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向天再借五百年> 第一章 勤王之师一 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章 勤王之师一 上(1 / 1)

夏日的骄阳直射武昌府北面的校场,炙烤着这里的一切,没有一点风;教场旁的白桦树早已失去了作用,因为树下的荫凉要应付训练场上的几千人实在是杯水车薪,更何况那为首的将领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三十几度的高温下,连知了都懒得吵嚷,这多少让那些带钢盔、着铁甲,手持重剑的将士们心安一点;场上,兵器相撞的铿锵声不绝于耳,尘土飞扬,不时有人因为酷热或受伤而倒地;场边,特派医官们在凉棚下紧张的工作,如今他们倒是成了最忙碌的人。

“嗯,有点样子了。”虽然酷热难耐,点将台上那人却毫不在意,反而感觉有些高兴。这人身着军服,并未着甲,正是刘斌。

“传令,休息片刻。”他对传令官吩咐道。

闻得此言,校场上的军士们长舒了一口气,慢慢散开,但却不是一轰而散,而是朝事先划分的休息区井井有条地列队过去,散开之时除了脚步声外毫无喧闹之声。大家都已经领教过这位大人治军的手段了,何况他自己也身先士卒,与士兵们一起在烈日下暴晒,面对这样的将领士卒们还有什么不能忍受的呢。

“嘿嘿,我看你是假借训练为名,满足你的虐待心理。”刘斌身旁一人打趣道,却正是一身便服的黄宇。

“你这就是胡说八道了,你没见这套还是起作用了么,现在这支军队在这个时代真可算是少见的精兵了。”刘斌笑道。

“嗯,这倒是,像你这样练上了两年,想不精锐都难啊。”黄宇点点头道。

此刻已经是建文三年的六月,距他们来到明朝已经三年多了,这三年来真是风云突变,朱棣在北京举事,自称奉天靖难,与建文帝开始了长期的战争。但这一切和刘斌所知道的历史完全不同了,先是刘斌从南京回来不久,建文帝便派人到北平宣朱棣来见,正当朱棣犹豫不决之时,南方却又出了一件大事。有人告湘王朱柏谋逆,建文帝派人前去询问,谁料这湘王竟杀了使臣,勾结湖广行都司使吕忠公开造反。建文帝大惊,命武昌都指挥使马信领本部人马平叛,接到圣旨后马信派遣一支骑兵,日夜兼程,不到十日便到了荆州府,杀了朱柏一个措手不及,月余便平定了湘王叛乱,除湘王朱柏只身逃脱外,其余党羽被一网打尽,统兵之人便是刘斌,这也是刘斌的首战,不过这仗他什么都没干,一切都是马信和罗贯中的策划,他只是随军前去为了混些功劳罢了。湘王平定后,因为湖广行都司参与了湘王谋逆,刚成立半年便又被撤销,原来所辖的卫所都划给了武昌都司管辖。

湘王虽然很快平定,不过此事吸引了朝廷的注意力,朱棣便趁机在北京起兵,其时建文元年三月。

刘斌为了日后行事的方便,在马信的安排之下也在武昌都司任了一个军职,且在平定朱柏之乱时立了头功,在马信的大力举荐下,如今已经升到了武昌都指挥同知,已经是从二品的大员了。

本来刘斌想让黄宇也在军中担任一个职务,但黄宇却说有你任职就够了,反正都只是一个名义罢了,等到将来你再给我封官就是了,刘斌想想也是,所以黄宇现在没有职务,只是他身边的一个幕僚。

虽然这几年除了被朝廷抽调走了部分人马以外,武昌都司远离战场,比较平静,但刘斌也丝毫没有闲着。在原有的卫所军士中,他抽调出了其中的部分精锐,再在民间募集了大批青壮年,从中剔弱留强,并许以每月钱二贯的高额俸禄,组建了一支精锐骑兵。按刘斌的想法这种精锐骑兵就应该有一个拉风的名字,他本来想将这支部队命名为龙骑兵,不过此时这个名字是大大犯忌了,除非他立刻谋反,不然那是万万不可的,所以他只好暂时将之称为骠骑营了,反正也只是方便称呼罢了。

在刘斌严格的军令和高额俸禄之下,三军是人人用命,两年下来,剩下的一万余名军士个个是面色黝黑,身强体壮,精于骑射。至于为何人数如此少,一是好的马匹难找,二是如果人数过多难免招致朝廷的疑虑,所以刘斌也只好暂时将编制定为一万人了。这一万余千人又被刘斌分成了三个营,每营三千人,设将领一人,中军官一人,千总官三人,把总官十人,管队官六十人,伍长三百人。每军十人为伍,设一伍长,五伍为一队,管队领之,六队为司,把总官领之,中军官辖四司,千总官辖三司。剩余的一千余人就作为亲军由刘斌亲自统领,另作他途。骑兵的主要兵器却不是此刻骑兵通用的刀,枪等,而是马刀,这种兵器设计得当,特别利于砍劈,使用起来也很是顺手,他的亲军也配马刀,但主要武器却并非此。

这支军队虽还没有参加过实战,但严格的训练和不断的演习让这支军队的战斗素养也不容小视,当然最后究竟战斗力如何还得由实战来检验。

刘斌将这支骑兵以每伍为一个基本作战单元,大大加大了指挥的效率,但这样的坏处也是很明显的,因为指挥得太细,所以要求所有将士都要有较高的战士素养,能够随时地按照命令行事,刘斌化了将近两年才达到了这个目标。

