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往事趣谈> 我的偶像曹操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我的偶像曹操(1 / 2)



什么叫英雄?英者才智过人,雄者胆识超群。

雷声隐隐乌云翻滚,两个大男人坐在屋后的菜园里喝酒,其中一个突然把桌子一拍:“俺看天下算得上英雄的人物,也就是你和俺咧!”话音未落一个霹雳,另一个人连筷子都吓掉了,你说,谁是英雄?

英雄和英雄在一起比,才比得出来。有的男人在家里打老婆踢孩子,“固一时之雄也,”出门连小D都打不过,“而今安在哉!”

刘备也算英雄,但是和曹操相比少了点雄气,因为他胆子小,个子不高力气不大也很少和别人打架,所以走到哪里都要带着赵云当保镖。到刘表家吃饭也带,谁也搞不清蔡瑁是不是真要杀他,反正骑着马就逃,差点掉到河里淹死。到周瑜那里去开会,居然带了关羽去,回来也说人家要杀他。最好玩的是亲自到江东去结婚也要带保镖,到了洞房门口居然连色胆都吓没了:新任刘太太孙尚香小姐在墙上挂了宝剑!——其实是楚人的风俗,因为孙尚香是填房,怕什么甘夫人的魂来吃醋,所以挂宝剑“镇邪”而已,要杀他没有别的办法了?再说谁会杀个崭新的老公去换一个最佳寡妇提名?我倒!

曹操不然。他在刚刚有了自己的事业,占据兖州的时候就杀了边让——那家伙是个名士派,以前是陈留太守,经常在家里请客,名士派嘛都是那样,看天下什么都不顺眼,“曹操这小子兵微粮少,兖州四战之地,人家打来了怎么办呀”的云云。批评曹操不要紧,说曹操这不好那不好他也能忍受,但是你们拿个办法呀或者提个建议呀,这不好那不好的,不是“徒乱人意”么?于是杀了边让。杀边让就只杀边让,不是满门抄斩,所以没有杀边太太,也不知道怎么搞的边太太就成了曹太太了,反正和曹操好色以及同情美貌女子有关,还与曹操什么事都“不在乎”的性格有关。这件事得罪了曹操的部下陈宫——他是当地名士派的领袖。但是曹操“不在乎”,即使为此引发了一场大战,差点把曹操老窝给端了他还是不在乎,因为他从小就什么事也“不在乎”。

曹操是干部子弟。他爷爷曹腾、老爹曹嵩都是很有权势的中央干部,但是曹操幼年似乎不很快乐,他在《善哉行》里写道:“小时侯的我既卑微又没有依靠,没有慈母的爱也没有严父的教诲,孤苦伶仃……”当然,以现在的观点看,他们家有权有势,生活不会苦到哪里去,大约父母工作忙、顾不上他吧。偏偏他叔叔经常冤枉他,说他贪玩不肯学习,害得他多挨了不少顿揍——其实他很愿意读书,不仅仅是在十三岁的时候就熟读了《孙子》等一系列兵书,也不仅仅是对兵法有了自己的注解和想法,而且在经学上已经有了较深的造诣,这一点可以从他今后的仕宦生涯中看出来。

十五岁时小曹成了小名人,连当过司空的何颙、当过太尉的桥玄和以“月旦评”闻名海内的许邵都给了他不同寻常的评价,说他在太平年间能够依法治理国家,在战乱年代能够以非常手段平定国家,所谓“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二十岁举“孝廉”,被选拔到中央(汉代的留下来的孝廉称号虽然被后世当作举人的别称,但事实上相当于进士,因为立即就可以当官),根据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的回忆,当时的孝廉中颇多五十岁左右的人。

曹操二十岁当官,起点比较高,职务是北都尉,掌握了京城警备区五分之一的军权,在当时的中央直属地域这是比较罕见的,想必和他的家庭有关吧。干部子弟做事有一大特点:能力强、反应快而且敢作敢为,曹操一上任立即在自己管区的四个城门上“悬五色棒数十条”,当时不允许夜行,所有犯禁夜行的一律“棒杀”,大太监蹇硕权势熏天,几乎可以左右汉灵帝,所以他叔叔不信邪,敢于带刀夜行,于是曹操骑上了虎背。在这时就可以看出曹操的才智胆识来了:稍一考虑,下令连主带仆统统打死!——这是唯一正确的决定:首先,蹇硕的破叔叔永远不能为了报复“受执之辱”来害得曹操防不胜防了了;第二,原告及其证人都一顿棒子“蒙主宠招”了去,连小毛病都不会有人挑了;第三,当时很多人恨蹇硕,曹操此举为自己争取了不少盟友;第四,曹操是“依法办事”,至少在表面上蹇硕不能拿他怎么样——英雄的一个特点就是敢于挑战权势!

