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课是语文课,上课铃响后,语文老师冯小华拿着教案,将慢腾腾地走进324班教室,走到讲台前,一边放教案一边说:“同学们好!”“老师好!”“今天,我给同学们讲新词语与流行文化。当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快。语言,尤其是词汇,迅速而忠实地记录了这些变化与发展,因而随着社会的发会不断涌现大量的新新词新语。现在,就让我们对新词新语作一番检视与探究。
一走进新词新语,稍稍留意就会发现,近年来在语言交际中出现了许多过去的词典所没有收录的新词新语,例如“酷,爽,白领,另类,炒作,克隆,网络,黑客,低保,帅哥,辣妹,知本家,炒鱿鱼,卡拉OK,知识经济,终身教育”等等。新词新语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不断丰富着汉语的词汇宝库。《现代汉语词典》近几年多次推出“修订版”“增补版”,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在新词新语不断产生和流行的同时,另有一些曾流行一时的词语又逐渐受到冷遇。比如几年前还常用的“万元户,倒爷,千年虫”等现在就很少使用不着。另外某个新词的出现也会造成一些成词的退隐。例如,手机,一词出现后,大哥大,手提电话,移动电话等便很少有人使用了。
汉语词汇就是这样在吐故纳新中不断发展的。关注这些词语的发展与变化,不仅有助于词汇的积累,而且常常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发现。
二新词新语的产生途径,据统计,现代汉语中每年要出现1000个左右的新词新语。我们可以考察一下这些新词新语是怎么产生的。1随着新生事物,新现象,新观念的出现而产生的新词语。如“义工”,指自愿参加义务性公益活动的人。这就是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特首。”,指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这一新词随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而产生。2旧词新用而产生的新词语。如“访问”。原指有目的地去看望,拜访别人。现在也常用于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查看,浏览。“杀手”,原指受雇用的杀人者,现在的意义还指漫天开价,敲诈顾客的行为,或有特殊力量的行为等。3来自外语和汉语方言的新词语。如“作秀。”指表演,显示自已。“秀”译自英语“SHOW”4词语衍生和缩略形成的新词语。如买单,指在饭馆用餐后结帐付款,也用于其他方面的消费。原为粤方言中的“埋单”,意思是把消费账单收扰在一起结账。这一词语进入普通话后写做“买单”。又如先有“白领”,相应又衍生出“金领”“粉领”“黑领”等:由译词黑客相应地产生了“灰客”“蓝客”“红客”“闪客”等。词语缩略更常见。如“央行”,指中国人民银行。”“高考。”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等。以“课改,克隆,漫游,解读,炒鱿鱼”等新词新语为例,查找相关资料,再各找一些类似的例子,看看汉语中还有没有其他产生新词新语的途径。
三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新词新语产生的源泉,新词新语又是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一面镜子。例如“朝阳产业”是指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等日趋兴盛的新兴产业。“生物入侵”是指由于外地,外国生物物种对本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造成威胁或危害的现象。我们现在常说的“黄金周”一词来自日本,这与我国2000年以后对法定节假日的调整有关,更与我国人民生活观念的变化相关。
新词新语也是流行文化的“晴雨表”和“温度计”。例如,快餐一词源自英语的。本意是烹饪好了的,能随时供应的饭食,汉语中使用的快餐一词,当初是使用本义,但后来这个词又有了引申义和比喻义,用以指那些肤浅的,没有多少价值的东西,例如说“快餐文化”快餐爱情”等。就是形象地反映了一种文化心态。对新词新语做一些深入探究,就会感受到时代和文化发展的脉动。
我接着给同学们讲《论语》通常我们讲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广,课文中许多古诗文名篇,都有助于大家了解传统文化。但如果要问,在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可以说就是儒家学说,包括《论语》这部经典。自汉至清两千年,《论语》等书是读书人求仕做官的必修课本,成了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行基础,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伦理道德渗透到政教体制,民间习俗和心理习惯中,由此看来,要了解中国文化,有必要读一读《论语》。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记载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篡,故谓之《论语》。《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的经典著作。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未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年轻时曾做过“委使”(管理粮仓)与乘田(管理生畜)。虽说生活贫苦,但他好学上进,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人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由于他知识渊博,开始授徒讲学,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孔子也曾参与政治活动。鲁昭公二十六年(前516)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把每个都充分意识到自已的身份,礼节,责任,看成是最重的事。但当时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手中,景公虽然欣赏孔子的思想,却未能采用。不久,孔子回到鲁国,鲁定公时,曾担任司冠(主管司法),不过,为时不长,又被迫辞职。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就带颜回,子路,子贡,等子弟离开鲁国,周游列国,长达十四年之久。其间,孔子一直宣传自已的主张,终不见用,甚至被当时一些人视为迂腐而不切实际的思想家。直到近七十岁时,他才返回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
