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武侠修真>任侠奇缘> 第一章 侠客原本仁义心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章 侠客原本仁义心3(1 / 2)

老道人道:“不敢不敢!施主天分极高,本用不着老道罗嗦,只是老道不在事中,所谓旁观者清,有些事到比施主看的明白些罢了!”

那人道:“先生如此自谦,可是折杀我也!那日我不听先生之言执意往山东一行,徒惹一身耻笑,好不羞愧!”

老道人道:“那日施主写一个‘夹’字时,举笔甚慢,似乎千斤心事尽压在那只笔上,行笔时又十分缓慢,大概感慨很多,是以写完仍自不能自已。施主写的是个‘夹’

字,‘夹’,两小人挟持一大人也!那大人强有出头之意,但是却别两个小人

所挟持,上不能上,下不能下,虽大亦无可奈何也!老道心想施主写这个字怕是自己的

境况的写照吧!”

那人叹道:“先生真乃高人也!那日我写此字正是为境况命运所困,不能自已,先生真乃知己也!

请受一拜!”站起来恭敬的一拜。又道:“还未请教先生上下如何称呼!”

老道人微笑点头,并不起身,安然接受,道:“你我有缘,才萍水相逢,此后恐无再见之期,又何必关心称呼?施主有成心,老道自然尽心!大可放心!”

那人道:“多谢先生!”

道童见那人忽然客气起来,心道:这人怎的忽然对我师父尊敬起来了?哦,是了,师父测字准,他的事师父都测准了,是以对我师父十分敬佩了!

道童只猜到一半,那人对老道人确实十分敬佩,只因为他看出那老道人乃是位世外高人,有心要向他请教,事关自己的前程,自然表现的十分尊重,问他称呼,乃是告诉他,日后如有所成就,自己不会忘记他的情!老道人亦知道,是以并不起立,乃坐着安然接受。

待那人坐定,老道人道:“

‘夹’乃是大人受小人挟持也,大人受难,需解救。是以老道送施主一个人,此人古道热心

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定能解救大人于困境,正是‘侠’也!”

那人沉吟道:“先生的意思是‘侠’的本意是见义勇为,扶危济困?”

老道道:“不错!说到侠就要说到墨子!”

那人讶道:“墨子?”

老道人点头道:“正是!”

小道童原本对侠十分的好奇,所以听那人雪天里高唱曹子建的诗,十分的激动,听师父要讲侠,十分的兴奋,这时却要说什么不相干的墨子,

急道:“师傅,你快快讲侠啊,怎么突然讲什么墨子了?”

老道人笑道:“这个侠字跟墨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不要着急,听我说。墨子,名翟,墨家的创始人。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

道童插口道“墨子真奇怪,哪有称自己是鄙人啊?”

那人接口道:“这是自嘲,墨子出身低微,墨子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似属当时的“士”阶层。但他又承认自己是“贱人”。他当过工匠,善于制造守城器械等,据说,他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领比历史上最著名的巧匠鲁班还要高明,曾经在楚惠王面前与鲁班互比攻守城池的技术,结果斗败了鲁班。初学于儒术,但由于不满儒术所提倡的繁琐的“礼”,学习大禹刻苦简朴的精神,因而自立新说,创建了墨家学派。”

道童喃喃道:“墨子果然是怪人!”

老道人点头道:“施主果然博学!说的半点不错!墨子的学说对当时的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家学派是儒家学派的主要反对派。墨子的门徒很多,大多来自社会的下层。他们组成了一个组织严密的政治团体,纪律要求非常严格。这些人吃苦耐劳,作战十分勇敢,平时下地劳动。墨子及其门人为百姓做好事,即使是牺牲了个人性命也在所不惜。因此《淮南子》中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而且他们功成不受赏,施恩不图报,过着极其简朴和艰苦的生活。”

那人叹道:“功成不受赏,施恩不图报,这些人才是真正的侠啊!”

老道人接着道:“侠的现象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由于战乱,出现了武士,其中一些人扶危救难,旷助天下,就是最早的武侠,但很多人并不明白武侠的真正含义,当时,好勇的武士屈将子“带剑危冠”去见墨子的弟子胡非子,要听他的高论!”