蹇硕自然牙痒痒的,但是无可奈何,只好提拔曹操,把他调到顿丘县当县长,然后调回来当“议郎”,相当于某部的处长吧,总之不能给他实权,否则不知道又有谁会被他“棒杀”,“i服了u!”——那年曹操高寿二十三岁。第二年,曹操还是回家了,有人说是受了他姐夫宋平的连累,有人说不是,不管是不是,我们总能看见蹇硕的影子。

曹操二十六岁那年,怪事来了。洛阳需要一名精通《尚书》、《毛诗》、《左传》和《谷粱传》的中级干部,各方面研究的结果,竟然一致推荐曹操出任——需要经史学家来担任的工作,居然都选中了这位年轻军官……

经史之学也好,文学也好,我想曹操首先是一个军人,而且是一个既能亲自上阵又能运筹帷幄的军人,甚至我可以理解,他“每登高必赋诗”只不过是宣泄自己的感情,求得一种心理平衡而已。

如果说他在十三岁时注《孙子》、《尉僚子》等兵书还不免有些纸上谈兵的孩子气,那么他军旅生涯的第一仗就注定了他作为军事家的一生辉煌,那是在镇压黄巾军的战役中。黄巾民变初期,政府军屡战屡败,负责“平乱”的三支部队中,卢植的部队首先被击败,朱俊的部队也被迫撤退,皇甫蒿在颖州被重重包围陷入苦战,当斯时也,被从洛阳调来紧急增援的骑都尉(骑兵司令)曹操亲率部队直驱张角司令部,打乱了黄巾部队的战略部署,从而为战役的胜利开了头——这是政府军首次挡住黄巾军的进攻。

我曾经问过:三曹与三苏相比如何?答曰:不可比。少顷她又说:(就文学史上的地位而言)三曹比三苏犹有过之。苏东坡自己如何说呢?“自古用兵者莫如曹操。”连曹操的对手诸葛亮也承认“曹操用兵,仿佛孙武。”——敌人的尊敬是军人的最高荣誉,现在重读《魏武注孙子》,仍然使人敬佩不已,有热血澎湃之感——当然不仅仅因为他的思想,而且因为透过他的思想我们更能够认识到他的行动。

官渡之战是军事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被中外军事学家(请注意军事家和军事学家的区别:假如长平之战中的白起、赵奢是军事家,那么“替父从军”的赵恬就是军事学家)所津津乐道,但是很少有人认识到这是一个“有备击无备”的典型战役。“夫战,庙算胜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庙算者,事先的周密思考也,开始时往往只是模模糊糊地存在于主官的心底,例如袭击珍珠港(我有意不使用偷袭这个词,就战论战,能够偷袭到人家就是了不起的事)天知道山本五十六“策划”了多久,官渡之战也是如此,对于袁绍这位儿时的玩伴、幼年的同学、青年时的同事和战友,现在力量数十倍于己的最强大的敌人,当曹操决定在官渡地区与之决战时,胜利几乎已经落到他口袋里了。

看现在的电影尤其是电视连续剧,前方已经锅上灶下手忙脚乱了——或者艺术一点:敌方的机群隆隆地飞过你方的头顶,坦克缓慢而坚定有力地向你前沿推进,炮弹如同冰雹般砸到你的阵地上……主官,往往是鬓发斑白的老将军或者是年轻英俊的小白脸,身上穿着干干净净的军常服或者迷彩服,或坐如泰山或立如岩石,在沉思、在默想、在焦虑、在紧张……在痛苦地比较、在欣慰地豁然开朗。指挥所里一片静寂,静寂得我们似乎听见了摄影机的轻响。当长镜头摇完了他所有的表情,那时他才剑眉一扬,轻松愉快地询问一次我军的分布位置,坚决地下达了命令,于是我们的战机开始起飞,我们的导弹开始点火、我们的炮口开始上扬,我们的士兵开始进入——天知道什么地方,刚才似乎是停电的指挥所里才开始了紧张……

