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酥手,黄藤酒,满城*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一曲钗头凤,为这伟大诗人留下了一首风liu千古的佳作,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悲剧。据载,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婉为妻,感情深厚。但因陆母不喜唐婉,威逼二人各自另行嫁娶。多年之后的一天,陆游沈园春游,与唐婉不期而遇。此情此景,陆游“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后唐婉和词一阕,郁郁而终。
杭州城,又名临安、钱塘。在历史上有很多朝代把杭州作为都城,其与开封、南京、北京、西安、洛阳并列为我国的六大古都,杭州江河密布,富水运之利。钱塘江、苕溪两大水系覆盖全境,京杭运河和杭甬运河贯穿杭州东北部平原,北通太湖和长江,东接姚江和甬江。
古代,杭州交通主要靠水路运输。据考古证明,距今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杭州先民已有原始的水运交通工具。发春秋战国时,今杭州尚未建置,却是吴越两国军事交通必经之地,六朝时,钱唐与京都建业(南京)可水陆直达,也是京都通往今浙江境内各地的交通重镇。东晋贺循凿西兴运河,东接“山阴故水道”,向西过埭与钱唐内河相接,为当时“三吴”之间最主要的运道,隋开大运河,唐置驿道网,水陆干线从长安、洛阳通达杭州。江南河起自京口,经临平上塘河抵杭州柳浦入钱塘江。其塘路又与钱塘江沿岸陆路相连,定为京都至福州驿道。南宋时杭州成为两浙交通中枢。京城临安以御街为轴线,道桥遍布,皆砖石铺筑。交通工具除船舶外,尚有驿马、马车和舆轿。造船业在唐时已很发达,能造“苍舶”,可载六七百人,南宋置有船场。内河客货运输出现盛况。杭州境内漕纲,始于唐代,海上运输,拓展于唐而兴于五代吴越,北宋时杭州成为全国四大海港之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语道尽了杭州的繁华。南宋偏安江南后,,朝廷不思收复故土,只知道奢侈享乐,这里更是王孙公子、富家子弟享乐的温柔乡,故有“暖风熏的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之叽。自南宋以降,此后数百年间,杭州再也没有作过都城。但是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港口和繁华之地却没有变化。是历代文人墨客、奇人异士的居住所在。江左繁华,羡煞旁人。
大明永乐年间,出杭州城。往东南方向行走,大约一炷香的时间,就可以到一个小村庄,这个村庄看上去和别的村庄一样但是也不一样,其奇有三:其一曰,庄有名曰无名。此村庄本没有名字,一直以无名村称之,久而久之,村名便以无名村来命名,其二曰庄上有一碑,有名却无文。江南自古是鱼米之乡,苏杭一带更是其中之最,但是这一带夜是灾难长发,每每天灾,一年的收成十之六七要付诸东流,村名每日打鱼归来,至集市换的鱼钱,购些许油盐酱醋之类的而已,也就是能落的一日三餐皆饱,有遮风蔽雨之所在罢了.随时如此村民仍然是早出晚归,耕种捕鱼。不知道是哪朝哪代,村民为感念上苍恩德,特在村口的入江处立一碑曰:感恩德碑,此碑有碑无文,到底为何?至今已经无人知晓了,多少年来这个村子,一直是夜不蔽户、路不拾遗。村民们与世无争,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
但是最近这两年,却有两件事情。打破了这个宁静的村庄的生活,先是有一个不知道什么地方来的一个老人到村子里,说是逃难出来的。村民可怜他孤苦无依,就给他们在村里面打了一处住所,权做遮风蔽雨之所,说来也是好人有好报,自从着老人住在这里以后,只要村民渔船出江,回来的时候一定是鱼虾满仓。就连每年这个时候的洪灾,今年也没有发生,村民每每说其此事,都称奇不已。感叹当时幸好收留了那老人,不然这一年的收成就差不多要完了。于是愈发对待老人好,时常送一些东西给老人,老人都是笑哈哈的接受了,而第二天早上,送东西的人的家门口,都会有一些碎银子,村民就愈发感觉到好奇,但是每每问到老人,老人都是笑而不语。一来二去,村民们也就不问了。再者就是一年前的一个早上,有几辆马车停在村外面,从车上下来一位中年人,而立之岁,白面微须。这个人手中一把折扇,只见他站在车边,抬头像远处望去,然后自言自语的说道:“终于到了,三十多年了,现在终于回来了”。
