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rg四川新闻网2004-6-246:55:09
--------------------------------------------------------------------------------
给大家来点最新的关于本至今为止唯一的地球场景"阆中"的有关新闻啊。后面有图片连接。~~~~~~~~四川新闻网消息
阆中,因阆山四合、阆水纡曲,城在阆山、阆水之中而得名。在全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中,说起阆中,或许很多人都不熟悉,但谈起云南的丽江、山西的平遥,相信大多数人都能如数家珍地说出那里的风俗特点。但你可知道在10多年前,阆中古城作为中国四大古城之首,自古有“阆苑仙境”之誉,其地位远远高于如今闻名中外的丽江、平遥。但是现在,千年的文化积淀正随着机器的轰鸣化作尘埃飘向天空,古城已经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被折腾得满目疮痍。
古城掠影之走进古城
虽然已听了不少的介绍,但当记者踏入阆中古城的一刹那,仍然被迎面扑来的古朴气息所震撼,她不同于丽江小桥流水的风光,不同于平遥晋商文化的凝重,也不同于周庄江南水乡的淡雅,她让我产生一种时空的交错感,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了,特有的厚重的历史、嘉陵江宽广的胸怀以及完全民居化的特色。这就是阆中古城,她是亘古不变的生活。
古城的民居集北方四合院和岭南庭院建筑于一体,主要有长方形,意为长命贵;串珠式,意为珠玉满堂;“品”字形,意为官高一品,以及“多”字形,意为多子多富。秦家大院就是标准的串珠式三进院落,大院大门在南街,正门朝东开,二门两边有侧门,出二门经过厅到第一道天井,正中是堂屋和厅房。第二道天井与第三道天井之间的厅房俗称“旱船”,是接待客人、谈生意、议事的地方。“旱船”两边与后院相通。出后院到后门有两道门,在笔向街朝南开。大院门门相通,路路相连,给人以殊途同归之感。
阆中民居建筑普遍为木质穿斗结构,吊檐、裙板、隔眼上面有着丰富多彩的浮雕。有花鸟虫鱼、有珍禽异兽、有人物故事、有吉祥字样。门窗的花格繁多,达500余种;各种装饰多达千种以上。精雕细镂,工艺精湛,被誉为中国建筑一大奇观。在古城里随便进一家院子,都有各种不同的木雕,好客的主人还会给你介绍这是檀木、那是香樟木雕刻而成的,不同的花纹和装饰代表过去主人的地位。
古城原有街道90余条,有的街道虽已改建,但还保持古街名称。其中,有风水方位命名的,有因寺观命名的,有因名人望族命名的,也有特殊食物命名的,还有一些历史久远,鲜为人知。比如管星街,是三国时天文学家周舒、周群、周臣祖孙三代居住地。周氏祖孙为方便观察,在家院后院建观星楼,后人以此命名。
古城纪实之历史缩影
在中国四大古城“南丽(江)北(平)遥,东歙(县)西阆(中)”之中,拥有2300年历史的阆中城虽然建城历史位列第二,但是说起历史上的地位,曾作为四川临时省会的阆中则比拥有2700年历史的平遥更高。
早在新石器时代,阆中已有先民生息。夏代为梁州之城,殷商时代为巴方,周代属巴国。到了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置县,其间除隋朝改为阆内县外,阆中之名沿用至尽。靠水而建的阆中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嘉陵江到了这里江面开阔,水流平缓,形成一个天然码头,占据水路优势的阆中自然成为古时川北政治经济重镇。明清两代,川北道署和川北镇总兵署都建在此地,现在的古城中还残留着许多历史的痕迹。
科举制度被誉为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作为科举制度的基础,现在的阆中还留有我国现存的两所考棚之一。在明清时期,县考、府考的地方称为试院,乡试、会试的地方称为贡院。而位于学道街北侧的贡院正是古来学子进行乡试的地方。《儒林外史》中描写的“范进中举”则是通过乡试中的举人。
川北贡院是三进四合庭式建筑。第一进正厅是至公堂,即考官唱名、发卷、监考的场所;第一进与第二进两厢为考室,每间考室有进出小门一道,正中墙头有小窗一扇,房顶有亮瓦和气孔。第一进庭院中有十字形走廊,走廊两边栏杆连带靠背木椅,供考生休息候点。第二、三进是考生食宿之所,也是四合庭式一楼一底建筑,中间有纵向走廊通连;楼名明远楼。此外,还有供阅卷官、考官生活及办公用房。现在到贡院参观,不仅能看到当时的摆设,考官的服饰,科举的介绍等内容,还能看到当年考生们的试卷,没有标点符号的文言文以及当时阅卷官的批示都清晰可见。贡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过去的贡院有50多间房间,1956年,拆掉后院中庭和至公堂建招待所,只留下了前院的考舍,现存完好的不到30间了,但这已经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一所了,而另外一所远在千里之外的南京,其保存程度更差。阆中出过4位状元,古城的状元街、三陈街、一元街、二元街、三元街、四元街等街名就是纪念这些状元而得名的。状元坊还清楚地留着这4位状元爷的名字。
此外,位于古城西街北侧的张飞庙,位于上华街和下华街之间的华光楼,都渗透了阆中这座历史名城的厚重历史。
洗尽铅华,阆中古城随着历史的变迁慢慢归于平淡。行走在古城之中,除了偶尔能感觉到阆中过去的富庶,已难觅当年的繁华。如今的人们到了云南自然要去丽江,到了江苏一定会到周庄,但是到了四川,却鲜有人会到阆中。阆中正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她静静地偏于川北一隅,继续书写她沉重的历史。
古城回忆之拆城之痛
如果用“犹抱琵琶半遮面”和“养在深闺人未识”来形容今日之阆中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尴尬地位,应该说是比较恰当的。何以造成这种局面?宣传不力自然是原因之一。然而,“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古城破坏的日趋严重,也使得我们在对外宣传阆中时显得有些底气不足。
“痛心疾首”可以用来形容古城保护者们此刻的心情,在古城一路走来,阆中市人大法工委主任曹顺宗多次用到了这个词,当丽江已经闻名中外,成为中国古城的一面旗帜的时候,她的老大哥———阆中古城,却在城市建设的滚滚大潮中伤痕累累。真可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目前已经2300年历史的阆中古城,是完全按照唐代天文风水理论修建的一座城市,四面环山,水绕三方,被称为风水古城。以前的阆中古城有3平方公里,面积在全国现存完好的四大古城中名列榜首。而如今,古城整个“缩水”,只有可怜的1.78平方公里,淹没在喧闹的城市之中。
