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成语起源(1 / 1)

一,成语的来源和结构,汉语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三是历史故事,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老骥伏枥,青出于蓝: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火中取票。成语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从它的结构关系看,有主谓关系(人定胜天,脚踏实地),并列关系(情投意合,三番五次),动宾关系(平分秋色,大显身手),偏正关系(世外挑源,一盘散沙),补充关系(轻于鸿毛,遗臭万年)等。有的成语相当于复句的紧缩,如承接关系,(马到成功),转折关系(不约而同),递进关系,(得陇望蜀),选择关系(宁死不屈),因果关系(温故知新)条件关系(不入虎不穴焉得虎子),目的关系(守株待兔),假设关系(有闻必录)和让步关系(插翅难逃)等。另外有极少数成语,它们内部无法进行语法分析,如胡说八道,大大咧咧等。

1,按照成语的来源和结构两种不同的分类标准,以表格的形工梳理下列成语。画龙点睛,图穷匕见,三座大山,不耻下问,举一反三,任重道远,春风得意,一帆风顺,纸上谈兵,朝三暮四,空中楼阁,集思广益,逃之夭夭,锦上添花,想入非非,落井下石,中流砥柱,可歌可泣,天衣无缝,百感交集,痛改前非,恨铁不成钢,自取其咎,自欺欺人,语重心长,哗众取宠,战无不胜,孤芳自赏,居心叵测,放虎归山,循规蹈矩,水深火热。

2,古代经典著作是汉语成语的重要的来源,越是有名的著作,产生的成语也就越多。据《成语探源辞典》统计,出自《诗经》的成语有177条,出自《论语》的成语有173条,出自《孟子》的有136条,出自《春秋三传》的有255条,出自唐诗的有310条,出自宋代诗词的有140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一定程度上也隐含在这些成语之中。

班上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分别从《论语》》《孟子》《庄子》等先秦诸子散文中找出若干条成语,说说它们的含义:然后按照一定的类别,编成一本小小的《先秦诸子成语手册》。3,按照成语的五种来源,从学过的课文中各找几例,说说这些成语是在什么样的具体语中使用的,再查阅成语词曲,说说它们的意义。

二,成语的运用,学习成语的主要目的是正确理解并熟练运用。运用应特别注意下面几点:1,注意读音,写法,意义和感情色彩,不要读错用错,容易读错的如:人才济济,乳臭未干,虚与委蛇,大腹便便,容易写错的如:相形见绌,病入膏盲,草菅人命,沧海一粟,铎芒毕露,汗流浃背,因为意义和感情色彩不明而导致使用错误的如:“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2,辩析成语的意义差别。有的成语意思不止于字面意义,还应深入一步:如:粗茶淡饭,字面义是简单的,不讲究的饮食。但仅这样理解还是不够,它还指简朴,清苦的生活。叶公好龙,仅仅解释字面意义是不行的,它比喻有的人口头说爱好,其实并非真爱好。又如:不胫而走和不翼而飞,看上去似乎意思相同,其实差别很大。前者形容消息传播很快,后者更多用来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还有大量近义成语,往往有细微差别,使用时要注意比较,多辩析。

1,从课本和其它各类书籍中搜集成语中容易读错,写错和用错的例子,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班上分工合作编一本小册子。2,指出下列成语的意义,并用这些成语造句。良师益友,清规戒律,进退两难身不由己,调虎离山,家喻户晓,千军万马,如法炮制,一尘不染,铁树开花,轻描淡写,望梅止渴,不卑不亢,急中生智,寄人篱下。

3成语游戏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活动。从下面几项中选择地开展活动。(1)猜迷语:哑巴说话,变奏为春,举棋不定,滥竽充数,各打一成语。(2)成语对联:以守株待兔,流芳百世分别作为上联,写出它们的下联,以放虎归山,下里巴人,分别作为下联,写出它们的上联。(3)成语接龙:以大张旗鼓,鲜为人知的最后一个字为下一个成语的第一个字,进行成语接龙比赛(不少于十个字)。

成语与文化,成语是语言宝库中的精华,也是文化的积淀。汉语成语的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礼仪习俗,衣食住行,植物动物等。比如涉及天文气象的有寥若晨星,牛郎织女,气冲斗牛,青天白日,春风化雨,飞沙走石,气贯长虹,树大根深等。了解这些成语,不但可以印证并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所以说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在汉语成语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请写出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诚实守信,不畏强暴,勇于创新的成语至少各两个。现在按个人兴趣或者班上分工,从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物理,化学和生理卫生这些类别中,选择其中一类,梳理出若干条成语,谈谈其中包含的科学知识。最后要说的是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已的成语,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民族的成语进行比较,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请完成下面的练习(同学中有不同意见可以展开讨论)。

现在我接着讲修辞无处不在,同学们应该知道,一提起修辞,大家可能就会想到“比喻”“夸奖”之类的修修辞格。其实,修辞格只是众多的修辞方式中的一种,远不是修辞的全部。修辞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到鲜明,生动。从这个角度讲,修辞在语言表达中无处不在。

一,语音修辞,所以说语音修辞有几点像作曲家给一首歌词“谱曲,主要是为了使语句富于节奏,优美动听。这对于口语来说至关重要,如电影,电视,戏剧,广播,演讲,报告等,主要靠口头传递和听觉接受信息,语音是否和谐就直接影响到表达的效果,书面表达虽然主要诉诸人的视觉,但语句在语音上是否和谐,也会影响的效果。朱光潜先生说:”文学须表现情趣,而情趣就半要靠声音节奏来表现。。。。。。声音节奏对于文章是第一件要事,中国的古典诗词,千百年来代代相传,许多篇章为人们熟读成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语音和谐优美,念起来琅琅上口,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1,语音修辞要达到两种效果,一是匀称协调,富有整齐美,二是有变化,不呆板。具体说来,调配语音的主要手段有调整音节组合(如对偶,联绵词,叠音词运用),平仄声调的变化,押韵等。

2,下面的句子在语音的调配上很见功夫,试分析一下,它们具体用了什么方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词语修辞,词语修辞有点久像词作家给一首歌填词,也就是要对所使用的词语加以选择和锤炼。古人写作中的所谓“炼字”,也就是这个意思。鲁迅的《孔乙已》中有这样的话:“他不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句中的这个“排”字,生动地刻画出孔乙已的性格和情态。如果我们换成拿字,可能就境界全无了。可见,有时候,句工只在一字之间,正如古希腊贺拉斯所言,如果你安排得巧妙,,家喻户晓的字便会取得新义,表达就能尽善尽美。

1,下面加点的都是很平常的词,但一进入句子中,处在特定的语境中,顿时化平常为神奇。别有韵味。体会一下这些词的表达效果。课外再搜集几个类似的例子进行品味。(1)油蛉在这里低喝,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朱自清《春》)(3)他从汤河上的家乡起身的时候,根本没预备住客店的钱。他想,走到哪里天黑了,什么地方不能随便滚一夜呢?(柳青《创业史》)(4)正是严寒冬天气,彤云密布,逆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正下得紧。(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二,有时候,为了达到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词语之间的搭配可以超常规进行组合,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捧起清清的湖水,吻一吻手中的月亮。(周嘉堤《厦夜》)从情理上讲,手中是不可能捧着月亮的,手中的月亮这是一个很少见组合,但在这里却反衬出湖水的清澈和月亮的皎洁。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请加以搜集并在同学中展开交流。

;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