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都市言情>八零未代王子传奇> 气候与人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气候与人类(1 / 1)

我接着给同学们讲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景响。一全球气候变化,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

首先我们从气候变化史的划分,从时间尺度来看,通常把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地质时期的气候,**今1万年以前,以冰期与间水期交替出现为特点,时间尺度在10万年以上,历史时期的气候,一般是指第四纪未次冰期结束以后,近1万年来的气候。近现代气候,则是指近一两百年来,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

冰期是指地质历史上气候寒冷,冰川广泛发育的时期,间冰期是指两个冰期之间气候比较温暖的时期。再说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即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一二叠纪大冰期和四纪大冰期。大冰期之间相隔2亿3亿年,为大间冰期。全球气佤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冰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总体来看,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关于冰后期10000年来的气候变化情况,挪威气候学家曾作出10000年来挪威的雪线升降图(见图4~20)。挪威的现代雪线高度一般在1600米左右,雪线高于1600米的时期气候比现代温暖,雪线低于1600米的时期气期比现代寒冷。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根据我国古代文字记载和考古发现,绘出了中国近5000年的气温变化曲线(见图4~20)。

从图4~20上看,近5000年来,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至。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一次是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温暖期,当时年均气温比现在高3~4度,另一次是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其中,1550~1850年属于十分寒冷的阶段,当时年均气温比现要低1~2度。

在过去的温暖时期,产半球的极地冰盖曾经消失,自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的趋势。20世纪增幅最大的两个时期为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1998年则是最暖的年份。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卫星数据显示,自20世纪全球海平面升高了0。1~0。2米。我国大陆沿海岸平均海平面亦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在过去的100年里,大约上升了0。14米。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会产生重大影响。第一,全球乳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变化。如温变和降水的增减,意味着热量资源和水资源的变化。并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在许多地区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

第二,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如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暴雨发生频率增加了2%~4%,而在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近十年来旱的频率和强度都所增加。第三,全球气候变化还会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根据有关研究,如果全球气候变化变暖的趋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到2100年,世界上将有1/3的动植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将导致大量物种因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第四,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放牧,渔业等部门的影响更为显著,就农业而言,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经营方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五,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接着讲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一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由于受认知能力和科技水平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认识,比如自然资源的具体内容,类型划分和经济价值,往往不同的。

自然资源的属性,从属性来看,自然资源具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等特点。有限性,即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一般来说,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要实质上无限的,而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整体性,从利用的角度看,各种处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地域性,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衡的。某种自然资源共享源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在这些区域里,自然的密度大,数量多,质量好,易于开发利用。相反,在某些区域,自然资源折密度大,数量多,质量差。多用性,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例如河流,既可用于发电,灌溉,又可用于航运和旅游。森林资源既可提供林业产品,又具有调节生态环境和功能。

社会性,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加工成有价值的物质财富,从而使自然资源具有广泛的社会属性。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自然资源可从各种角度进行分类。例如,根据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可分为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根据自然资源自我再生的生质,可分为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两大类。

自然资源可再生与非可再生的分类是相对的。多数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获得再生。当开发利用得不合理时,它们的再生周期就会延长,甚至变成非可再生资源。例如,过度开垦草场资源,会导致土地沙漠化。当沙漠化严重到某种程度时,就很难再恢复成天然草场。大规模砍伐森林,使森林在某些地区消失的事例也是屡见不鲜的,在人类历史早期,西亚两河流域曾经是林木繁茂,经济昌盛的古代文明中心。后来,由于森林被大范围破坏,两河流域的生态环保发生了难以逆转的变化。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人们认识和利用煤炭资源的过程,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步扩大的。煤炭的有用途极为广泛,素有“乌金”之称,人们不但以煤炭作为燃料,而且把煤炭当工业原料。近一个世纪来,世界能源的生产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煤炭能源的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

前煤炭时期,18世纪中期以前,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少,人们一直以地球上分布广泛而容易获取有木柴,水力等作为基本能源,这一时期,人们对煤炭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煤炭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而木柴在能源上消费中占据首位,所以被称为能源的“木柴时代”。

再说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煤炭工业的建立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体系的形成,对当时世界工业布局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如19世纪俄国的顿巴斯,德国的鲁尔,美国的阿巴拉契亚区,都形成了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骨干的大型工业区。至20世纪初,世界能源进入了以煤炭为主的煤炭时代。

接着说煤炭的开采与综合利用,煤炭的开采一般分露天和井下两种采煤方式,机械化的采煤集采煤机,可弯曲运输机和自移式液压支架于一体,进行连续作业。

从煤炭的利用来看,已由单一性的采煤,向煤炭深加工,煤化工等综合利用方向发展。

后期煤炭时期,随着内燃机的问世,汽车,飞机,船舶制造业兴起,各工业部门和运输业相继采用石油产品用为燃料,至使石油消费量显著增加。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煤炭在世界能源中的优势地位逐渐被石油和天燃气所代取,世界能源进入石油时代。

从长远看,能源消费结构将从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等)为的能源的多样样化利用阶段,在转换的过渡期仍以石油,天燃气,煤炭为主。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产物基础。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比如说农业社会阶段,农业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明显地受到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的制约。在一部分自然条件比较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农业文明才得以形成和发展。

工业社会阶段,工业化的初期种中期阶段,煤,铁,石油,天燃气,铜,铝等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以大庆,克拉玛依,东营等为代表的钢铁工业城市,以鞍山,本溪,等为代表的钢铁工业城市,以金昌,铜陵,个旧等为代表的有色金属工业城市,都靠近矿产资源富集的地区。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是影响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因素。

后工业化阶段,工业化的后期,随着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而各种后天性资源,(如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等)的地位则迅速上升。而后天性资源的运输成本较低,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小,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与产生布局的影响也日趋弱化。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和认识各不相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下课。”于是刘德明就拿起教案,往教室门外走出去。

可是同学们听到下课了,一时间,都自由起来,一边收拾课一边往教室门外走出去。于是,走廊里,洗手间,到处都是男生跟女生的身影,是来也匆匆去也冲冲。

;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