原来此人,姓林,名天成。原也是无名村之人,三十年前,因为红巾军起义,天下大乱。无名村也适分其变,天成随着父母外出逃荒。后来逃到苏州府,被一好心的人家收养,这家主人姓玉,也算是书香门第,祖上曾出任过当时大元朝的两任知县。到现在的的主人已经是第三代了。由于痛恨于元朝暴政,族分四等。业已经弃文经商,但是在这乱世之中,也仅能保全性命而已,但是未忘记文章之事。李员外膝下仅有一女,单名一个玲字。林天成的父母后来就在这户人家做工,天成自小和李家小姐一起长大。耳鬓厮磨,两小无猜,慢慢的已经是情愫暗生,天成父母也因吃苦耐劳,做事尽心尽力,已经是玉府的总管了。
等到天成二十岁的时候已经是玉树临风的德美男子了。这些年来,天成在玉家博览藏书,这个时候业已是学问渊博之人。大明洪武六年,天下初定。朱元璋定都应天府后,国家以休养生息为要,广召才俊之士。天成也将于这一年参加了科举考试。玉员外爱才,把小姐玉玲许配给天成。等到天成秋围高中回来,即行完婚,天成果然不负众望,高中头甲第三名探花。蒙洪武皇帝恩赐,准予回乡完婚。也成全了一对有情人,二人婚后,愈加恩爱,只是夫人玉玲数年未有所出,使得夫人常常愁眉不展。曾多次全夫君纳妾,以继承林家香火。怎奈天成就是不从,如此多次,夫人也无奈,只是对夫君愈加珍惜,对高堂益加孝顺。有此贤内助,天成官运亨通,政绩卓然。不到数年,已是一方大员。历任多处知府之职,颇的皇上赞赏。在天成任职青州期间,更是喜获麟儿,便取名少青。二人待此子如宝贝一样。自小便请塾师教授功课。
七年前天成入京任职,官居刑部侍郎,掌管天下刑名之务。天成做的是清官好官,难免会得罪一些人。四年前更因奸人诬陷,被卷进当时的户部待郎郭恒贪污一案中。被囚进天牢之内,幸有多人求情免被斩首,是年少青年方六岁。直至洪武二十一年,此案查清,天成方从天牢中被放出。并晋升刑部尚书,但是天成父母在天成出狱前数日,忧心过渡而过世了,天成因此向当今皇上上书回乡丁忧。皇帝恩准,林大人还乡丁忧,仍领刑部尚书衔。并喻示当地官府,多加照料。林大人谢了皇恩后,便携一家老小回乡,将父母遗骸移葬乡里。
只见天成,走到第二辆马车边上,稍一倾身说道:“夫人,已经到家了,你和青儿也下来吧。我们走着回去,也好拜会村里面的父老乡亲”。又对后面一辆车上的那位驾车的老人说:“福伯,到家了。你和无语还有无声都一起下来吧”。
老人应了一声,对着车里面说道:“无语、无声。你们都下来,到家了,下来后不要乱跑。”
只听见里面有个孩童的声音答道:“知道了,爷爷。对了,爷爷,青少爷呢?赶了好几个时辰的路,我和弟弟都睡着了,不知道青少爷怎么样了。”
这两个孩子是老管家福伯的孙子,可惜自小父母双亡,便跟随爷爷在林家居住,他们口中的青少爷就是林少青。话音刚落,就听见外面有人答道:“无语、无声,我在这里呢。快下来啊!快来看啊,这里的河里能看到鱼呢,要是能捉一条就好了。呵呵”。
原来,少青自父亲说话后,就和母亲一起下车来了。在这一路上,少青缠着母亲给她讲家里面的故事,听的入迷,所以一路上并没有像无语和无声他们那样路上就睡着了。
“少爷,少爷。等等啊,我们下去抓。”说着便从车上跳下来两个孩子。一溜烟地跑到他们口中得青少爷身边,就要脱鞋下水,给他们的得少爷抓鱼,
正要下去的时候,只听天成说道:“青儿,胡闹。这里是江河入口,不宜下水,现在已经回到家里面了,还怕没有鱼吃吗”。二小这才止住下河的脚,还转头向他们的青少爷路了一个不好意思的表情,好像是再说:“少爷,又让您挨训了”。只见少青,笑了笑,然后又露出了很委屈的样子。这可是吓坏了二小。只见二小手忙脚乱跑过来,不住的赔罪。虽然这也是经常的事情,以前也经常因为这些事情而让少爷受到老爷的“训斥”,可是每次二小都还是会过来赔罪。
只见他们三个人,两个人在那里不住的的作揖赔罪,一个人在那里像个大人似的绷住脸,好像很生气的样子,不过从脸上露出来的想笑没有笑出来的表情就可以看出来,没有生气。这三个孩子的表演,招的车边的天成和夫人还有老管家福伯禁不住笑了出来,这三个孩子,自小就在一起长大。天成也待无语两兄弟像亲生儿子一样,他们和青儿自小一起玩闹,一起读书,一起玩这样的表演都好多年了,可是还是百看不厌。林夫人看着这三个孩子,又看了看自己的夫君,而这个时候自己的夫君也正在看着自己,两个人都露出了幸福的目光。
正当三小在河边玩闹的时候,从村里面走出来一群人,为首的是一个年登花甲的老人,拄着一根枯藤做的拐杖。只见他走上前来,抱拳道:“敢问,诸位可是林大人的家眷。”
