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玄幻魔法>我不做凡人,谁做凡人> 第八节 教主 下 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节 教主 下 3(1 / 1)

释迦牟尼离开树林,来到他曾经修道的伽耶山尼连河边。他的目的是化度在这里修行的,拜火教的首领优楼频罗迦叶。佛陀指出:不去觉悟人生的真谛,抱着追求某种yu望和私念去一味地拜火,是不能解除一切苦恼的,更达不到涅磐寂静的崇高境界。使优楼频罗迦叶真正见到了真理的火光,带领拜火教500弟子皈依佛陀。后来优楼频罗迦叶又说服了他的两个也是拜火教的弟弟那迦叶和伽耶迦叶,各带领自己的250名教徒皈依佛陀。这时,佛陀的弟子已有千余人。释迦牟尼的佛法,从此向更广泛的地域传播。

释迦牟尼曾答应摩竭陀国王频婆娑罗,自己成道,必先去度他。为不失约,佛陀就带领千名弟子去摩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摩竭陀国的国王频婆娑罗听到悉达多太子修道成为佛陀,亲领千名弟子光临他的国土,并有言在前,太子证悟之后就来救度他,所以非常高兴,带领群臣和眷属,恭迎到首都王舍城城外。请佛陀向全国臣民说法,佛陀在王舍城系统地讲解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三法印。频婆娑罗王和一切听众听从佛法的感召,顿开愚痴,内心清凉。从此,摩竭陀全国奉行佛教,许多人皈依佛陀。

为了报答佛陀的教化,频婆娑罗王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林内建了一座花园式的别墅,起名“竹林精舍”,供佛陀安居、说法。这就是佛教的第一座寺院的形成。

在当时的古印度,除了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之外,还有六个较为有影响的宗教派别,在佛经中将这六个教派称为“六师外道”或“沙门六师”。这些教派之间壁垒分明,互不服气。佛教在传播中,时有与外道冲突之事。六师外道之一的诡辩派的两位著名学者舍利弗和目犍连,就是十分傲气,自认为世上无任何教派能胜过他们。有一天舍利弗偶然在路上听到阿说示向他说了两句:“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之后,立即体会了佛陀这根本教义的伟大真谛,于是立刻转告他的知友目犍连,各率弟子共250人皈依佛陀。这证明了佛陀的教义与当时各教派的理论相比,是合理得多,是更有说服力。另外,离王舍城不远的摩诃沙罗陀村里,有一位大富豪名叫大迦叶(又名摩诃迦叶即迦叶尊者),他聪明博学,是婆罗门种姓中最受人尊敬的杰出人物。一日,大迦叶听完佛陀讲法后,在归家的路上经过多子塔时,看见佛陀正静坐在塔边的大树下。佛陀的肃静和威严,使大迦叶肃然起敬,他终于拜倒在佛陀面前,请求收他为佛弟子。佛陀对大迦叶说:我知道你会成为我的弟子的,你跟我来吧,未来佛法的流传,很需要你啊!大迦叶重视苦行,少欲知足,因此有“头陀(苦行)第一”的称号。

渐渐地,释迦牟尼传教的对象,包括当时社会的各种姓和各阶层。有婆罗门、沙门(各道门的人员)、国王、大臣、商人、手工业者、渔民以至妓女、盗贼等。在传教方式上,随机施设,不拘一格。他用倡颂、散文、故事、譬喻、直叙、问答等各种形式,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宣讲不同的内容。对僧众谈论出离生死,证得无上正觉,对俗人谈论道德和行善。佛陀允许弟子可不用规范化的梵语,而用地区方言进行说教,这就使得他的思想学说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释迦牟尼从35岁成佛以来,数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过宣传佛法,教化众生的活动。佛陀亲自所到的地方主要是中印度的恒河流域,大致是北到迦毗罗卫,南到王舍城,东到瞻波,西到乔赏弥。但是,斯里兰卡和缅甸都有佛陀曾经到过并留下足印的传说。

释迦牟尼经过几年的苦行和几十年风雨中奔走传教,讲经集会3万余次,化度众生无数。佛陀到了80高龄的时候,衰老的身体实在支持不住了,他自知舍寿的时间快要到了。但佛陀还要抓住生命的最后时刻,为弘扬佛法尽力去做。佛陀从王舍城出发,向北方游行,做他最后的教化活动。

释迦牟尼在毗舍离度过了雨季,又带病行至拘尸那迦城外的希拉尼耶伐底河边,那里有一片娑罗树林,佛陀与阿难陀走进树林。他叫阿难陀在两棵娑罗树中间铺上草和树叶,又将僧伽梨(大衣)铺在上面,然后佛陀头向北方、面向西方、右肋而卧、头枕右手。这是佛陀所选择的僻静的、荒野的地方,来作为他涅磐的处所。

释迦牟尼在娑罗双树间躺着,将要进入涅磐了,这时来了一个外道(其他教派)僧人,名叫须跋陀罗,在外道教派中是位很有学识和道德的长者,他听到佛陀在娑罗林中即将涅磐,特地赶来请教佛陀传授正法,以求开悟。阿难陀坚决不让在这个时候再有人去打扰佛陀。但佛陀不愿舍弃任何众生,他让须跋陀罗来到床前,用最后气力,向他讲解了无常、无我、涅磐寂静的三法印和八正道等佛法根本知识,使须跋陀罗迷津顿开,成了佛陀在世收的最后一位弟子。

释迦牟尼在娑罗双树间即将涅檠的弥留之际,向弟子们所作的最后的叮嘱是:不要以为你们失去了导师,应当以法为师要努力精进,不要放逸。

释迦牟尼在涅磐前收的弟子,分在家与出家。在家弟子太多无法统计。分散在各地的出家弟子也没有计算。只就常跟随释迦牟尼身边并证得阿罗汉果的比丘,就有1255人。这其中有10人是被公认学有成就,各有专长。所谓十大比丘: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迦诲延(论议第一);大迦叶(头陀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优婆离(持戒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罗侯罗(密行第一)。

佛陀逝世后,遗体举行火化。摩竭陀国人和释迦族等将佛陀的舍利分成八份,在他们各自的本土上建塔安奉。这是有佛塔的开始。经过战争的动荡,舍卫城的那颗代表着神通的白色舍利失去了踪影,想不到最后还是落在了他们的手中。

无心子缓缓说着说着,到了最后,他的眉头皱了起来,说:“不太对。”

“什么不太对呢?”菁菁问。

“我刚才说佛祖在涅磐前收了最后一个弟子,是须跋陀罗,而不是我婆诘诃底,那么我是谁呢?”

菁菁爱昵地用手指轻轻地揉开无心子紧锁的眉头,说:“不管你是谁,我都会在你身边的,不是吗?”

“嗯,也对,好了,时间差不多到了我们准备一下,该出去了。”无心子说着,就把僧伽梨(大衣)穿上,并让菁菁穿好衣物。

看着无心子随手一挥,呆在秘境里三年的无心子和菁菁又见到了藏经阁所摆设的物品,还是那么难看啊,无心子和菁菁心中不禁这么叹道。

而在佛殿中的如来佛祖心中也叹到:“你是谁?你是我们这一代数十人的老师,超越神的先知,万教之主——婆诘诃底陀罗多。想不到这么久了,你还是要回来了。”

*****************************

推荐推荐收藏收藏推荐推荐收藏收藏;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