堆字堆到这里,想起一个笑话:某部一次对抗演习中,那个吊儿郎当的主官叫人在指挥所摆了一张皮靠椅,把一双大脚翘到桌子上,一手香烟一手咖啡,一面看着各个屏幕(没有地图哦)一面听着报告,随口下达着命令间或夹几句玩笑,例如“这次那家伙吃不了兜着走吧”或者“我很怀念他现在的那张苦脸”之类,过了一会突然大喊:(指挥所里很闹)“参谋长,这里的一点破事你顺手办了,我到前面玩玩去”椅子一转,身后不知何时站了几个人,其中一位黑瘦老头皮笑肉不笑地朝他翻着三角眼:“嗯,玩玩去?到哪里玩啊?”吓得他半杯咖啡洒到了裤子上——指挥所里什么怪样都有,就是没有那么多时间浪费。马上就要进攻或者反击了,还要问自己的一支部队在哪里——偶见两老者对弈,其一突然问对方:“我的马呢?你看见我的马在哪里?”

马被曹操骑走了。曹操考虑官渡之战考虑了至少半年,大多数是在马背上考虑的。是在薄纱般的晨雾中考虑着背向阳光的攻击路线,是在氤氲的暮色里考虑着安全的宿营地点,是在蜿蜒的山径上考虑着夜间的突袭,是在平坦的大道上考虑着兵力和物资的转运。经过山谷时考虑埋伏,涉过河流时考虑击敌于半渡……仗,必须在官渡打,原因,是粮食……

当这一切都经过反复考虑后,胜利几乎已装进了曹操的口袋——剩下来的事,似乎只有请摄制组来拉长镜头拍表情了。

“慎战。”曹操在笔记和《魏武注孙子》中都这样说。说嘛都是要这么说,不慎战还能好战乎?“从古知兵非好战”么,何况“兵凶战危”乎?但事实上没有军人不好战,更没有主将不好战的。遇见问题军人首先考虑的解决之道就是打——否则要军人干什么?项羽打仗喜欢身先士卒那不用说,就连刘邦没事的时候还要跑到前沿让敌人射一箭、受次伤玩玩。刘备在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孙坚孙策孙权都有直接和敌人拼刺刀的记录,至于曹操,嗨,别提了。他说慎战,自己首先就很冒险。

“你对慎战的理解不对呀。慎战是指不要轻易开战,是指开战前要周密计划、以策万全呀!”“军事专家”如是云。果然是“军事专家”的口吻。——最近经常见人提到“军事专家”这个新词,钦佩莫名然而不懂。假如军事家是指长期以来多次战胜敌人的高级军官,军事学家是研究战争技巧的学者,那么军事专家究竟是什么东东?知道一些“军事专家”的资料,基本上都是“纸上谈兵”的参谋出身,经由教导队、指挥学院、高级指挥学院、国防大学这样一条路上来的,也有走门路调来的,既没有打过仗也没有著过什么指导理论著作,只是在评职称时套过别人论文,现在是什么师职军职的教员而已——只好叫军事专家。

但是曹操不一样,首先他是军事家,其次他是军事学家。他不是军事专家而是军人——骑兵,当时的快速部队,正如美军的101空降师以前是第一骑兵师一样。他喜欢的是长途奔袭,这就决定了他必须冒险,冒很大的风险包括他自己的生命危险,慎战?

有时候是无法慎战的。伊拉克打科威特,科威特如何慎战?美国打伊拉克,伊拉克如何慎战?日本打珍珠港,美国人又如何慎战?慎战的代表是蒋委员长,“今天抗战,三天就要亡国,”够慎战的了,所以很多人称他为汉奸。

有的时候不应该慎战。行舟走马还有三分险呢,何况打仗乎?韩信背水结阵那些事时间太久记不得了,千里挺进大别山,大兵团无后方作战,慎乎不慎乎?淮海战役以不到六十万人打人家八十万人,慎乎不慎乎?毛爷爷严令林总打锦州,屯兵于坚城之下,眼皮上是范汉杰集团,背后是廖耀湘兵团(已经切断了林总的退路),腰肋上是侯镜如兵团,这个态势真说不请是谁在歼灭谁(估计军事学家是找不到这样的攻坚战例了,请军事专家在他的电脑上查找吧),毛爷爷慎乎不慎乎?