据说经他整理的典籍有《诗》《书》等,他还将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他的弟子相传有3000人,著名的有70余人。
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春秋战国时代,学术繁荣,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个个学派最为著名。儒家虽为显学之首,但不立于一尊的地位。自汉代推行,“独尊儒术”政策以后,历代都尊奉孔子为“圣人,”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论语》的版本很多,初学者可以杨白峻的《论语译注》(中华书局),此书后面附有《论语词典》,为研读《论语》提供了便利。如果想深入钻研,还可看程树擂著《论语集释》等。另外,在读《论语》之前,不妨找近代人所著的中国哲学史,(如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的有关章节来读一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论语》全书共分20篇,篇名为后人所起,多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作篇名:每一篇又分若干章,每章长短不一。短的只有一句话,长的也不过数百字。前后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系。有些章还有重出现象,可见它是一个片段的集合体,并非出自一人之手。在形式上,有的是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如: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等等。
此外,还有少量的夹议性的。如《季氏》篇中,“齐景公马千驷”章。由于《论语》以孔子等人的语录为主,而说话人谈往往有特定的对象,语境,所以,《论语》中对同一件事可能有不同的说法。如在谈到什么是“孝”时,,在《为政》篇,孔子对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等人,就有不同的回答。但总的精神并没有矛盾,只是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我们《论语》,不仅要注意孔子说了些什么,还要认真思考孔子为什么会这样说。
《论语》只有12700余字,简明扼要,但内涵却很丰富,在治学,从政,修身养性及至交友之道等方面,孔子都有深刻的见解。概括地说,它对后人的启发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如果说《论语》有门什么思想能够统率全书的话,那就是“仁。”《论语》中,“仁”字出现过104次,作为一个专门的概念,可以说使用频率是最高的了。
什么是“仁”?孔子并没有给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他总是根据不同的对象,对仁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述。孔子很重视周礼,即周代的礼节,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动荡局势下,他希望社会和个体都能以礼为根本。而“仁”的实现,正有赖于对“礼”的实行。
在《颜渊〉篇,他提出“克已复礼为仁。”至于什么是“克已复礼”。他也有明确的说明,那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实际上,就是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所以,他说:“为仁由已,而由乎人哉?”《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只有不反省,循礼而行,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当然,“仁”绝不只是个人的修养问题,它也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因此,孔子进一步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怎样才能达到这种“仁”呢?孔子认为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把自已不想要的强加给别人。从更积极的角度说,还要“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在此基础上,孔子又将“仁”的思想提升到理想社会的高度,他希望建设的正是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而为政者最主要的责任,就是用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晨,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他强调为政者必须关注民众的需求。同时,还要宽刑罚而重教化,对民众应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不只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同前)。而要做到这一点,为政者首先必须端正自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仁政思想。今天就讲到这里,下课。”于是,冯小华就拿起教案往教室门外走出去。
可是同学们听到下课了,一时间,都自由起来,一边收拾课本一边往教室门外走出去方便。于是,走廊里,洗手间,将到处都是男生跟女生的身影,是来也匆匆去也冲冲。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