林大人见老人如此问话,心中猜想可能是地方官员已经通知了村里了,这位老人一定是村中长者,忙道:“不敢,在下正是林天成。不知道老人家是……”。
那老人见果真是林大人一行众人,忙撩衣下跪道:“草民参见林大人,草民是无名村的族长林山。”林大人一听老人是自己的伯父林山,忙扶起老人道:“山伯,切莫如此,如此折杀小侄了。”
老人听林大人如此客气且自称小侄,面露疑惑之色,不知为何。
林大人见老人如此忙说道:“山伯,你忘了啊,我是您的侄儿天成啊,三十年前为避兵货,和父母出外逃荒的那个天成”。
至此老人才恍然大悟,抓着林大人的手说道:“啊……原来是天成,日前,本县知县派人来通知说,有位林大人要回乡安葬双亲。并派人修建了一处住所,当时村中众人一时之间,还不明白什么时候出来了一位林大人呢?想不到,是你啊,你爹娘……,怎么就去了呢。三十多年没见了阿。三十年了……”说着面上已有悲伤之色。身体微微抖动,
林大人忙扶住老人道:“山伯,劳您老挂念,都是天成不孝。入狱待审,害的二老为此而担心,虽后来平反出狱,二老身体却已经是一天不如一天,前些日子已经过世的。这次天成回乡,就是为了让二老回乡安葬的。”
老人闻言,已经是泣不成声。林大人见此,不忍见老人如此悲伤,忙叫过玉玲夫人等上前拜见山伯。玉玲夫人向着老人福了一福道:“侄媳妇玉玲拜见山伯”。这时老管家林福已经领着三小过来了。
玉玲夫人叫过青儿,对老人说:“山伯,这是你的侄孙少青。来,青儿,快来见过爷爷。”少青听爹娘如此说,忙对着老人下跪倒:“侄孙青儿给爷爷磕头了”老人见青儿如此乖巧懂事,忙拭了泪水道:“好,好……。来。起来让爷爷看看”。老人把个少青看了大半天,眼睛里有着悲伤和喜悦之色,只是一直的说“好,好……”
老管家林福也过来给老人见礼道:“老奴林福给老太爷请安”。说着便要下跪,老人忙说:“使不得,使不得。你我年岁差不多,老朽怎受的如此大礼,青儿。快过去扶起来”。老管家见老人如此说,就起了身来,没有让青少爷来扶。
老人看到老管家后面的两个孩子,一时之间也不知道是谁,面有疑惑。林大人忙指着两个孩子说:“山伯,这是福伯的两个孙子,一个叫无语,一个叫无声,自小就和青儿一起长大,就像亲兄弟一样。”这时无语无声也下跪口称爷爷。老人看着这三个孩子,只见那三个孩子,好一群粉妆玉琢的瓷娃娃。那青儿虽然年仅十岁,但已有乃父之风,一袭白衫,头戴纶巾。黑白分明的双眸,闪闪发亮,似有无穷的智慧。眼角微微向上挑起,双眉斜飞入鬓。厚薄适中的嘴上面,有着一只挺直的鼻子,齿如编贝。真让人怀疑时间会有如此俊美的少年。也正是如此少青后来因此情劫缠身,此事后话,暂且不提。而无语两兄弟,也是俊美异常。但是眼中没有像少青那样无穷光芒却现出古灵精怪的天性。因此他们也才能在后来挽救他们青少爷的情缘,并助青少爷降妖除魔,报了血汗深仇。也使得自己有了一段美满姻缘心中又说不出的高兴。
老人看了孩子又看了看天成,对林大人说:“好啊,天成啊。有子如此,你爹娘在九泉之下也瞑目了”说着也是哽咽不已。
这时从老人身后一个人对老人说:“山伯,你也别顾着说话了,天也不早了,该让林大人一家回村里了”,老人这才想起来已经不早了,忙说道:“你看我,都老糊涂了。走,天成,我们回村里”。忙拉着青儿往村里面走,林大人一行人也更随着老人进村。不消片刻,便已到了该县知县为天成修建的府第中。老人指着房子说:“家里以前的旧房子,那次大水已经倒塌了,这里的是本县的知县派人重建的”,便领着众人进去了,到了中堂。众人落座后,老人又让村中之人去准备宴席。老人说:“天成啊,时候也不早了,也没什么准备,就只有家乡的一点家常菜,待会儿吃晚饭后,你们也早点休息吧,明天再去找先生看风水,给你爹娘入土。”林大人点头称是。一家人在大厅内就谈论开往事来了,老人问了天成这些年的事情。天成也与村众人见礼。不一会儿宴席已经好了,老人招呼众人入宴后,一时间觥筹交错不提。宴后,老人起身告辞,天成又让家人拜见老人后,便送老人回家了。
次日,天成也忙于二老安葬之事,花了不少时日方办完。又因此次回乡,蒙当地县府重建家园,所以后来拜会县府各位大人,忙了差不多一个月,才把所有的事情办完,这期间。林大人还把族长请入家中居住,以方便照顾,老人感叹不已。就这样,天成一家在无名村就这样住了下来。天成还在村中开了一个私塾,教授孩子们功课,虽然天成对仕途绝望了,但是教授孩子,也还是应该的,这段时间,天成也听说了那位老人之事。天成看那位老人似曾相识,但是一时之间又不曾想起。时间久了,也就未曾过问此事,倒是少青三人经常道那老人处玩耍。就这样时间一天一天的就过去了,一家人其乐融融。在这无名村中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