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当日在山上对未来已粗略有了一些构想,这几日和黄宇商议之后已经颇为成型,不待叶升细思这等学问对民生究竟有何用,又道,“斌有一构想,但一直未得人实施,今日得则行相助,此事可成。”
“何事,主公有用得着叶升的地方请尽管吩咐。”知道刘斌虽是相请,实则命令,叶升肃容道。
“如今这天下世人皆以科举及第为正途,而视其他学问为旁门左道,不屑为之。儒学本意虽好,但如今地位未免过于崇高了。要实现我方才所说制蒙图强,乃至扬我大汉国威于四海,却非此类杂学不可。我想办一个学校,聘请四方贤才,同等教授儒学和其他各类杂学。不知则行可愿负责此事。”刘斌慢慢道出了心中的构想。
虽惊讶于刘斌的庞大构想,一时间叶升还是无法接受把这等杂学抬高到如此地位,但他又不好公然反驳,只好婉转说道,“但哪里去找这么多通晓杂学的贤才呢?”
“这个则行不必担心,我中国从不缺人才,缺的只是发现人才的伯乐而已。”刘斌神采飞扬,信心十足。
刘斌所说叶升是深有感触,这下他也再没什么好说的了,点头道,“那主公准备如何行事呢。”
刘斌早已看出叶升对此事不是过于热心,知道如果不能让他真心应许,恐怕将来会事倍功半,耐心地对叶升解释道。
“则行可别小瞧此事,此事有两利,其一可以将火器制造此类学问发扬光大,将来方好用之于战场之上,其二这更重要的我们将来如要想有所作为,非得有一批自己的班底不可,我们办学不以考科举为目的,就可借办学为名从学生中选拔贤才为我所用。”还有一个原因刘斌没有说出来,那就是借办学为名,慢慢改造世人的思想,为将来推行一些政策作好铺垫。
叶升也是聪明人,听了刘斌的解释,很快就认识到了这样一个学校的重要性,也对刘斌如此信任自己激动不已,说道,“主公放心,叶升一定办好此事,不让刘兄失望。”
叶升虽大有才干,只是从未想过办学之事,一时间他也没有什么好的主意。
刘斌说道,“办学之事还得要一人共同商议,今日便先谈到这里吧,则行你回去再考虑一下,我们明日再议。”
待到叶升走后,罗贯中问道,“主公,你要办学,怎么以往没有听你提及此事。”
“斌也是见了叶升才有此想法,此时我们没什么大事,此等人才岂能让他闲置。莫非罗公认为这样安排不妥。”
“这倒不是,叶升应该还是可靠,只是办学涉及甚多,恐怕不易。”罗贯中说出了心中的担忧。
“这是自然,不过万事皆知难行易。”
“好个知难行易。”罗贯中赞道。中国自古便有知易行难之说,知难行易倒是头次听说,但细细品味之下方觉其研之有理。
“当然具体的事情也并非那么简单,因此我才要等子常回来后一同商议。”
“嗯,如此甚好。”见刘斌并没有盲目乐观,罗贯中放下了心。
王朴半月前到应天府办货去了,昨日派人来报,今日返回。
王朴听说刘斌找他有事,刚回长沙,便直奔刘斌处而来,刚到大堂,便见刘斌、黄宇罗贯中还有一陌生之人正等候着他。
“老师,刘兄,黄兄,还有这位兄台,你们久候了。”王朴笑道,此刻见有外人在旁王朴自称呼刘斌为刘兄。
叶升猜测所等之人必是刘斌集团的核心成员,却没料到此人相貌竟是这般普通,看上去就似一个小商人。
“子常一路辛苦了。来,我给你介绍一下。”刘斌忙给二人引荐了一番,还略略叙述了和叶升相识的经过。
叶升听说九里香等诸多产业皆是此人名下,而且上次出书之事也是他一手承办,对这个商人也不由刮目相看。
用过午饭,刘斌切入正题道,
“子常,这次你去南京可有何见闻?”
“开始和以前差不多,朝廷内外现在议论得最多的还是削藩一事,以前一直是僵持不下,但前几日周王次子告周王橚谋逆,如今周王已被逮回京师,不日定当问罪,如今削藩之事大局已定,反对派已无力回天,朝局已大变。”
“好,如此一来我们办学之事朝廷相比也无暇顾及了吧。”
“办学?”王朴不解。
“对,今日我找你来就是要谈论之事。”刘斌把几人前日计议的办学之事再详细给王朴讲解了一遍。
刘斌的宏大构想让王朴为之叹服,他想想后问道,“办学之事千头万绪,主公想从何入手呢?”
“我想重建岳麓书院。”刘斌语出惊人。
“重建岳麓书院?”叶升、王朴同时失声道。
“不错,我想新建学堂见效太慢,不如就利用岳麓书院之名广招学子。”刘斌解释道。
“但这却并非易事,如今官学盛行,书院早不复往日盛况,恐少有名士前来任教。”王朴已冷静了下来,说道。
“本来我就没打算找多少名士之流,我想找的是那种在各种学问上有所专长的人,儒学不过其中一项罢了。”刘斌道。
“这样一来恐怕会为士林所诟病吧。”叶升对刘斌这样公然得罪儒生还是有些担心。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