人生难得几回博!真TMD羡慕曹操,既能运筹帷幄于酒酣耳热之时、倚红偎翠之余,又能叱吒风云于夜寒霜冷之途、马鸣风啸之际,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没有人敢发电报催他回来!濮阳之战时,他正在徐州找陶谦报杀爹之仇,他的部下张邈、陈宫叛变,伙同吕布差点端了他的老窝。他立即回师兖州,轻兵直取濮阳,当夜就消灭了吕布的侧翼警戒部队。张邈、陈宫可是他手下的干部啊,熟悉他的作战方式,即使是他们也没有想到曹操来得那么快,但是他们知道:曹操一定在奔袭部队中!

长途奔袭说来简单,实际上是最不容易掌握的作战方式,其要害在于要求少数精兵绝对地出其不意。山本五十六以倾国的六艘航空母舰不远万里地攻击珍珠港,一旦被美军发现,南云忠一的舰队将无一生还,所以奔袭战首先必须有权威的指挥官——曹操经常派他自己干这个差事。少数精兵在敌人脆弱的地方施以猛烈的打击,其效果为何如?

不幸的是,张邈和陈宫根据奔袭部队迅猛的攻击方式一眼看出:曹操来了!于是追呀——当然追上了,在人家窝里嘛,而且被包围了。曹操不是关羽那种笨蛋,更不会在这个时候还要“慎战”长考,他懂得“不成熟的决定往往好过没有决定,”在重兵之中击破包围越早越好,因为己方调整恢复的速度以算术级增长,而敌方的攻击能力以几何级增长,于是以典韦为首组成敢死队趁乱冲了出去:令典韦先诱敌来攻,攻击别人必然削弱自己的防御么,然后一个反冲击,很容易地就出去了。当初黄伯韬(其实名叫百韬)、黄维、邱清泉以至杜聿明不知看过这个战例否?“攻守之势异也”异者就是反常,作战就是作出反常来,研究也就是研究如何制造反常,否则军事院校只能培养出少量的军事学家和无数的“军事专家”——有一次在课堂上某军事专家怒斥我:“读《孙子兵法》居然说只要背一句话,‘兵以正合,以奇胜’就行?咹?那你要读什么书?说呀!”

“孙武读的那本书。”

假如曹操是我同学,遭遇一定十分悲惨,因为我除了《古代军事思想研究》只得到“良好”之外其他居然都符合《纸上谈兵学》的标准,估计曹操没有这个耐心,因为他忙着打仗呢,空下来还要写诗、泡妞。至于该专家……真是不好意思,后来居然想去指挥部里组织的什么图上演习,被班上考试最差(不是成绩最差)的同学轻而易举地“击溃”了。

曹操这次击溃了吕布的部队、趁机突围后,没有按照军事专家的要求去“慎”一番,而是乱七八糟地一顿乱打,居然打进了濮阳城,这下不好玩了,吕布打算弃城,张邈、陈宫坚持认为以这个速度赶来的只能是少量的精锐部队,于是决定和曹操巷战。呵呵,曹操不是万能的,他的那点部队靠的就是机动和杀伤力,城区内他机动不了,杀伤范围也有限,撤吧——他走在最后,以至骑着赤兔马的吕布能够追上来用戟敲他的钢盔:“喂,曹操那家伙在哪里?”

“前面,那个西服领带头发油亮亮的、作军事专家状的就是!”

吕布毕竟不是张邈、陈宫,想不到面前这个普通战士就是曹操,于是追那些总是第一个撤退的军事专家老白脸们去也。

前面我们说过,曹操因为博学通经而回到首都洛阳当了个处级干部,而且被军方看作难得的“文才”之一,但是和黄巾军的“长社之战”使大家首次肯定了他的军事才能,这里的“大家”包括了宦官派,掌权的宦官派决定剥夺他的兵权,因此要他去当东郡太守——是由处级干部提升为厅级干部,即使在高干子弟中也算比较少见的。不知道是厌倦了官场的勾心斗角呢还是真的发现宦官派要找他的麻烦,曹操请了病假回家休养去了,。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