1998年城市建设的热潮席卷阆中,至2000年两年时间中是古城受损最严重的一段时间。期间拆除孙家大院,是全国唯一一座采用“多”字形修建的古民居院落,从高处往下看,你能清楚的看到房屋排列成多字,寓意为“多子多福”,这对于明清文化以及百姓生活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孙家大院所在的三陈街过去是古城中的经典老街,因宋代谏议大夫陈省华住在这里而得名,陈家三子出了两状元一进士,人称“三陈”。以前的孙家大院、李家大院、张家大院连绵成片,直通嘉陵江畔。现在这些让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已经被高高的商品房所取代,这不仅让当地的古城保护者痛心,也令记者这样的后来者深感遗憾。与三陈街相通的财神街成了农贸市场,在赶来载货的摩托车日日重复着的喧嚣和小贩们声调各异的叫卖声中,已再难寻觅古城往昔的宁静。
细雨将古城浸成了一幅绝美的水墨画,学道街25号胡家院墙前,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者爬上楼梯,朝门上加盖青瓦。胡中林是大院主人,康熙年间,行医的祖上定居于此,他今年58岁,就住了58年。院子百米进深,1亩土地,在它的两侧,突兀地矗立两幢高楼,胡中林站在院坝里指指点点,哪幢建于1982年,哪幢建于1987年。拆城大潮带来的后遗症不仅如此,如今在古城大街上行走,常常遇到这样的尴尬:道路的一侧是各式各样的古民居,而道路的另一侧则是形态各异的高楼大厦,像盐市口街、像白果树街……这些现代科技造就的庞然大物,将古城切割得支离破碎,与雕梁画栋的老宅极不协调。
与贡院隔墙而立的还有一所重要的建筑———道台衙门,它记载着阆中这座古城显赫的历史地位,但是,我又一次看不到它了,因为道台衙门早已被“阆州宾馆”所取代。如今宾馆也拆了,我们看到的只有废墟和荒草,门口一棵老树缠满蔓藤,孤独地挺立在瓦砾中,看尽物生物灭的沧桑。据说,拆宾馆是为了重建道台衙门。
古城保护之法制呼唤
“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临锦屏。涉江亲到锦屏上,却望城郭如丹青”(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陆游诗中所描写的是怎样一幅美妙的图画,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古城不知道只有当初大诗人眼中的多少。
早在1986年,国务院公布中国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与丽江同时出现在名单中。在那之后,丽江古城的保护立刻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重视,他们编制了古城保护规划设计,古城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古城修复项目审批,古城民居、街道、桥梁、水系、古树名木保护,古城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绿化、市容市貌管理等等。1994年,《云南省丽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的出台,更是把这种保护由县级上升到省级。特别是在1996年地震之后,云南省政府请来专门的工匠,搬迁了古城中的学校、工厂、机关,把古城建成无烟尘区,才保住了现在的丽江古城。
1998年,同样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的平遥也获得了《山西省平遥古城保护条例》的法制保护。随后的几年间,平遥县政府组织人力恢复了南大街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完成了对雷履泰、王荩莛、王沛霖等百余间重点民居的维修整治工作。修复县衙署、城隍庙、财神庙等古建筑3处。组织党政机关干部参加义务劳动,开挖、复原护城河2000米,逐步恢复了古城的历史原貌。
如今,丽江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古城的旗帜,阆中才在弃古复古过程中幡然省悟。2000年9月25日,阆中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阆中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暂行办法》与《阆中市文物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期望严厉制止有损古城的行为。但这两个“办法”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它仅仅是“土政策”,没有强制能力。到了2004年,当省人大终于着手制定《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阆中古城一批经典街道、院落已经消失殆尽,我们只能从残留的资料中去体味他们过去的风华。
可喜的是,《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草案)》明确规定在古城保护区内禁止新建工业企业和与古城建筑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构筑物。原有与古城风貌不相协调的现代建筑和工业企业,应予以拆除或搬迁;古城重点保护区内,禁止开设产生噪音污染的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禁止开设产生噪声、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的加工作坊;在古城保护区内禁止拆除古民居、古建筑中的门窗、牌、匾、坊等建筑装饰构件、禁止饲养宰杀牲畜等。亡羊补牢,未为晚矣。随着“条例”的颁布实施,将对阆中古城的保护和合理开发产生巨大的作用。在法制的强制保护下,阆中必能重现昔日之古城风韵,真正成为中国风水文化古城观光旅游目的地、川东北旅游环线和蜀汉三国文化旅游线的重要支撑点。
诗圣杜甫在《阆水歌》中写道,“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愿今日所见阆中古城不会成为回忆,我们的后人不再重蹈覆辙,不用从今天留下的片段来想象今日之阆中。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