道童“呀”的叫了出来,说:“糟了糟了!大事不妙了!”

那人奇道:“小朋友,什么大事不妙了?”

道童吐吐舌头说:“胡非子是墨子的弟子,多半也不会什么武功,那个什么屈将子的‘带剑危冠’去见他,他也不害怕?”

那人道:“怕什么?”

道童道:“害怕没有理论过那屈将子,却惹怒了他,被他一拳头锤死?”

那人看着道童笑道:“小朋友,你还记得那!这句话是不是在说我啊?”

道童道:“我可不敢!你定比那屈将子要厉害多了,屈将子一拳头可以把我打成两半,你能打成四半!”

那人哈哈笑道:“小朋友,勇武可不是侠啊?”

道童道:“勇武不是侠?那什么才是侠那?”

老道人点头道:“施主说的不错!勇武不是侠,那屈将子既是不明白,是以那胡非子向屈将子阐述了勇武的真正意义,屈将子为之心折,乃‘解长剑,释危冠而请弟子学!’”

道童一树大拇指赞道:“到底是墨子的弟子,好本事,好口才!害的我担心半天!”

那人笑道:“你将那屈将子比做是我,那胡非子自然是师父了!”

道童笑道:“不错不错!正是正是!”

老道人道:“那屈将子只是一个武夫罢了,又怎么能和施主比那?那胡非子是墨子最得意的弟子,墨子思想的继承者,我只是对墨家粗有研究,怎么敢妄称比的上他那?清风,不的胡说!”

道童低头道:“是!”

老道人道:“刚才说战国时期出现了武侠,而墨家则是最先对武侠现象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并提出了完整的“任侠”观念。《墨子。经上》曰:‘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注曰:“谓任侠”。这里墨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念“任侠”,他指出任侠者出身于士阶层,武侠是任侠的一部分,这是指侠的社会性质,墨子还精辟的概括了任侠的精神实质和核心“损己而益所为也”也就是损己益人,”

道童“哦”了一声道:“原来侠是由墨子最早提出的啊!”

那人喃喃自语道:“损己而益所为也,损己而益所为也,损己而益所为也,,,,,”深深叹道:“可惜不能早生一千年,不然定要找那墨子喝个不醉不休!”

老道人道:“在《墨子。经说》里墨子进一步阐述了任侠精神实行的方式是“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这就是侠的行为准则!”

那人道:“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好!哈哈,墨子说的好!侠士应该如此!”

道童不懂,急道:“师父这是什么意思啊?”

老道人解释道:“这句话就是说“做自己所厌恶的事来解救他人的危机。”也就是要不顾一切的去扶危救国,为人解难。”

道童道:“做自己厌恶的事来解救他人的危机?这可实在难办的很那!比如说我如果讨厌一个人,巴不得他去死那,又怎么会去解救他那?”言罢瞅了一眼那人。

那人不以为意,道:“所以,侠可不是一般人能做的,称的上侠的,定是大智大仁之人!”

老道人道:“墨子的一生都是在为扶危济困的理想而奔忙,班固《答宾戏》中说:“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就是说墨子像孔子一样为天下事而终日奔劳,连将席子坐暖和将炉灶的烟囱染黑的功夫都没有。他“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相传他曾阻止强大的楚国进攻弱小的宋国,实施“兼爱、非攻”的主张。后来鲁阳文君要攻打郑国,墨子知道后又前去说之以理,说服鲁阳文君停止攻郑。他“南游使卫”,宣讲“蓄士”以备守御。又多次访问楚国,献书楚惠王。但后来他拒绝了楚王赐给他的封地,离开了楚国。”

道童跺脚道:“苯啊,苯啊,墨子可真苯!到处苦跑也罢了,怎么给他封地还不要!”

那人却叹道:“墨子才是真正的侠啊!”

道童“呀”道:“墨子那么苯,你为何说那墨子也是侠那?”

那人道:“损己而益所为也,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这不是侠是什么?”