虽然这些都不符合朝廷的制度,但此时的朝廷忙于和燕王的战争,早已无暇顾及,只派人询问了一番,马信答曰训练军士以备对抗燕逆,此事也就这样搁置起来了。后来朝廷也曾打算把刘斌和这支骑兵调走,但都被马信用各种理由推托过去了,朝廷见这支骑兵人数不过万余人,对整个战局而言也只是杯水车薪,也就此作罢了。

一名军官骑着马疾驰过来,在校场边刚系好马匹,便跑向刘斌,急道,“报,将军,都司有紧急事务,指挥使请将军马上回营。”

“我知道了。”刘斌点点头,转身又对身旁一人吩咐道,“辛戈,现在由你负责,继续训练。”

“是,末将遵命。”被唤为辛戈的参将应到。

“马信不知道有什么事。”黄宇有些奇怪,这样打断他们训练的事这两年还是头一遭。

“莫非战局有了什么突然的变化?”刘斌和黄宇同时想到。

两人跨上马便直奔都司府衙而去,说道这骑马,刘斌和黄宇也是吃尽了苦头,因为刘斌想练得是一支少而精的轻骑,而他这个主帅不骑马如何能行,所以只好硬着头皮上了。两人开始摔得是鼻青脸肿,狼狈不堪,但两人在野战军中多年,最大的优点就是有坚韧的意志,咬咬牙挺了过来,如今骑术已经颇为精湛了。

两人带了几个亲随回到府衙,早有军士迎了过来,牵马下去喂食。

刘斌和黄宇一进大堂,就见众人都已经在大堂之上等候着了。

除了王朴和叶升因故在外外,罗贯中、马信俱在。

“罗公,鹏飞,有什么事这么急?”

“主公,建文帝的诏书到了。”马信口里答道,手里递过来一张昭书。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奉皇祖宝命,……故兹诏谕,其体至怀。”

“好,好,哈哈。”刘斌看完大笑了起来。

黄宇有些奇怪,忙接过去看了起来,原来前几日战局风云突变,朱棣已经攻下了扬州,直逼京师,建文帝诏各地兵马赴京勤王。

“主公,这确是天赐良机,有了勤王这个大义我军师出有名也,如能救下建文帝则大事可期,不过其中风险也甚大,如今燕军势大,且盘踞扬州,随时可渡江南下攻打京师,而此去京师甚远,费时颇久,拖延久了恐怕京师已经不保了,还得想个万全之策才是。”马信道。

“鹏飞所言甚是,这次我亲自领兵,就带骠骑营前去。”刘斌道。

“主公不可大意啊,朱棣戎马半生,善于用兵,这才以一镇之力打得朝廷是节节败退。主公虽是天纵之才,但毕竟……”后面半句马信没有说,不过言下之意就是说刘斌毕竟没有多少作战经验,不是朱棣的对手。

“鹏飞,斌虽不才,却也绝非自大妄为之人,我也知道这仗绝非易事,但又不得不打,如今天下大都在观望朝廷和燕王的战局,如果让燕王攻下南京,那时天下已定,我们就再无机会了。这仗我们不容有失,这就得仰仗罗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了。”

“哦,呵呵,主公过誉了,老夫自然是义不容辞,这仗我们也不是毫无胜算,如今战局不明,虽然燕王逼近京师,但朝廷实力犹存,除非燕王攻下京师,不然各地想必都只会观望,而不会出兵,所以燕王必然料不到会我们出兵,且燕军屡战屡胜,未逢败绩,此时坐望京师,想必难免会有轻视之意,如此我们有机可乘也。另外子常那边也该准备得差不多了吧。”罗贯中也不推辞,侃侃而谈。

“哦,呵呵。”刘斌、黄宇、罗贯中对视一眼大笑了起来。

这就让马信有些摸不着头脑了,问道,“子常不是在外经商么?”

“不错,他是在外经商,但我在一年前便让他收购民船,以备今日之用。”刘斌解释道。

“难道主公准备走水路?”马信问道。

“不错,如果走陆路的话,路途遥远,费时太久,且马匹劳顿,须得修养一阵才能投入战斗,而由长江直抵京师,极其快捷,可以攻朱棣一个措手不及。”

“难道主公早就料到了这么一天?”马信大为不解。

罗贯中道,“燕王虽然善于用兵,但毕竟与朝廷实力相距甚远,如果长久相持下去对他非常不利,所谓擒贼先擒王,他最终肯定是要攻打京师的,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那燕王的第一谋士道衍也肯定能看出这点,所以前段燕王的一系列动作不过都是在为攻打京师作准备,因此主公早就吩咐子常准备船只,另外半年前将骠骑营拉到洞庭湖上训练月余,不就是为了让他们熟悉水性,以免晕船么。”

“主公真乃神人也,信拜服。”马信躬身道。

刘斌连忙扶住马信,摇头道,“这也非斌一人之功,主要还赖罗公和青见之力,兵法有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刘斌难得的掉了两句书袋。

马信连忙道,“属下受教了。”

“嗯,那就这样决定了,鹏飞,由你坐镇武昌,我和罗公青见率膘骑营前去。马上飞鸽传书子常,让他做好准备,明日我们便出发。”

“是,属下遵命。”马信虽想前去,但也知道湖广乃是自家的大本营,非得有人留守不可,而这又非他莫属,领命道。

;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