚寿兴的右手。此物既窄又长,竟是一根筷子。奚寿兴右手中筷,负痛之下手只慢了一慢,还未等拔出刀来就被蜂拥而上的武士们按倒在地捆绑起来。

奚寿兴一边拼命挣扎,一边拧头对高慎大叫道,

“高仲密,你何敢如此,可是想要造反么?”

高慎此刻已是长身而起,冷哼一声道,

“高欢父子心怀叵测,欺君罔上,人神共愤,罪在不赦!我以逆从顺,替天行道,何谓反之?”

高慎再高声喝道,

“把他与我打入牢中,好生看押,不得有失!”

众武士轰然应诺,然后七手八脚将奚寿兴拖了下去。

奚寿兴被押走后,高慎对座下右手第一那人深施一礼,

“还要多谢长卿相助!”

只见此人身量不高,却是双目有神,气直强干,却正是北豫州刺史掾李棠(字长卿)。刚才正是他掷出筷子,帮助众人擒下奚寿兴。

李棠见高慎如此,忙揖手还礼道,

“使君布置严密,彼手到擒来,棠怎敢居功?”

高慎道,

“长卿不必过谦,今日若无汝亲往相邀,彼必不肯至,则何以能成大事?”

这时,左右已将从奚寿兴身上搜出的印信呈上。高慎镇城都督印信在手,凭此便可调动虎牢守军。只听他高声下令道,

“立即关闭城门,阻绝交通,调军士上城,严加防备。易——帜!”

堂下众人齐齐行礼应诺,然后依令下去分头布置。不多时,虎牢全城戒严,城上红色的东魏旗帜被一一降下,接着升起了代表西魏的黑色旗帜。

话说高慎为人与其他几个豪勇侠猛的兄弟志尚不同,颇涉文史。他官至御史中尉,但手下的御史,多选亲戚乡闾,不免良莠不齐,不称朝望。高澄秉政后,严刑峻法,惩处权贵,因此对负有监察百官职责的御史极为重视。高澄见御史多不称职,便奏令改选。

恰好高慎的前妻为吏部郎中崔暹(字季伦)妹,后被其所弃,另娶赵郡李伯徽女李昌仪。李伯徽于当初任陕州刺史,弘农之战时死于贺兰武之手。李昌仪聪明美貌,知书善记,工骑射,被高慎格外钟爱。她和高洋的妻子李祖娥还是亲戚。

但没有想到的是崔暹后来深得高澄信任重用,高澄为崔暹高嫁其妹,礼成之时还亲往道贺。所以高澄针对高慎的一系列举措,被高慎视为是崔暹在背后挑拨构陷,因此感到愤意难平。高慎一怒之下几乎放弃了自己的职责,开始消极怠工。御史台一度对官员罕有纠劾,多行纵舍。这又引起了高欢的不满,对高慎多有斥责,高慎更难以自安。

而真正彻底激怒高慎的,则是另外一件事。

今岁正元之际,高澄在府中宴请高氏宗亲。因高欢当初认高乾为叔的缘故,渤海高氏也被当作亲族受到邀请,高慎便携新妻李昌仪过府赴宴。男宾自是与高澄飨宴,而女宾则入内宅,由高澄的正妻东魏孝静帝妹冯翊长公主出面招待

李昌仪在一堆珠光宝气的女眷中偶遇高洋的妻子李祖娥。两人年龄相仿,又都出身高门赵郡李氏,说来还是亲戚,因此见面后便很快热络了起来。飨宴之中,二人便借故携手离席,寻了一处僻静的亭子坐下,遣开下人,说些闺房私话。不知怎的,李昌仪总觉得李祖娥今日有些心神不宁。

二人正说话间,却突然听身后有人轻佻地道,

“美人原来躲在这里,却是让我好找。”

李昌仪吃惊地回头看时,却见不知何时一个年轻男子已进到亭中,只见此人纱袍笼冠,相貌英秀,只是一双眼睛却是不老实地在自己和李祖娥的身上打转,甚为无礼。而李祖娥此刻已是脸色苍白,浑身似乎正瑟瑟发抖。

李昌仪心里既惊且怒,什么人如此大胆,居然敢在大将军的府邸中对两位贵妇出言调戏。但她见李祖娥害怕的样子,突然心里一顿,猛然猜到此人应该就是这座府邸的主人,持节、大行台、尚书令、摄位吏部尚书、领中书监、大将军高澄了。说来李昌仪算是高澄的祖母辈,但高澄身为执政大将军,却是位高权重,官位甚至远在高慎之上。李昌仪正在寻思该如何见礼,却见高澄一边色迷迷地打量着自己,还语带戏谑似的道,

“你便是高中尉的那个新妻吧,果然殊色,难怪高中尉要弃崔季伦之妹而另娶。”

李昌仪只气得脸色绯红,当下也不搭言,略施一礼就要匆匆离去。就在她准备绕过高澄身边的时候,却不防高澄一把抓住了她的胳膊,用力往怀中一带。李昌仪立脚不稳,一头栽进高澄的胸前。高澄用力搂住李昌仪,一边哈哈大笑,一边双手就在李昌仪的胸臀上乱摸,并开始用力撕扯着她的衣裙。