道童点点头道:“损己而益所为也,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不错不错!墨子是真正的侠,不过是个有点傻的可爱的大侠!”

那人哈哈笑道:“哪个有侠气的人不傻那?据《吕氏春秋·尚德》中载,墨者巨子孟胜和楚国的贵族阳城君交好,受阳城君所托帮他守卫封地。后阳城君因参与楚国内乱而出逃,楚国决心用武力收回阳城。孟胜打算为朋友死难,并对其弟子言道:“吾于阳城君,非师则友也,非友则臣也。不死,自今以来,求严师必不于墨者矣,求贤友必不于墨者矣,求良臣必不于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义而继其业者也。”此役中,墨家弟子与孟胜共同殉难的达83人。”

道童吐吐舌头说:“看来不是一般的傻,是大傻!”

老道人道:“损己而益所为也,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是为侠,侠者不一定要会武功,会武功的不一定就是侠,只要心存侠气,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即是侠!施主既然明白侠的意义,老道的话也就说完了!”

那人不语,沉吟半晌,始道:“先生的话我是明白了,先生是想让我以侠士自居,以侠行事,‘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老道人道:“正是,墨子的学说,赋以了“非命、兼爱”的内容,以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的思想,更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献身精神,并且提出“尚贤”和“尚同”的观点,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那人叹道:“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此话真不假也!前朝刘邦即是例子!想我自己落魄到此,更是佐证!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老道人淡淡一笑,道:“墨子最重要的思想还是兼爱,非攻!墨子认为,“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极力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百姓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他提出“非乐”、“节用”、“节葬”的主张,反对当权贵族的“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的腐朽生活。他意识到了劳动的重要,提出强调重视生产和“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的主张,还主张改善百姓的状况,提倡“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

那人激动道:“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他日我如面北朝南,定要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

道童撇撇嘴,道:“你怎么就能认定自己能当皇帝?你不是要去投奔的吗?以他人为主,怎么能做皇帝那?”

那人森然道:“不错!想当初,我打算投奔明君,是以才去杨玄感,请为军师,可惜那杨玄感不听我言上策,趁辽东战争陷于胶着状态之际,天子出征,远在辽外,地去幽州,悬隔千里。南有巨海之限,北有胡戎之患,中间一道,理极艰危。今公拥兵,出其不意,长驱入蓟(今北京),拒临渝(今河北秦皇岛西南)之险,扼起咽喉,前有高丽,退无归路,不过旬月,赍粮必尽。举麾一召,其众自降,隋炀帝进退失据,不战而擒;也不听我中策,关中四塞,天府之国,有卫文升,不足为意。今宜率众提兵西进,经城不攻,轻赍鼓行,务早西入,直取长安,占领关陇贵族集团的根据地和府兵兵源的只要供给地,天子虽还,失其襟带,据险临之,故当必克,万全之势;却偏偏听我下策,随近逐便,先向东都,唐祎告之,理当固守。引兵攻战,必延岁月,胜负殊未可知。”

那人一边说一边用茶杯比画,这是洛阳,那是长安,说的极为详细。道童好奇的看着,

待那人讲完了忍不住拍手,赞道:“妙啊,妙啊,此上策果然妙啊!那隋炀帝就是瓮中之鳖了!”

那人叹道:“不错!

但杨玄感却说:“不然。公之下计,乃上策矣。今百官家口并在东都,若不取之,安能动物?且经城不拔,何以示威”遂不用。”

道童跺脚道:“笨死了,笨死了,”

那人继续道:“玄感攻城不下,及至隋将宇文述、来护儿等率领救援部队即将到达的时候,杨玄感才问我“有什么好计谋”我建议:“元弘嗣统领强兵,驻守陇右(今陕西一带),现在我们放出风声,就说他谋反,派人来迎接明公你入函谷关。我们就可以瞒住部下和敌人,一举攻下长安城!”为什么要瞒住部下那?因为率部入关,路途遥远,我担心军士会留恋家乡,不听命令,沿途逃散!”

道童不住点头道:“你计划考虑的真是周全!”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