李昌仪从未想到竟然会发生这样的事,她一时羞不可抑,一面拼力反抗,一面向李祖娥呼救。哪知李祖娥在旁楞了半响,最后竟一溜烟地逃走了,撇下李昌仪独自在高澄的魔爪中挣扎。

李昌仪心中一时又气又恨。与手无缚鸡之力的李祖娥不同,李昌仪不仅弓马娴熟,有些武艺,更聪明多智,形势危急之下,却是没有乱了方寸。她找准机会狠狠一口咬在高澄的手臂上。高澄怪叫一声,负痛将手一缩,腿上却又被李昌仪重重地踢了一脚。高澄不由自主地后退一步,双手将李昌仪松开。

李昌仪乘机挣脱,头也不回地从亭子中逃开。此时她衣带俱裂,不由羞愤满怀,眼泪只在眼眶中打转,却听见高澄在后面放肆地笑道,

“好一匹烈性的胭脂马…”

李昌仪也不回宴上,寻到自己的侍女后立即登车离去。她一面叫人托言突遇不适向公主辞行,一面遣人去寻高慎回府。

待高慎回到府中,见李昌仪如此形容,不禁大惊失色。李昌仪流泪道,

“大将军无礼…”

然后将前后经过向高慎哭诉一遍。高慎闻言,只气得决眦欲裂,须发倒竖,大叫,

“高澄小儿,焉敢若此!”

如果说以前的种种已让高慎难以忍耐,那么今天高澄狂妄的举动,终于成为压倒高慎心理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几乎瞬间就做出了决定,是可忍孰不可忍,老子反了!

但高慎并不是高敖曹那样的血勇之人,虽然愤恨已极,决意反叛,却没有冲动行事。他安慰了李昌仪之后,苦思竟夜。第二天,便向朝廷提出外放北豫州刺史的请求。

出乎他意料的是,朝廷很快有了答复,但只任命他为单车刺史,而另用奚寿兴为镇城都督掌兵事。明显高氏父子已经不信任他了,不想把虎牢的兵权交到他手中。但这个难不倒老谋深算的高慎,到任之后,他就立即派心腹北豫州刺史掾李棠秘密前往长安,向西魏输诚。

高慎的倒戈对西魏来说简直是一个天大的喜讯。这不仅仅是因为高慎占据着虎牢这个重要的战略据点,更因为渤海高氏在关东的巨大影响力。这对与东魏的对峙中处于劣势西魏仿佛从天而降的一份大礼。西魏朝廷当即拜高慎为侍中、司徒、渤海郡公。另拜李棠为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广宗县公。李棠固辞曰,

“臣世荷朝恩,义当奉国。而往者见拘逆命,不获陪驾西巡。今日之来,免罪为幸,何敢以此微庸,冒受天爵。”

如此者再三,优诏不许,乃受。

李棠潜回虎牢,便与高慎合谋以飨宴为借口引奚寿兴前来,然后就在酒宴上将他拿下,夺取兵权,据城而反。

不想派人去请奚寿兴,奚寿兴却推诿不至。最后还是李棠自告奋勇亲自来见奚寿兴。李棠对奚寿兴道,

“君与高公,义符昆季。今日之席,以公为首。岂有宾客总萃,而公无事不行?将恐远近闻之,窃有疑怪。”

奚寿兴推辞不过,只得前来赴宴,结果被一举擒拿。

再说高慎下令易帜反叛之后回坐,一边早有人重新盛上酒来,高慎接过一饮而尽,端着酒杯的手犹自微微颤抖。

这时李棠在旁道,

“使君身于险境之中,慨然举义,忠义之心,可昭日月,必得青史留名。”

高慎肃容道,

“只盼朝廷大军速至,与我里应外合,则河南一举可定。”

李棠道,

“使君拨乱反正,天下震动,功在社稷,朝廷岂能不顾。此番棠至长安诣阙归款,宇文大丞相亲口相诺,必亲帅大军来援,使君可无忧矣。”

高慎听罢,重重地点了点头,只是眼中犹有忧色。

李棠见了微微一笑,恭恭敬敬行了一礼道,

“从今日起,属下便要改口称使君为司徒公了。”

高慎闻听,顿时展颜,面上的忧色似乎一扫而光。他有些矜持地对李棠还礼道,

“此皆长卿之功也,日后你我必当同衷共济!我也要尊称足下一声,广宗县公了。”

二人一时相视而笑。

稍停,高慎又问道,

“给夫人的密书发出了么?”

李棠道,

“密书已选可靠之人星夜前往,如今夫人应已得音讯,不日必前来与大人团聚。”

高慎满意地点点头。只见他略一沉吟,又决然道,

“既已举义帜,那便索性放开手脚大干一场。长卿,烦你立即修书二封,一封往永安,与我四弟子通(高季式字子通);另一封往冀州渤海家中。在信中指明大义,晓以利害,邀其共举大事!”

“遵命!”

李棠应命自去书写书信,高慎独坐堂中,眼中寒意凛然,只听他低声冷哼道,

“高澄小儿,我若不报此辱,又岂为人乎…”

公元543年,西魏大统九年,东魏武定元年,二月壬申,东魏著名的勋贵,北豫州刺史高慎据虎牢叛降西魏。一时天下震动。

;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